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生长期对党参地上部分进行割茎,保留地上部分高度20 cm,于秋季10月20日至11月30日采挖,观察各处理对党参产量和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党参产量、根长、根粗、根重较对照不割茎都有所提高,其中10月20日采挖产量较对照不割茎增加最高,增幅5.71%;10月20日采挖根长增加最多,增幅为19.68%,10月30日采挖根径增加4.79%,根重增加14.00%,浸出物提升2.80%。  相似文献   

2.
在生长期对潞党参地上部分进行割茎,保留地上部分高度20cm,于秋季10月20日至11月30日采挖,观察各处理对产量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25日对党参地上部分割除,地上部分距离地面保留20cm,10月20日-11月20日采挖,党参产量、根长、根粗、根重较对照都有所提高,其中10月20日产量较对照增加率最高,产量提高5.71%;10月20日根长增加最多为19.68%,10月30日根径增加25.67%,根重增加14.00%,浸出物提升2.80%。  相似文献   

3.
硅肥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硅肥对糯玉米产量、品质及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能促进糯玉米根系生长发育,总根长平均比对照增加484.80 cm,根数平均比对照增加2.53条,每株根干重平均比对照增加2.55g;对糯玉米株高、穗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株高分别比对照降低2.3 cm、3.2 cm、4.1 cm和5.5 cm,穗位高较对照平均降低3.7 cm;糯玉米茎粗明显增加,茎粗较对照平均增加0.16 cm;施用硅肥后,糯玉米品质得以改善,糯玉米粗蛋白、赖氨酸、淀粉和可溶性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施用0.08g/kg干土的处理效果最佳,比对照分别增加7.18%、4.55%、1.70%和14.56%;产量显著提高,硅肥用量为0.12g/kg干土,产量最高,经济产量达197.8g/盆,比对照增产17.2%。  相似文献   

4.
大喇叭口及灌浆期倒伏对夏玉米产量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和倒伏类型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定量评估倒伏对夏玉米造成的产量损失。【方法】以浚单20为试验材料,开展2个生长季夏玉米倒伏田间控制试验,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进行不同类型人工倒伏模拟。大喇叭口期倒伏处理为:轻度根倒伏(BR1)、重度根倒伏(BR2)、低节位茎倒伏(BSL)和高节位茎倒伏(BSH);灌浆期倒伏处理分别为:轻度根倒伏(FR1)、重度根倒伏(FR2)、低节位茎倒伏(FSL)和高节位茎倒伏(FSH)。研究倒伏后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粗、秃尖率、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变化,计算表征玉米受害程度的相对损失率。【结果】倒伏会显著降低叶面积指数,其中灌浆期茎倒伏损失率最大,成熟期叶面积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38.9%(FSL)和50.7%(FSH)。倒伏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少,除灌浆期轻度根倒伏(FR1)外,其他时期及类型倒伏总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 (P<0.05),其中灌浆期茎倒伏处理干物质积累量降低最显著,乳熟后期总干物质积累量不增反降,分别较对照降低34.9%(FSL)和46.8%(FSH)。同时,倒伏影响干物质在茎、叶和穗中的分配,茎、叶干物质量所占比例增加,穗干物质量比例降低,其中灌浆期茎倒伏茎秆干物质量比例显著增高,较对照提高9.2%(FSL)和3.7%(FSH),穗干物质量显著降低,较对照减少9.9% (FSL)和7.0%(FSH)(P<0.05)。倒伏使穗变短、变细,秃尖增加。灌浆期倒伏穗长显著缩短,比对照短3-4 cm,穗粗显著降低(P<0.05),2年试验中除FSL(2012年)处理外,灌浆期倒伏的秃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大喇叭口期倒伏秃尖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其中FSH(2011年)处理秃尖率最高,达27.4%。倒伏灾害同时影响穗粒数和百粒重,倒伏后均表现出减少趋势,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和0.842(P<0.01)。受2年试验条件差异影响,2011年各倒伏处理的穗粒数显著低于对照,2012年仅灌浆期茎倒伏与对照差异显著。倒伏影响百粒重,其中灌浆期处理最显著(P<0.05)。