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海水养殖废水的排放导致了严重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植物修复海水养殖废水颇具优势。为了考察盐地碱蓬(Suaeda sala)由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的生长情况及对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修复的效果,配制了4种不同富营养化程度的水体,采用水培的方法,测定了碱蓬对水体中COD、BOD5、TN、TP的处理效果及植株体内实验前后TP、TN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随净化时间的延长,TN、TP均呈下降趋势,一周后TN浓度维持在1.5~3.0 mg/L;随着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碱蓬的处理效果增加,且实验前后碱蓬植株体内TP、TN的含量也随水体中TP、TN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着净化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的COD、BOD5呈明显下降趋势。pH值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中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修复1周后,各水体均呈弱碱性。由于盐生植物吸收一定的盐离子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水体盐度表现出下降。实验表明,盐地碱蓬从内陆生境转移到海水生境后不但适应了水生环境,也通过根系吸收、根际微生物等作用方式对水中的氮、磷、COD等产生了良好的去除效果,盐地碱蓬修复海水养殖池塘水体具有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估碱蓬(Suaeda glauca)、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海水养殖池塘的综合修复效果,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多年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实验方法,通过投放碱蓬、双齿围沙蚕开展文蛤养殖池塘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污染的生物综合修复研究。实验共设置8组,分别为:A1(30棵碱蓬),A2(20棵碱蓬),A3(10棵碱蓬);B(0.20 kg·m-2双齿围沙蚕);C1(3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2(2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3(1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D(仅有沉积物和海水,对照组)。结果显示,综合修复条件下,碱蓬、双齿围沙蚕的生长状况良好,各复合试验组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浓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1组DIN浓度下降了14.10%,C2、C3试验组DIN分别上升了18.06%、42.89%;水体中溶解无机磷(DIP)浓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0.0...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淡水混养鱼塘的水环境效应,以2012年5~10月养殖期内广西武鸣县淡水混养鱼塘水体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钾指数(CODMn)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别根据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和农业部《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对养殖池塘以及进、排水口的水体进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结合TN/TP(质量比)变化分析富营养化的主控因子。试验结果:养殖期内池塘水经历了Ⅴ(中—富)营养型—Ⅵ(富)营养型—Ⅴ(中—富)营养型的变化,混养鱼塘水体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目标等级Ⅳ(中)的达标率为0%;进、出水口水体的TN和CODMn含量差异显著,进水口的水质明显优于出水口;根据《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出水口水质的达标率为100%。影响混养鱼塘水体富营养化的水质因子依次是TN、TP、CODMn,TN是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可信,适用于混养鱼塘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冬季净化减排水产养殖废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特点,研究了冬季人工湿地集中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效果。结果显示,在0.22 m/d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0%,38.2%,34.7%,91.6%;水力负荷上升至0.36 m/d后,人工湿地对TN和COD的去除率显著下降为20.0%和27.9%(P<0.05),TP和TSS去除率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35.7%和和93.2%。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TN浓度低于1.5 mg/L,TP浓度低于0.2 mg/L,COD浓度低于8 mg/L,TSS浓度低于5 mg/L,均满足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表明应用人工湿地技术能有效实现池塘养殖废水的减排。另外,冬季低温使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TN和COD的去除率与夏季相比显著降低(P<0.05),但通过对人工湿地进行曝氧能够显著提高其对TN和COD的去除率(P<0.05)。  相似文献   

5.
