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陇垦玉18是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于2014年在海南以自选系LKMD1为母本、自选系LKF4401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而成的早熟三交种,该品种结实性好、稳产性好、子粒饱满、商品性好,中抗禾谷镰孢茎腐病,抗倒性良好,空秆率低,适宜在甘肃省早熟春玉米类型区种植,种植密度4500~5000株/667m2。对陇垦玉18的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为该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陇谷 032 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金裹银为母本、陇谷 10 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丰产谷子新品种,2022 年完成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植株较高,穗大粒多,抗旱性强,抗倒伏,抗谷锈病、黑穗病和白发病,中抗谷瘟病和玉米螟,是一个丰产多抗的优良品种。2017 年被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评为二级优质米。陇谷032 适宜在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及河西走廊海拔 1900m 以下谷子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靖华  王裕智 《小麦研究》2005,26(4):31-36
在山西洪洞建立了农膜、公路、农田小路、农田下垫面产流场,对不同下垫面的自然降雨产流及早地小麦集水补灌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的27次降雨中,不同下垫面的产流量存在较大差异。农膜、公路、农田小路和农田下垫面的产流系数分别为81.4%、73.6%、41.6%、2.7%。旱地小麦集水补灌研究表明:旱地型品种应作为集水补灌旱地小麦的主干品种:补灌量愈大产量愈高,拔节期补灌优于扬花期;同一补灌量集中补灌优于分次补灌;不同播期密度在集水补灌条件下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该项研究为开展集水工程及集水补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限量补灌对旱地高产田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年创高产旱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补灌处理对旱地高产田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补灌次数和补灌量,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升高,胞间CO2浓度降低,光合功能持续期延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以补灌3水(越冬+拔节+灌浆)处理W4效果最佳,但产量和2水(拔节+灌浆)处理W3没有显著差异。随着补灌次数和补灌量继续增加,W5、W6改善旗叶光合衰退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后期,对产量提高的贡献并不大,相对与2水、3水处理,开始产生负效应,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穗粒数反而下降。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旱地高产试验田.拔节期、灌浆期2水补灌120mm的W3处理是最经济高效的补灌方案。  相似文献   

5.
陇垦玉701是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于2013年在海南以自育自交系LKMPH1为母本、自育自交系LKF0501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而成的晚熟单交种。该品种结实性好、稳产性好、子粒饱满、商品性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抗倒性好,空秆率低,适宜在甘肃省中晚熟春玉米类型区种植。对陇垦玉701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该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农业资源状况决定了要实现农业的大幅增产必须主要依靠提升单产。使用良种是提升单产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目前在作物单产提高过程中,良种的生产潜力和产量水平尚未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对良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推广良种必须要配套良法,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实现农业的大幅增产,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针对以往在干旱地区建设蓄水窖造价高、费工费时和旱地冬小麦生长期存在的各种逆境及有限补灌时期和补灌定额的诸多问题,从蓄水窖位置的选择,蓄水窖容量的确定,根据地形确定蓄水窖的形状,窖壁处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修建蓄水窖工艺技术和有限补灌农艺节水的系列研究,为不同旱作类型区的小麦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优化灌溉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作物耗水量和有效降水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组成因子。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综合分析了它们的动态变化,给出了未来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决策模型则根据不同生育阶段的作物水分批、产量反庆系数、和以取得最大目的的目标函数,优化函数决策-灌或不灌、灌溉期和灌溉量。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2017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中强调,要在提高作物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专用品种和良种良法结合上下工夫。根据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水稻良种结合良法的育苗技术,为当地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区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1 阜阳市主要农作物供种现状 1.1 提高了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2001年全市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玉米全部实现杂交化,杂交水稻、杂交油菜均占种植面积的70%,杂交棉花占种植面积的2000以上。 1.2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八五”以来,全市种子系统每年都建立了稳定的常规作物良种基地以及杂交油菜和杂交棉花制种基地,保证了供种的质量。 1.3 小麦统一供种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作物良种区域试验的全称为作物良种区域化适应性鉴定试验(简称“区试”),是“育种之尾,用种之头”。解放以来,我国的作物良种区试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稻、麦、棉等主要作物品种已进行过三、四次大的更换。广大社员群众对良种增产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良种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因此做好这项工作,对指导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2.
黄瓜是我国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市场需求量较大。近年来,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品种的选育周期也在逐年缩短,如何让新品种和技术迅速推广,实现良种产业化,这是当今育种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以建立安全稳定的良种繁育及质量保障体系、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发体系为基础,以建立高效、全覆盖的新品种示范体系为核心,以建立成熟、高效新品种转化体系为保障,构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新品种推广体  相似文献   

