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垄向栽培对大豆产量及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垄向、东西垄向、东南西北垄向分别比东北西南垄向大豆增产15.7%、8.9%、4.1%,且差异显著,南北垄向各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重以及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等产量构成因子也都高于其他处理,南北垄向优于东西垄向,东西垄向优于其他垄向,在大豆栽培上南北垄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大豆不同垄向栽培增产效果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不同垄向方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通过对东-西垄向、南-北垄向、西南-东北垄向、东南-西北垄向耕作条件下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垄向栽培叶面积指数花期各处理均在7.0以上,结荚期西南-东北垄向的叶面积指数最高为6.52,干物质积累花期时西南-东北垄向最高为18.38 g,结荚期西南-东北垄向最高为30.98 g,叶绿素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西南-东北垄向的产量最高为2746.0 kg/hm2,较其他垄向平均增产22.51 kg/hm2。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西南-东北垄向栽培方式对大豆高产的获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豆不同垄向栽培增产效果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垄向方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通过对东-西垄向、南-北垄向、西南-东北垄向、东南-西北垄向耕作条件下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垄向栽培叶面积指数花期各处理均在7.0以上,结荚期西南—东北垄向的叶面积指数最高为6.52,干物质积累花期时西南—东北垄向最高为18.38g,结荚期西南—东北垄向最高为30.98g,叶绿素含量变化差异不明显,西南—东北垄向的产量最高为2746.0kg/hm2,较其他垄向平均增产22.51kg/hm2。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西南—东北垄向栽培方式对大豆高产的获得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垄向对玉米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垄向为切入点,玉米品种龙单51为试材,于2010年开展了不同垄向对玉米增产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在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南北垄向的各层土壤温度、叶面积系数、干物重等构成产量因子均高于其它处理,南北垄向、东西垄向、东北西南垄向分别比东南西北垄向增产7.90%、4.80%、2.83%,南北垄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2011年开展了玉米不同垄向增产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南北垄、东西垄、东北西南垄向分别比东南西北垄向玉米增产12.9%、8.9%、5.1%,经差异显著性测定差异不显著。玉米南北垄向的土壤温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重各期也高于其它处理,南北垄向优于东西垄向,东西垄向优于其他垄向,南北垄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垄体走向对打顶期烤烟不同部位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体走向对打顶期烤烟不同部位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株群体内温度和CO2浓度均以东南西北垄处理最高;相对湿度以东南西北垄最低;风速表现为南北垄>东南西北垄>东西垄;光照、垄沟和垄上5 cm和20 cm土层温度在3个垄体走向处理间差异不大;不同垄体走向下温度随烟株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对湿度、CO2浓度、风速和光照各部位表现不一致;垄沟和垄上5 cm和20 cm土层温度峰值出现时间各异。  相似文献   

7.
以云烟97为试验材料,2010年在重庆市彭水县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3种垄体走向(东南-西北垄、南北垄和东西垄)对烤烟下、中、上3个部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部叶位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东南-西北垄>东西垄>南北垄,而蒸汽压亏缺则为南北垄较高,东南-西北垄次之,东西垄较低。中部叶位的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则为东西垄>南北垄>东南-西北垄。下部叶位的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为南北垄>东南-西北垄>东西垄。烤烟上、中、下3个部位叶片叶温和有效光辐射均表现为东南-西北垄>南北垄>东西垄。中部叶位的蒸汽压亏缺、下部叶位的蒸腾速率和蒸汽压亏缺则与叶温和有效光辐射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垄体走向下烟叶各部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均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表现相似,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有效光辐射表现各异,叶温和蒸汽压亏缺各部位表现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
设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双垄侧播、露地条播4个处理,对大豆播种期、出苗期、幼苗期、花芽分化期、开花结荚期、鼓粒期及成熟期0~10、10~20、20~40、40~60 cm的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载,以及成熟期对其株高、分枝数、单株结荚数、荚粒数、株粒数、百粒重等生物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双垄沟播、全膜双垄侧播3种覆膜栽培模式具有较强的集雨、保墒能力,增温效果明显,能显著缩短大豆生育期,优化大豆生物及经济性状,大幅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特开展垄上3行及垄上5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垄上3行及垄上5行的处理大豆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产量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垄上3行的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适合大面积推广,为农业实际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豆窄行密植与垄三栽培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试验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大豆产量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确定在垄三和小垄密植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大豆育种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对大豆主要性状关联度的计算及关联序的排列。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株高单株粒重主茎节数有效荚数百粒重地上部干物重单株粒数底荚高;在垄三栽培模式下,关联度顺序为单株粒重百粒重有效荚数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地上部干物重。  相似文献   

