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树舌灵芝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树舌灵芝各溶剂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树舌灵芝中有甾醇和三萜、挥发油和油脂、内酯、香豆素、有机酸、强心甙、鞣质、含氧杂环及蒽醌类等成分,其中鞣质、含氧杂环及蒽醌类成分以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配伍比例刺五加-树舌灵芝醇提物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不同配伍比例的刺五加和树舌灵芝用75%乙醇作为溶剂,料液比为1∶20,利用冷凝回流提取1.5 h后得各配伍比例的乙醇提取物;利用差热分析仪对得到的不同配伍比例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析;应用苯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的方法,研究刺五加和树舌灵芝乙醇提取物改善睡眠的量效关系。[结果]差热分析结果显示,刺五加和树舌灵芝配比为1∶5和5∶1时,2种药物配伍后的相互作用明显。镇静催眠作用结果显示,配伍比例为1∶5、3∶1、4∶1、5∶1小鼠的体重依次显著增大(P<0.05);配伍比例为1∶1、1∶2、2∶1、1∶3、1∶4、1∶5、3∶1、4∶1、5∶1的给药组抑制小鼠的活动次数(P<0.05)依次增大;阈下剂量苯巴比妥钠对小鼠镇静催眠试验结果显示,所有给药组均有镇静催眠效果;阈上剂量苯巴比妥钠对小鼠镇静催眠试验结果显示,配伍比例为1∶1、1∶2、2∶1、1∶3、1∶4、1∶5、3∶1、4∶1、5∶1的给药组镇静催眠作用(P<0.05)依次增大。[结论]刺五加-树舌灵芝配比为5∶1的醇提物对小鼠的镇静催眠作用效果最好,其作用优于单味药刺五加组和单味药树舌灵芝组。  相似文献   

3.
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为灵芝属内独特的一类,克隆树舌灵芝免疫调节蛋白(fungal immunomodulatory protein,FIP)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将为高效表达重组树舌灵芝FIP和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采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从树舌灵芝菌丝体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1个新型真菌免疫调节蛋白基因—FIP-gap,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FIP-gap基因属于灵芝属FIP家族,含有342 bp,编码113个氨基酸。对其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树舌灵芝免疫调节蛋白FIP-gap分子量为12.7 k D,理论等电点为4.93,富含丝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不含组氨酸和半胱氨酸。另外将FIP-gap与其他灵芝属FIP进行蛋白质序列比对分析,其具有FIP典型的保守序列,并与灵芝(G.lucidum)、松杉灵芝(G.tsugae)、紫灵芝(G.japoncium)、紫芝(G.sinensis)、小孢子灵芝(G.microsporum)和黑灵芝(G.atrum)具有78%、78%、78%、79%、78%和77%的同源性,为一新型的FIP。构建灵芝属真菌免疫调节蛋白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树舌灵芝FIP-gap与其他灵芝属FIP均不聚类,说明其与其他灵芝属FIP的亲缘性相对较远。同时,构建了毕赤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PIC9-FIP-gap,为进一步研究FIP-gap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基础,为全面了解真菌免疫调节蛋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人工栽培灵芝可分为三大类型:1.药用型:如竹芝、灵芝王、泰山赤芝、南韩灵芝等。2.药用兼观赏型:如黑芝g43--1,黑芝g43~2等。3.观赏型:如树舌灵芝、皱盖乌芝、黄连灵芝等。根据各地消费市场不同,选择合适的灵芝品种,以其能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花粉灵芝蜜酒是以花粉、无柄灵芝、蜂蜜、南刺五加为原料,经发酵陈酿而制成的低度营养保健酒。下面介绍其制作方法。一、原料花粉(蜜蜂花粉或人工采集花粉),无柄灵芝(树舌),蜂蜜,南刺五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树舌灵芝为试材,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碳源、氮源、温度及pH等因素对发酵产酶的影响,进一步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树舌灵芝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含20g/L玉米粉,5g/L豆粕的发酵产酶培养基(pH5.5)中,28℃条件下振荡培养7d,漆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灵芝生产用种的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RAPD技术对生产中常用的灵芝属 8个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UPGMA构建的树状图表明 :8个菌株在较低的相似水平上可以分成 3个明显不同的组 :第 1组包括黑芝 (Ganodermaatrum)、松杉灵芝 (Ganodermatsugae)、圆芝 (Ganodermarotundatum)、灵芝 0 770 (Ganodermalucidum 0 770 )和韩国灵芝 (GanodermalucidumHG) ;第 2组包括密纹灵芝 (Ganodermacrebrostriatum)和紫灵芝 (Ganodermasinense) ;第 3组为树舌灵芝 (Ganodermaapplanatum)。这一结果与经典分类结果基本相符 ,表明RAPD技术可以用来区分生产中一些常用的灵芝种 ,同时说明灵芝生产用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可能是造成灵芝产品研究比较混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林倩倩  赵淑杰  朱鹤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669-9671,9804
