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了柞蚕蛹暖茧阶段20-羟基蜕皮酮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20-羟基蜕皮酮的含量,在雌雄蛹中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但血淋巴20-羟基蜕皮酮有一个峰,整体蛹20-羟基蜕皮酮有两个峰。血淋巴20-羟基蜕皮酮与积温为曲线回归关系(p<0.01),血淋巴20-羟基蜕皮酮的含量变化可作为鉴别蛹体发育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之一——促前胸腺激素(PTTH)是由脑中央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为了探索PTTH分泌的调控机制,我们以蓖麻蚕为材料,对生物胺和环化核苷酸在其中可能的作用进行研究.注射外源生物胺、胰岛素和20—羟基蜕皮酮的休眠蛹和去脑蛹,仅20—羟基蜕皮酮  相似文献   

3.
蚕蛹食品的开发利用孙毅,魏金凤(信阳师院食品科学研究所)蚕蛹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蛹,是一类营养价值较高的健身食品,含有蜕皮松、羟基蜕皮松,蛹油甾醇、蛹醇、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叶酸、醇类化合物、维生素B2和氨基酸等物质。中医学记载,蚕蛹性味甘平,具有怯风健...  相似文献   

4.
昆虫激素类似物对柞蚕滞育蛹活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以蛹滞育。为了探讨昆虫激素类似物对柞蚕滞育蛹的生理作用,我们对柞蚕滞育蛹进行了注射不同种类、剂量的昆虫激素类似物的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柞蚕为二化性品种杏黄的秋茧。依据柞蚕滞育蛹的形态标志[1],确认其完全进入滞育状态。供试昆虫保幼激素类似物为JHA,为日本产增丝剂;蜕皮激素类似物MH日本产20-羟基蜕皮酮;抗保幼激素AJH为日本产咪唑类化合物SSP-1(30%粉剂)。1.2试验方法将柞蚕滞育蛹翅缘周围用70%乙醇消毒,用微量注射器将药物从节间膜注入滞育蛹体内。保护温度23℃、湿度70%。具…  相似文献   

5.
梅丽娟  周乃明 《蚕业科学》1992,18(4):243-246
研究了咪唑类化合物KK—42对家蚕卵巢发育以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KK-42对卵巢增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淋巴蛋白含量在蛹期变化幅度很小,卵巢蛋白质含量增加也很缓慢;而对照区在化蛹后,血淋巴蛋白急剧增加,第三天达到高峰,以后又迅速下降,与卵巢蛋白质增加相吻合。由此表明,咪唑类化合物KK-42不仅抑制血淋巴蛋质的合成,同时还抑制了血淋巴蛋白向卵巢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研究保幼激素类似物对蜂王生殖系统发育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幼激素类似物对蜂王的实生重、卵巢发育、卵巢摄取功能、血淋巴蛋白质含量等均有显的调控作用。每只幼虫滴注0.05-0.005μg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后,蜂王初生重增加17.42%-20.08%;卵巢管数增加12.82%-15.08%;卵巢摄取能力提高33.87%-39.60%。保幼激素类似物处理后,孵化后第4-11d的蜂王虫蛹,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郑启凯  刘金波  陈思  刘限 《北方蚕业》2011,32(4):34-36,39
柞蚕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大小对柞蚕丝产量有一定影响,并对柞蚕蛹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对柞蚕蛹血淋巴多酚氧化酶活性大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柞蚕蛹血淋巴多酚氧化酶的最适pH值为5.0;最适温度为25℃;少量的苯基硫脲对其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不同化合物对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影响不同,在相同浓度下,氯化钙和氯化镁对柞蚕蛹血淋巴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其他化合物(EDTA,维生素C和亚硫酸钠等)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溶菌酶是昆虫体液免疫的重要抗菌蛋白质,在昆虫抵御外源物质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柞蚕蛹为材料,采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及无菌水为诱导源,测定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的抑制活性,并根据柞蚕溶菌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DQ353869)设计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外源物质诱导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变化。4个诱导处理组的柞蚕蛹血淋巴均可以产生抑菌活性,但抑菌效果具有显著差异:诱导后72 h柞蚕蛹血淋巴产生明显抑菌效应,抑菌圈直径由小到大依次为无菌水处理组、蛹虫草菌处理组、柞蚕微孢子虫处理组、大肠杆菌处理组,且雌蛹血淋巴的抑菌活性较强。4个诱导处理组柞蚕蛹血淋巴中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在诱导后4~8 h内迅速上调,雌蛹和雄蛹中的表达量分别在诱导后24h、8~12 h达到最大,其中,大肠杆菌诱导溶菌酶基因表达上调迅速,但持续时间短,而蛹虫草菌和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溶菌酶基因的表达量高。研究结果说明柞蚕的免疫应答时间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因诱导源而不同,雌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正> 昆虫血淋巴是细胞外体液,浸润着虫体内所有组织和细胞。全变态昆虫的蛹期是重要的变态期,在此期间,进行着幼虫组织的分解和成虫组织形成。血淋巴中蛋白质种类的变化情况,是昆虫生理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柞蚕是典型全变态昆虫,柞蚕蛹期里翅芽发育,与此同时,在雄蛹中睾丸进一步发育成熟,而在雌蛹中卵巢开始发育,直至完全成热。因此,有必要分析柞蚕蛹期血淋巴蛋白质种类及其消长变化特点,为逐步深入阐明蛹期成虫器官芽生长发育过程中,利用血淋巴中的蛋白质致使血淋巴蛋白质种类出现有关变化,提供分析资料。 关于昆虫血淋巴蛋白质的分析工作,过  相似文献   

