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田间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苏丹草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长进程不断增加,出苗后39~62 d,干物质量增加最快,占干物质总量的35.4%,日积累量也最大,为335.59 kg/(hm2·d).试验条件下,苏丹草鲜草产量为190.00 t/hm2,需吸收N 489.9、P2O5 122.4、K2O 585.3、Ca 106.6、Mg 38.3 kg,N:P2O5:K2O:Ca:Mg为1:0.25:1.19:0.22:0.08;需吸收Fe 6 364.6、Mn 1 383.9、Cu 236.2、Zn 1 498.0 g,N:Fe:Mn:Cu:Zn为1 000:13.0:2.8:0.5:3.1.养分吸收量和比例可作为苏丹草合理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草地养分添加控制试验,研究了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在CK,K,P,N,PK,NK,NP,NPK不同养分添加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以及他们与土壤养分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在含磷养分添加条件(NP,NPK,P,PK)下活性显著高于CK,脲酶活性在氮磷组合添加条件下(NP,NPK)下有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在NP,NPK和NK处理下有显著的提高,过氧化氢酶在不同养分添加条件下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NP,NPK,N和PK处理下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P处理下微生物量氮显著高于CK;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氮与速效磷、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氮磷养分组合添加可以提高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利于土壤肥力状况改良。  相似文献   

3.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轮作制中不同钾肥品种氯化钾(KCl)和硫酸钾(K2SO4)对饲草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施用显著提高了苏丹草和黑麦草的产量,整个轮作期内,施KCl肥处理比不施钾(CK)增产60.9%,施K2SO4处理增产63.5%.不同钾肥施用均提高了苏丹草-黑麦草对N、P养分的吸收,与CK相比,施KCl肥处理对N、P吸收量分别增加24.1%和62.5%,施K2SO4处理对N、P吸收量分别增加12.4%和65.5%.钾肥施用有利于提高N、P肥的表观利用率,施KCl处理的N、P表观利用率分别比CK提高11.5%和10.9%,施K2SO4处理的N、P表观利用率分别比CK提高5.9%和11.5%,2个处理的钾肥利用率分别为71.3%和72.0%.  相似文献   

4.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盐池”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cv.Yanchi)与“邦德”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zdtiflorum vc.Abundant)轮作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饲草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处理中(NPKN450kg/hm^2、P2O5 180kg/hm^2、K2O300kg/hm^2)的饲草鲜草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两季合计达162.7t/hm^2;其中苏丹草鲜草产量为102.3t/hm^2,分别比不施肥(CK)、不施氮(PK)、不施磷(NK)和不施钾(NP)处理增产352.7%、356.7%、28.2%和13.9%;黑麦草鲜草产量为60.4t/hm^2,分别比CK、PK、NK和NP处理增产344.1%、255.3%、24.8%和25.3%。配施NPK处理,全生育期饲草干物质目均积累量为65.2kg/hm^2,分别比CK、PK、NK和NP处理高215.0%、197.5%、22.00.4和9.6%,苏丹草与黑麦草的干物质日均积累量分别为104.5kg/hm^2和36.9kg/hm^2。氮磷钾配施显著促进饲草的养分积累,全生育期的饲草N、P2O5和K2O积累量分别为500kg/hm^2、210kg/hm^2和1196kg/hm^2,同时,N、P2O5和K2O日均积累量分别为1.37kg/hm^2、0.58kg/hm^2和3.29kg/hm^2^2;其中苏丹草的日均积累量分别为2.12kg/hm^2、0.79kg/hm^2和4.16kg/hm^2;黑麦草的日均积累量分别为0.84kg/hm^2,0.43kg/hm^2和2.66kg/hm^2。  相似文献   

5.
