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建立进口材气干密度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实现对进口材气干密度的快速预测,以进口阔叶材桃花心木和针叶材辐射松两种木材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气干密度真值结合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在全波段(350~2 500 nm)建立两个材种的气干密度相应的校正模型,并采用外部验证,最终建立两种木材的气干密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桃花心木木材的气干密度范围为0.433~0.840 g·cm-3,辐射松的为0.260~0.600 g·cm-3;不同方法建立的桃花心木木材气干密度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相关参数均好于辐射松的;校正模型的外部验证表明,桃花心木木材气干密度预测模型精度较高,相关系数达到0.90,而辐射松木材气干密度预测模型相关系数为0.75。总之,进口阔叶材桃花心木木材的平均气干密度比针叶材辐射松的大。相较于针叶材辐射松,建立的阔叶材桃花心木木材气干密度预测模型更能较精准的预测其密度真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排水法、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了山白兰树的密度、树皮率、生材体积和树皮率。结果表明:山白兰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先减少,随后略增加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密度减小,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864g.cm-3;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基本密度减小,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62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89.0%;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6.2%、20.4%;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16.3%。  相似文献   

3.
DNA分析是一种有效地鉴别木材的方法,但它要求要从木材中得到足够质量和数量的DNA。因此,本试验以降香黄檀气干材为原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QIAGEN试剂盒法和PTB法分别提取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部位的DNA,比较从不同部位木材组织中提取DNA的质量差异,以期为从心材和边材组织中提取DNA探寻合适的方法。结果表明,3种方法从边材和心材部位提取DNA浓度范围分别为:75.95~937.38 ng·μL-1,4.46~806.56 ng·μL-1,其中PTB法从边材和心材部位提取的DNA浓度都是最高的,试剂盒法提取的DNA浓度都是最低的。3种方法提取的边材部位DNA经纯化处理后能够满足PCR扩增目的片段的要求;只有PTB法提取的心材部位的DNA经纯化处理后能够满足PCR扩增目的片段的要求。3种方法都能够从边材组织中提取出DNA,PTB法更适合从心材组织中提取DNA。  相似文献   

4.
灰木莲树皮率、心材率及木材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际测定,分析了灰木莲的密度、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心材率,研究结果表明:灰木莲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亦呈减少的趋势,生材密度的平均值为0.873g.cm-3。灰木莲的基本密度自髓心向外呈增大趋势,随着树高增加,呈大—小—大—小的趋势,基本密度的平均值为0.408 g.cm-3。灰木莲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生材含水率的平均值为115.3%。灰木莲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平均值分别为16.6%和19.0%。灰木莲的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心材百分率平均值为9.5%。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17年生大花序桉的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了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率、树皮质量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以及含水率等生材指标,结果表明: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以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34%、16.49%;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为37.42%;生材密度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南向和北向差别不大,平均值为1.11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生材含水率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自树木基部向树梢也逐渐降低,平均值为56.98%。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人工林心材和边材的矿质养分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檀香心材的形成过程提供参考。方法 以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东、南、西、北4个方位在髓心、心材中部、心材外部和边材部位分别取样测定主要矿质养分——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的含量,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不同矿质养分含量在心材和边材的分布规律因元素种类而异。P、K、Ca含量在径向自外向内依次降低,边材、心材外部、心材中部以及髓心的P质量分数依次为0.153、0.032、0.020和0.020 g·kg-1,K质量分数依次为1.883、0.529、0.190和0.182 g·kg-1,Ca质量分数依次为2.414、1.417、1.321和1.281 g·kg-1。边材中P、K、C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心材(P<0.01),而N的分布规律相反,心材中的N含量显著高于边材(P<0.01)。Mg含量在径向上差异不显著(P=0.132)。各矿质养分含量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檀香心材形成过程中P、K、Ca元素会逐渐由心材转移到边材中进行循环利用,以提升养分利用效率。N在心材中保持较高含量,表明檀香能从寄主植物或土壤中获得足够的N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17年生大花序桉的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分别测定了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率、树皮质量率、心材率、生材密度、基本密度以及含水率等生材指标,结果表明:17年生大花序桉树皮体积百分率以及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34%、16.49%;心材率随树高的增加而降低,平均值为37.42%;生材密度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南向和北向差别不大,平均值为1.11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基本密度在树皮位置和中间位置基本一致,髓心位置最低,平均值为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从树木基部向树梢生材密度和基本密度均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平均值分别为1.11、0.69 g/cm3;生材含水率自树皮向髓心逐渐降低,自树木基部向树梢也逐渐降低,平均值为56.98%。  相似文献   

8.
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材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木材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木材体积,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树皮体积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树皮质量百分率变异规律不明显;人工林树皮体积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均变化不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树皮体积百分率的均值分别为15.18%和14.73%,树皮质量百分率均值分别为9.25%和11.7%。天然林和人工林心材基本没有形成,心材率平均值分别为1.04%和0.18%。天然林和人工林南北向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生材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均呈现较为波动的趋势,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材密度均值分别为1.022g·cm-3和0.928g·cm-3。天然林南北向的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均逐渐增加,人工林南北向差异较大,南向呈现逐渐减小,而北向先增大后减小。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基本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基本无变化。天然林和人工林基本密度的均值分别为0.481g·cm-3和0.472g·cm-3。天然林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人工林生材含水率则逐渐增大。天然林南北向的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小;而人工林南北向则逐渐增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材含水率均值分别为119.19%和107.12%。  相似文献   

