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7个全国统一的鉴别寄主,对宁夏采集的稻瘟病标样分离到的52个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小种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宁夏有7群19个生理小种,其中A、B群的生理小种在宁夏均有分布,且A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15.4%,为我区优势小种,其次为B1小种,出现频率为11.4%.本试验结果为指导宁夏水稻抗病育种及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3套鉴别品种,即用7个中国统一的鉴别品种、12个日本清泽鉴别品种、33个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已知单基因系对宁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小种的毒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近几年宁夏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类和优势小种。经测定宁夏有3群9个中国小种,ZA1、ZC17、ZC7小种为优势小种;根据稻瘟病菌与日本12个已知抗病基因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区分为18个毒性类型,其中637小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广且毒力频率高,成为宁夏的优势小种。中国小种ZC17及637小种是目前宁夏水稻生产上值得密切关注的小种。  相似文献   

3.
2006年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群  高汉亮  张晋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8):1004-1006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06年采自广西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28个县(市)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群27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67.62%,ZB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25.18%,其次为ZB9小种,出现频率为19.42%,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对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有明显差异,而同一稻作区内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则较丰富。  相似文献   

4.
用135份水稻品种(系)对我省107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试验。7个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可将参试菌株分成5群46个生理小种。ZB群是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占31.78%,其次为ZA群(占28.04%)、ZC群(占25.23%)。籼型小种占绝对优势:籼型小种为42个,占总数的85.05%;ZA、ZB、ZC群出现频率高;年度间各种群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总体较稳定。抗谱测定结果表明:80年代末推广的辐8105、小品种3号、六代C堡和二九丰等一批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频谱较广,起到了抑制稻瘟病、减少产量损失的作用。但是,我省早、中稻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危险性仍很大。  相似文献   

5.
2006年江西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6年在江西省部分地区采集的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5群28个生理小种,其中ZA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6.70%。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89年邓敏军等报道的4群发展到5群28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B1转变为ZA1。所鉴定出的28个生理小种对3个籼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茵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4群17个小种组成,以28群小种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0.2%。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瘟和穗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至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06-2015年近10年间收集的来自广东各地的7225份穗颈瘟样本中分离出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单孢菌株3690个,经接种到中国水稻稻瘟病菌鉴别品种上共鉴定出8群51个生理小种,其中以ZB群、ZC群和ZG群为主要优势种群,而ZB群出现频率最高,为48.44%~75.35%;病菌生理小种以ZB13、ZB15、ZC15、ZC13和ZG1为主要优势小种,其中ZB13出现频率最高,为32.47%.  相似文献   