10.
多酚氧化酶(PPO)在昆虫的变态发育和免疫防御中有重要作用。选择菁松、黑缟和大造3个家蚕品种及来自桑园的野桑蚕作供试昆虫,以其担负免疫功能的血淋巴和作为免疫屏障的体壁组织为材料,测定与分析家蚕、野桑蚕幼虫大龄期及化蛹前血淋巴和体壁中的PPO活性变化。3个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菁松、黑缟、大造,体壁中的PPO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造、黑缟、菁松。野桑蚕幼虫不论是血淋巴还是体壁,其PPO活性均低于家蚕,其中血淋巴的PPO活性显著低于家蚕。家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整个5龄期都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中后期和上蔟期较高。野桑蚕幼虫血淋巴的PPO活性在5龄中期较高,体壁的PPO活性则是在5龄末期较高。另外发现2个供试家蚕品种幼虫血淋巴和体壁间的PPO活性变化呈完全相反的情况:菁松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高,体壁中的PPO活性较低;大造的幼虫是血淋巴中的PPO活性较低,而体壁中的PPO活性较高。上述结果提示:家蚕、野桑蚕幼虫的PPO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发育时期和组织特异性,且家蚕的PPO活性高于野桑蚕,家蚕品种间的PPO活性的组织差异性也不尽相同。这些结果为研究家蚕蜕皮变态过程中的体壁形成和先天免疫功能等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昆虫蜕皮激素受体和超气门蛋白形成的异源二聚体介导蜕皮激素信号,起始包括转录因子表达在内的蜕皮级联反应,从而使昆虫进入蜕皮和变态等生命过程。克隆了柞蚕的2个蜕皮激素受体相关基因,命名为Ap EcRB1(Gen Bank登录号:KY411159)和Ap USP1(Gen Bank登录号:KY411160)。2个基因的ORF序列全长分别为1 758 bp、1 401 bp,编码585个、466个氨基酸。半定量RT-PCR检测这2个基因除在柞蚕幼虫血淋巴中不表达之外,在其他组织中均有表达,在丝腺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较高。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2个基因在幼虫蜕皮前及化蛹前后呈现大幅度上调表达的规律。注射20-羟基蜕皮甾酮(20E)诱导启动滞育蛹的发育,结果诱导组的滞育蛹经过17 d羽化,比对照组滞育蛹提早羽化。滞育蛹中2个基因的表达量在注射20E后均明显下降,其中Ap EcRB1在蛹发育后期的12 d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羽化前期其表达量急剧上升,蛹发育16 d(羽化前1 d)达到最高;Ap USP1基因的表达量从注射后8 d开始升高,至16 d时达到最高。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了柞蚕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调控作用的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12.
已进入滞育的正常一化柞蚕蛹或脑神经被割断了的有脑蛹,在适宜的温度下经长光照(17小时/每日)照射后,短期内可解除滞育;相反,光照刺激不能使手术除脑蛹在同样条件下解除滞育。 实验进而用萤火虫荧光酶测定了在长光照刺激下,正常滞育蛹、手术除脑蛹与假手术蛹(脑神经割断,脑保留),及经历自然光线明暗变化的正常滞育对照蛹等4组蛹体中,血淋巴系统的ATP含量的消长情况。显示蛹体在滞育阶段,ATP含量维持在最低值;无论创伤与否,光照均能使有脑蛹体复苏发育,ATP含量随之逐步增加业在羽化前一周呈现一峰值;羽化后ATP含量即行下降。除脑蛹体在手术创伤修复过程中,ATP含量略有增加,以后逐步恢复至最低值,虽经光照刺激,因无脑蛹停滞发育,ATP含量也不再波动。 因此,脑是控制蛹体滞育与否的重要器官。有脑及除脑蛹血淋巴系统中的ATP含量消长的不同,正与迄今为止已经报导的蛋白质合成情况的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相一致。说明光照使脑激活后ATP的合成加速,以供应从蛹至蛾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合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抗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变化与种茧耐贮性之间的关系,以7个二化性品种和1个一化性品种柞蚕种茧为试材,比较分析雌、雄蛹在低温贮藏不同时间后血淋巴总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期间,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在化性、品种、性别间较为相似,但活性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化性品种总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二化性品种,CAT活性显著低于二化性品种,各二化性品种之间同样具有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春季出库期,二化一放出库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种茧蛹体血淋巴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发生显著下降,其中,大9雌蛹总SOD、POD、CAT活性下降幅度最小,且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3种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说明大9的雌蛹耐贮性最强,凤久和辽蚕527的雄蛹耐贮性最强。研究结果可为柞蚕种茧耐低温贮藏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曹阳  徐兴耀 《蚕业科学》1997,23(4):202-206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9─氨基吖啶(9-AA)、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丝裂毒素C(MMC)3种强诱变剂在新设计的家蚕蛹─BmNPV系统致突变检测分析模型中得到的初步结果。9-AA和EMS以非中毒剂量分别与BmNPV混合注射于蚕蛹体腔后,2种诱变剂处理组蚕蛹发病时间比只注射病毒对照组延迟2~3d,随剂量增高,发病死亡率下降,蚕蛹生存率上升,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镜检3种诱变剂处理组蛹的血淋巴,发现部分病蛹中出现5%~20%的异常形态多角体,说明蛹体内部分BmNPV的基因可能被诱变损伤。试验结果符合模型分析第一阶段的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发现于湘晖原蚕中的体壁突变蚕予以继代,并与芙蓉杂交的F1代和F2代经饲养调查显示:体壁突变蚕后代体壁突变体分离并不复杂,纯种及其与芙蓉杂交的F1代和F2代均出现正常素斑白蚕和体壁为黄褐色的突变蚕,其体壁突变蚕的出现率分别为74.91%、49.56%和76.32%;突变个体的体壁厚,大眠入眠脱皮均变得缓慢,但蚕期生命率仍然较高;突变个体化蛹脱皮困难,化蛹的蜕皮形状大、颜色深,且质量是正常的2倍,特别是化蛹脱皮率极低,致使虫蛹率低,纯种及其与芙蓉杂交F1代和F2代突变群体的虫蛹率分别为22.52%、6.13%和6.54%,且全茧量、茧层率明显偏低。通过对湘晖体壁突变蚕的化蛹蜕皮中蜡质层、几丁质和尿酸盐三种成份的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化蛹的蜕皮中蜡质层含量是正常的3.19倍,但尿酸盐含量却只有正常的21.72%,几丁质含量比正常的稍高。  相似文献   

