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铃薯平衡施肥及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甘肃高海拔干旱区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马铃薯产量为35 350 kg.hm-2,超过当地平均产量1.2倍,配施钾肥马铃薯可增产16.7~2 916.7 kg.hm-2,增幅0.1%~9.0%,每千克K2O可增收马铃薯0.2~19.4 kg,增产增收效益好。施钾后马铃薯薯块数增加29.3%,薯块重增加7.7%,增产以增加穴薯为主,其次是增加薯块重,同时马铃薯品质也有较大改善。试验表明,在施入适量有机肥和氮磷基础上,高产高效的K2O用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加快高产、高抗晚疫病的国审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的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本试验在高海拔地区(1 880 m)对标准原种(≥5g)的高效生产进行了初步试验。试验对脱毒原原种以不同的密度进行栽培,统计标准原种的产量及效益。试验结果为:原原种的种植密度每667 m2为32 000株时,标准原种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达14.22万粒和10 220元。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低重量标准种薯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5~15 g的种薯比例增加较大,标准种薯的平均单薯重逐渐降低,以利减少种薯的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蔗地套作马铃薯的适宜种植密度,提高种植效益。【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7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蔗地套种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马铃薯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为6.75万丛/hm^2和6.00万丛/hm^2时产量最高,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各处理间商品薯率差异不显著。[结论】6.00万丛/hm^2的密度是蔗地套作马铃薯的适宜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4.
运用三元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对马铃薯宣薯4号产量形成影响较大的栽培措施为决策因子,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栽培密度(X1)、施马铃薯专用肥量(X2)和种薯单薯重量(X3)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拟寻优,提出马铃薯宣薯4号单产3 000 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栽培措施量化指标。三因素互作都显示正效应,单因素对产量形成影响呈现种薯单薯重量(X3)>栽培密度(X1)>施马铃薯专用肥量(X2),栽培密度(X1)和施马铃薯专用肥量(X2)的单产呈现单峰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铃薯》2017,(5):283-289
为研究氮肥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尿素(N 46%)为氮源,分别设置0,45,90,135和180 kg/hm25个氮素施用处理,利用方差分析及GGE双标图分析了产量与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氮肥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当氮肥施用量为T2(N 90 kg/hm2)时,在2014~2015年试验马铃薯的产量以及单株薯块数,单株薯块重量,商品薯率表现最好。其中产量,单株薯块数,单株薯块重量,商品薯率相比对照CK分别增加67%、30%、63%、30%;而氮肥施用量为T4(N 180 kg/hm2)时,尽管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而且株高较T2处理增加4%,但是相比T2处理下的马铃薯产量下降18%,商品薯率降低12%;产量、单株薯块重量对各试验处理差异的区分力和对目标农艺性状的代表性较好。因此,试验结果表明,精准合理的施用氮肥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同时方差分析与GGE双标图结合能够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加客观、有效地分析肥料施用量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和种薯大小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薯大小对马铃薯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密度为主处理,种薯大小为副处理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试验。供试材料为品种东农303。不同密度间,块茎数和总产有显著差异,两性状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种善大小间,除净产量只达0.05显著水平外,其它性状均达0.01显著水平。株高、主茎数/每穴、块茎数随种薯大小的增大星线性增长,而总产、商品薯块茎数、商品薯产量、净产量随种薯大小的变化规律则只能用二次多项式来描述。采用新复极差法对各性状在不同密度及不同种薯大小下的表现作了多重比较。要想获得较高的商品薯产量及净产量,并考虑节约用种,提高繁殖倍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生态条件下,东农303的株行距应为30cm×70cm,种薯大小应为50~80g。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使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工艺取得较大发展,种薯种性大幅度提升,有效推动了整个马铃薯产业发展。但是,微型薯块表皮木栓化程度很低,薯块含水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据Svensson(1966)报道,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每一批种薯的特性。他认为,一批之中种薯间比重的差异代表着不同的化学组成和生理年龄。种薯的生理年龄是根据可见芽的发育程度来确定的,它能影响植株的茎数、产量和熱期。因此种薯比重对幼芽发育的影响既可改变密度和块茎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5~5g脱毒微型马铃薯4个种植密度水平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135000株/hm^2时种薯产量和每平方米种薯总数最大,分别为16404.0kg/hm^2和147.2粒;密度为120000株/hm^2时单株产量和单株结薯数最大,分别为235.2g和12.1粒;密度为135000株/hm^2和120000株/hm^2时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因此,2.5~5g微型马铃薯繁种时以120000~135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南部地区是宁夏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近年来该区由于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气候的逐渐改变,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已开始较大面积推广。因此,针对宁夏中南部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不同地区选用当地的主栽品种(南部山区为‘陇薯3号’,中部干旱带为‘虎头’),布置了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种植密度的高低与其生育期、商品薯率及产量间均存在较大的关系。从马铃薯生育期、商品薯率和产量综合因素来看,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马铃薯适宜栽培的密度分别为3 500~4 000株/667 m2和2 000~2 500株/667 m2,通过函数拟合发现,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高产的密度为3 612株/667 m2,中部干旱带为2 564株/667 m2。  相似文献   

