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山东农机》2005,(3):28-29
现代农药使用技术由三部分组成:农药与剂型;施药工艺;施药器械。三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植保机械的发展必然以农药剂型及施药工艺的发展为依托。当前农药使用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降低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在靶标上的附着率;减少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国外植保机械的发展以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药使用技术由三部分组成:农药与剂型;施药工艺;施药器械。三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植保机械的发展必然以农药剂型及施药工艺的发展为依托。当前农药使用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降低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在靶标上的附着率;减少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国外植保机械的发展以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1大型植保机械和航空植保为主体的防治体系本世纪中期以后,农业发达国家逐步形成了大型农场专业化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大田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及化学除草采用大型悬挂式或牵引式喷杆喷雾机,喷幅达18…  相似文献   

3.
国外大型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的农药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而我国的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严重落后,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介绍了国外植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和国外的施药新技术,对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提高农药利用率,确保农产品安全和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在系统阐述了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及主要原因。同时,结合我国农业未来发展需求,提出了提升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仁东 《农业机械》2015,(3):96-100
植保机械、农药、防治技术是化学防治的3大支柱。作物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使用防治其危害的植保机械,是保证增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垦区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更好更快发展,对黑龙江垦区的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外植保机械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农药使用技术由3部分组成:农药与剂型、施药工艺、施药器械。当前农药使用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降低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在靶标上的附着率,减少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农药静电喷雾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施用技术相对落后,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和不良影响。农药静电喷雾是随着低量和超低量喷雾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施药技术,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植保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此,阐述了农药静电喷雾的原理与特点,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的应用前景,指出了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疆兵团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兵团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为此,阐述了新疆兵团植保机械及施药技术的现状,分析了施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作物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实施防治其危害的植保机械,是保证增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植保机械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为此,植保机械需从结构、配套产品、药水配制和用材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以推进植保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机科技推广》2013,(5):22-22
为进一步推进京郊大田植保环节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日前,北京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与北京市植保站围绕无人直升机农药喷施技术应用,达成了推进项目合作的三项举措。一是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内共同开展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展示;二是成立由植保、农机两方面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指导小组;三是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其中,市农机鉴定推广站负责无人机选型及相关试验;市植保站负责无人机自动巡航作业效果和环境因素影响评价、适用农药剂型筛选,以及与传统植保机械喷药的应用效果对比等试验。双方将根据试验示范效果,深入分析无人直升机施药的应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制定无人机施药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物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实施防治其危害的植保机械,是保证增产稳产的重要措施.植保机械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作物药害、操作者中毒等负面影响,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为此,植保机械需从结构、配套产品、药水配制和用材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以推进植保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我国植保机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探讨了有关我国植保机械的产品品种、采用高效和新剂型农药、静电喷雾技术、间歇喷雾、药剂回收、航空植保、工艺材料、基础理论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科研应用组织等方面的技术开发问题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植保机械化发展短板与提升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装备基础,农业机械化要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必须加快补齐植保机械短板。我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发展缓慢虽然与植保机械本身的特性分不开,但在近几年取得长足进步的情况下,却又遭遇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深等问题而裹足不前。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自走式风送喷雾机具有农药利用率高、施药均匀性好、对靶性强、作业效率高等优势,是解决防治效果差、农药污染重的最经济的手段,成为减轻农药负面影响,节本增效、提高防控效果和防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根本出路。通过比较分析欧洲发达国家植保机械农机农艺融合的经验、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试验示范情况,得出结论就是农艺、农药与农机等多方面的互融互促,才能解决制约植保机械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促进整个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现状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发展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为了促进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我们对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实际防治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植保机械的产品质量、市场状况、农药安全使用状况和施药技术水平以及农作物农药残留现状的分析,对如何推进江苏省农产品安全生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已承诺把植保机械列入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但目前就如何改变施药技术和植保机械现状,还没有有效的措施。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阻碍,人们在关注农药残留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我国的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落后这两个造成农药残留的源头性环节。换句话说,要治本应该从源头入手。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均比较落后。阐述我国植保机械与施药技术的现状,提出发展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的主要措施,以期为提高我国植保机械和施药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湖北省植保机械情况概述 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视,全国各地对农药的使用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农药的使用技术不断向低量、精确的方向发展,以确保农药在限制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农药使用安全法律更加强调对农药使用者的安全保护,减少人与农药直接接触的机会。这些要求促进了植保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18.
植保机械、农药、防治技术是化学防治的3大支柱。作物病虫草害是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实施防治其危害的植保机械,是保证农业增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我国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已经带来了环境污染、操作者中毒等诸多负面问题,造成了不少的损失以及其他不良后果。为此,本文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植保机械使用中产生环境污染隐患的原因,并指出了相应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施药技术与装备现状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我国机械化施药技术及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分析了我国目前施药技术使用现状,植保机械技术现状(包括植保机械拥有量、使用状况、行业情况、研发现状、发展趋势等),提出了基于我国施药技术与装备现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精准施药技术是植保作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传统施药技术存在明显的缺陷,发展精准变量施药有利于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农药污染并提高有效农药的利用率.本研究主要阐述国内外植保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现状、精准变量技术要点、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为推广应用新型施药器械、提高植保机械化程度、实施精准施药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