穗粒数和百粒重与产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9和0.842(P<0.01)。倒伏显著降低产量,除大喇叭口期轻度根倒伏BR1外,其他倒伏处理的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大喇叭口期倒伏BR2、BSL和BSH产量损失率2年平均分别为13.9%、27.9%和27.1%;灌浆期倒伏FR1、FR2、FSL和FSH产量损失率,2 年平均分别为29.0%、38.4%、45.0%和48.3%。【结论】相同倒伏类型,灌浆期倒伏较大喇叭口期倒伏影响更大;在同一生育时期,茎倒伏比根倒伏影响更明显,但茎倒伏高、低节位处理之间产量损失差异不显著。各倒伏处理的产量损失表现为灌浆期茎倒伏最高,大喇叭口期根倒伏最低。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谷子生长发育的最佳补灌时期,以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全程不补灌(T1),拔节期补灌(T2),灌浆期补灌(T3)和拔节+灌浆期补灌(T4)等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分析了不同补灌时期对谷子根系、地上部分形态、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成熟期T2根总长为5 182.64 cm,较T1、T3、T4处理增加了70.78%、57.52%、45.41%;根表面积为487.60 cm2,较T1、T3、T4处理增加了58.81%、46.61%、15.09%;根直径为6.10 mm,较T1和T3处理增加了31.31%、27.62%;根体积为3.84 cm,较T1和T3处理增加了41.70%、16.01%,具有显著性,而T2和T4不具有显著性;②T2成熟期株高为161.48 cm,较T1和T3处理增加了 7.42%、2.54%;T2成熟期茎粗为10.55 mm,较T1和T3处理增加了11.29%、5.82%,具有显著性,而T2和T4不具有显著性;③T2处理的水分利用率为11.17 (kg/hm2)/mm,T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较T3、T4处理分别增加了2.3%、3.8%;④T2处理较T1和T3处理的穗长增长了9.81%、8.89%,单穗重增长了41.22%、21.74%,T2处理较T1、T3和T4处理的穗粗增加了9.20%、5.05%、11.31%,差异显著,而T2和T4处理下的穗长和单穗重不具有显著性;T4处理谷子产量最大为5 130.70 kg/hm2,虽然对谷子增产效果最好,然而由于陕北高原旱地干旱缺水,试验旨在选出谷子的最佳补灌时期,考量谷子全程种植的经济效益,与其它处理相比拔节期补灌最高更适合谷子生长。综上所述,由此得拔节期补灌与其它处理相比更适合谷子生长,在灌水有限的条件下拔节期灌水能有效提高谷子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栽培季节、不同土壤灌溉上限处理的温室黄瓜初花期的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0%田间持水量灌溉上限处理较为理想,相比100%田间持水量灌溉上限处理而言,秋茬和春茬茎粗分别增加0.03和0.05cm,而根冠比差异不显著;根瓜节位分别降低1.39和0.69节;根瓜还原糖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Vc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11.8g/kg,13.2g/kg,10.0mg/kg,0.13g/kg和10.3g/kg,4.5g/kg,24.9mg/kg,0.13g/kg;前期产量分别增加9.09%和7.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6.14%和22.72%。说明90%田间持水量为黄瓜初花期较适宜的节水灌溉上限指标。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新疆滴灌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水氮运筹模式,以新冬41为试材在田间采用水、氮2因素3水平裂区试验,设置9个水氮处理(W灌水量,N施氮量),W_1N_0(2 775 m~3/hm~2、0kg/hm~2)、W_2N_0(3 900 m~3/hm~2、0kg/hm~2)、W_3N_0(4 350 m~3/hm~2、0 kg/hm~2)、W_1N_1(2 775 m~3/hm~2、180 kg/hm~2)、W_2N_1(3 900 m~3/hm~2、180kg/hm~2)、W_3N_1(4 350m~3/hm~2、180kg/hm~2)、W_1N_2(2 775 m~3/hm~2、270kg/hm~2)、W_2N_2(3 900 m~3/hm~2、270kg/hm~2)和W3N2(4 