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稻瘟病菌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要条件合适,就能完成菌量积累过程而造成病害的流行。稻瘟病有以下特点:侵染频繁,潜育期短,能够借气流和雨水飞传播;病害传播距离远。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释放、传播和侵染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及时掌握稻瘟病菌的时空动态,了解初侵染菌量或再侵染的菌量,有助于制定最佳的防治时机,有效地进行病害的控制和管理。掌握和运用稻瘟病孢子和气候条件来预测预报病害发生方法如下:稻瘟病分为:叶瘟(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褐点型、白点型)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菌空中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了解稻瘟病茵孢子生活史中的影响因素,监测稻瘟病菌的时空分布动态,对于预测预报病情的发生,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和指旱田间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稻瘟病菌空中孢子量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孢子数量与温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94 1;与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8 1;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49 2;与风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7 5.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菌孢子传播的影响因素与田间捕捉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Cavara)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了解稻瘟病菌孢子生活史中的影响因素,监测稻瘟病菌的时空分布动态,对于预测预报病情的发生,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和指导田间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影响孢子传播的因素和孢子捕捉的方法,并就玻片法捕捉孢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建三江地区主栽品种中感病品种较多,有必要研究水稻稻瘟病成灾的气象条件和对田间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预测稻瘟病尤其是穗瘟发生的趋势。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释放、传播和侵染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及时掌握稻瘟病菌的时空动态,了解初侵染菌量或再侵染的菌量,有助于制定最佳的防治时机,有效地进行病害的控制和管理。1试验资料1.1试验用具佳多牌孢子捕捉器(固定式)、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Cavara)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稻瘟病分为:叶瘟(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褐点型、白点型)、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几种。该病具有侵染频繁,潜育期短,能够借气流和雨水飞传播;病害传播距离远。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释放、传播和侵染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就如何掌握和运用稻瘟病孢子和气候条件来预测预报病害发生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 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 )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稻瘟病菌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要条件合适,就能完成菌量积累过程而造成病害的流行。稻瘟病有以下特点:侵染频繁,潜育期短,能够借气流和雨水飞传播;病害传播距离远。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释放、传播和侵染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及时掌握稻瘟病菌的时空动态,了解初侵染菌量或再侵染的菌量,有助于制定最佳的防治时机,有效地进行病害的控制和管理。掌握和运用稻瘟病孢子和气候条件来预测预报病害发生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真菌病害之一,监测田间空气中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数量动态变化,对于预测病情发生和指导及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稻瘟病菌MHP1基因为靶序列,建立了1种稻瘟病菌分生孢子qPCR定量方法,并采用此方法对田间气传稻瘟病菌源进行了监测。监测数据显示,监测期间空气中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数量波动幅度较大。结合气象条件进行分析,菌源量的波动与气象条件相关。该研究建立的孢子qPCR方法可应用于监测气传稻瘟病菌源。  相似文献   

8.
利用4年的时间,对稻瘟病病原孢子进行捕捉,并对诱发圃稻瘟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此掌握稻瘟病发生发展趋势。试验结果表明,2012~2014年7~8月间降水较少,田间湿度小,不利于稻瘟病孢子萌发,孢子数量少,稻瘟病发病率低;2015年7~8月上旬的天气条件,有利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但是空气中孢子数量始终较少,所以稻瘟病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诱发圃稻瘟病的监测和构建稻瘟病预测模型进行研究,规范了孢子捕捉仪的使用方法和监测机制,完善了短期稻瘟病流行趋势预测模型,2010~2016年短期预测式为y=4.0909x+0.7577,R2=0.9805,代入破口期叶瘟发病率(2017年7月20日)得出穗瘟发病率为0.881%,与调查的穂瘟发病率0.870%(2017年8月20日)相比,相差0.011个百分点。水稻破口期至乳熟期(16d)的日照时数与穗瘟的发病程度成负相关,这段时期的降雨日与穗瘟的发病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一、2008-2012年调查结果:1、稻瘟病孢子形态今年与2010年观察的形态一致,大多数形态都很典型,多为典型的梨形2个隔膜。稻瘟病孢子形态与2008、2009年明显不同,前两年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梨形2个隔膜的稻瘟病孢子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11.
