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冬性小黑麦品种区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小黑麦区试材料的可行性。[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对新疆2006~2007年参加冬性小黑麦区试的8个品种从多方面共13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关联度计算结果,籽粒产量与各性状关系依次为:株高〉容重〉穗长〉每穗粒数〉最高茎数〉生育期〉千粒重〉基本苗数〉不育小穗数〉结实小穗数 与鲜草产量相关的性状关系依次为株高〉容重〉穗粒数〉穗长〉最高茎数〉生育期〉基本苗数〉千粒重〉不育小穗数〉结实小穗数 与小黑麦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性状关系依次为鲜草产量〉株高〉容重〉穗粒数〉穗长〉最高茎数〉生育期〉千粒重〉基本苗数〉不育小穗数〉结实小穗数。[结论]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判小黑麦品种是客观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玉米杂交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中北部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为:穗粗〉穗行数〉单株有效穗数〉株高〉千粒重〉穗位高〉空杆率〉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育和改良适宜甘肃农牧交错地带的粮饲兼用型小黑麦品种(系),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27个小黑麦品种(系)的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与株高、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结果显示,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与各性状的灰关联度顺序分别为:千粒重〉穗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小穗数〉株高〉穗长;穗粒重〉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表明在甘肃河西农牧交错地带,粮饲兼用型小黑麦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为:在单位面积穗数合理的条件下,选择穗粒重较大的品种,适当放宽对穗长和小穗数的选择要求;而对以籽粒产量为主的地区,主攻方向为:在合理的单位面积穗数条件下选择千粒重较大的品种,同时加强对穗粒重的选择,对株高、穗长等性状的选择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4.
杨明  余国东  李伯群  周风云  高志宏  刘涛  张朝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47-22248,22322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重庆市7个大麦品种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穗粒数〉小穗数〉有效穗〉千粒重〉穗长〉株高。  相似文献   

5.
灰色关联分析在旱地小麦产量性状上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旱地小麦品种的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与排序。结果表明,关联度大小为公顷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公顷苗数〉株高。说明旱地小麦育种与栽培夺高产的主要手段在于有效地促进形成公顷穗数,穗长,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等因子。  相似文献   

6.
用142个普通小麦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273个,以冬小麦品种石4185为对照,对F1代材料的株高、株穗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杂种优势范围为38.7%~124.0%,性状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千粒重〉穗长〉小穗数。千粒重正向杂种优势与负向杂种优势之比为4.39∶1,其次为穗粒数、小穗数、穗长、株穗数和株高。有96.70%的组合千粒重〉CK,而小穗数和株穗数的负优势组合数分别占观察总数的71.79%和56.04%。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杂种优势的主要因素顺序为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分别达到了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决定系数R2=0.99。小麦单一性状杂种优势十分明显,对杂交种开发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从应用角度看,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CK且株高≤CK的组合数仅有14个,只占观察总数的5.13%,比例较小。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正向超标优势分别为64.0%、59.2%和51.8%,位居所有参试性状前3位。在小麦杂交育种中,可根据不同的产量结构如大穗型、大粒型、多穗型进行组合搭配,同时注重显性矮秆基因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DPS软件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穗粒重、出籽率和千粒重等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玉米小区产量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出籽率和千粒重对玉米小区产量有显著效应,它们对小区产量的相对作用大小依次为千粒重〉穗行数〉株高〉穗粗〉轴粗〉穗位高〉行粒数〉出籽率.玉米小区产量与8个农艺性状有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2个玉米杂交组合的8个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联度:株高0.5854、穗位高0.5512、穗长0.5655、穗行数0.6374、行粒数0.6311、穗粗0.6797、穗三叶叶面积0.7316、百粒重0.6240;关联序为:穗三叶叶面积>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数>百粒重>株高>穗长>穗位高;各性状的灰色权重为ω0:ω1:ω2:ω3:ω4:ω5:ω6:ω7:ω8=0.17:0.10:0.09:0.09:0.11:0.11:0.11:0.12:0.10。  相似文献   

9.
不同农艺性状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铁欢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6):20-21,45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0个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是由多种因素控制的,农艺性状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穗长〉穗粗〉行粒数〉出籽率〉生育期〉穗位〉株高〉穗行数〉秃尖。  相似文献   

10.
干旱地区玉米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干旱地区7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判断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干旱地区玉米选育目标及制定相应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产量性状的关联度表现为:株高0.595 93、穗位高0.571 86、穗长0.809 2、穗粗0.623 93、秃顶长0.667 3、穗行数0.661 57、行粒数0.796 67、千粒重0.615 08,关联序为穗长行粒数秃顶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行粒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辽宁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代表性的杂交水稻及亲本,采用多种统计方法.重点研究了北方杂交粳稻亲本主要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在F1代的遗传表达。结果表明:(1)杂交水稻的结实率主要受母本控制,呈正相关关系,接近显水平,与父本关系不大,且呈负相关关系。杂交水稻的千粒重主要受父本影响。(2)杂交水稻剑叶的叶周长和叶长主要与恢复系相关,叶宽和长宽比主要与不育系相关。倒二叶的叶周长、叶长、叶面积主要与恢复系相关.长宽比与父母本相关均显。倒三叶叶面积、叶长、叶周长与恢复系楣关显,叶宽与不育系相关显。在杂交水稻组合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不育系的穗长和经济系数进行选择.而对恢复系更应注意株高和穗长两性状。(3)对恢复系应重点选择籽粒外部形状、糊化温度和垩白米率,对不育系应重点选择粗蛋白含量和垩白米率,其他性状父母本应平衡协调选择。  相似文献   