李文西  鲁剑巍  杨娟 《草业学报》2009,18(3):165-170
连续2个轮作周期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度下不同施肥措施对饲草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NPK)显著提高了苏丹草、黑麦草产量,2005/2006年度2季饲草鲜产总量为1 690.0 g/盆,分别比不施氮(PK)、不施磷(NK)、不施钾(NP)处理增产700.7%,426.4%和15.9%;2006/2007年度,2季饲草鲜产总量为2 091.3 g/盆,分别比不施氮、不施磷、不施钾处理增产1 256.9%,384.5%和4.4%。氮磷钾肥配施明显促进饲草的养分吸收,2005/2006年度与2006/2007年度饲草氮(N)、磷(P2O5)、钾(K2O)总吸收量分别为6.36,1.83,13.91 g/盆和4.91,2.31,7.64 g/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轮作体系中,NPK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2个年度分别为59.4%,33.9%,96.0%和47.4%,39.8%,43.1%,肥料累积利用率分别达53.4%,36.8%和69.5%。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采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希拉穆仁荒漠草原试验区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试验设置了CK、 N10、 N5、 N2.5、 P、 K、 NP、 PK、 NK和NPK十个处理,分析了施肥对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对荒漠草原植物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影响与对照区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说明施肥没有改变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特征。(2) P肥和PK配施显著提高了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 N10显著提高了生长季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三者大小关系是N10﹥N2.5﹥N5。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紫穗槐植株的营养结构特征,测定了生长季(6,7,8,9月)紫穗槐叶和不同径级根、茎的10种养分(有机碳、N、P、K、Ca、Mg、Fe、Mn、Cu、Zn)含量。结果表明,1)根和茎的N、P、K含量与径级呈典型逆相关关系,即随着径级的增大养分含量减少,含量最高的部位集中于叶及小径级的根、茎。2) 各级根、茎的Ca、Mg、Fe、Mn、Cu、Zn含量没有固定的分布特征。3)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比其与大量元素的相关性差,茎中所含相关元素对最多,其次是叶,根最少;从元素方面看,N、P、K与较多的元素间存在相关性,与C、Zn、Ca相关的元素较少。4)生长季紫穗槐叶的C、N、Ca、Mn、Cu含量高于根和茎,叶中大量元素的含量顺序为C>N>K>Ca>Mg>P,微量元素为Fe>Mn>Zn>Cu。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氮素运筹对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两者茎、叶及整株的Fe、Mn、Cu、Zn元素含量、累积量以及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植株中,Fe的含量最高,且叶片中的Fe含量明显高于茎;皖草2号的Mn、Cu、Zn含量高于或显著高于墨西哥玉米,但Fe含量显著低于墨西哥玉米。不同氮素运筹比较,一次性施肥处理中,2种牧草均以300 kg/hm2(N1)处理的Fe含量最高;而分次施肥处理中,Fe含量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皖草2号的Mn含量以N1处理最高,Cu、Zn含量以低施氮量处理较高;而墨西哥玉米的M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Cu、Zn含量均以底肥一次性施入的含量较高。N1处理的Fe、Mn、Cu、Zn累积量和产量最高,且墨西哥玉米的累积量和产量显著高于皖草2号。不同器官中4种元素的累积量和产量不同,皖草2号叶片中Fe的累积量和产量高于茎,而Mn、Cu、Zn的累积量和产量低于茎;墨西哥玉米叶片中Fe、Mn、Cu、Zn的累积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茎。刈割次数对2种牧草吸收4种元素的影响也不同,皖草2号的 Fe、Mn、Zn含量以头茬草最高,而Cu 含量以第3次刈割草的含量最高;墨西哥玉米则以头茬草的Mn、Cu含量和第3次刈割草的Zn含量最高。2种牧草再生草中4种元素的累积速率表现为Fe>Mn>Zn>Cu,且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墨西哥玉米的降低幅度大于皖草2号。综合分析认为,生产上选择皖草2号牧草类型,采取一次性施入氮肥300 kg/hm2的管理措施,可以获得矿质营养较高的优质牧草,且要重视头茬草的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祁连山保护区5个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及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应用冗余分析(RDA)分析了微量元素对植被特征的解释关系.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草地植被总盖度依次为高寒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荒漠>高寒荒漠,草层高度依次为温性荒漠>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地上生物量依次为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句>温性荒漠>高寒荒漠;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生物量及比例因草地类型而异;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土壤Mg含量降低,Mn、Zn、Fe、Cu和Mo含量升高,而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的土壤Mg、Mn和Zn含量先升高后降低,Fe、Cu和Mo含量降低;3)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因草地类型而异.RDA分析发现,影响草地植被特征重要性依次为Mg>Zn>Cu>Mn,且Mg对植被特征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土壤微量元素Mg、Zn、Cu和Mn与草地植被关系密切