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茄子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50、100、150和200 mmol·L-1)NaCl胁迫对其幼苗叶片膜透性、MDA含量、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茄子幼苗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及MDA含量升高,抗氧化酶(CAT、SOD和P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F0NPQ)比对照升高,参数(Fv/FmqPФPSⅡETR)均比对照下降。NaCl胁迫对茄子幼苗一些生理特性有一定影响,低浓度(50 mmol·L-1)NaCl处理对茄子植株无明显影响;高浓度(150、200 mmol·L-1)NaCl处理,植株逐渐表现出盐害症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盐害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2.
以冬油菜品种“陇油6号”为材料,通过中性盐NaCl∶Na2SO4(9 mol∶1 mol)混合胁迫(浓度为40、80、120、160、200 mmol·L-1和240 mmol·L-1,Na+浓度依次为44、88、132、176、220 mmol·L-1和264 mmol·L-1)和碱性盐NaHCO3∶Na2CO3 (9 mol∶1 mol)混合胁迫(浓度为10、20、30、40、50 mmol·L-1和60 mmol·L-1,Na+浓度依次为11、22、33、44、55 mmol·L-1和66 mmol·L-1)处理油菜种子和幼苗,研究不同盐、碱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特性并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对“陇油6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无害的最大混合盐浓度为160 mmol·L-(pH=6.67,Na+=176 mmol·L-1),最大混合碱浓度为50 mmol·L-1(pH=9.29,Na +=55 mmol·L-1);随着盐、碱胁迫浓度增大,“陇油6号”幼苗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逐渐 降低,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先上升后下降,碱性盐溶液胁迫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中性盐溶液胁迫;在同一盐、碱胁迫浓度时,处理时间越长,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越低,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越高。这表明盐、碱胁迫对“陇油6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是两种不同的胁迫,且碱性盐胁迫强于中性盐。  相似文献   

3.
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利用不同浓度的CaCl2(0、5、10、15、20 mmol·L-1)处理低温胁迫下的玉米幼苗,研究了钙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明显抑制了玉米幼苗的生长,减缓了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积累,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脯氨酸含量减少,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质膜透性增大。适宜浓度的钙(5~10 mmol·L-1)能减缓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促进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其中10 mmol·L-1 Ca2+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在中性盐(NaCl)和碱性盐(Na2CO3)胁迫下,对采自河西走廊黑河中游的黑果枸杞进行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试验,测定了发芽率(Gr)、发芽势(Gv)、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和相对盐害率及幼苗的组织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POD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种子萌发的NaCl、Na2CO3浓度的临界值分别是50 mmol·L-1和2.5 mmol·L-1,极限值分别是300 mmol·L-1和100 mmol·L-1;在NaCl和Na2CO3胁迫下,发芽率分别为69.17%和71.67%;幼苗组织含水量分别由对照的88.97%降低到56.17%、70.27%;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大值分别为7.09%、7.73%;叶绿素含量分别由对照的1.27 mg·g-1降到0.78 mg·g-1、0.92 mg·g-1;电导率分别由对照的25.63%增加到64.77%、74.8%;丙二醛含量分别由对照的1.5 μmol·g-1增加到6.9、6.5 μmol·g-1;POD活性分别由对照的380.4 U·g-1·min-1降低到139.2 U·g-1·min-1、192.7 U·g-1·min-1。黑果枸杞是盐生植物,低浓度的盐促进萌发,高浓度的抑制萌发;碱性盐更适合其生长;黑果枸杞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生态适应综合表现出黑果枸杞更适于碱性盐生长。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浓度NaCl(0 mmol·L-1、50 mmol·L-1、100 mmol·L-1和150 mmol·L-1)模拟盐胁迫,测定发芽势等指标,基于各指标的耐盐系数,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玉米品种萌发期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发芽势、发芽率、芽长、主根长、鲜重和干重表现出下降趋势;同一盐浓度下降幅在品种间存在差异。②基于综合D值,供试品种萌发期耐盐性为:登海11>安森7号>兆玉951>秦鑫1708>万瑞6号>正大658。  相似文献   

6.