350m~3/hm~2、270kg/hm~2)对0~100cm土层耗水量、小麦自拔节期到开花期0~60cm土层根干重、根长、活性和产量等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滴水量直接增加拔节至成熟期0~60cm土层含水量,间接减少60~100cm土层储水消耗量,增加施氮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W3N2、W3N1处理开花期0~60cm土层根系干重分别较W3N0处理增加15.4%和7.5%;根系总长度分别增加53.9%和18.3%;W3N2、W2N2处理开花期0~60cm土层根系干重分别较W_1N_2处理增加9.4%和7.4%,根系总长度分别增加27.0%和21.5%,主要是0~20cm土层增加的结果,并增加开花期0~40cm土层根系活性;以W2N2、W3N2处理的根量和根活性较高,W2N2根系干重和根系总长度分别较W1N0增加19.2%和49.2%,0~20cm土层根系活性较W1N0增加97.2%;产量也以W2N2和W3N2处理较高,分别比W1N0增加19.1%和20.9%,却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综合产量和成本,W2N2(3 900m~3/hm~2、270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产量为9 000kg/hm~2左右的适宜水氮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怀牛膝茎叶生长期、根伸长期、根膨大充实期分别进行55%、65%、75%、85%四个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了怀牛膝农艺性状、单株产量及牛膝多糖含量的水分调控效应。结果表明:茎叶生长期85%水分处理的株高和根粗表现最好,伸根期75%水分处理茎粗和根粗表现最好。单株产量与多糖趋势一致,茎叶生长期和根伸长期75%和85%水分处理最好,根膨大伸长期65%和75%水分处理最好。进一步对农艺性状、单株产量对牛膝多糖含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粗、单株产量可作为评估牛膝多糖的参考指标。怀牛膝生长前期适量灌水对产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抗旱性不同的2个水稻品种T-43(常规早粳抗旱型水稻)和新稻1号(常规早粳旱敏型水稻)为试验材料,设置W1 (115.44 L/盆)、W2(98.12 L/盆)、W3(83.41 L/盆)3个滴水量处理,研究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不同滴水量对水稻根系形态、分布、根冠比、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W1处理下,抽穗后20 d各土层T-43品种根长密度(RLD)、根表面积密度(SAD)、根体积密度(RVD)较W2、W3处理分别提高了22.8%和33.1%、21.8%和37.7%、27.7%和32.8%,新稻1号则分别增加80.2%和53.2%、63.3%和88.9%、95.0%和32.3%。W2处理下,抽穗期T-43 RLD和SAD的β值较W1处理分别提高了0.4%、1.7%,新稻1号则分别增加0.3%、1.1%,其中抗旱型品种T-43在0~40 cm 根长密度(RLD)及比根长(SRL)较其他处理增加了1.2%~55.2%,1.6%~29%;在40~60 cm 根表面积密度(SAD)、根干质量 (RDW) 和平均直径(AvgDiam)分别增加了7.2%~13.8%、1.9%~3.0%、8.8%~9.4%,从而维持了T-43在滴水量比W1处理少17.32 L/盆的W2处理下,产量及其构成因子与W1差异不显著,WUE提高4.5%,而新稻1号随滴水量的减少产量及WUE分别降低了28.3%~79.8%和15.2%~71.7%。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稻0~20 cm浅层根系各形态指标与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WUE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大于20~60 cm深层根系。综上,水稻根系形态学指标与产量、WUE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通过适当减少滴水量 (15%左右) 调控作物浅层根系分布情况,促进抽穗后20 d根系发育,在不显著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在生产上还应根据水稻品种对水分响应特性的不同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以达到更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割茎高度和割茎时间处理,观察各处理对潞党参产量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25日割茎保留地上部分20cm后,经过冬季养分积累,春季产量较秋季有所提高,4月30日达到最大产量,适宜春季采挖党参。从割茎高度来看,割茎保留60~80 cm地上部分时,产量达到最大,小区产量为164.75g,鲜根折合产量为274.5 kg·667 m-2。从割茎时间上看,在8月13日割茎小区产量达最大为164.75g。11月10日采挖党参时,浸出物含量达最大值为68.06%,较对照提升1.75%。  相似文献   

11.