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草地植被状况,尤其土壤Mg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研究了江汉平原苏丹草-黑麦草轮作制中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效果及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NPK)的饲草鲜草产量分别比不施氮(PK)、不施磷(NK)和不施钾(NP)增产123.3t/hm2、34.5t/hm2和24.7t/hm2;氮、磷和钾肥显著增加鲜草、干草产量,鲜草增产率分别为313.1%、26.9%和17.9%,干草增产率分别为196.3%、22.2%和9.7%;氮磷钾配施显著促进饲草对氮、磷和钾的吸收,3种养分两季吸收总量分别达到500kgN/hm2、208kgP2O5/hm2和1196kgK2O/hm2;氮磷钾配合施用条件下苏丹草和黑麦草的养分吸收比例(N:P2O5:K2O)分别为1:0.37:1.96和1:0.50:3.19;轮作体系中,N、P、K肥利用率分别为60.0%、21.7%和61.6%;氮、磷和钾肥对饲草吸收相应养分的贡献率分别为81.0%、32.7%和23.2%。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甘肃陇东地区苜蓿草地土壤矿质养分亏缺及牧草养分水平,对环县、合水、庄浪、泾川的苜蓿和土壤的N、P、K、Fe、Mn、Cu、Zn含量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N含量略高于我国平均水平、P含量低于我国平均水平,K素略低于我国平均水平;土壤矿质元素含量为有效Mn极富、有效Zn中等、有效Fe、Cu缺乏。苜蓿中N含量适中,P、Fe、Mn、Cu、Zn含量较低,K素含量高;苜蓿对K素需求量高于所测其他矿质养分;苜蓿微量元含量由高到低为FeMnZnCu,且苜蓿对Fe的需求高于Mn,Zn和Cu。土壤与苜蓿的全P含量极显著相关(r=-0.738,P0.01),全N含量显著相关(r=-0.522,P0.05),有效Fe含量显著相关(r=0.61,P0.05),有效Zn含量呈高度相关(r=0.742,P0.05);土壤与苜蓿全K、有效Cu、有效Mn含量未呈现出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 purpureum)对镉(Cd)胁迫的响应机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必需微量金属元素铁(Fe)、锌(Zn)、锰(Mn)、铜(Cu)的吸收、转运。结果表明:Cd处理下杂交狼尾草株高、分蘖数和生物产量均显著降低(P <0.05),70 mg·kg-1 Cd处理下杂交狼尾草仍保持21.26%的生物量。与对照相比,26 mg·kg-1 Cd处理对根中Fe、Zn、Mn、Cu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60 mg·kg-1 Cd处理下根中Fe、Zn含量显著增加、 Mn含量略有增加,70 mg·kg-1 Cd处理下根中Fe、 Zn、 Mn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高达97.69%、45.14%和13.00%。Cd处理显著降低地上部分Mn含量,对地上部分Fe、Zn、Cu含量无显著影响。Cd胁迫增大了根部Fe和Zn吸收系数、减小了地上部分Zn和Mn吸收系数,降低了Fe、Zn、Mn向上运输的能力。60~70mg·kg<...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肥料施用对越冬期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生理指标及对产草量的影响,于2007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氮磷钾全施(NPK)、不施氮肥(PK)、不施磷肥(NK)、不施钾肥(NP)和不施肥(CK)5个处理,测定了越冬期叶片的部分生理指标,并收获了全生育期产量。结果表明:氮、磷肥施用均可显著提高多花黑麦草叶绿素含量(P<0.05),而施钾对叶绿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施氮可提高光合速率,其效果明显高于磷、钾肥;肥料对多花黑麦草水分利用率的影响顺序为氮>磷>钾;各处理相比,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水分利用率均表现为NPK>NP>NK>CK≈PK;氮、磷肥的施用均显著降低多花黑麦草蒸腾速率(P<0.05),其变化趋势为NPK≈NPCK≈PK,丙二醛含量则呈相反趋势;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氮、磷、钾肥分别使干草产量提高268.3%、53.3%、22.7%。结果说明,施肥可以调节多花黑麦草越冬期的相关生理指标,具有提高多花黑麦草抗寒和抗旱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锌胁迫下枳体内锌分布及其它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变化,以30天枳幼苗为试材,进行锌缺乏(0 μmol ? L-1)、对照(0.7 μmol ? L-1)和锌过量(70 μmol ? L-1)水培处理,70天后分析幼苗锌与其它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枳幼苗根、茎和叶中锌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植株中锌分布为根>茎>叶,缺锌胁迫下植株地上部分的含锌量比例增加。与对照相比,缺锌处理枳叶片K、Mn和Cu含量显著降低,Fe含量显著升高;根系中Mn和Cu分别显著上升和下降,而P、S、Ca和Mg以及茎中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锌过量处理枳叶片P、Ca、Mg和Cu,茎中P、K及根系中Fe和Cu含量显著升高;叶片中K、Fe、Mn,茎中Ca、Fe及根系中K和Mn含量显著降低,S含量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锌胁迫下Zn和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Zn和Fe含量在叶片和茎中表现明显拮抗效应,在根中则表现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都克’蓝莓果实成熟期树体矿质营养元素的积累和分配特性,利用整株树体挖掘解剖的方法,测定各组织的生物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都克’蓝莓果实成熟期单株树体总生物量为915.77 g,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的比值为1:0.82。N、Ca、Mg、Mn、Zn和B元素表现为叶片中含量最高,P元素为根系中含量最高,K元素为果实中含量最高,Fe、Cu和Mo元素为根颈和根系中含量最高。‘都克’蓝莓树体N元素积累总量最大,大部分矿质营养元素主要向根系中分配。生产1 000 kg果实树体地上部需要吸收的矿质营养元素总量为N 4.16 kg、P 1.25 kg、K 1.69 kg、Ca 2.15 kg、Mg 0.51 kg、Fe 37.68 g、Mn 42.23 g、Zn 6.47 g、Cu 2.27 g、B 3.30 g和Mo 0.12 g。  相似文献   

16.
