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燕山丘陵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研究了有机肥、缓控释尿素、秸秆还田和生物炭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探讨了化肥减量替代的可行性,旨在探索燕山丘陵区春玉米田化肥减量配施技术模式。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以赤单218为试验材料,设置平衡施用化肥(NPK)、NPK基础上减氮20%(RN)、RN基础上有机肥替代总氮量的20%(RN+OM)、RN基础上缓控释尿素替代总氮量的40%(RN+CRU)、RN基础上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还田)和RN基础上生物炭基肥替代总氮量的20%(生物炭肥)共6个处理,研究燕山丘陵区化肥减量配施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配施可以增加玉米产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对穗粗、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也有积极的影响。减氮配施有机肥条件下,玉米产量最高,相应的产量构成因素穗粗、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也最高,。其次是减氮配施缓控释尿素处理,而秸秆还田和生物炭肥配施处理的表现却并不突出,综合考虑作物产量与环境保护等因素,在春玉米生产中减少氮肥用量、施用有机肥和缓控释尿素可以保证产量,同时还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值得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水稻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情况,增加作物产量,还能解决秸秆焚烧难题,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对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量以及秸秆还田与化肥减施等对作物的产量影响进行了概述,为农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种植的水稻会产生大量的秸秆, 秸秆处理不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亦急需解决。作为农作物副产品,水稻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及有机质等营养元素。合理的利用水稻秸秆,不仅能够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改善土壤质量,降低化肥的使用,还能解决禁止秸秆焚烧问题,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因此水稻秸秆的充分利用是解决当前问题最根本的途径[1-2]。本文主要对前人研究的水稻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还田方式、秸秆还田量以及配套的栽培措施等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充分利用水稻秸秆资源。同时概述了秸秆还田替代化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促进水稻秸秆充分利用、化肥减施等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1〕,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2〕。试验表明,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在产量上和连作不施肥区相比,农肥、化肥、秸秆都有较明显的后效,从两个培肥因素的交互作用上看,农肥与化肥、化肥与秸秆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化肥之间也表现了较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秸秆还田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农业科学》2016,(5):21-26
为了改善砂姜黑土地理化性质,培肥地力,提高小麦产量,以新麦26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与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地小麦生长发育特点、籽粒灌浆速率、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仅利用秸秆还田或单施化肥难以获得高的小麦产量,但秸秆还田和增施肥料同时使用时,可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在施用一定化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或优化施肥,可降低每穗不孕小穗数,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增加小麦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秸秆及生物质炭形式还田下减施氮肥对旱地作物生产及温室效应影响,以期为农业低碳生产及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华北平原典型旱地土壤(褐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氮水平并配合秸秆直接还田与生物质炭还田施用,对连续两个作物生长季(玉米-小麦)的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观测。共设置了7个施肥处理:1)不施肥处理(CK);2)常规秸秆还田配施全量化肥氮处理(SN100);3)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减氮10%处理(SN90);4)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减氮20%处理(SN80);5)生物质炭配施全量化肥氮处理(BN100);6)生物质炭配施化肥减氮10%处理(BN90);7)生物质炭还田配施化肥减氮20%处理(BN80)。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玉米-小麦轮作体系中进行全生育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观测,并测定作物产量。[结果]在保持作物产量稳定的条件下,秸秆两种还田方式均可降低10%~20%的氮肥施用,但秸秆还田配合氮肥减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因作物类型而异。减施氮肥显著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N_2O随氮肥施用量减少显著降低;CH_4排放主要表现为弱吸收汇;而秸秆还田处理的CO2排放随氮肥的减少而呈增加趋势,对应生物质炭还田处理的CO_2排放变化趋势相反。进一步结合作物产量分析表明,相对于常规秸秆还田措施,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配合氮肥减施可使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分别降低36.40%~40.48%和40.48%~53.50%。[结论]生物质炭还田可在稳定旱地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实现氮肥减施与低碳生产。  相似文献   

6.