13.
覆膜和补灌对杂交谷子产量形成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干旱对杂交谷子的生产限制及耗水与产量的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下地膜覆盖与补灌对杂交谷子产量形成与耗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后40~80 d是杂交谷子需水关键期,拔节时补灌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110 mm水分蒸散是提高抽穗期生物产量的充分条件;全生育期耗水400 mm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抽穗期生物产量是籽粒产量形成的基础,产量形成具有"递进决定"的特征,覆膜结合补灌显著提高了抽穗期生物产量。丰水年覆盖条件下或在欠水年,补灌增加了花后干物质量;欠水年雨养花后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累积,补灌促进了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转移。补灌下覆膜籽粒增产10.1%~18.6%,比露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0.7%~19.4%。在欠水年,雨养时覆膜下的籽粒产量较露地更低,补灌是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丰水年覆膜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补灌的增产效应,欠水年补灌的增产效果则优于覆盖。地膜覆盖结合拔节期或抽穗期适量补灌是提高杂交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农作物良种的推广现状和需求在农民认知、良种推广和种子市场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对良种的认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建立服务农民的高效作物良种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技能和农作物生产的积极性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欢 《种子科技》2014,(12):21-24
我国玉米生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近年来,玉米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玉米作物的需求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玉米产业也在逐步向高效型、现代化方向发展。丰乐种业玉米种子产业(以下简称丰乐玉米)十几年来坚持打造“真正的良种.  相似文献   

16.
陇糜 18 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山西雁北大黄糜为母本、镇原笊篱头二汉糜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21 年国家糜子品种区域试验主持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有关专家对陇糜 18 号进行了鉴定评价:陇糜 18 号粳性、中熟、商品性状优良、增产潜力明显,适宜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宁夏固原、陕西榆林、甘肃白银等地及其相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3种不同良种繁育技术体系的理论和基本程序,并对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繁育技术的演变进行分析,为作物良种繁育提供参考。实践表明,株系循环法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是良种繁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将来也还会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8.
林祥  王东 《作物学报》2017,43(9):1357-1369
我国黄淮平原水资源紧缺,而且年际间降水量及其时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探明不同底墒条件下补充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及其生理基础,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013—2014和2014—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在播种期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201.5(A)、266.3(B)和317.0mm(C)3种底墒条件下,各设置4个补灌水处理,包括不灌水、拔节期+开花期补灌、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补灌、播种期+拔节期+开花期补灌,研究不同处理冬小麦耗水特性、旗叶光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和土壤水消耗量均随播种期底墒的提高而增加。在底墒A和B条件下,冬小麦主要消耗降水和灌溉水。提高播种期补灌水平或于越冬期补灌,冬小麦在底墒A条件下对土壤水的消耗量显著增加,在底墒B条件下对土壤水的消耗量显著减少。在底墒C条件下,冬小麦耗水以土壤水为主,其次为降水,再次为灌溉水;播种期或越冬期补灌显著增加生育期总耗水量,对土壤水消耗量则无显著影响。于播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冬小麦在底墒A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但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在底墒B条件下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在底墒C条件下,仅于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即可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播种期和越冬期无需补灌。综上所述,播前底墒是实施冬小麦合理补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川东北丘陵区种植效益,创新探索春玉米-川明参/春玉米2年3熟栽培新模式,不仅解决了粮经作物争地矛盾、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土地增产潜力,增加了复种指数,实现当代农业轻简高效。  相似文献   

20.
陇糜 19 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陇糜 8 号为母本、雁黍 8 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21 年在国家糜子品种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糯性、中熟、商品性状优良、增产增收潜力明显,适宜在河北张家口,内蒙古通辽、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甘肃华池、白银,山西大同等地及其相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