[目的]研究树舌灵芝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微波萃取法、浸提法、回流法和超声法研究了树舌灵芝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条件,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中心组合试验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比较了不同提取方法对三萜化合物的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微波萃取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15 min,提取温度75℃,料液比1∶20(g/ml);在此条件下三萜类化合物的平均提取率为0.748%;浸提法、回流法和超声法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率分别是微波萃取法的74%、80%和83%。[结论]微波萃取法具有试剂用量少、时间短和提取效率高的优点,是树舌灵芝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菌株的选择:目前国内人工栽培灵芝可分为三大类:1.药用型:如泰山赤芝、南韩灵芝、圆芝6号等。2.药用兼观赏:如黑芝G43—1、黑芝G43—2等。3.观赏型:如树舌灵芝、皱盖乌芝、黄边灵芝等。由于各地消费市场不同,栽培者应从实际出发,灵活选择适销对路的灵芝品种,以期能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 二、培养基配方:(1)杂木屑73%、麦麸25%、黄  相似文献   

10.
利用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对来自国内外的10个灵芝属代表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成3个组:第1组包括密纹薄芝(1号)、两个灵芝(3号和4号)和两个无柄灵芝菌株(7号和8号);第2组包括灵芝(2号)、近拟鹿角灵芝(5号和6号)和紫芝(10号);第3组是树舌(9号).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基本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10个菌株聚成8组,这与传统分类学中种的分类几乎一致.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表明,在0.560的相似性水平上,所有菌株分为两组:第一组是树舌(9号);其他菌株构成一组.这一结论与传统分类学结论也一致.当相似性水平达到0.800时,上述菌株分为7组:其中3号、4号、7号和8号构成一组,其余的同RAPD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发现,在较高的相似性水平(0.840)上,它们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RAPD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在灵芝种间鉴定时是有效的,甚至RAPD在种内鉴定时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A molecular genetic map of Chinese cabbage was constructed with a 102 recombinant inbred(RI) population from a cross of two cultivated Chinese cabbage lines 177 and 276, using AFLP and RAPDmarkers. 352 markers including 265 AFLP markers and 87 RAPD markers were integrated into 17 linkagegroups. It covered a total of 2 665.7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7.6 cM. AFLP marker is efficient formap construction while it easily forms clusters to cause big gaps in map. A total of 13. 92% abnormal segrega-tion markers distributed in the map. The molecular genetic map is fundamental for gene localization, compar-ative genomics, and QTL mapping of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含毒介质法研究了壳聚糖对番茄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浓度大于1 mg/mL的壳聚糖能明显抑制菌丝生长,各设定浓度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孢子萌发,而且抑制效果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浓度大于0.1 mg/mL的壳聚糖处理可诱导初生菌丝发生肿胀、分枝增多且茵体分隔增加及体细胞变短等形态学变化.壳聚糖的抑菌作用机制与其增加茵丝细胞膜的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野生大豆有类似野生大豆的酶谱,表现了野生种的特点.