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试论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何德亮 《农业考古》2004,(3):58-69,F003,F004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使人类完全摆脱了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适应自然转向积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光辉历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从发明了农业,人类社会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从景观圈和生物圈中获得积极的收入,同时又通过技术圈的输出来影响、改造生物圈和景观圈。人类与环境就是这样既对立又统一,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或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在协调发展中不断取得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大工业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的前提,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从土地科学合理利用入手,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盲人摸象”这个寓言设计了一种很直观形象的场景,向人们说明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进程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正确地理解这个寓言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认识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就有了作物栽培,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物育种是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生活而对作物展开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筛选、改造活动。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本性就是:除了适应自然,还可以制造工具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作物育种,也正是人类特有的一项活动。  相似文献   

6.
人口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类在繁衍、生存、发展中逐渐形成所获得的精神成果。人口文化促进农村陈旧观念的改变,改变几千年的封建习俗;改造了旧的思想观念,促进社会树立婚育新风:人口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促进经济发展,走脱贫致富之路:人口文化把家庭融入大社会中,提升人口文化软实力,推动着社会文明向前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流淌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参与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繁衍生息,与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近百年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呈爆炸式膨胀,人类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已经打破了原始的自然生态平衡;同时,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能源,使得地球形成以来储备的能量消耗殆尽。  相似文献   

8.
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疯狂地报复了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问题、全球气温变暖等带来的影响根本无法估计。毫无疑问,环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明显增强。它一方面给人类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产生了全球性的“人类困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走出困境,路在何方?路就在发展人的素质和能力。只有改变我们陈旧的自然观、历史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才能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使世界更美好。80年代兴起、90年代确立的人类社会走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以科技为动力、以人本为目标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社会功能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佳发展,实现社会…  相似文献   

10.
人是自然不长期演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要的资源和场所,同时容纳和消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人类则通过生产、消费活动影响着自然界的变化。 在人类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工业革命以前,人口稀少,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和谐。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表现为:第一,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索取导致有限的资源迅速减少乃至枯竭。第二,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日益退化。第三,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使得自然界承载着难以负荷的气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价值的利益性向生态性复归,政治价值的严谨性向开放性转变,人文价值的个体性向社会性转变,我国在社会的急速转型期引发了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固有矛盾逐步显现,理论研究的滞后、观念的陈旧、关注度较低、过度异化等现实状态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困境。因此,适应社会转型期价值转变的需要,牢固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内涵,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概述生态产业产生的哲学和社会实践理论依据,并从企业进化发展角度进行描述,强调生态产业就是社会一人类一自然发展的最佳耦合。然后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不足提出我国产业向生态产业发展的五点建议,包括调整政府、区域产业和企业内部运行结构,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制订新的评价标准及加强立法和教育。  相似文献   

13.
对卵圆蝽越冬若虫的空间分布型研究表明:越冬若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原因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亦与若虫的聚集行为有关,平均每株2~3头若虫是卵圆蝽若虫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将样本资料用Iwao的代换公式进行代换,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此外,根据Iwao的方法,给出了卵圆蝽越冬若虫的序贯抽样表和在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树立新的观念,应集中体现在树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类型说的观念,更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识与专业教育矛盾”的看法,坚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转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评价观,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评价体系方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式将獐茅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NHX)表达在马铃薯中,并对影响马铃薯转化的几种因素(抗生素浓度、农杆菌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农杆菌菌液浓度是OD600=0.6,最适侵染时间是5min,最适共培养时间是2d,马铃薯转化中最适头孢霉素浓度是400mg/L;经PCR检测确认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在含0.7%NaCl的培养基中可以生长,而野生型马铃薯无法在此培养基中正常生长。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马铃薯的Na~+、K~+含量及K~+/Na~+的比值均高于野生型马铃薯。研究证实马铃薯植物的的耐盐性可以通过农杆菌转化导入獐茅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而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正经历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发展。通过对大学生读者创新需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转型交互作用机制分析,对影响大学生读者创新的多层面因素分析,深刻阐述知识服务战略转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战略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赵银娟  袁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54-17556
[目的]探究羟基化酶产生菌Stenorophomonas maltophilia CGMCC 1.1788菌株中羟基化酶的转化活性.[方法]采用摇瓶发酵转化方法对羟基化酶产生菌S.maltophilia CGMCC 1.1788对农药氯噻啉的生物转化条件(不同生长时期的细胞、温度、pH等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结果]确立了转化条件:100 ml锥形瓶最佳装液量10 ml,最佳反应温度25℃,最适pH 6.5,最佳反应底物起始浓度0.2 g/L,最佳反应时间48 h.[结论]为较好地发挥该菌的微生物转化功能及了解羟基化酶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是目前草莓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建立高效稳定的叶盘再生体系是获得转基因草莓的必要条件.文章探讨了影响草莓离体叶片不定芽诱导的主要因素,建立了一个稳定的草莓植株再生体系,确定草莓品种弗吉尼亚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组分为:MS+TDZ 2 mg·L-1+IBA 0.1 mg·L-1+2,4-D 0.2 mg·L-1,pH 5.8.发现叶盘近轴面向下放置能显著提高再生频率,且叶片幼嫩程度与草莓不定芽分化率呈正相关.并以此体系对草莓叶盘遗传转化进行优化,发现草莓品种弗吉尼亚遗传转化最佳预培养时间为2 d,最佳侵染时间为7 min.同时,利用该体系,将由不同启动子诱导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基因对草莓进行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辽宁棉花品种的耐盐性,利用农杆菌介导上胚轴外植体转化法,将来源于盐生植物獐茅的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AlNHX1)导入棉花辽棉19号中,分析影响棉花上胚轴外植体农杆菌转化的几个重要因素,建立并优化了该品种的转化体系,结果表明:1)农杆菌侵染的最佳时间为90s,共培养过程中乙酰丁香酮最适浓度为100 mg/L,筛选培养基中潮霉素最适浓度为30 mg/L,生根培养基中吲哚乙酸IBA的最适浓度为10mg/L;2)对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表明耐盐基因AlNHX1已导入辽棉19号中;3)在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的电导率,渗透势都显著低于未转化植株。结果表明,通过筛选并优化转化体系,辽棉19号品种的耐盐性有较明显的提升,为沿海滩涂地区种植棉花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摆在农业部门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论述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农村信息服务的新要求,对如何构建全市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做了深度分析,提出了可操作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