 对四川省30个主要杂交稻品种抗稻瘟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叶瘟4~5级、颈瘟1~5级,表现抗和中抗的品种有Ⅱ优448,冈优182,菲优多1,冈优多1,汕优多1和冈优615等18个。对来自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22、汕优多1等品种上的稻瘟病菌175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6群44个小种组成,以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49.71%,其次,ZA,ZC 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8.29%和23.43%。  相似文献   

12.
1986~87年采用17种培养基和2种光照处理对41个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菌株进行产孢培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粉稻秆琼脂培养基最适宜于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其次为稻叶马铃薯琼脂培养基、稻秆琼脂培养基和燕麦片琼脂培养基。光照条件以波长310~420nm的蓝黑光连续照射能显著地促进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文中确定了吉林省稻穗瘟病的经济损失允许水平:水稻黄熟期穗瘟发病率8~10%或穗瘟病情指数3~4。又根据吉林省有代表性的八个试验点五年的稻叶、穗瘟系统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决定吉林省生产中稻穗瘟最终病情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田间叶瘟基数;二是抽穗扬花期的气象条件;三是由当地生态栽培条件、水稻品种及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群体共同决定的稻株抗病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稻穗瘟药剂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4.
灰色自回归模型(GAR)是将灰色系统模型(GM)与自回归模型(AR)结合起来的一类预测模型,它弥补了GM与AR的不足。本文叙述了该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立了江西省临川县1962~1987年稻瘟病年发病程度的GAR模型,检验合格后,对该县的稻瘟病发生程度进行了多年预测(1988~1992)。运用模糊集合隶属函数对这几年的预测准确性进行评定,结果表明预测较为准确。文末还就GAR模型用于稻瘟病预测的条件和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时间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瘟病、纹枯病和叶鞘腐病的发生与田间孢子捕捉镜检呈正相关,孢子数量越大的品种感染该孢子菌的病害越重,说明直接用携带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稻草的水稻秸秆还田,第2年复种水稻发生各类病害的机率和比例都较高。虫害中潜叶蝇产卵期、幼虫危害期与水稻缓苗期基本吻合;负泥虫点查叶片被害指数最高值为1.2%,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疆不同水稻种植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五点取样法,2016、2017年连续两年调查温宿县、莎车县、察布查尔县、乌鲁木齐市等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叶瘟病和穗颈瘟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水稻种植区域稻瘟病发生情况不同,同一水稻种植区域不同地块稻瘟病发生情况也不同;2016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莎车县>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2017年叶瘟病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莎车县>察布查尔县,穗颈瘟发病程度为温宿县>乌鲁木齐>察布查尔县。水稻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危害与降雨时间和降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 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均有稻瘟病的发生,其中正播水稻温宿县叶瘟病和穗颈瘟的发生为害均重于察布查尔县和乌鲁木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与降水时间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抗瘟性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六年研究,用7个不同群生理小种的稻瘟病菌稳定菌株将我省近千个水稻品种和杂交高代材料划分为54个品种类群。为深入开展品种抗性基因分析打下基础。同时提出30个抗多个小种的广谱抗性品种,供抗病育种使用。用7个稳定菌株以及我省各地分离的329个病菌单孢菌株,分别接种测定了我省栽培面积五万亩以上的32个水稻品种的抗瘟性,以判别我省主要栽培品种的抗瘟性水平,直接服务于生产。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课题于1986年在稻瘟病生理小种和抗性测定的基础上,选用89个水稻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在温室内用我国和日本的多个菌株对85个组合288套F2系统及13个组合52套F3系统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除少数陆稻品种对所测试菌株的抗性受3对基因控制外,其余品种对所测试菌株的抗性分别受1对或2对显性基因控制。且在2对以上基因控制情况中,还存在着基因问的互补、重叠、抑制、上位作用;同时对7个组合进行了单基因鉴定。本研究对稻瘟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这对选育抗病品种、品种合理布局、制定防治措施和筛选1套单基因鉴别品种均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