11.
在马铃薯生产中,种薯切块大小和株距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以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大垄(90 cm)条件下相同播种量(148 kg/667m~2)不同种薯切块大小和株距对马铃薯植株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组合:种薯切块30 g,株距15 cm;种薯切块50 g,株距25 cm;种薯切块70 g,株距35 cm。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在相同播种量条件下,大薯块长出的植株高大粗壮,但单位面积主茎数则以小薯块的稍多,至于叶面积指数以中薯块的为大。无论是总产还是商品薯产量播种量相同3个处理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马铃薯种植农户的生产效益,通过对云南省马铃薯种植投入产出入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马铃薯种植能够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马铃薯不同品种间的产量、投入、产出和利润存在明显差异;可以通过品种的选择,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减少马铃薯投入成本方面,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是降低马铃薯种植人工成本的最好途径;发展当地的种薯培育基地,降低种薯的购买价格,能较大地降低马铃薯种植成本。  相似文献   

13.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2015,(5):278-282
为了确定陇中地区马铃薯生产中氯化钾的合理用量,于2010年在甘肃兰州和定西两地进行了不同氯化钾施用量试验,测定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烂薯率和薯块产量,分析了不同用量下马铃薯品质。结果表明,在施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的基础上,K2O用量在0~84 kg/hm2的范围内,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增加,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不断提高,而烂薯率明显减小,维生素C含量不断下降;且在钾肥施入量为84 kg/hm2时,单株块茎数、块茎重、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以及马铃薯干物质、粗淀粉含量最高,而烂薯率最低。因此,甘肃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在施纯N 120 kg/hm2和P2O5 60 kg/hm2条件下,氯化钾适宜用量为K2O 36~84 kg/hm2。  相似文献   

15.
金光辉 《中国马铃薯》2001,15(4):217-218
进行了 6种不同马铃薯防病增产型种衣剂的配方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在马铃薯生产中应用种衣剂可显著地提高种薯出苗率 ,降低种薯腐烂率 ,增加产量 ,减少收获时田间烂薯率。而配方不同 ,则作用效果不同 ,从综合效果来看 ,以配方 6为最好  相似文献   

16.
<正>马铃薯产业已发展成为中部干旱带优势特色产业之一,种植区域广,播种面积大,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近年来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推广应用薯块催芽移栽技术,不仅节约种薯,而且大大提  相似文献   

17.
据英国报道,决定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植株密度,在扩大种植密度的情况下,产量的增长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试验证明,每公顷种植22万个块茎、直径50毫米,株距13~30厘米的情况下产量最高。块茎过大增加种薯用量。例如,种薯的直径  相似文献   

18.
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种种植密度、4种施肥量,比较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马铃薯单株性状、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以667m2施基肥尿素20.67kg、二铵17.36kg、硫酸钾30.62kg、追尿素9.95kg时,植株长势最好,单株结薯数和单株产量均以该处理效应最佳;在该施肥量水平下,每667m2种植密度为5000株时产量最高,达3526.1kg,而每667m2种植密度为4000株时形成的商品薯率最高,为84.3%。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高垄双行整薯覆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平肥地与坡地条件下对不同垄形、株穴距、密度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表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植株田间配置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可选择便于农事操作的配置方式。坡地比平肥地更适宜较高的种植密度。整薯做种薯栽培是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措施,在平肥地上可提高块茎产量16%以上,坡地上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张惠君 《杂粮作物》1998,18(1):42-44
大田条件下两个马铃薯无性系对不同温度的反应J.I.Sarguis等著张惠君译短日照、低温、强辐射,低氮土壤和老薯块作种均可促进薯块的形成。每年的大多数时间温度不适宜是发展中国家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据报道,在马铃薯植株生长期间,温度增加会使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