11.
不同垄向对旺长期烟田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式,以云烟9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烟田垄体走向对烟田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45 d时,各处理烟田二氧化碳浓度均以南北垄最高,而烟田光照则以东西垄最高,植株上方10 cm处、植株上部和植株下部的烟田光照,均表现为垂直垄处理最低;植株上部的温度表现为南北垄>垂直垄>东西垄;植株上方10 cm处的风速表现为东西垄>南北垄>垂直垄,植株中部的风速表现为垂直垄>东西垄>南北垄,而植株下部的风速则表现为东西垄>南北垄>垂直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正方形和传统垄作栽培模式下不同群体密度的产量表现及相关的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正方形最佳田间密度为15.32株·m^-2,最高理论产量为2585.70 kg·hm^-2;垄上双行栽培最佳密度为19.9株·m^-2,最高理论产量为3159.35 kg·hm^-2;垄上双行最高产量高于正方形栽培;单株产量的有效株行距为62.43 cm×62.43cm,与传统垄作垄距65~70cm是接近的,说明对于繁茂型晚熟大豆品种而言,传统的65~70cm垄作模式仍然不失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栽培技术模式。7月中旬以后旱情导致LAI在R4期下降;在R4和R6期,25.0~44.4株·m^-2不同密度间的LAI,传统垄作高于正方形模式;在分枝期(V6)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同期根冠比相对最高,表明前期是根系发育优先期;在R6期从5.9~36.6株·m^-2密度范围内,传统垄作栽培模式单株干物质积累值显著高于正方形栽培模式;与平作为特点的正方形栽培相比,传统垄作模式有利于根系发育。  相似文献   

13.
密植条件下,不同群体结构对半矮秆大豆合丰42号影响较大。(1)随着群体密度增加,单株叶面积、干重、荚数、粒数降低,个体发育变差,倒伏加重;而群体干物重、叶面积系数、荚数、粒数及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呈增加趋势;(2)合丰42号密植最佳群体结构为45株/m2,盛花期和满粒期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82和1.70,干物重分别为396.0g/m2和324.0g/m2,单株粒数47.1个,公顷产量为3578.3kg,较垄作对照增产18.3%。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超早熟大豆品系(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新疆超早熟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6个超早熟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结荚高度>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是影响北疆超早熟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对高产、优质的超早熟大豆选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抗灰斑病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选用了近年黑龙江省审定的17个抗灰斑病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各性状及性状组基因型值进行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并建立了以产量性状为目标的各性状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产量性状组的单株粒数、3粒荚数、单株荚数;农艺性状组的生育期、单株节数及株高,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组间以正相关为主;生育日数与百粒重呈正相关、底荚高与4粒荚数呈负相关;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组间典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且生育日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产量性状的选择应以株高中等、生育期适中、单株多有效节数、较低的结荚部位、粒中等大、单株粒数多为选育目标,蛋白质含量的提高可通过生育日数及百粒重等性状间接达到。  相似文献   

16.
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试验以大豆东农47为材料,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增加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农47苗期的弱紫外辐射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都增加,鼓粒前期的弱紫外辐射使百粒重增加最多;但开花到成熟期的强紫外辐射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负作用最大。UV-B辐射与水分胁迫各处理均使东农47的百粒重增加;随干旱程度加剧,UV-B辐射均使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递减,而百粒重的变化各异;UV-B辐射与水分胁迫产生的拮抗作用与其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不同产地的377份大豆品种10个主要农艺性状在北京地区的表现进行遗传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区间大豆种质资源的产量构成因素在品种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品种间农艺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存在着差异性。具有极大遗传进度(RGS%>40%)且遗传力>60%的有南方大豆的株高;具中等遗传进展(40%>RGS%>10%)且遗传力>60%的性状有北方复种夏播大豆区品种的株高、单株荚数、全生育期,北方一熟春播大豆区品种的结荚高度,南方复种多播季大豆区品种的结荚高度、全生育期,国外品种的株高、全生育期;具一定的遗传进展(1%>RGS%>5%)且遗传力>60%的有:北方一熟春播大豆区品种的单株产量。在5%的选择强度下,全生育期、株高、结荚高度、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的相对遗传进度均大于20%。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夏大豆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株高>生育期>荚粒数>单株粒数>百粒重>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对夏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粒重,影响较大的是株高和生育期,影响中等的是荚粒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影响较小的是有效分枝和单株荚数,为夏大豆育种和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50-2006年间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未来大豆高产育种的目标性状,对黑龙江省1950--2006年问推广的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单株英数、粒数也均显著增加,平均每年提高0.54%和0.98%,但百粒重未表现显著变化;经过50多年的品种改良,大豆株高下降14.0%,干物重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25.8%和35.1%,抗倒伏性状及子粒病虫害也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这些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性状呈显著相关关系.然而,V3(第3个三出复叶期)~R2期(盛花期)生长速率和LAI(叶面积指数)与品种推广年代间并未表现出线性变化趋势,而且与产量的相关性不大.在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改良过程中,干物质重、收获指数的提高以及抗倒伏性的改善对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