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2013年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性诱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诱集二化螟蛾数量总体上比灯诱多,5月1日至6月30日旬性诱蛾数量与灯诱蛾数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y=0.458 7 x+12.739,R2=0.546 1(n=16,R20.05=0.468 28),5月1日至30日每日性诱蛾量与灯诱量间达极显著相关关系,y=0.304 9 x+4.768 1,R2=0.348 7(n=181,R20.01=0.188 98),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进行小菜蛾不同性诱剂性诱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小菜蛾不同性诱剂性诱数量时序变化总体基本一致,时序数量波动基本同步;其性诱效果为北京产老性诱剂>云南产红色性诱剂>北京产新性诱剂。其时序数量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以北京产老性诱剂诱蛾量为X,北京产新性诱剂处理为Y1,云南产红色性诱剂为Y2,则Y1=0.0146 X+0.068 2(n=24,r=0.518 8*,r0.01=0.422 7);Y2=0.752 7X-4.680 2(n=16,r=0.646 1*,r0.01=0.589 7)。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选取二化螟性诱监测器监测在水稻田间从秧苗到成熟期间的雄性二化螟成虫的数量变化,通过雄性二化螟成虫在水稻生育期间的数量变化反映整个二化螟成虫在水稻田间的数量变化,并将试验结果与二化螟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田间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监测器在水稻田间安装方便,监测效果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相当,且具有预测时间提早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诱剂对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与灯诱及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进行二化螟标准化性诱监测器试验与应用探讨,开发诱捕效果优异、性能稳定、应用技术规范的测报专用性诱监测器,推进二化螟监测简易、自动化、多元化,不断提高二化螟监测质量和预报水平。结果表明,性诱剂诱蛾较测报灯的诱蛾时效长,数量多,灵敏性好,效果显著,而且也省去了测报灯维护的麻烦。  相似文献   

6.
通过应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2009410、2009417及水盆诱捕器对越冬代二化螟的诱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监测工具诱测日期早、虫量较集中、有明显峰型,该器具弥补了诱虫灯对越冬代二化螟监测的不足,提高了水稻全生育期预测预报二化螟的准确性,为基层测报站提供了一种新的二化螟监测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董本春  王晓蔷  李晓光  李岩  孟令斌  张明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12-11012,11015
[目的]探究应用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成虫的效果。[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不同放置点三角形性诱剂诱捕器诱杀水稻田二化螟成虫的效果。[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放置点诱捕器的诱虫数量不同,性诱剂共诱杀二化螟成虫数量为1697头,6月24日诱虫量有1个小的峰值,7月14日诱虫数量达到最高峰。放置在稻田中间的性诱剂诱捕到的二化螟数量最少,放置在稻田外缘的性诱剂诱捕到的二化螟数量较多。[结论]为水稻二化螟无公害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研究性诱剂在临安水稻稻纵卷叶螟监测预报上的可行性以及监测效果,采用了性诱剂监测与田间赶蛾和灯诱监测对比试验,通过4年田间赶蛾与智能测报灯2种监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监测,结合最近2年性诱剂监测的试验数据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田间赶蛾受天气和虫情发生程度影响较大,灯诱监测诱集能力较弱,其峰期不如田间赶蛾和性诱剂监测明显。性诱剂监测所得数据显示,其监测峰形明显、峰值较高、峰次较多,能够较好地反映临安地区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在实际监测预报工作中可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9年1~8月,利用性诱剂对临沧市临翔区蔬菜小菜蛾进行了监测及防治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监测与测报灯监测相比,性诱剂监测更为灵敏,诱捕效果更好。小菜蛾发生高峰期在3月中下旬。性诱剂对小菜蛾防治效果可达60%~70%,随作用时间的延长控制效果愈加显著(P<0.05)。利用性诱剂可持续、有效地控制田间小菜蛾种群数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的特点。性诱剂在小菜蛾的监测及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极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测报灯系统和性诱剂系统2种智能工具监测水稻二化螟越冬代的虫情动态.结果表明,2种智能工具对二化螟的诱测效果均较好,测报灯系统峰型明显、 虫量集中,性诱剂系统诱测日期早、 虫量诱集多,两者主蛾峰日与田间发育进度调查预测化蛾高峰相近,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 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 :诱捕 7、15天后 ,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 88.67%、71.0 9%和 84.72 %、69.72 % ;2 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 ,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 15天后 ,中心区、边缘区与CK1 及诱测灯CK2 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 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 ,而在连续诱杀 15天后 ,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 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 0 .16%、0 .3 9%和 0 .71% ,前两者明显低于 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 ,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性诱剂监测三化螟成虫,是一种减轻监测劳动强度、提高监测准确率的新方法。