17.
奶牛部分肝功能指标检测及其与血酮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酮病的发生与产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人认为在许多严重酮病病例可以借检查脂肪肝的严重性来预后酮病。但国内外对奶牛血酮含量与肝功能指标间相关性研究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饲养条件下奶牛血液酮体含量变化以及血酮含量与部分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这不仅对研究酮病的发病机理,或以酮病为对象的其他试验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牛场管理者清楚地了解牧场牛群的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奶牛酮病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比较蓖麻蚕幼虫、家蚕幼虫和蛹及柞蚕蛹的血淋巴及中肠的蛋白水解酶的活力表明,家蚕幼虫中肠的酶活力较高:幼虫的酶活力高于蛹.测定了柞蚕蛹中几种组织和体液的蛋白水解酶活力,仅发育后期蛹的中肠有蛋白水解酶的活力.脂肪体及血淋巴均来测得明显的蛋白水解酶活力.柞蚕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蛋白水解酶活力不同.成蛹初期,抑制剂活力较高,酶活力很低,随着蛹的发育,抑制剂活力逐渐下降,酶活力逐渐上升.此抑制剂对热稳定,既能抑制胰凝乳蛋白酶,也能抑制胰蛋白酶.将发育后期蛹的中肠匀浆进行层析,可粗分得两种蛋白酶组分,其一能被慈姑抑制剂抑制,而不能被柞蚕抑制剂(由蛹血淋巴中提取,属胰蛋白酶的抑制剂类)所抑制,推断此蛋白水解酶可能是胰凝乳蛋白酶的类似物.  相似文献   

19.
对某奶牛场16头乳牛产前10d至产后56d血样的瘦素、酮体、葡萄糖、脂肪水平及其动态特征和相关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血浆瘦素、血酮、血脂含量在不同乳牛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差异。酮体在产后14~49d出现高峰,瘦素和血脂从产后第0d到产后第56d内逐渐升高。瘦素水平与血脂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血酮与血糖呈极显著负相关。亚临床酮病组乳牛的瘦素和血脂水平分别极显著或显著低于血酮正常组,其瘦素、血酮和血糖在试验期内的波动频率明显减少,跨度变长,瘦素在试验期内仅出现一个两端接近0、波峰不超过1.5ng/mL的波。证实,产后乳牛瘦素、血酮、血糖含量的低频率波动变化和产后8周内血浆瘦素跨时持久的单峰动态变化与乳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改良的水杨醛比色法检测奶牛血酮、尿酮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采用改良式水杨醛比色法与水杨醛比色法测定11头对照组奶牛、8头尿酮阳性奶牛及5头酮病奶牛血酮,尿酮含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在测定血酮、尿酮方面差异不显著,改良式水杨醛比色法的回收率为108%,线性范围为3—389μg/mL,批内变异为2.94%-8.97%,批间变异为3.48%-11.07%。稳定性试验l周,血酮,尿酮无显著变化。因此,改良的水杨醛比色法测定血酮、尿酮具有简便,准确性较好,线性范围宽,稳定性较好及批量测定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