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牙鲆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云雷  刘悦 《水产科学》1997,16(1):13-17
1991和1992年研究了饵料种类、水温、密度及流水与静水对牙鲆鱼苗生长和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初孵仔鱼至稚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8℃,从稚鱼至幼鱼的生长适宜水温为18 ̄22℃,在投喂轮虫时增投小球藻以及在鱼苗变态阶段增投牙鲆初孵仔鱼可减少体色异常鱼的出现。流水培育效果优于静水。培育密度由1 ̄2万尾/m^3(初孵仔鱼)逐渐降至300 ̄1000m^3(3 ̄5cm鱼苗)。  相似文献   

2.
《渔业现代化》1988,(2):47-47
养殖鱼类的开口饵料目前已广泛采用人工饵料。通常的投饵机因开口饵料粒径小、流动性差,容易发生投饵机堵塞。日本新开发的这种自动投饵机据称不会发生此类问题。主要特征是:①投饵量可进行微量调整,对于摄食量小的稚鱼投喂,也不会产生投喂过量问题;②投饵机本体外部采用透明的氯乙烯材料,投饵状态及机内料斗的饵料量,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2.仔、稚、幼鱼培育结果受精卵孵化出仔鱼第3天,投喂小型轮虫后,解开孵化袋使仔鱼进入育苗池塘中。仔鱼进入池塘第2天,在池塘四个角落可见到个别仔鱼游动,随着天数的增加,池塘四周游动仔鱼也有所增多。仔鱼下塘16~21天(仔鱼19~24日龄),仔鱼开始变态为稚鱼。仔鱼变态为稚鱼期间,均出现大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饵料对江鳕稚鱼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的影响,采用枝角类、水丝蚓、鲤鱼苗和配合饲料等4种不同饵料进行了江鳕稚鱼的饲养试验.21 d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枝角类的稚鱼成活率最高,而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成活率最低.试验开始后的前2周,投喂枝角类的稚鱼生长速度最快;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生长明显最慢;自第3周起,投喂鲤鱼苗的稚鱼生长明显加快,到试验结束时,其生长速度超过了投喂枝角类和水丝蚓两组的稚鱼,全长相对增长率最高;而投喂配合饲料的稚鱼,其全长相对增长率最低.可见江鳕稚鱼对饵料有很强的选择性,在稚鱼生长初期,枝角类是保证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最优饵料.当稚鱼生长达到一定体长后,应及时调整饵料种类(投喂鲤鱼苗),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的实质是一种以"物"换"物"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水产养殖,把饵料或肥料转化为水产品的过程.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的饵料是否合理和投饵的技术是否科学.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正确合理地选用饵料,科学合理地投喂,是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提高饵料转化率,降低饵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饵料投喂是水产养殖中的一大关键环节,只有正确把握饲养鱼类的投饵数量,科学投喂,才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保证养鱼增产增收增效.目前对于鱼类的研究多集中于鱼类养殖技术、营养和饵料开发方面,对于科学的饵料投喂的报道较为少见.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开展水产养殖业、提高效益、节省成本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很重要的.因此,科学把握水产养殖中饵料投喂显得尤为重要.投饵技术包括投饵量的确定、投饵时间、投饵次数、投饵方法和投饵原则.下面就投饵技术几个方面以及饵料投喂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期望能使读者对科学投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于解决饵料投喂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3.合理进行投喂青虾喜欢在夜间活动,爱在池边觅食,因此青虾的投饵一般在下午5时左右进行,饵料尽可能在虾池四周浅水处均匀撒投,确保全池青虾都能吃到饵料。投饵次数一般1天1次,但主养塘口要求每天投喂2次为好。白天投喂每日总量的40%左右,夜晚投喂日总量的60%左右。日投饵量控制在池虾总重量的2%~3%。初夏或晚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红鳍东方鲀的苗种与真鲷和牙鲆一样已能大量生产。在稚鱼期由于互食现象和饵料性疾病以及寄生虫病和白口病等引起的死亡.使成活率明显低于其他的养殖鱼类.直接影响其收益。另外,成活率低的原因还受放养密度、饵料问题、齿切除、水槽的容积及投饵的次数等影响,同时还研究防治鱼病的对策,以谋求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的确立及渔民经营资金的稳定。 1试验的实施场所试验在鹿儿岛湾内的福山町一带海域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大黄鱼受精卵的孵化和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技术,以及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提出了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的鱼苗培育技术,并对人工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     
040557 革胡子鲶的投饵次数和摄食= Feeding frequency and feed intake in the Af- rican catfish Clarias gariepinus[刊, 英]/Pantazis P A,Neofitou C N∥Isr.J. Aquac..-2003,55(3).-160-168 为测定革胡子鲶的适宜投饵次数进行了投饵试验。试验用鱼平均个体重(102.18±30.48)g,日饱食投喂饲料2-3次,每种投饵次数设3个重复,试验26 d。测出日投饵2次,革胡子鲶的日摄食量为其体重的(1.42±0.49)%,日投喂3次,鱼的日摄食量为其体重的(1.27±0.2)%。日投喂2次  相似文献   