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速了土壤盐渍化进程,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低浓度的盐分对藜麦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盐含量较高的土壤则不利于藜麦的生长。前人研究表明,硅能帮助植物在盐胁迫条件下更好的生长。本实验以4种藜麦为研究材料,在300mmol.L-1盐胁迫条件下设置硅浓度梯度(CK、0、0.5、1、1.5、2 mmol.L-1),研究硅对盐胁迫条件下藜麦幼苗的生长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提高藜麦耐盐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盐胁迫条件下藜麦幼苗的芽长均明显降低,根长均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可溶性糖(SS)含量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2)随硅浓度的增加,藜麦幼苗的芽长、根长、SOD、POD、CAT、SS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先降低后升高。(3)适当浓度外源硅的添加提高了盐胁迫条件下藜麦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和SS含量,降低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促进了藜麦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0.5~1mmol.L-1硅浓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种子引发处理后黄芪发芽特性及幼苗抗旱性,探索提高黄芪种子萌发率的方法,为人工栽培黄芪提供技术支撑。采用20% PEG-6000、0.25% KNO3、100 mg·L-1 GA3、12.5 mg·L-16-BA及H2O(对照)5种化学物质引发处理黄芪种子,进行萌发试验及干旱胁迫,测定种子萌发特性及有关抗旱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发芽势、发芽率的一致顺序为12.5 mg·L-16-BA >100 mg·L-1 GA3>0.25% KNO3>20% PEG-6000>H2O。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AT)与CK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各处理黄芪幼苗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可看出,不同引发处理黄芪种子,幼苗的抗旱性顺序为H2O>20% PEG-6000>0.25% KNO3≈12.5 mg·L-1 6-BA>CK>100 mg·L-1 GA3。结论:采用20% PEG-6000或0.25% KNO3作为引发剂处理黄芪种子,可有效促进黄芪种子萌发和提高幼苗抗旱性。  相似文献   

8.
以‘傲雪’金银木带腋芽的半木质化茎段为材料,研究外植体消毒方法、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继代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1)先用75%的乙醇浸泡30 s,无菌水冲洗4 ~ 6次,然后加入0.1% HgCl2杀菌7 min,褐化与污染率较低;(2)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 + 6-BA 1.0 mg·L-1 + NAA 0.15 mg·L-1 + GA3 0.5 mg·L-1,增殖系数可达2.93;(3)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 IBA1.5 mg·L-1,生根率达93.9%。以上培养基均添加蔗糖30 g·L-1,琼脂7 g·L-1,pH值为6.0。  相似文献   

9.
以‘定莜6号’燕麦幼苗为试材,分析了旱盐交叉胁迫下叶片O2·和H2O2产生、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旱和盐胁迫程度的提高,叶片活性氧代谢失调,细胞膜受到严重伤害,表现为SOD、POD和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AsA含量下降,CAT活性及GSH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O2·和H2O2产生增加。0.3%的土壤含盐量可显著提高轻度(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65%)和中度(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50%)干旱胁迫下燕麦幼苗叶片SOD、POD和APX的活性,降低O2·产生速率及H2O2和MDA含量;0.6%的土壤含盐量对轻度干旱胁迫燕麦幼苗叶片的O2·产生速率及H 2O2和MDA含量无明显影响,却使中度干旱胁迫下的O2·产生速率及H2O2和MDA含量显著升高;在重度干旱(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35%)胁迫下,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燕麦叶片SOD、CAT、POD、APX活性和AsA、GSH含量显著下降,O2·产生速率及H2O2和MDA含量明显增加。表明适量的土壤含盐量可通过提高抗氧化系统的活性缓解 轻、中度干旱胁迫对燕麦幼苗的伤害,而过量的盐分则加重干旱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合理利用稀土微肥及探索镧对小麦抗盐性影响的作用机制,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镧(La3+)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特性及幼苗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9 g·L-1 NaCl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被显著抑制,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根数、根长和芽长降低;小麦幼苗O-2产生速率、H2O2含量和膜损伤产物MDA含量增加,活性氧清除系统(SOD、CAT、POD)活性增强。用9 g·L-1 NaCl与0.5~5 mg·L-1镧溶液协同处理时,小麦发芽率提高,芽长增加;与0.5~10 mg·L-1 镧溶液协同处理时,小麦幼苗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有所降低,MDA累积减少,SOD和CAT活性有所提高,但POD活性降低。