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随着四川蚕桑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蚕桑产业快速地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大批蚕桑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蚕业经营主体,蚕桑生产已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标准化种养殖转变,其规模效益和质量效益促进了新型蚕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四川蚕桑产业的提档升级。但是,高效益也伴随着高风险,其中家蚕病害是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最大风险,尤其四川属盆地性亚热带湿润  相似文献   

2.
蚕业老区现阶段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传统的技术,不能适应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蚕业经营主体和蚕业技术的落后,严重影响着蚕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产业的稳定。而蚕桑生产经营主体是现代蚕业的核心,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但目前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技术,使其蚕业经营主体也难以转型和培育。且蚕桑产业存在着"三老"现状,即:桑园老、劳力老、技术老,如不采取相应措施,老区蚕业将会快速萎缩。  相似文献   

3.
徐德元  孙峰 《四川蚕业》2008,36(2):29-30
秋蚕饲养由于受环境、叶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量往往很不稳定,效益难以保证。秋蚕饲养其关键在于抓好秋蚕饲养管理,能显著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抓好秋蚕饲养管理。  相似文献   

4.
海盐县在蚕茧生产上针对蚕业劳动力外流,桑园抛荒弃管,蚕种饲养量下降,蚕茧质量严重滑坡,蚕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实际,于2011年开展了以提升蚕业生产经营效益,稳定蚕茧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蚕业生产转型升级工作。蚕业生产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扩大优质茧生产与提升亩桑经济效益。经过一年的努力,蚕业生产转型升级初见成效,蚕茧质量有了明显好转,蚕业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增长,蚕农生产信心有了一定提高,为全县蚕茧生产的稳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江苏蚕业》2017,(2):25-29
为稳定蚕桑产业发展,依托项目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培育新型蚕业经营主体,开创了新型蚕业经营模式,一是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现代蚕业园区,以企业化运作代替"一家一户"的单独经营,二是龙头企业引领建设蚕业农场,改变原有的小规模、低效率生产,三是推进多户联合的专业合作社经营,提高蚕桑生产规模和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蚕业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刚 《广西蚕业》2013,(4):38-39
在经过市场化的今天,坚持蚕业生产的农户大多数是专业型大户,他们追求最佳经济效益和最合理投入。蚕业主管部门应正视蚕农的诉求,加强与蚕农沟通,可通过试养对比来确定最佳秋蚕发种时间。本文通过分析饲养一秋蚕和二秋蚕的利弊,讨论最佳秋蚕饲养布局。  相似文献   

7.
周华初 《蚕桑通报》2002,33(2):46-47
嵊州市是浙江省蚕业生产的重点县(市)之一 ,现有桑园2255hm2,年饲养蚕种6万张 ,蚕业经营收入近4000万元 ,共有1.6万余户农户从事蚕业生产。近年来 ,我市的工业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发展迅猛 ,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给传统的蚕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经营分散 ,规模小、效益差的劣势日益凸现 ,使蚕业生产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要摆脱嵊州蚕业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缺乏竞争力 ,生产规模日渐萎缩的局面 ,必须实施蚕业规模经营战略 ,提升蚕业经营层次 ,提高蚕业经营效益。为此 ,就蚕业规模经…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重庆市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营主体栽桑养蚕水平、增加蚕农经济收入,2019年重庆市蚕桑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训会于3月21日在涪陵区珍溪镇召开。会议特邀西南大学桑树专家赵爱春教授、蚕病专家潘敏慧教授作专题培训。涪陵区珍溪镇片区蚕桑新型经营主体、蚕农及基层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共约250人参加。  相似文献   

9.
耿燚 《蚕桑通报》2011,42(4):54+56-54,56
在秋蚕饲养期间,前期常遇高温多湿天气,后期深秋季节低温且气候多变,不太适宜家蚕的生长发育,而且桑叶叶质较差。加之春、夏两季蚕病病原菌积累较多且致病力较强,因此,秋蚕比较难养,易发病,单张产茧低、茧质差。只有加强消毒防病,精心饲喂,才能取得秋蚕丰收。  相似文献   