10.
浅谈单细胞藻类的培养及在海水育苗中的不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种类搭配在育苗生产中,幼体成长的好坏与饵料的营养直接相关。而多种饵料混合投喂是解决营养全面的最佳途径。如鲍的人工育苗中,在提供适量的底栖硅藻的同时,投喂含大量蛋白质的人工合成饵料以促进生长,而人工合成饵料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单胞藻,如螺旋藻、海泥中的底栖硅藻等;海参育苗已见的最佳投饵方法就是角毛藻、盐藻混和投喂,尽管使用其一甚至小新月菱形藻也能出苗,但受营养及培养条件(主要是施肥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斑节对虾封闭式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节对虾封闭式育苗的主要技术措施:育苗池中密布气石5.5个/m2;抽取大潮期海水经砂滤后入池,育苗过程中不添水换水;调节苗池光照强度约0.6~1μE/m-2·S-1;投喂优质饵料6次/d,混投优质中肋骨条藻和亚心形扁藻,掌握适当的投饵量;每天定时投放10×10-6的光合细菌等。试验结果,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为5.7万尾/m3,成活率56.3%。  相似文献   

12.
郑永允  房慧 《齐鲁渔业》1998,15(5):31-34
对河蟹育苗期的苗种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综合报道,提出了对弧菌病,丝状菌病,真菌病,固着类纤毛虫病等的诊治方法,预防措施是切断水源和饵料等带入病原体的途径,控制饵料投量,提高投饵技术,从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各期饵料的适宜投饵喂量,以其日最大摄食量的70%为宜,并提出亲蟹最好在11月交配,采取抱卵蟹越冬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在大水面养殖中,投喂饲料已不再是人工手动投喂或是就地取材天然青饲料喂养,而是普遍使用投饵机投喂颗粒或膨化饲料,以节省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投饵机的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水面、不同养殖模式投饵效果差异较大。本文主要讨论大水面养殖环境中箱式池塘投饵机与涡旋式抛撒投饵机投喂颗粒饲料时的投喂效果与经济效益的差异。一、投喂颗粒饲料的耐水散失情况水产饲料耐水性也称为"水产饲料水中稳定  相似文献   

14.
褐毛鲿仔鱼室内培育与稚幼鱼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育苗采用仔鱼室内高密度培育和稚幼鱼土池生态培育相结合的育苗方式.孵化后的仔鱼在室内培育到稚鱼期,移入土池前先用鱼浆肥水培养饵料生物,鱼苗下池后一直用鱼浆或鱼糜投喂,直到出塘.土池4口总面积2.27 hm2,同时投放全长范围9.9~12.6 mm的稚鱼共53.0×104尾.秋季土池培育期间水温范围18.4 ~23.0℃,盐度13~ 25,pH 8.3~8.8.经过50 d的培育,共培育出全长范围35 ~ 69 mm,平均全长48 mm的苗种28.68×104尾,土池阶段育苗成活率为54.1%.用鱼浆肥水的水色为清绿色,水质稳定,饵料生物种群数量丰富,投放较大规格仔稚鱼可以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李承戍 《海洋渔业》1988,10(6):286-286
<正> 日本长崎县水产试验场增养殖研究所,成功地育出了大量赤点石斑鱼的稚鱼,这为今后的网箱养殖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日本的赤点石斑鱼栖息在九州沿岸到濑户内海的岩礁地带,5年约可长到30厘米,最大的约60厘米。在产卵期(6~7月)前和秋冬季间,肉味尤其鲜美,用作生鱼片和火锅都是极好的。市价达4000~5000日元/公斤。石斑鱼不但味美,畅销,售价高,而且因为生活于岩礁带,游动范围小,因此十分适宜于放流.该所6年前开始获得石斑鱼的亲鱼,致力于采卵、孵化和稚鱼的育成,但到1986年只育成200~300尾。  相似文献   

16.
在鲈鱼人工育苗过程中,仔鱼开口饵料及饵料的营养强化显得非常重要,试验过程中,在仔鱼期和稚鱼期分别发生了2次比较严重的病害现象。  相似文献   

17.
对高白鲑稚鱼投喂卤虫初孵无节幼体、鸡蛋黄、去壳卤虫卵和配合铒料等4种不同铒料,结果表明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生长速度较快,体长、体重生长比分别是2.24和4.63;其次是鸡蛋黄、配合铒料和去壳卤虫卵。以稚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的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稚鱼生长速度表现出随每天的投喂次数的增加而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虾夷扇贝生产性育苗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试验为生产性育苗,育苗水体约为120m~3.试验采用适当加大幼体培育密度(8~9个/ml),适当加大投饵量,特别是加大稚贝期的扁藻投喂量并采用控温水(15℃左右)培育幼体等措施,获得了较好的育苗效果:三批幼体入池后至下苗帘时其累计成活率为59.9%,单位水体(1m~3,下同)育出壳高为600微米左右的贝苗平均为70.4万个/m~3,最高达163.5万个/m~3。  相似文献   

19.
由于减少了投饵量,每天的投饵次数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对虹鳟进行每天1次投喂饱食量或者分为3次投喂后,对供试鱼摄食状况的检查结果表明,每天投喂1次饵料的试验鱼能全群平均摄食。因此,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投喂药饵时,因为投饵量比平时减少,以  相似文献   

20.
吕晓明 《淡水渔业》1985,(6):43-43,42
<正> 一、投饵机的种类与目的目前市面上投饵机种类是很多的,但不论哪种,均以马达为动力源,利用风送定期投给定量的配合饵料。使用投饵机的主要目的是保持颗粒饵料的形状或将粉末状饵料制成颗粒饵料,并且能定量稳定地投饵。投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