应用"污染源控制+水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综合技术治理北太子湖,为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的治理提供技术体系和示范。北太子湖规划蓝线水面面积52.6 hm~2,湖岸线长5km,平均水深1.8 m,工程前水质整体为劣V类,治理目标是湖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2018年3月-2019年2月,通过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初期雨水调蓄池修建、生态植草沟构建、污染底泥疏浚、湖体水生态系统构建、旁路人工湿地水体提标等工程措施,COD、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8.14%、83.18%、90.91%;2019年6-8月水体COD、TN、TP连续3个月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建议在水生态修复工程完工后,投加一些生态环保型的水质净化剂,提升水体透明度,促进沉水植物快速生长繁殖以发挥净化水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9年2、4、6、8、10、12月水体生源要素调查资料,对胶州湾湿地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胶州湾湿地——大沽河感潮河段沿河道自上而下水体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大致呈降低趋势;潮间带区域TN和TP高含量区基本位于大沽河入海口及其邻近海域,其含量和分布主要由大沽河入海径流所控制。2)胶州湾湿地水体中TN和TP的月际变化明显,其中大沽河感潮河段TN以12月最高,2月次之,8月最低;TP以2月最高,12月次之,4月最低。潮间带区域TN 2~8月呈降低趋势,8~12月呈增高趋势;TP以2月最高,其他月份含量较低且变化不明显。3)胶州湾湿地海水中TN、TP等生源要素主要来自大沽河入海径流,大沽河径流入海对胶州湾湿地海水中生源要素的含量水平和分布趋势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紫贻贝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1~2016年葫芦岛市兴城邴家湾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养殖水域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水域表层营养盐和富营养化现状,并根据季节性kendall检验方法对营养盐和富营养化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养殖区溶氧充足,水体很少缺氧,水域未受到活性磷酸盐的污染。2012年部分水域受到COD的污染,2011~2014年连续四年海水受到无机氮的污染。六年时间内5、7月水体基本未呈富营养化状态,8、10月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在时间上,DO、COD、活性磷酸盐无明显变化趋势,无机氮含量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富营养化状况呈逐年好转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近年来香溪河库湾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营养化程度,于2008-2015年春季水华敏感期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进行水环境监测,使用改进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水体营养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TN、TP浓度从香溪河上游到河口的纵向分布规律明显,TN浓度从上游至下游河口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TP浓度从上游至下游河口呈逐渐递减的趋势;透明度为0.6~6.0m,香溪河库湾TN浓度为0.21~1.87mg/L;TP浓度为0.04~0.37mg/L;Chl-a含量为0.53~184.61μg/L,2种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从时间上看,香溪河库湾富营养化程度是上游中游下游;从年际上看,水库蓄水过程能够临时降低水库干支流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但增大了来年支流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可见未来的香溪河富营养化问题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陶粒浮床系统酶活性变化与水质净化效果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陶粒浮床床体和浮床植物根部蛋白酶、脲酶、磷酸酶及脱氢酶活性变化与净化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陶粒浮床对精养池塘水体中TN、NO-2-N、NH+4-N、TP、CODMn、IP均有明显的净化效果;浮床床体和植物根部4种酶活性随着季节的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浮床床体和植物根部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植物根部磷酸酶活性与池塘水体中TP、IP和CODMn去除率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TN、NO-2-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CODM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脱氢酶活性与CODMn、TN去除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浮床床体磷酸酶活性同样与水体中TP、IP和CODMn去除率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TN、NH+4-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CODMn去除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而浮床床体脱氢酶活性与CODMn、TN去除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水网密布、河涌众多的地区,存在着大量断头河道和盲肠河道,因无水源补给、水体长期滞留,大多呈富营养化状态,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丧失。以扬州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净化为例,设计了人工曝气、生态净水砖和生物浮床等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工程效果显示: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45%,去除范围35%~56%;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33%,去除范围17%~44%;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28%,去除范围15%~39%;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35%,去除范围25%~44%。说明原位生物处理技术对改善城市断头河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对湖州某淡水青虾养殖池塘水体中溶解态微囊藻毒素(MC-LR,MC-RR)浓度进行了监测,研究了微囊藻毒素浓度变化及其与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水温、叶绿素a(Chl-a)等水体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水体藻毒素浓度在监测期间波动明显,游离的MC-LR的最高浓度达到了102.3 mg/L,MC-RR的最高值为32.6 mg/L,MCLR的浓度要高于相应时段的MC-RR。MC-LR和MC-RR的浓度变化呈显著性正相关。在整个监测周期内TN、TP与MC-LR均呈显著性正相关,NH3-N、TN与水温均呈显著性负相关,TP与MC-RR呈显著性正相关,Chl-a与TP、MCs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密养池塘的水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珠江三角洲的几个典型基塘进行了一个养殖周期的跟踪调查,发现密养池塘中的NH4-、TN、COD、Chla等指标均有明显的升高,而NO3-、TP、SRP、BOD等指标无明显升高,DO没NO2-也占约 比例上升,占50%以上,NO2有明显下降。密养池塘无机氮的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NH4-比例,降到40%以下。池塘是以P为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P的限制因素解除,浮10%,NO3游植物将迅速增长。池塘底泥中TP、TN、有机质明显高出基面堆叠土,以P的富集最为强烈。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密养池塘达到了重度富营养化水平,而且养殖年限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3.