星星草地上部四种微量元素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晶  阎秀峰  孙国荣 《草地学报》2002,10(4):302-307
在种植1、2、3和6年的星星草及天然星星草种群,进行地上部Cu、Fe、Zn、Mn的含量、元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季节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和天然星星草种群微量元素的季节动态规律具有相似性。Cu和Mn含量在生育期间逐渐下降,为“稀释型”。Zn含量在生育期间变化不大,为“稳定型”。Fe含量呈逐渐增加的“富集型”。1年龄星星草的微量元素含量较高,营养价值好,但由于生物量的限制,种群吸收量低。2和3年龄星星草微量元素含量和吸收量较高,属于生长旺盛的年龄阶段。6年龄星星草微量元素含量和吸收量均较低,呈生长衰退趋势。根据星星草地上部微量元素的季节动态,收获时期应选在开花期。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草原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娜  那日苏  王海  拾涛 《草业学报》2013,22(5):37-43
本研究选择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天然草场主要6个草场类,8个草场型,分析了0~30 cm土壤营养元素(全N、P、K、Ca、Mg、S、Fe、Mn、Cu、Zn、B和Mo)有效态含量及与土壤有机质、pH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pH(8.84±0.23),均为碱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均较低,平均分别为(9.92±4.65) g/kg和(0.46±0.25) g/kg;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积累顺序为:河泛地、湖盆低地盐生草甸草场类>荒漠草原草场区“小针茅+无芒隐子草+葱属”植被型>沙丘植被草场类,河泛地、湖盆低地盐生草甸草场类土壤矿质元素有效态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草场类。2)土壤富含K元素,B和Mo处于严重缺乏状态;除了河泛地、湖盆低地盐生草甸草场类以外草场类微量元素含量均处于轻度缺乏或缺乏状态。3)土壤pH与土壤N、P、Ca、Mn和Cu元素有效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关系;土壤有机质则与土壤N、P、Ca、S、Fe、Mn和Cu元素有效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楚秉泉  牛得草  傅华 《草业科学》2013,30(8):1224-1228
对新疆阿勒泰市土山罗布麻保护区的5个不同居群的罗布白麻(Poacynum hendersonii)叶片中的N、P、K、Na、Ca、Mg、Cu、Fe、Zn和Mn 10种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青杆中花麻为N Ca类型、特细叶中花麻和红杆中花麻为N K类型,N含量在特细叶中花麻中显著高于其他4个居群(P<0.05);中细叶中花麻为K Ca类型、白花中花麻为K N类型,其K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居群。5个居群罗布麻叶片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除红杆中花麻居群中Mn含量最高外,其余4个居群均为Fe>Mn>Zn>Cu;各居群Fe和Zn含量无显著差异;各居群间Mn含量差异显著;青杆中花麻、红杆中花麻和特细叶中花麻Cu含量显著高于中细叶中花麻,白花中花麻与各居群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罗布白麻居群中Mg与Mn,K与P,Ca与Mg,Fe与Z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而Na与Ca,K与Cu和Mn,P与Cu和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以海南地区不同产量水平槟榔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叶片中N、P、K、Ca、Mg、S、Fe、Mn、Zn、Cu、B、Mo12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槟榔叶片中12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含量高低依次是N>S>K> Ca>P>Mg> Mn > Fe >Zn>B>Cu>Mo。槟榔叶片N、P含量随产量水平降低呈现下降的趋势,而K含量差异不显著。高产槟榔Ca、Mg、Fe、Mn、Zn、B、Mo显著高于低产槟榔,而Cu含量则相反。槟榔叶片中Zn与N、P、Ca、B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认为Zn对N、P、Ca、B存在一定的增效作用。叶片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N、P、Mg、Zn与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9、0.419、0.880、0.891。  相似文献   

20.
通过微量浓度(0.05mg/L)辛硫磷在5龄家蚕的添毒处理,测定处理后家蚕血液中部分生命元素K、Na、Ca、Mg、Fe、Mn、Cu、Zn的含量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正常5龄家蚕血液中大量元素K、Na、Ca、Mg的含量是CaNaMgK,经过微量辛硫磷处理后Ca、Na含量降低,Mg、K含量升高;正常5龄家蚕血液中微量元素Fe、Mn、Cu、Zn的含量是FeCuZnMn,经过处理后Fe、Cu含量升高,Mn、Zn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