黔引07-01不同用种量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新品种黔引07-01作供试材料,进行了5种不同用种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用种量7000芽/667m2处理的出苗率86.5%、分蘖率94.8%、生长速61.38 cm/月、茎径2.98cm、株高310.3cm、单茎重2.05 kg、有效茎4 272条/667m2、产量8 758 kg/667m2、蔗糖分含量17.10%,分别较常规用种量10000芽/667m2的出苗率提高53.4%、分蘖率增加20.6%、生长速快9.22 cm/月、茎径增大0.1 cm、株高增高35.5 cm、单茎重增重0.19 kg、有效茎多168条;增产14.72%,增糖0.82%,差异性分别迭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双增效果好,而且667m2用种成本至少可节约150元.在同期用种量处理中综合表现最佳,可供黔引07-01品种推广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间作小麦的边行效应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隔根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小麦边行效应的差异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作、不隔根间作、塑料薄膜隔根间作、尼龙网隔根间作小麦边1行产量较边2行分别高13.7%、18.2%、29.0%、33.7%,较边3行分别高22.5%、33.9%、19.4%、29.8%,除塑料布隔根处理外,间作小麦的边行优势明显高于单作小麦.0~100cm土层中的小麦根质量密度在处理间的大小关系为:不隔根间作尼龙网隔根塑料布隔根单作小麦;根系分布深度大小关系为:塑料布隔根尼龙网隔根不隔根间作单作小麦;小麦产量与20~40cm土层中的根质量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不同灌溉量和灌溉频率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番茄根系生长发育和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探究二者调节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方法】试验在塑料大棚内进行,以金棚14-8番茄为试材,用20 cm标准蒸发皿累积蒸发量(AE)作为灌溉依据,设置低量(0.8AE)、中量(1.0AE)和高量(1.2AE) 3种灌溉量,以蒸发皿累积蒸发量分别达到(10±2) mm时灌水(高频)和(20±2) mm时灌水(低频) 2种灌溉频率,共6个处理。通过测定灌溉前后土壤体积含水量,番茄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植株不同器官干鲜质量,产量及植物营养元素累积量等指标,综合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番茄根系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营养元素吸收对灌溉量与灌溉频率的响应。【结果】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灌溉前后0~40 cm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活力均有显著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番茄果实膨大期的根长、根体积以及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的根系活力有显著影响。从开花坐果期到果实成熟期,番茄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G1根(根直径≤0.5 mm)、G2根(根直径>0.5 mm~≤2 mm)和G3根(根直径>2 mm)总长不断增加。在果实成熟期,高量高频处理的番茄根长(3 522.16 cm)、根表面积(984.35 cm2)、G1根总长(2 458.53 cm)、G2根总长(1 023.25 cm)最大,高量低频处理的番茄根体积(24.35 cm3)最大。从开花坐果期到果实成熟期,番茄根系活力不断降低,开花坐果期高量低频处理番茄的根系活力最强(根系活力为211.91 mg/(g·h)),果实成熟期不同处理的根系活力差异不显著。降低灌溉量可以提高番茄果实鲜质量占比,果实成熟期低量低频处理的番茄果实鲜质量占比最大(64.74%),但不同处理间果实干质量占比差异不显著,随着生育期推进,根、茎、叶的干鲜质量占比逐渐下降。增加灌溉量可以提高番茄植株K、N、P 3种元素累积量,高量高频处理的番茄K(6 687.22 mg/株)、N(7 220.38 mg/株)、P(2 006.84 mg/株)累积量最高,分别较其他处理提高了1.89%~26.57%,6.63%~35.40%,8.92%~33.97%。灌溉量和灌溉频率对番茄果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番茄果实产量有显著影响。在所有处理中,高量高频处理的番茄果实产量最高(93.93 t/hm2),较其他处理提高了8.68%~34.47%;低量高频处理的番茄水分利用效率(31.33 kg/m3)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了2.62%~23.54%。根系形态指标中的根长、根表面积、G1根总长、G2根总长与植株全K、全N、全P累积量和番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量高频灌溉可以提高番茄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G1根总长和G2根总长,优化根系结构,提高番茄吸收水分和营养元素的能力,最终获得了最大的番茄果实产量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凹凸棒石、土壤修复调理剂LC-L01对苦荞产量及根、茎和籽粒中重金属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凹凸棒石粉(3 000 kg/hm~2)+土壤修复调理剂LC-L01(1 500 kg/hm~2)苦荞产量较不施添加剂提高36.65%,苦荞籽粒中Zn、Cd、Pb的吸收量分别较不施添加剂降低20.78%、57.89%、48.66%,具有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积极响应洱海保护行动,减轻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方法]采用生物农药(木霉菌制剂),在大理市湾桥镇以K326为供试材料,采用灌根施用方法,探究东方农韵木霉菌(T1)、优沃美哈茨木霉菌(T2)、清水处理(CK)对烤烟移栽成活率、不同时期的农艺性状、生物学产量、经济性状烤后烟叶化学成分、黑胫病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的移栽成活率均为100%,但烟苗长势表现为T1>T2>CK,以T1处理的烟苗茎高最高,达18.6 cm;与CK相比,2种木霉菌制剂处理在烤烟不同生长时期,对烤烟农艺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生效果。