试验通过观察性诱剂逐日诱蛾量变化情况,并与田间剥查法推算成虫发生期相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监测三化螟成虫发生动态,能解决水稻类型田复杂、三化螟发育进度不整齐、不良气候和光源等因素影响监测准确率的矛盾,是取代田间剥查法的一种先进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7、15天后,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88.67%、69.72;2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15天后、中心区、边缘区与CK1及诱测灯K2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而在连续诱杀15天后,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0.16%、0.39%和0.71%,前两者明显低于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二点委夜蛾不同性诱剂对比试验",从见蛾天数与累计诱蛾量上对比出中国科学动物研究所提供的诱芯诱捕能力较强。通过与灯诱监测对比,从见蛾天数、累计诱蛾量、诱虫峰值从与气候影响几个方面来看,监测效果较明显,可以作为灯诱监测的一种补充和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践测定新型性诱自动监测系统对二化螟的监测效果,探索性诱自动监测系统在水稻二化螟监测上的应用前景,为逐步推广诱捕性能稳定、监测效果优异的害虫自动监测系统提供数据支持。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性诱自动监测系统的诱虫专一性强、且诱蛾数量变化趋势与传统测报灯下数量变化趋势及田间虫害发生动态一致,用于二化螟测报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2016~2017年,江苏省如东县应用性诱剂监测并利用其结果指导开展水稻二化螟防控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监测诱蛾量高、世代清晰、高峰期明显、预测预报准确率高。利用性诱监测结果指导适时释放赤眼蜂防控水稻二化螟,第1次释放赤眼蜂最佳时期为性诱监测到发蛾始盛期,即赤眼蜂的羽化期与害虫的产卵期相吻合的时期,性诱监测到的蛾量决定释放赤眼蜂次数和数量;应用性诱剂与赤眼蜂协同控制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或单独使用性诱剂,与常规化学防治效果相当,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无污染,无残留,提高了水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宽  郑能文  蒋敏华  王星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0):2364-2367
为验证不同监测方法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效果,测试了智能性诱、智能灯诱、田间赶蛾的稻纵卷叶螟虫情动态。结果表明,性诱监测诱集蛾量明显低于灯诱监测,且在主害代未能形成明显的峰期和峰次,监测效果不如灯诱监测。灯诱监测诱集蛾量虽然少于田间赶蛾,但其诱蛾动态与赶蛾监测基本吻合,且灯诱峰次多、始见期早。田间赶蛾与灯诱比较,高峰日早,峰型更为明显。智能灯诱监测可较好地反映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发生动态,性诱、灯诱、田间赶蛾、田间调查等多种监测方法相结合,可准确测报稻纵卷叶螟各世代的峰期及蛾量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8.
性诱剂在水稻螟虫测报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上的二化螟、大螟和纵卷叶螟的虫情监测与测报,以往主要以灯诱和赶蛾为主,受大雨、台风等天气因素影响大,因此,为提高测报准确性,对性诱剂在水稻螟虫测报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性诱剂在一代大螟和二化螟的测报中有应用前景,能起到测报的作用,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性诱剂在吉林省玉米螟田间应用上的问题,发明了一种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为性诱剂技术在田间的大范围应用提供理论基础。该文在介绍该装置的外形结构的基础上,在玉米螟的发生盛期,将其与传统的水盆诱捕器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监测期的比较上,2对装置均呈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消长动态基本吻合。在监测的数量上,传统的水盆诱捕器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虫的数量在0.0263~0.1587,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捕捉得到的玉米螟成虫的数量在0.0341~0.4441,总体上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诱集到的玉米螟的数量要高于传统的水盆诱捕器。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加水性诱剂装置克服了性诱剂在田间应用上的缺点,并改善了在其应用上的不足之处,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种不同厂家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及配套诱捕器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宁波纽康公司生产的性诱剂及水盆诱捕器具有较强的引诱二化螟雄蛾能力,与佳多虫情测报灯下诱蛾的动态趋势是一致的,蛾峰日或峰历期都比较接近,吻合度最高,诱测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二化螟的羽化高峰及发生动态,且安装方便,操作安全,可作为基层测报点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辅助工具,并在防治二化螟上应大力推广这项绿色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