说明较低质量浓度(0.5~10 mg·L-1)的硝酸镧溶液能够缓解盐胁迫诱导的过氧化伤害,具有促进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同时用不同浓度(0、0.5、1.0、1.5、2.0 mmol·L-1)的水杨酸(SA)喷施幼苗,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干旱胁迫下野生龙葵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龙葵幼苗植株变矮、鲜重降低、根长缩短,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抗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经SA处理干旱胁迫下龙葵幼苗株高、根长和鲜重都有明显增加,特别是1.5 mmol·L-1 SA处理组分别增加20.8%、28.0%和29.7%,1.5 mmol·L-1 SA处理组龙葵幼苗叶绿素含量提高31.9%、脯氨酸含量提高65.4%,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42.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达到最高,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0.2%、87.8%和50.3%;SA处理使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37.8%。综合来看,适当浓度的SA可以缓解干旱对龙葵幼苗造成的伤害,并以1.5 mmol·L-1外源SA缓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以‘717’杂交杨(‘INRA 717-1B4’杨)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0、2.5%、5.0%、10.0%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PEG对‘717’杂交杨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2.5%PEG处理促进了‘717’杂交杨的生长,而10.0%PEG显著抑制其生长。(2)PEG处理显著增加‘717’杂交杨幼苗体内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其中10.0%PEG处理最显著。(3)3个PEG浓度处理都降低了‘717’杂交杨超氧歧化酶(SOD)的活性,浓度越大下降越大;而PEG处理后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4种酶活性都较对照显著提高,其中POD、APX活性都随着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而2.5%PEG处理10 d和5.0%PEG处理20 d后CAT活性最高,5.0%~10.0%PEG处理GR活性增加明显,但10.0%PEG处理后CAT与GR活性比5.0%处理的有所降低。(4)3个浓度PEG处理均能显著促进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积累,As A含量在5.0%和10.0%PEG处理10 d时上升较显著,GSH含量在2.5%PEG处理10 d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在10.0%PEG处理时GSH含量出现下降。结果表明,低浓度(2.5%)PEG处理刺激了‘717’杂交杨的生长状态,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剂的含量以维持其生长,而高浓度(10.0%)PEG处理时,细胞的ROS清除平衡被打破,细胞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抗寒性对磷肥施用种类和用量的响应,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抗寒越冬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公农1号’ 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二因素(磷肥种类和施肥量)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秋季施用0,100,200,300,400 kg/hm2(以P2O5计)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对紫花苜蓿越冬材料人工模拟低温冷冻条件(-20 ℃),以冷藏(4 ℃)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根颈的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低温冷藏和低温冷冻条件下,随着2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紫花苜蓿根颈MDA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均在300 kg/hm2(P2O5)处理下最低;紫花苜蓿根颈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300 kg/hm2(P2O5)处理下3种酶活性和SP含量达到高点。在施肥量相同时,与施用磷酸二铵相比,施用重过磷酸钙的紫花苜蓿根颈MDA含量更低,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大多更高。与低温冷藏条件相比,相同肥料处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紫花苜蓿MDA、SP含量增加,SOD、POD、CAT活性增强,其中在施肥量为300 kg/hm2(P2O5)时,施用重过磷酸钙紫花苜蓿根颈的SP含量最高,SOD、POD、CAT活性最强,分别为38.85 mg/g、135.59 U/g、387.57 U/(min·g)和47.71 U/(min·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冷冻条件下,施用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紫花苜蓿根颈的MDA含量,均与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2种磷肥均通过提高低温冷冻胁迫下苜蓿根颈的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苜蓿抗寒性。在科尔沁沙地秋季施用300 kg/hm2重过磷酸钙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4.