水稻秸秆是重要的生物资源,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情况,增加作物产量,解决秸秆焚烧难题,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水稻秸秆还田方式、技术要点及还田后配套栽培技术,概述了秸秆还田量以及秸秆还田与化肥减施等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农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旋转回归设计方法,从1986~1994年在代表松嫩平原黑土区的东北农业大学试验地内进行了以农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的长期定位试验。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为培肥阶段,到1992年结束。后一阶段为耗竭阶段,主要观测各培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持续效应及对产量的影响。建立了耗竭阶段农肥、化肥、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耗竭试验的继续,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在农肥、秸秆、化肥三因素,以农肥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最大,秸秆次之,化肥最差。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看,化肥和农肥、秸秆之间无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秸秆和农肥间有较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说明了在农业生产中二者可互相代替,同样可以达到培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为冬小麦减量施用化肥,秸秆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等氮条件下腐熟秸秆替代化肥对冬小麦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影响的研究。试验设置了等氮条件下不同比例腐熟秸秆替代化肥:腐熟秸秆替代20%(CR20)、50%(CR50)、80%(CR80)和100%(CR100)化肥,以常规施用化肥(CK)作对照,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CR20对冬小麦的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影响不显著。CR50、CR80和CR100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总叶绿素、生物量、氮素吸收效率、植株氮素利用率和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CK,产量分别比CK减少15.4%、21.9%和23.8%。结论表明腐熟秸秆替代化肥比例宜控制在50%以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双季稻区有机物料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2017—2018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水稻主产区布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F)、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FM)、单施化肥+秸秆还田(FS)。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早、晚稻及周年稻谷产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秸秆还田处理与单施化肥相比,2017年产量没有明显差异,2018年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6.27%、9.79%和10.11%、9.81%。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双季稻地上部对N、P2O5、K2O的积累量,且主要表现在晚稻季,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用效果优于秸秆还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处理2年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68.93%和57.77%。综上所述,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秸秆还田能保证安徽江淮丘陵区双季稻高产,并且能够培肥地力,有利于土壤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长期施用秸秆与化肥在2006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施用不同量的化肥和秸秆处理下产量差异明显,施用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施用秸秆肥,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增产作用最大;通过对穗部性状分析结果发现,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显著增产作用主要来源于小麦穗密度的增加,而穗粒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于2018、2019连续2年在湖南省桃源县木塘垸乡设计3种油菜秸秆还田量(移除、半量还田、全量还田)与3种氮肥施用量(减氮40%、减氮20%、当地常规施氮量)2因素裂区试验,探究不同油菜秸秆还田量和氮肥施用量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生育期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和施氮量的增加略有延长;在秸秆还田的第1年,叶面积指数、地上部总生物量、产量、氮肥偏生产力等变化主要与施氮量有关,秸秆作用不明显;第2年,大多数指标均以秸秆半量还田+减氮20%的组合效果最好,其吐丝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地上部总生物量、实际产量较秸秆移除+常规施氮组合的分别提高18.8%、8.2%、7.6%,在同一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秸秆移除处理的高;2年的油菜秸秆还田及氮肥减量处理对玉米的各农艺性状影响均不大,大多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减氮增效的作用,可在洞庭湖区油菜–夏玉米复种模式下推广,且以油菜秸秆半量还田+氮肥减量20%的组合为宜。  相似文献   

12.
在灰色关联分析的基础上,筛选了粮食单产(X1)、粮食播种面积(X2)、农业劳动力(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化肥施用量(X5)、农作物受灾面积(X6)、有效灌溉面积(X7)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X8)8个对粮食生产影响较显著的因子来构建指标体系。根据1988~2008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内蒙古粮食生产的诸因素进行了关联分析,量化了粮食总产量与诸因素的关联程度,并依据关联度值,总结了各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能力。结果表明,粮食单产始终是影响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首要因素;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的影响力在下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始终很小。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八步区逐年控制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发展绿肥种植,推 广秸杆还田技术,增施有机肥,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八步 区2018 年7 月-12 月进行了水稻秸杆还田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秸杆还田,能 提高产量,再结合减少化肥使用量,水稻产量最高,效益最好。处理3 在植株性状表现、产量、效 益等方面均表现最好,因此初步推荐处理3 的化肥用量为八步区水稻生产化肥的最使佳用量。  相似文献   

14.