12.
韩勇  邓媛  沈枫  姜秀英  刘军  刘博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852-1855,1925
对辽宁省4个冠层形态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粳稻组合与常规水稻品种辽粳294在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各组合单株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对照品种,每穴穗数比对照有所降低,每穗颖花数比对照高出很多,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别不大;各杂交组合的上功能叶叶面积和群体LAI都高于对照品种,各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平均值在灌浆初期与对照品种差别不明显,在水稻灌浆末期,各杂交组合的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3.
寒地水稻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肥密因素构成的60个质量群体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寒地水稻高产群体有效穗数集中在450万~495万穗.hm-2,穗粒数应控制在90~130粒,在此限度内,穗粒数对产量影响不明显;产量构成因子在不同产量群体中表现不同,在高产群体中表现为结实率穗粒数穗数粒重;在中产群体中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粒重;在低产群体中表现为穗数结实率穗粒数粒重。  相似文献   

14.
川谷A是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对稻瘟病抗性强、抗性谱广的籼型三系不育系。对其测配的4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抗性鉴定,表明川谷A配制的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抗瘟性。同时,对48个组合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直接贡献大小排序是每穗总粒数(0.6995)>有效穗(0.6307)>结实率(0.5064)>千粒重(0.2577)。因此,利用川谷A配组杂交稻组合时,应在保证每穗总粒数的前提下,着重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三积温带主栽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不同产量类型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穗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黑龙江三积温带水稻多数为中产或中低产品种,高产品种较少。高产类型的产量构成特征为穗粒数和结实率较高,穗数和千粒重表现中等。一次枝梗数呈低产类型高产类型中产类型中低产类型的趋势,高产和低产类型一次枝梗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产类型,各类型一次枝梗结实率均高于90%,一次枝梗的千粒重均在27 g左右。高产类型的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粒数、千粒重、二次粒率都极显著高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16.
浙北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边永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1-9182,9208
[目的]为杂交粳稻高产组合的选育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2002~2006年嘉兴市杂交晚粳稻与常规晚粳稻区域试验结果为材料,对其性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株高和每穗粒数与常规粳稻品种相比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有效穗数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增产不显著;稻瘟病抗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白叶枯病抗性偏差;垩白粒率和透明度有改观,碱消值略降,但其他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无差异。杂交粳稻组合的分蘖率、生育期、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性状与产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株高与产量呈负相关。[结论]浙北稻区杂交粳稻高产新组合应朝穗、粒、重兼顾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7个谷子品系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系96-9207、009-342、94-9071综合表现最好,等权关联度与加权关联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关联度不同,6个农艺性状与穗粒重的关联度排序为:穗重生物产量节数株高穗长千粒重。  相似文献   

18.
粳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辽06-6和吉玉粳两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2006-2008年连续三年在其适应种植区域进行异地多点正常栽培条件下,研究其穗大小、穗粒数、千粒重等遗传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经过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粒数、结实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而与穗长和穗粒数未达到显著水平。初步明确了粳稻品种的丰产性好坏主要取决于株型、分蘖力、成穗率、穗粒数和结实率,为育种家选育既高产又稳产的粳稻品种,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承德春播芝麻营养生长阶段(5月15日~7月31日)的有效积温与芝麻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可以为该区春播芝麻的种植管理及产业化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014年和2015年以冀航芝1号、冀航芝2号、冀航芝3号3个芝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承德春播芝麻营养生长阶段≥12℃有效积温对芝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芝麻品种,不同年际的株高和一次分枝数存在显著差异,每株蒴果数、千粒重和单株种子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芝麻营养生长阶段≥12℃有效积温与芝麻株高、千粒重和单株种子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株高与千粒重和单株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始蒴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芝麻在营养生长阶段受有效积温影响显著,因此,在承德地区选择活动积温条件较优的区域种植并加强春播芝麻中前期栽培管理,对提高承德春播芝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索杂交稻‘天优华占’作为华南早稻、中稻、晚稻不同稻作类型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根据‘天优华占’参加华南早稻、中稻、晚稻区域试验的产量构成调查结果,对3 种稻作进行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天优华占’作为华南早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5.7%,每公顷穗数为22.7%,结实率为11.3%,千粒重为4.1%;(2)作为中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4%,每公顷穗数为45.0%,结实率为6.7%,千粒重为1.2%;(3)作为晚稻栽培,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4.1%,每公顷穗数为16.8%,结实率为29.4%,千粒重为3.7%。可见,‘天优华占’作华南早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大穗;作中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足穗大穗;作晚稻栽培高产的关键是培育大穗和提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