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对安徽祁门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及穿透雨进行持续监测,探讨森林降雨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动态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本试验设置了2个处理即高氮处理和无添加对照。结果表明,降雨中水溶性有机碳(TOC)年平均含量为3.204 mg·L-1,NH4+-N为0.243 mg·L-1,NO3--N为0.408 mg·L-1,可溶性有机氮(DON)为0.754 mg·L-1。经过森林林冠淋洗后,穿透雨中TOC年平均浓度达5.623 mg·L-1,对照林分(5.923 mg·L-1)>高氮处理(5.322 mg·L-1);NH4+-N年平均浓度为0.285 mg·L-1,对照(0.273 mg·L-1)<高氮处理(0.297 mg·L-1);NO3--N年平均浓度为0.509 mg·L-1,对照(0.523 mg·L-1)>高氮处理(0.494 mg·L-1);DON年平均浓度为0.691 mg·L-1,对照(0.665 mg·L-1)<高氮处理(0.716 mg·L-1)。降雨经过林冠层后,TOC、NH4+-N、NO3--N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但DON的含量有所下降;短期的模拟氮沉降对穿透雨可溶性碳和氮没有显著影响。大气降雨中TOC、NH4+-N、NO3--N、DON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降雨强度、降雨量,穿透雨的变化可能和树木的生理需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扬麦16”为试验材料,研究苯甲酸钠对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 mmol·kg-1复合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出苗延迟,且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与清水对照(处理0)相比,喷施2~4 g·L-1的苯甲酸钠溶液,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P < 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喷施2~4 g·L-1苯甲酸钠处理通过增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缓解了小麦幼苗的毒害,最终降低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但喷施苯甲酸钠溶液浓度越高(>6 g·L-1)反而会抑制幼苗生长甚至对幼苗产生毒害。相关分析性表明,当苯甲酸钠施用浓度为1.97~3.12 g·L-1(2016年)、1.58~3.27 g·L-1(2017年)时,小麦叶绿素及其组分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达最大值,当其浓度为2.59 g·L-1(2016年)、3.02 g·L-1(2017年),MDA含量最小。综上,喷施(1.58~3.27 g·L-1)的苯甲酸钠能减轻复合重金属胁迫对小麦幼苗的毒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铅(Pb)及其复合污染对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了水稻幼苗分别暴露于10~40 mg·L-1 PS-MPs、20 μmol·L-1 Pb及其复合溶液后根长、根系生物量、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和Pb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比较,PS-MPs处理降低了水稻幼苗的鲜质量、干质量和根长,显著诱导了丙二醛(MDA)和超氧自由基(O2-·)的产生以及根尖细胞坏死,还不同程度提高了根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与Pb单一处理比较,10~20 mg·L-1 PS-MPs+Pb减少了根部对Pb的吸收累积,增加了根长和鲜质量,降低了MDA和O2-·产物,减轻了根尖细胞的氧化损伤,而40 mg·L-1 PS-MPs+Pb则增加了Pb含量,降低了根长和鲜质量,促进了MDA和O2-·的积累,并加剧了根尖细胞的坏死。另外,高浓度PS-MPs+Pb还降低了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时提高了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表明,PSMPs诱导了水稻幼苗根系的氧化损伤并抑制其生长;低浓度PS-MPs能够缓解Pb对水稻幼苗根系的氧化胁迫,而高浓度PS-MPs则可能与Pb产生了协同作用,加剧了Pb对水稻根系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水磷组合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水磷组合。【方法】以紫花苜蓿品种‘骑士T’和‘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水分处理为主区:设置灌水时间间隔分别为4,8和12 d(用W1、W2和W3表示),灌水方式为指针式喷灌,每次灌溉量为水分入渗到距土表30 cm处;以磷肥施用量为副区:设置P2O5施用量为50,100和150 kg/hm2(用P1、P2、P3表示),并设置不施磷肥为对照(CK),于封冻前期挖取紫花苜蓿根颈材料,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翌年测定越冬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相同灌水时间间隔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根颈MDA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CAT、POD、SOD活性和越冬率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公农1号’根颈在P3处理下的POD活性除外),‘骑士T’根颈SP白含量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而‘公农1号’根颈SP含量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相同磷肥施用量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根颈MDA含量随着灌水时间间隔的增加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POD、SOD活性以及SP含量和越冬率则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骑士T’根颈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公农1号’根颈CAT活性呈持续增加的趋势。