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光羲的茶癖王满仓赤夏来临,歌唱家李光羲和老伴王紫薇的茶瘾愈发加大,消暑解渴呀。而且,无论到何时何地,两人饮茶的习惯一丝不改。早先,他们家境并不宽裕,喝六角一两的,间或“改善”一下买回八角一两的尝尝。“文革”之后,经济状况好转了,茶价也提高了,于是喝...  相似文献   

2.
茶癖(外一章)江西省上饶地区群艺馆徐立忠不知什么时候起,我有了茶癖。无论何时何地,没有茶就打不起精神。劳碌一生,没有茶就没有闲情。案头上没有茶,便不能写诗作文;闲聊中没有茶,便不去谈英雄,论古今;作客进门,喝一盎便知其味是淡是浓。茶中有饮不尽的乡思,...  相似文献   

3.
清初茶癖诗人杜浚宁夏灵武县教师进修学校江涌杜浚(1611~1687),本名绍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典岗人。明末为逃避战乱,流寓于金陵(今南京)四十余年,是清初著名诗人。杜浚一生喜茶好,有茶癖,筑茶丘,撰茶诗,刻茶铭,著茶论,终老以诗、茶相伴,有茶癖...  相似文献   

4.
表·嫂·茶     
男人饮酒,女人喝茶。赣中安福县农村妇女喝茶的花样很多,一辈子有喝不完的茶。孩子出生要喝“毛毛茶”,孩子满岁要喝“百岁茶”,女儿定亲要喝“妹妹茶”,出嫁之前要喝“嫁娘茶”,新娘化妆要喝“开面茶”,儿媳怀孕要喝“好事茶”,当了奶奶要喝“三代茶”。这些茶都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喝的,而最为独特、人员最多、时间最长的,还是一年一度的“表嫂茶”。“表嫂茶”只供婆婆妈妈婶子大嫂喝,她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老表嫂,没有嫁老公的姑娘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至于男客们那就更要靠边站了。一年一度的“表嫂茶”是从元宵节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大千茶道     
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是个大美食家,他曾不无得意地说自己:“读了一辈子孔圣人的书,就只有两句做得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实,大千的饮茶亦是如此,堪称品茗高手、茶艺大家。大千是四川人,自幼生长在茶味浓郁的巴山蜀水,饱受茶之熏陶,养成了爱喝茶的习惯。渐渐地嗜茶成癖,以至于不可→日无此君了。及至大千年长成名后,生活殷实,无需为生计忙碌操心,便更有条件讲究喝茶了。他每天必喝早、中、晚三趟茶,而且颇为讲究,程序、花样较为固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套大千茶道。大千说:“茶道起源于中国,唐宋两朝最盛。它代…  相似文献   

6.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2,(2):135-137
一、客家好客与答礼(一 )客家极好客客家常年居住在深山僻壤地带 ,客人较少 ,但每逢有客人到来 ,不管什么时候 ,也不管走进哪一家 ,主人都会立即取出“茶米” ,泡一杯浓茶敬上。客家人称茶叶为“茶米” ,将茶与米等同看待 ,说明他们对茶的重视程度。客家人一则自己饮茶成癖 ,二则以茶待客成俗。来客进门先敬茶 ,品尝一番后才开始拉家常或谈正经事。正应了客家有句“喝上两杯再说”的俗语。不管是谁家的客人到来 ,客家人都会把他当作自己家的客人一样 ,热情地接待 ,关怀地问寒问暖 ,客家人纯朴好客之风世代相传 ,吃饭时 ,家家户户则会主动各…  相似文献   

7.
茶诗话(续)     
五,苏东坡的“茶癖”在“茶诗话”开篇时,我便许了愿,要专门写一篇东坡与茶的诗话,今天该向各位茶友交卷了。苏东坡的爱茶成癖,是名传八百年而历久不衰的。他的茶诗,数量也许比不上白居易、陆放翁,但是经他吟咏的茶事,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却是千年诗史与茶史所罕见的。他笔下的名茶各具风姿,难分高低:“顾渚茶芽白于齿”(咏顾渚紫笋),“雪芽双井散神仙”(咏双井茶),“拣芽分雀舌,赐名出龙团”(咏龙团茶),“帝规武夷作茶圃”(咏武夷岩茶),“白云峰下两旗新”(咏白云茶)……真是奇香异馥,尽入诗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坡品  相似文献   

8.
张恨水性癖嗜茶作家、报人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南昌。他一生写过一百多部中长篇小说。抗战时期入川,在重庆《新民报》主编副刊《最后关头》。张恨水一生性癖嗜茶,和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苦一杯,文思潮涌。凭茶他写出了《弯弓集》、《游击队》、《...  相似文献   

9.
茶之梦     
茶之梦江苏省作家协会忆明珠说茶是我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大概不为过,我之于茶,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更甚而至于"不可一夜无此君"。许多人睡前不吃茶,因为茶能提神,兴奋大脑,影响睡眠。我则相反,临上床时必重沏一杯浓茶,放在床头柜子上喝上几口,才能睡...  相似文献   

10.
凯亚 《农业考古》2003,(4):272-275
当毛泽东在阔别了故乡韶山三十余载之后,他觉得最不能忘怀的依然是韶山冲的父老乡亲们,再则呢,那就是韶山河水浇灌出来的辣椒和苦茶!他踏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试啜了南国北国的无数品类之茶,然而韶山苦茶毕竟是他最癖爱,最倾心的啊!  相似文献   