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酯酶同工酶有明显不同。随着进化程度增高,酶带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大豆幼苗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以做为大豆分类学和研究大豆进化关系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谢君魔芋(AmorphophallusxieiH.Li,F.GaoetZ.L.Dao,sp.nov)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极具生产潜力的魔芋新种,其染色体数目目前尚无报道。对谢君魔芋染色体数目采用常规压片法进行了观察研究,表明谢君魔芋染色体数目为26条。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广丰千金薯和铁棍山药在分子水平的差异,以广丰千金薯(QJS)和铁棍山药(TGSY)试管苗的微型块茎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QJS组和TGSY组样本间相关系数为0.42。QJS组和TGSY组表达量FPKM的对数值在0~1.5,表达量密度在0~1.0。与TGSY组相比,QJS组有4 765个基因下调,有5 112个基因上调。QJS组和TGSY组表达的共有基因有25 207个,QJS组单独表达的基因有5 261个,TGSY组单独表达的基因有3 571个。QJS组和TGSY组共发现611 49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和12 056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与TGSY组相比,QJS组的淀粉合成酶3、α-淀粉酶3、β-淀粉酶、类黄酮3'-单加氧酶、类黄酮3'-羟化酶、花青素合酶等基因上调,而颗粒结合淀粉合酶2、蔗糖合酶1、扩展蛋白2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基因下调。这可能是广丰千金薯微型块茎肉质绵密粉嫩、软糯爽口、胁迫防御、食后易胀的内在原因。结果可以为广丰千金薯的品种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金铁锁应用地膜覆盖栽培的效果,笔者采用白色农膜覆盖、黑色农膜覆盖、不覆盖任何农膜(CK)研究了金铁锁种子直播栽培的效果。结果表明:用地膜覆盖栽培比不盖膜栽培第1 年可明显提高保苗率,增加根重;第2 年保苗率明显降低,根重无明显差异;第3 年保苗率和根重都明显降低。种植第1年可用农膜覆盖,种植第2、第3年不能再盖膜。3年连续盖膜栽培可导致金铁锁最终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7.
廖政  程方叙  张兴国  郭星  张大全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93-17495
从四川天麻主产区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乌天麻块茎,测定其性状、产量和天麻素含量,并建立鸟天麻不同类型块茎性状-产量-天麻素的相关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与乌天麻块茎产量和天麻素积累呈正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块茎干重(y2)、鲜块茎长度(x1)、鲜块茎直径(x3)、鲜块茎系数(y6)、鲜块茎周长(x2),呈负相关的因素主要为块茎数(x5)。  相似文献   

18.
冬枣、临猗梨枣果实发育期K、Ca、Fe、Zn含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冬枣和临猗梨枣果实发育期K、Ca、Fe、Zn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矿质元素对枣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为枣树施肥和品质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期间果实内4种矿质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K>Ca>Fe>Zn;K在整个枣果的发育过程中维持较高水平,在开花坐果期含量最高,之后缓慢下降;Ca、Fe、Zn含量在果实发育前期较高,随果实发育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移栽到北京6 a的金镶玉竹、黄秆乌哺鸡竹和黄纹竹冬季越冬期的叶片结构、光合荧光特性、相对电导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个竹种叶片上表皮无显著变化,下表皮黄秆乌哺鸡竹和黄纹竹的机械损伤程度大于金镶玉竹,黄秆乌哺鸡竹和黄纹竹气孔器宽度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金镶玉竹,黄纹竹叶片致密度、气孔密度下降幅度最大;(2)黄秆乌哺鸡竹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变化幅度大于金镶玉竹,而黄纹竹的却小于金镶玉竹,F_v/F_m值降幅表现为金镶玉竹黄秆乌哺鸡竹黄纹竹;(3)金镶玉竹和黄秆乌哺鸡竹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变化幅度差异不显著,黄纹竹的叶片和鞭根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幅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的血清蛋白和LDH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和扫描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华南虎、金钱豹和云豹的血清蛋白电泳可分辨的区带数分别为13、14、13。在各区带的相对迁移率及含量方面显示出动物体蛋白在物种间存在着差异。3种动物血清LDH同工酶谱带均为5条,但仍各具特征性电泳图谱,且LDH同工酶表型分析结果提示,华南虎与金钱豹的电泳图谱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