9.
以9种西南地区乡土杨树为对象,研究其与干燥有关的材性和百度法干燥特性。结果表明:9种西南乡土杨树均具有较为明显的湿心材,且含水率在树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湿心材和边材水分含量差异较大;9种杨树均属于低密度木材,径向气干干缩率和弦向干缩率与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湿心材与边材的差异规律不明显;湿心材和密度是影响西南地区乡土杨树用材干燥的2个主要因素,皱缩是其易发的干燥缺陷。根据9种西南乡土杨树的材性和干燥特性,拟定了其预报干燥基准。  相似文献   

10.
对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的生材密度、含水率、树皮率及心材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顶果木的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生材密度变化较为波动,但基本上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170 g·cm-3。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大,随着树高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其平均值为0.520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少的趋势,随着树高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其平均值为128.4%。树皮体积百分率及质量百分率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加,其平均值分别为10.2%、11.8%。心材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少,其平均值为23.3%。  相似文献   

11.
树木的边材是木质部内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心材虽无生理功能,但对木材的利用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树木心材形成机制是木材科学中几个尚未完全了解的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有关边材生理机能与心材形成机理研究的重点成果,据此来讨论特异性带色心材的形成及调控机制。鉴于含水率对边材薄壁细胞生理机能的重要性,通过揭示木射线组织如何在心边材中间区调控水分导致心材形成的机理,为心材的人工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杉木生材含水率变异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生材含水率的变异规律,在垂直方向:1)根基部较大;2)树干中部最小;3)树梢部为最大。在水平方向,别是边材为心材的1.24倍。杉木生材含水率的变异和单株树木内强度变异模式相似,恰成反比即:含水量愈大,强度愈低。所以,木材的含水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木材的强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研究火力楠心材与边材的颜色和物理力学性质,为该树种木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采用CIE Lab颜色系统表征木材的颜色参数(明度指数L*、红绿轴色品指数a*、黄蓝轴色品指数b*);按照国家标准测量木材的物理性质(密度、干缩性、湿胀性)和力学性质(顺纹抗压强度、横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剪强度、硬度、冲击韧性、顺纹抗拉强度、抗劈力、握钉力)。结果表明,火力楠心材的L*a*b*均小于边材,表明心材的颜色偏向黑色的程度更大,而偏向红色和黄色的程度更小,整体颜色更加暗深;火力楠心材与边材的总色差属人视觉感觉差异“可察觉”。火力楠心材的密度小于边材,二者密度均属中等;心材的差异干缩大于边材,二者气干干缩的不均匀性均属小;心材的体积干缩系数小于边材,二者干缩性均属很小。火力楠边材的吸水增重率大于心材,表明边材的渗透性优于心材。火力楠边材的硬度、冲击韧性、抗劈力和握钉力大于心材,而其余力学指标小于心材。火力楠心材和边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顺纹抗剪强度、端面硬度和冲击韧性,均属木材各项力学指标品质分级的中等及以上水平。火力楠心材的综合强度和综合品质系数均大于边材,二者均分别属高强度和强重比很高。  相似文献   

14.
白蜡木干缩和湿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木是一种坚硬有弹性的木材,可应用于制作家具、工具柄、运动器材等.本研究采用干燥及吸湿的方法对其干缩和湿胀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这种木材在3个方向的尺寸及体积上随着木材含水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并且将这个特性与其他树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蜡树的基本密度是0.73 g.cm-3,其干缩和湿胀性表现为:弦向>径向>纵向,当白蜡树木材的含水率小于FSP时,其干缩和湿胀性能非常明显,而当其含水率大于FSP时,其干缩和湿胀性趋于0.当木材含水率小于FSP时,在相同的含水率下,白蜡树木材比白松有更大的干缩和湿胀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弄清擎天树的木材材性。[方法]从南宁市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采集1978年栽培的擎天树为试材,采用排水法测定生材体积,采用体积法及质量法测定树皮率,研究擎天树的密度、树皮率、生材含水率及心材率。[结果]擎天树的生材密度随着树高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1.079 g/cm3;基本密度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大,纵向变化随着树高增加而减小,枝下高以上变化不大,平均值为0.578 g/cm3;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呈减小的趋势,并随树高增加,呈小-大-小-大的趋势,平均值为87.8%;树皮体积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均随树高增高而增加,平均值分别为19.1%和20.1%;心材率随树高增加而减少,平均值为13.9%。[结论]该研究为保护我国珍稀树种擎天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高温炉干灰化法对柠檬桉木材样品进行了灰化,利用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样品中钙和碳的含量比,进而分析了柠檬桉中钙的分布情况。对柠檬桉木材轴向、径向分析表明:钙元素含量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钙的含量从边材到心材逐渐增加,并在第13~16年轮处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17.
以施肥和未施肥两种条件下12年生的5株I-69杨(Populus deltoides Bartr.cv."Lux" ex I-69/55)为研究对象,对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和壁腔比等纤维形态指标及1%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纤维素、木素和聚戊糖含量等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I-69杨施肥处理后纤维宽度和壁腔比有所提高,但施肥处理降低了纤维长度和长宽比;施肥处理提高了I-69杨边材和心材的纤维素含量,降低了其木素含量和边材1%NaOH抽提物含量,而对苯醇抽提物影响轻微;施肥处理的有无对I-69杨边材各项化学成分影响不显著;对心材化学成分除水分含量之外,其余各项影响也都不显著;不同部位对施肥I-69杨化学成分的影响除聚戊糖外,其余各项成分都不显著;对未施肥I-69杨除1%NaOH抽提物和聚戊糖含量差异外,其余各项成分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