全量麦草还田和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3种施氮量、2种稻作方式对2个常规粳稻产量及其群体发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熟期LAI、成穗率、总颖花量、孕穗后群体茎蘖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武运粳7号施氮270kg/hm2的产量水平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麦草不还田处理的产量、LAI、成穗率、总颖花量、群体茎蘖数、高峰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300kg/hm2处理的产量水平较高。采用240kg/hm2和270kg/hm2施氮水平时,全量麦草还田处理的产量、成穗率、总颖花量显著高于麦草不还田处理,但施用300kg/hm2处理则相反。因此,可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全量麦草还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秸秆全部还田对减施化肥、增加经济效益的影响,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麦-稻轮作秸秆全部还田化肥减量试验。试验设五个处理,分别是: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100%,秸秆还田+常规施肥100%、90%、80%、70%。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区土壤容重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秸秆不还田区;随着秸秆还田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缓效钾含量增加,有效磷含量下降;秸秆还田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经济效益。配合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调整施肥结构,水稻土麦-稻全年连作区种植作物,可以适度减少化肥用量(10%左右),对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增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苏太湖稻麦两熟地区生态、经济施氮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单位氮素的产量、边际产量以及生产弹性系数、产投比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稻、麦籽粒氮肥当季利用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表现为先增后降 ,秸秆氮素利用率基本上呈上升的趋势 ,说明在该地区稻麦两熟制度中存在着氮素奢侈吸收现象。应用传统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方法求算出当地稻麦两熟的周年生态、经济施氮量分别为 2 81 .9和 3 3 6.3 kg/ hm2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产量及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为探明硫在春玉米中的积累转运规律及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包括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区包括配施硫肥和不配施硫肥2个水平,共有CK(不施任何肥料)、秸秆不还田不施硫、秸秆不还田施硫、秸秆还田不施硫和秸秆还田施硫5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各器官中硫素的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结果 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对春玉米有一定的增产作用,秸秆还田施硫的玉米产量比秸秆还田不施硫提高11.98%,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20.34%。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可显著提高春玉米植株硫素的积累量,秸秆还田施硫的硫素积累量比秸秆不还田施硫提高13.37%,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52.67%。施硫可以提高玉米植株各器官中的硫素积累量,施用硫肥的硫素积累量比不施硫肥平均提高36.07%,各器官硫素积累量整体表现为籽粒>叶片>茎秆>穗部营养体。秸秆还田施硫的硫素总转运量最高,达到15.29 kg·hm?2,比秸秆不还田不施硫提高74.54%,硫素转运量对籽粒总贡献率提高17.27%。结论 秸秆还田配施硫肥可以促进春玉米的硫素积累以及玉米植株营养器官中硫素向籽粒的转运,并最终提高春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胡润  王允青  唐杉  叶北朝  吴文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97-22398
[目的]探明沿江双季稻区适宜稻草、沼液还田量和化肥施用量下水稻优质高产氮肥运筹技术。[方法]将稻草3750kg/hm^2。和沼液15000ks/hm^2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同时结合氮肥不同运筹方式。[结果]施用稻草还田产量高于施用沼液,其增产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和穗粒数。氮肥运筹方式中均以氮肥运筹基蘖穗为5:3:2的比例最高。[结论]不同种类有机肥对晚稻产量的影响较大,施用稻草处理产量较沼液处理要高;氮肥的运筹方式对晚稻产量也有影响,具体运筹方式与单施无机肥相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秸秆还田量对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的影响。[方法]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44(早熟晚粳)、扬粳4227(早熟晚粳)。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南粳44和扬粳4227为2个主区,主区内均设对照(无秸秆还田)、半量麦秸秆还田、全量麦秸秆还田3个裂区处理。[结果]在基肥、分蘖肥以及穗肥一致的前提下,随着麦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水稻前期分蘖起步越迟,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单位面积穗数均低于对照,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单位面积穗数均呈相反趋势;水稻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并且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均高于对照以及试验前的土壤养分水平。[结论]该研究可为大面积秸秆还田种植水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稻草还田苗带轮作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4~ 1996年连续 3年采用以稻草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苗带轮作 ,是降低使用土地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栽培技术 ,充分发挥品种高产潜力 ,提高光合速率 ,确保水稻群体发育获得高产。通过 3年的研究表明 :①连续使用稻草还田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 ,降低了土壤容重 ,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 ,水稻根系活力增加 ,每平方米的稻田杂草量减少。②不同比例的苗带轮作水稻叶面积比普通栽培指数高 ,干物质积累快 ,平均每穴穗粒数增多。③不同苗带轮作比例不同 ,而产量有明显的差异 ,以 2∶1轮作方式最为合理 ,公顷产量可达 8 5t左右。④不同苗带轮作产量虽比普通栽培方式平均减产 6 6 % ,但由于当年轮作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减少 2 5% ,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 30 % ,其成本的降低费用比稻谷减产的部分高出 2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