10.
周帅  孙树勇 《四川蚕业》2007,35(3):21-22
秋蚕期气候易变、病虫害多、农药污染严重,难于饲养,其效益往往也不够稳定。因此,应根据秋蚕期的特点,掌握秋蚕期饲养的关键技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蚕共育是将小蚕集中在有专用桑园、饲养技术过硬、设备完善的单位或专业户饲养,四龄起蚕第二口叶后,分发给各家农户饲养的一种分段养蚕法.小蚕共育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管理,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小蚕共育可节省劳力、房屋、消毒药品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效益.小蚕共育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区越来越多蚕区推广了小蚕共育,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桑蚕业发展速度快,群众技术基础薄弱,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给局部地区的桑蚕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本文就我区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技术推广工作提一些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浙江省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现状与特征,分析了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存在资源环境、主体能力、比较效益、经营方式等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坚持内部提高、外部引入、整合优化相结合,改造主体结构、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主体联合,形成以专业蚕农为基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服务为骨干,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蚕桑生产经营组织体系的发展思路;推进壮大蚕桑经营主体,夯实经营主体发展基础,构建现代蚕业服务体系,提高新型主体发展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射阳县在2005年秋蚕饲养期大面积发生僵病,发病率达85%,部分农户损失达10%,少数农户颗粒无收。通过调查,笔者就僵病发生的情况、原因及防治措施小结如下:1僵病发生情况射阳县2005年秋蚕期饲养蚕种52 440张,其中一秋蚕15 570张,于8月22日发种。二秋蚕36 870张,于9月22日发种。一  相似文献   

14.
周帅  孙树勇 《蚕桑通报》2007,38(3):58-59
秋蚕期气候异变、病虫害多、农药污染严重,养蚕难度大,其效益往往也不够稳定。因此,应根据秋蚕期的特点,掌握秋蚕期饲养的关键技术,从而达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5.
建立现代蚕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必须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蚕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在蚕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行为科学理论,需求引发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这就要求蚕业生产经营各环节要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户对蚕业需求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热情、养蚕成绩、从业人员布局、蚕业发展规模、蚕业发展状况及趋势等。  相似文献   

16.
秋蚕是继春、夏蚕之后连续饲养的蚕。在饲养过程中气候多变经常会遇到超出蚕的生理适温、适湿范围的现象,并且春、夏蚕遗存在环境中的新鲜病原体又较多,易发生各种蚕病,加之叶质较差,因此秋蚕较难饲养,单张产茧量低、茧质差。只有根据气候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桑园管理和养蚕措施,  相似文献   

17.
僵病是秋蚕的主要病害,不少养蚕户因蚕期发生僵病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僵病的分生孢子量大质轻,随风飘移,分布广泛,而且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和致病性。二是为避开秋季农作物治虫用药高峰,秋蚕一般集中在8月中旬到10月中旬饲养,造成了三季秋蚕重叠饲养。小蚕、大蚕同室共养,蚕室、蚕具、簇具没有严格消毒而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养蚕布局的的不断调整,秋蚕饲养量加大,养蚕物件不配套,秋蚕重叠饲养,大、小蚕套养,蚕室、蚕具、簇具套用,导致了蚕病的多发,尤其是僵病。(秋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适宜僵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秋季一般高温多湿或干燥,不太适合蚕儿的生长发育,且桑叶叶质较差;春、夏两季养蚕下来累积的病原菌较多,且致病力较强,因此秋季养蚕易发病,较难养,单张产茧量低,茧质差。一些蚕农最怕饲养秋蚕,有时宁愿浪费桑园里的桑叶,也不愿饲养秋蚕。本人根据近几年秋蚕发病原因的分析,总结以下几条经验以供参考,可提高秋蚕产量、增加蚕农收入。  相似文献   

20.
详尽分析了造成秋蚕减收的诸多环境因素,并提出了改善不良环境,提高秋蚕效益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