为构建大黄鱼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开展海带-大黄鱼间养试验,研究了该养殖模式下海带对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富营养化海水的生物修复效果。通过对生物修复区、非生物修复区和非养殖区的连续定时和定点监测,结果表明间养海带对大黄鱼网箱养殖区的富营养化海水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经过28 d的连续监测,生物修复区的溶解氧(DO)浓度明显高于非修复区,无机氮(IN)、无机磷(IP)浓度均低于非修复区,同时生物修复区的化学耗氧量(COD)达到非养殖区的水平。因此,海带-大黄鱼的生态间养模式能有效降低富营养化水体中的IN和IP,并显著提高DO浓度,改善水质,这将为大黄鱼的健康生态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底栖动物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与水培植物白掌(Spathiphyllum kochii)和降糖草(Gynura divaricata DC)协同净化水质效果,为室外生态浮床技术奠定基础。室内进行动植物组合处理供试水样,测定TN、TP、叶绿素a的去除率和水体浊度。处理组对TN去除率依次为降糖草白掌河蚌降糖草组合河蚌白掌组合,无显著差异(P0.05);降糖草对水体中TP去除率最高为63%,与其它处理组有显著差异(P0.01);有河蚌的处理组容易使水体的浊度上升。综合考虑降糖草和河蚌降糖草组合更适合在室外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兼具生态和景观美化效果,可为水产养殖水体及景观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自建成以来的水质指标进行为期6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湖区自2004年蓄水以来,水体盐度已由3逐渐下降到2010年的1左右;N/P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磷是滴水湖的营养限制元素;湖区总体水质基本维持在地表水Ⅳ~Ⅴ类,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CODMn、TP、TN和BOD。对湖区富营养化分析的结果表明,其富营养化程度变化趋势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TP是影响其叶绿素a含量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且在夏秋季节容易出现富营养化指数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进行了重盐碱地池塘高密度养殖淡水鲳对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体pH平均值为8.40,加注新的黄河水显著降低了水体pH值;低DO出现在高温季节的8月份;COD_(Mn)平均值为15.78 mg/L,呈逐渐上升趋势;8月份水体铵态氮含量较高,9月份亚硝酸态氮含量较高;磷酸盐含量先逐渐下降,后逐渐升高并在8月份达到顶峰,然后迅速下降。底泥中TN和TP先下降,后逐渐上升,且TP变幅较大;全盐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加注新水可降低底泥全盐量。试验池塘鱼类每667m~2净产量为111.38 kg,纯利润4893.10元,产出投入比为1.79。  相似文献   

17.
在河蟹青虾混养池塘构建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其净化效果和养殖效益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水体TN、TP、NH4+-N和CODMn的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27.33%、56.14%、43.91%和39.59%。经湿地净化后的水质能够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Ⅲ类排放标准,平均纯收益达53769元/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放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养殖池塘生物操纵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鲢的放养可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通过对大型浮游植物的控制,减少了蓝藻和绿藻的生物量,水体中TN、TP等营养物质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化和去除,化学耗氧量(COD)、叶绿素(Chl-a)含量明显降低,水体透明度增加;同时,黄颡鱼生长性能得到提高.可见,鲢对养殖池塘水质具有调节和净化作用,能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印度小竹节草的生物修复潜力,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印度小竹节草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和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实验通过分别设置4个栽培密度(1,2,3和4 g/L),3个营养盐梯度(中营养,富营养和极富营养),跟踪检测了培养液中硝氮(NO3-N)、亚硝氮(NO2-N)、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浓度变化;并对印度小竹节草与铜绿微囊藻共培养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状况及营养盐的衰减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小竹节草具有很强的营养盐去除能力,栽培密度为4 g/L时,TN和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9.50%和93.45%,各处理组间的TN和TP去除率差异性不显著。营养程度对印度小竹节草N、P吸收速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N、P吸收速率随着各组 N、P 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极富营养处理组TN、TP吸收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1.11和0.15 μmol/(g ? h)。同时,极富营养处理组TN、TP去除率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分别高达99.46%和90.75%。共培养实验表明,印度小竹节草对铜绿微囊藻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抑藻率高达99.89%。实验组TP浓度后期大幅度下降,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性,且NH4-N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印度小竹节草可考虑作为生物修复物种在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种植,同时在铜绿微囊藻水华预防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在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 a)分别为0.91、3.80、0.10 mg/L的水体中分别培养2.73 g/L美人蕉浮岛(A组)、8.77 g/L背角无齿蚌(B组)及2.66 g/L美人蕉浮岛+8.89 g/L背角无齿蚌(A+B组),并设置空白对照,以TP、TN、Chl a为监测指标,研究各实验组对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TP的去除率依次为:A+B(83.27%)A(82.53%)B(71.51%)空白组(59.45%);对TN的去除率依次为:A+B(77.82%)A(72.77%)B(57.58%)空白组(31.68%);对Chl a的去除率依次为:A+B(99.53%)B(98.49%)A(96.16%)空白组(93.38%)。实验组对TP、TN、Chl a的去除率均显著(P0.05)高于空白组,美人蕉浮岛和背角无齿蚌搭配组对TP、TN、Chl a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对TP、TN的去除率均与单一移栽美人蕉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Chl a的去除率与单一投加背角无齿蚌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藻类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在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中美人蕉和背角无齿蚌的协同搭配能够加强水体中氮磷营养的循环,起到耦合强化净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