团颗期T1、T2处理烟株株高、最大叶面积分别较CK增加8.53%、37.41%和2.38%、14.73%;旺长期T1、T2处理烟株茎围和最大叶面积分别较CK增加8.68%、30.78%和0.68%、23.99%;采烤期T1、T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减施氮肥对芝麻农艺性状、光合及产量的影响,以郑太芝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不施氮肥(N0)、减施氮肥(75 kg·hm-2,N1)、常规氮肥(150 kg·hm-2,N2)和高施氮肥(225 kg·hm-2,N3)共4个处理,系统研究不同处理下芝麻在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叶片的光合特性及收获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等。结果表明,与N2处理相比,N1处理的主茎果轴长度、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变化;株高显著下降;单株产量略微增加,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经济系数增加6.10%。N0处理的株高、主茎果轴长度、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经济系数较N2分别显著降低15.89%、12.70%、25.67%、6.38%、10.00%、40.15%和16.43 %。从干物质积累来看,N1处理的根干重、叶干重、茎干重、蒴果皮干重、总干物质重和粒蒴比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根干重、茎干重、蒴果皮干重、总干物质和粒蒴比重较N2分别显著降低19.40%、25.40%、28.40%、27.57%和9.83%。从光合特性来看,N1处理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水分利用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和胞间CO2浓度(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与N2处理差异不显著;N0处理的Pn和WUE分别较N2处理降低8.15%和8.52%。综上所述,氮肥减施50%对芝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光合特性无显著影响,为芝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烤烟生产中最佳的饼肥施用比例,以龙江911为试验材料,设常规施肥(不添加定向发酵饼肥,B1,CK)、50%无机氮肥+50%定向发酵饼肥(B2)和100%定向发酵饼肥(B3)3个处理,研究了施用不同比例的定向发酵饼肥对烤烟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处理的烤烟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呈逐渐增加趋势。收获时B2处理根系干物质积累量较CK提高了7.20%,B3处理较CK降低了2.45%;B2和B3处理茎内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K提高了4.21%和6.21%;B2和B3处理的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CK提高了0.12%和3.50%、6.43%和10.54%、1.58%和33.38%;B3处理的中部叶和上部叶干物质积累量与CK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B3处理能够较好地平衡干物质在根、茎、叶中的分配,对提高烟叶产量具有显著作用。综合分析认为,100%定向发酵饼肥处理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促进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18.
香蕉生产中偏施氮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减少氮肥投入是有效实现化肥总量施用措施。本研究在传统施肥水平基础上,梯度降低氮肥的施用量,测定蕉园土壤养分淋失、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各处理株高、茎围和青叶数等指标均比对照处理生长效果好,在营养生长期株高、茎围及青叶数最高值为T_3、T_3、T_4处理,分别比对照(CK)高14.2%、16%和19.8%,与对照处理(CK)达到显著差异;减少氮肥使用可有效降低氮肥的淋溶,其中在T_1~T_5处理20~60 cm土层NH_4~+-N含量较对照分别减少了47.4%、51.3%、30.5%、58.3%和92.1%;施用70%当量氮肥,香蕉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优,分别比对照和常规性施肥每公顷增加26.4%和4.8%。  相似文献   

19.
旨在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氨基酸螯合有机硒肥和喷施次数对春玉米产量和各器官硒含量的影响。以玉米品种‘安科126’为试验材料,于2020和202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试验基地布置大田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0、10、30和50 mg/L(以Se计)4个施硒浓度为主处理,以喷施1次、2次和3次为副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2020年叶面喷施硒肥使玉米产量下降1.20%~16.95%。2021年除处理Se50-3和Se50-1产量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35.63%和32.54%以外,2 a试验结果其他施硒处理玉米产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施硒浓度和喷施次数对玉米根、叶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显著。玉米各部位硒含量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除2020年茎以外,玉米根、茎、叶和籽粒硒含量在施硒浓度50 mg/L喷施3次下均达到最大值。2020年玉米根、叶和籽粒硒含量最大值分别为0.65、6.66和0.56 mg/kg,分别是对照的3.42、19.59、3.50倍;2021年玉米根、茎、叶和籽粒硒含量最大值为0.86、1.64、27.23和0.83 mg/kg,分别是对照的2.46、...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条件下设55(A1)、60(A2)、65 cm(A3)三个行距水平,研究其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机械化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出苗情况及生育期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不同行距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穗位高、茎粗、植株干重差异不显著;A1处理的机械收获损失率略高于A2和A3,但是差异不显著;不同行距处理的玉米产量高低依次为A1>A3>A2;A1处理较A2和A3分别增产5.4%和2.8%;不同行距处理在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