11.
致富小故事     
张三一直喜欢喝20块钱的茶叶,因为经济实惠。住处附近新开了一家茶店,张三为了方便就开始光顾这家店。每次张三去买茶叶,老板都送他半两好茶。张三将好茶攒着待客。一天闲来无事泡壶好茶,竟喝上瘾。喝完免费的好茶,张三便不愿喝20块的了。不管他买多贵的茶叶,老板总送他半两更好的。半年下来,张三花在茶叶上的钱是原来的十倍!  相似文献   

12.
论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茶文化江苏省工运研究所赵映林茶是一种物,经过历史的积淀,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植茶、制茶乃至茶叶的商品生产,源远流长。中国人好茶,举世无双;一盅清茶在手,微雾萦绕,清香四溢,其乐无穷。难怪在历代君主中,亦不乏嗜茶成癖者。英王爱...  相似文献   

13.
刘志一 《农业考古》2000,(4):261-265,269
彝文经典《物始纪略·茶的由来》曾这样描述远古时代彝先民如何发现与饮用“茶”的过程:“茶的根由,说来有头绪。高大的树,荫深枝叶相结合,异味的苦叶,遮天蔽日,君喝后施令,臣喝后断事,师喝后祭祖。盛名东方传,宝树生西方,汇集到彝地。在尼米举沟,尼能不开化。在惹米妥朵,惹蒙氏头昏。彼家楚觉山,人们不积德。默家糯扎山,断事不得酒。侯家翁遇山,死水溏不流。天君不吃盐,地王不用药,阿娄不守更。大师不司时,三圣不高兴,六君不行善,宇宙门不开,就像这样了。恒赛易之女,投赛易之子,到了春三月,采青花红花;到了夏三日…  相似文献   

14.
“糯米香”茶品后记厦门大学郑启五世上健康之道万千条,我挑挑拣拣,选上了“不抽烟,少饮酒,多喝茶”。本人对绿茶情有独钟,但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只要茶香袭来,双唇必有动作。茶有一大弱点—吸附力极强。记得有回我将一纸袋的新茶置于一个新制的杉木箱内,结果...  相似文献   

15.
聊斋先生的茶道江苏人民出版凯亚蒲松龄一生嗜茶成癖,朝朝暮暮都离不开茶。他撰著的许多作品,尤其是《聊斋志异》和《聊斋俚曲》,可以说,当初则都是从喝茶聊天中“聊”出来的。无怪人们送给他一个别致的雅号,称他“聊斋先生”。聊斋,聊斋,即喝茶聊天之斋是也。聊斋...  相似文献   

16.
“油茶奶茶甘露茶,顶不过回回的盖碗茶。”喝盖碗茶是宁夏回族的一种普遍嗜好。“不管有钱没钱,先刮三晌盖碗。”“一天不喝浑身乏,两天不喝眼发花,三天不喝把病加。”可见茶与回族的关系了。 回族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结婚丈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  相似文献   

17.
我本从小爱茶 ,且爱喝明前茶和雨前茶。但初识“茶文化” ,是由茶友相约在 1 992年的数九寒天 ,瑞雪纷飞的一天 ,在平淡之余 ,茶友早已准备的一壶滚汤的沸水和家中常饮的“狗牯脑”茶 ,随即冲泡 ,待茶叶舒展后双手端杯奉茶敬客 :“请喝茶”(注 :“请喝茶”这一俗语 :在民间已经延续千百年自然而成习惯的老传统 ,在乡民家中 ,茶是人民每日唯一解喝之饮料 ,白开水是绝对不喝的 ,不管是粗茶嫩茶 ,都是出于自家炒制 ,客来进门第一件事就奉上茶水一杯 ,但这杯茶是让客人漱口而已 ,并不倒满 ,此后才是延请上席 ,重摆杯盏 ,沏上好茶 ,端上茶点边吃…  相似文献   

18.
正茶叶,在闽南语中被称之为"茶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米并列,可见这一神农之饮在传统茶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尽管空腹喝茶有伤胃之嫌,但许多闽南人的一天,往往还是始于清晨的一杯香茶。而后便汤水不绝,直至夜间。待客时可吃茶,读书时可吃茶,听戏时可吃茶;有事由吃茶,没事由也吃茶。在廊顶高高挑起的闽南骑楼下,常可见  相似文献   

19.
据周恩来总理卫士乔金旺回忆:总理重病期间,有一次问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想喝点六安瓜片茶。六安瓜片茶并不是很有名的茶,所以还不是很好找。我们也不晓得总理为什么突然想喝这种茶,后来找了一些,质量不高,但总算满足了他老人家的心愿。总理喝完了茶才对我们说:我之所以想喝六安瓜片茶,是因为想起了叶挺将军。那还是在抗战初期,叶挺任新四军军长  相似文献   

20.
林蔚文 《农业考古》2002,(2):129-134
福建种茶、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光阴了。从现有的古籍文献记载看 ,唐宋时期福州的方山和闽北的武夷山即已名闻中外。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已经分别提到福州的方山之茶和建州的武夷之茶 ,称之为“其味极佳”。宋代在建州北苑建立御茶园 ,其茶列为贡品 ,于是武夷之茶名声大振于天下 ,上至宋徽宗 ,下至一些文人墨客 ,无不对其称赞有加。如苏东坡喝武夷茶后有“两腋清风起 ,我欲上蓬莱”之吟 ,范仲淹则以“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自古载”的诗句赞誉武夷茶为仙品。此外 ,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