W2P2处理的总体效果最好,其‘骑士T’根颈MDA含量较CK降低51.84%,CAT、POD和SOD活性、SP含量及越冬率较CK分别增加了45.12%,58.11%,21.98%,38.18%和59.50%;‘公农1号’根颈MDA含量较CK降低51.18%,CAT、POD和SOD活性、SP含量及越冬率较CK分别增加了83.56%,59.65%,42.03%,62.06%和55.0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AT、POD、SOD活性,SP含量和越冬率相互之间多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上述各指标与MDA含量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时适宜的水磷组合为灌水时间间隔8 d、磷肥(P2O5)施用量100 kg/hm2,其降低紫花苜蓿丙二醛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效果总体最优,并可明显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率。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优化‘红阳’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cv. Hongyang)组织培养育苗技术体系,采用‘红阳’猕猴桃无菌组培苗的茎尖和叶片为材料,以ZT 1.5 mg·L-1为外源激素,筛选适宜的基本培养基,并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及组合对‘红阳’猕猴桃间接、直接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红阳’猕猴桃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OM。在OM + 2.0 mg·L-1 6-BA + 0.5 mg·L-1 NAA + 0.01 mg·L-1 2, 4-D培养基中,叶片愈伤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发生系数为3.68;而带叶茎尖在OM + 1.5 mg·L-1 6-BA + 0.5 mg·L-1 NAA + 1.0 mg·L-1 KT培养基中培养60 d后,通过直接器官产生基茎丛生芽,其增殖系数可达7.65。试管苗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OM + 0.5 mg·L-1 NAA,60 d后平均不定根数为4.87,驯化移栽后成活率为90%以上。选择出了适宜‘红阳’猕猴桃生长的基本培养基,解决了组培苗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和畸形的问题,且大幅提高了增殖系数。优化了‘红阳’猕猴桃的人工快繁体系,可为猕猴桃其他品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在铜(Cu)胁迫下,褪黑素对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缓解重金属胁迫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采用盆栽试验,选用Cu敏感品种‘桂早1号’和耐Cu品种‘巴西13’,在0.5 mmol·L-1 Cu胁迫下,施用100 μmol·L-1褪黑素,探究褪黑素对大豆生理指标(根长、株高、鲜质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和Cu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 Cu胁迫下喷施100 μmol·L-1褪黑素显著提高了2个大豆品种的根长、株高、鲜质量和叶绿素相对含量。Cu胁迫下施用褪黑素显著降低2个品种地上部、地下部Cu含量,‘桂早1号’降低25.01%、18.40%,‘巴西13’降低26.84%、20.28%。Cu胁迫下施用褪黑素,‘桂早1号’的地上部POD活性和‘巴西13’的地下部CAT活性显著提高,分别为56.84%和48.35%;‘桂早1号’和‘巴西13’地上部S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9.07%和7.30%;地上部MDA含量分别显著减少8.05%和26.56%。单施褪黑素和Cu胁迫下施用褪黑素对2个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而Cu胁迫下施用褪黑素,‘桂早1号’和‘巴西13’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49.70%和58.75%。结论 适宜浓度的褪黑素可以通过提高植株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膜脂氧化,减少对Cu的吸收和增加渗透调节物质等方式缓解Cu胁迫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大果油麻藤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茉莉酸甲酯(MeJA)和水杨酸(SA)2种外源植物激素不同浓度处理下的大果油麻藤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通过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不同处理下大果油麻藤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对大果油麻藤苗木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的外源植物激素及其浓度。 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地径增长量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在0.9和1.3 mmol·L-1 MeJA、0.1和0.5 mmol·L-1 SA的分别处理下,叶面积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0.9 mmol·L-1 MeJA处理下,叶片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达到最高,0.5 mmol·L-1 SA处理次之;0.9 mmol·L-1、1.3 mmol·L-1 MeJA及0.1 mmol·L-1 SA处理更有利于PSⅡ反应中心能量捕捉效率的提高,使植株发挥更大的光合效能。综合分析各指标得出,适宜大果油麻藤生长的最佳外源植物激素为0.9 mmol·L-1 MeJA,此浓度下大果油麻藤的生长能力最强,综合质量最佳;若选择施用水杨酸,0.5 mmol·L-1 SA处理对提高大果油麻藤的生长能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