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梨树县,依据玉米病虫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了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程度以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了明确气候变化条件下,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特点,进而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013年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梨树县,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并分析了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程度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粘虫的植株平均被率分别为中早熟组5.59%、中熟组3.23%、中晚熟组2.61%;不同熟期玉米螟的平均蛀茎率依次为中早熟组17.40%、中熟组16.51%、中晚熟组5.97%;不同熟期玉米叶斑病病级指数依次为中早熟组2.03%~10.07%、中熟组0.70%~2.73%、中晚熟组0.73%~3.09%。说明中早熟组玉米病虫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强,抗病、抗虫性低于中熟组和中晚熟的玉米品种;同一熟期的不同品种之间由于遗传特性也表现出抗性差异。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分别为中早熟组8732.8~10273.1 kg/hm2、中熟组11507.0~13724.0 kg/hm2、中晚熟组11684.5~12722.6 kg/hm2。产量表现以中熟组和中晚熟组明显高于中早熟组,说明在吉林省中部地区早春低温、高湿,生长季节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种植中早熟品种病虫害发生较重,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35个中熟、中晚熟、晚熟玉米品种为试材,对中熟、中晚熟与晚熟品种的产量、生物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经济系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中熟、中晚熟品种的产量并不低于晚熟品种,并表现出中熟、中晚熟品种产量略高的趋势.黑山试点和辽阳试点的中熟、中晚熟品种分别比晚熟品种平均增产0.8%和0.2%;中熟、中晚熟品种较晚熟品种的穗长、穗行数、穗粗都略小些,秃尖较小、百粒重和出籽率较高;中熟、中晚熟品种的生物产量在两个试点分别比晚熟品种低9.1%和7.3%,但经济系数分别高11.2%和6.4%.因此,从熟期的安全性、资源利用效率、密植潜力和稳产性综合分析,认为中熟、中晚熟品种在辽宁地区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品种分期播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两因子随机区组试验,对五个不同品种(组合)、三个不同播期及品种与播期的互作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地及气候类似地区,宜推广早中熟杂交稻组合金优晚3等;适宜的播种期为谷雨节左右;早中熟品种(组合)宜在适期播种,晚熟品种(组合)宜适时早播。  相似文献   

4.
不同熟期类型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及玉米品种的熟期、籽粒灌浆与脱水特性和产量潜力等进行科学品种布局,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本试验选用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熟期类型,共13个玉米生产主栽品种,通过测定籽粒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并明确了不同熟期类型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旨在为生产品种布局提供参考和指导。试验结果表明:产量、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在不同熟期类型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表现为中晚熟(13,813.0 kg hm^–2)>中熟(12,970.4 kg hm^–2)>中早熟品种(10,729.0 kg hm^–2),中晚熟分别较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增产28.7%和6.5%。平均灌浆速率表现为中早熟(0.034 g 100-grain^–1℃^–1)>中熟(0.031g 100-grain^–1℃^–1)>中晚熟品种(0.027 g 100-grain^–1℃^–1),生理成熟后的平均物理脱水速率表现为中熟(0.027%℃^–1 d–1)>中早熟(0.025%℃^–1 d–1)>中晚熟品种(0.018%℃^–1 d–1)。中早熟代表性品种京农科728的平均灌浆速率和生理成熟后的物理脱水速率。分别较3个熟期代表性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高38.5%和112.5%、28.6%和54.5%、28.6%和13.3%;中晚熟代表性品种京科968产量潜力最大(14,813.0 kg hm^–2),且平均灌浆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分别较同熟期品种郑单958高7.7%和18.8%。产量与灌浆期天数、积温、平均灌浆速率和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与灌浆期天数和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生理降水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生理降水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相关性不显著。综上,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不同熟期类型及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差异显著,生产中品种布局除考虑熟期外还需兼顾该特性,以更利于实现玉米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5.
国外马铃薯品种资源的引进与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和进一步明确从国外引进材料的各种主要性状在中国的表现.分早熟、晚熟、高淀粉3组,采用对比法对引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7份马铃薯品种(系)资源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有24份材料的熟期比早熟对照品种克新4号早.熟期与晚熟对照品种克新2号相当的材料有33份,其中田间高抗早疫病材料的有4份,淀粉含量高于对照品种克新12号的材料有10份。对外引试验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详细的阐述.为以后针对不同用途利用这些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吕彬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8):130-130
以近几年主栽的水稻品种为试材,采取相关统计分析和对比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水稻品种对早粳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寒地稻作区优质米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不同熟期碾米品质的3项指标中,糙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83.1%、82.9%、83.1%、83.0%;精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71.9%、71.9%、72.0%、73.0%。不同品种的糙米率,不同熟期间差异很小,晚熟品种的精米率略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品种间表现有差异。不同熟期的整精米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1.7%、61.7%、66.5%、67.2%,晚熟品种比早熟和中熟品种高,品种间差异较大。早熟和中熟品种的整精米率变异系数较晚熟品种增加1.2个百分点,说明品种间差异较大。稻米垩白米率与胶稠度(0.0566)呈正相关,这一点与(李雅娟,1995)的研究结果一致。垩白米率与精米率(-0.4827)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上筛选垩白米率低的种质资源是关键。(2)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很多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偏高影响稻米食味品质(佐佐木忠雄,等.1982)。关于直链淀粉含量姬田正美(1996)研究认为,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稻米食味越差。本研究结果直链淀粉含量一般在16.67%~22.40%,平均含量为18.8%,品种间差异较大。直链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0.8207)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吕庆雪 《中国种业》2022,(1):113-114
富民985是吉林省富民种业有限公司以M801为母本、FM1101为父本育成的中晚熟玉米杂交种。2017-2018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2年每667m2平均产量837.3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4.9%;2018年参加东华北中熟春玉米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77.4kg,比对照先玉335增产8.2%。该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133d,比对照先玉335早熟1d,在各类试验中表现高产、耐密、抗病等特点,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东华北中晚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种地选好种,一垄顶二垄。”种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增产潜力很大,不同品种增产幅度不同,早熟品种增产幅度小些, 中熟品种差些,晚熟品种大些,一般平均增产10%-15%左右, 种地既要有当家品种,又要早、中、晚合理搭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做到“地尽其力,种尽其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抗虫棉品种在滨海盐碱地的产量和熟相及其对去早果枝的反应,以早发型(鲁棉研17、21)、晚发型(鲁棉研18、22)抗虫棉和两者的F1杂交种(01H00、01H01)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东营市盐碱棉田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早发型和晚发型抗虫棉品种间的早熟性和熟相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杂交种在2006和2007年分别比常规种增产5.7%~14.5%和4.7%~6.8%,并表现出较好的熟相。早发型常规抗虫棉去早果枝增产5.6%~8.4%,早衰得到延缓;晚发型常规抗虫棉去早果枝减产9.3%~13.1%,表现晚熟。利用不同熟相类型的常规抗虫棉配置杂交组合以及对早发抗虫棉品种去早果枝都是延缓早衰、提高盐碱地棉花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水稻生产技术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0万hm^2,其中种植中早、早熟及极早熟品种的面积占5%以下,种植晚熟品种的面积也不N5%,90%以上面积种植的是中熟和中晚熟品种。N2012年,适合吉林省种植的水稻品种有254个,在这254个品种中使用比较多的仅有40个左右,其中吉粳88的实际种植面积最大,占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含套包的)。水稻品种主要是由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通化市农科院、吉林市农科院、吉林农大等科研单位选育并通过审定的品种,占总用种量的75%以上。优质和特用水稻种植面积在85%以上。水稻平均产量为80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