8.
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4年从江苏省五大水稻种植区采集1 219份水稻稻瘟病标样,分离得到634株单孢菌株,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情况。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共有5群19个生理小种,各水稻栽培区的种群分布差异较大,连云港、徐州和南通稻区,小种类群较为复杂,均出现了5群10个小种,南京、淮安和扬州地区稻瘟病菌种群组成相对简单,其中南京地区出现了4群5个小种,淮安和扬州地区,仅出现3群5个小种和3群4个小种;在分离得到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ZG1种群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毒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k、Pi-ks、Pi-b和Pi-t的毒力频率较高,对Pi-ta、Pi-ta2、Pi-z和Pi-zt的毒力频率较低,说明Pi-ta、Pi-ta2等抗性基因在江苏省水稻育种上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Pi-k、Pi-ks等抗性基因已不适合在江苏省水稻抗病育种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1996年对来自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22、汕优多1等品种上的稻瘟病菌492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病菌生理小种由7群43个小种组成,以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74.59%.年度间及水稻不同生育期小种组成有差异,四川省主栽品种冈优22等的致病菌系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山东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从山东6个代表性稻区收集的病样中分离到5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并采用离体划伤叶片法接种至7个中国统一鉴别水稻品种。结果表明:57株菌可分为6个群3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C群,出现频率分别为42. 11%、19. 30%;其次是ZB、ZE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5. 79%、12. 28%,不含ZD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3,出现频率为12. 28%,其次是ZG1,出现频率为8. 77%。此外,山东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及组成不同。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山东省部分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为开展针对性抗瘟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01~2010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10年从江苏省五大水稻栽培区采集了1 269份水稻稻瘟病菌标样,分离获得818株单孢菌株,利用7个全国统一鉴别水稻品种进行鉴定,共获得7群40个生理小种。结果显示,ZG1群小种出现频率最高,达到58.3%,为优势小种;其次为ZB群小种,达到16.9%。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在五大稻区分布不同,在徐州、盐城地区,稻瘟病菌小种类群较为简单,均出现了7群18个小种;在南京、苏州和南通地区,稻瘟病菌小种组成较为复杂,分别出现了7群22个小种、7群23个小种和7群21个小种,尤其在苏州地区,仅ZB群小种的类型就多达11个。2001~2010年优势小种ZG1始终保持高频率出现,2006年最高,达到了73%;2009年最低,为41.4%。ZB群小种在2009年出现频率达到了最高,为31.4%。2001~2010年稻瘟病菌种群监测结果说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和主栽品种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3.
2002~2012年从吉林省各水稻栽培区采集了水稻稻瘟病标样1463份。分离获得936个单孢菌株,用7个全国统一稻瘟病菌鉴别品种进行鉴定,鉴定出7群43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E群和ZG群,次要种群为ZF群;优势小种为ZE1和ZG1,频率为22.65%和21.79%,次要小种为ZF1,出现频率为13.25%。两个优势小种在不同地区占有绝对优势。但又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07~2011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2007~2011年,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5个稻区30个市县农场采集的299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7群31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A、ZD和ZB群,出现频率分别为34.8%、31.1%和16.1%;优势生理小种为ZD5,出现频率为17.1%,其次是ZA49(13.7%)和ZD1(10.7%)小种.不同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5.
湖南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及湘资3150抗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采自湖南省浏阳、桃江、烟溪等17个县市的303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41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46.53%;ZG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7.49%,其次为ZB13小种,出现频率为11.55%,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利用303个菌株对水稻品种湘资3150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湘资3150对303个菌株的抗菌频率平均达到了95.37%,对其中30个生理小种的抗菌频率为100%,对湖南省的优势生理小种ZG1、ZB13的抗菌频率亦为100%。这表明湘资3150抗瘟谱很宽,是良好的抗源。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稻瘟病菌小种的结构组成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7个中国统一鉴别品种对1997-1999年采集自江苏省吴江、赣榆、通州、高邮和宜兴等5个代表地区的32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3种中共检测到21个小种,其中以ZG1小种出现频率最高,达57.80%-67.89%,为优势小种,其次为ZE3小种,出现频率为16.50%-19.81%,其它小种出现频率较低,各种区小种的组成及年度间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宜兴地区小种组成简单,3年均以ZG1小种为优势小种,吴江地区小种组成复杂,优势小种变化较大;通州地区小种数量显增加,ZG1小种的优势明显下降,赣榆地区的小种数量则明显减少,各地小种的组成及变化与水稻主栽品种的布局及更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采自湖南省浏阳、桃江、烟溪等17个县市的303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41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46.53%;ZG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7.49%,其次为ZB13小种,出现频率为11.55%,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利用303个菌株对水稻品种湘资3150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湘资3150对303个菌株的抗菌频率平均达到了95.37%,对其中30个生理小种的抗菌频率为100%,对湖南省的优势生理小种ZG1、ZB13的抗菌频率亦为100%。这表明湘资3150抗瘟谱很宽,是良好的抗源。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鉴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31个水稻主产县(市)采集分离的195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共鉴定到6群40个生理小种.所测菌株中ZB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为优势小种群.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ZB_(15)、ZA_1,出现频率分别为14.36%、13.33%、6.67%、6.67%;3年中小种类群及优势小种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小种类群以ZA和ZB为主,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和ZA_1,频率分别为17.65%和11.76%;在稻瘟病中发偏轻的2007年和2008年,小种类群及优势小种的构成均较为一致,2年中小种类群均以ZB为主,如2008年优势小种为ZB_(15)和ZB_(13),频率分别为18.92%和10.81%;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同一穗瘟病标本中不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不同,并讨论江西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年度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2006年水稻主产区稻瘟病生理小种动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中国稻瘟病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2006年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采集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的134个单孢菌株进行鉴定,鉴定出6个群14个生理小种(ZC群生理小种没有出现),ZE群为优势菌群,其次为ZG群、ZF群和ZA群;从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分布得出,ZE1和ZG1分布地域比ZF1和ZE3广;全省不同积温带稻瘟病优势小种的分布结果表明,第一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早、晚)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化简单,第二积温带(早、晚)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化复杂,ZG、ZE、ZF、ZA为全省的优势菌群,但ZB和ZD菌群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续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1985年继续用中国鉴别品种和吉林辅助鉴别品种接种鉴定了全省主要产稻区28个市、县533份稻瘟病标样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随着水稻品种更换,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出现ZC群中国小种,ZD群和ZE群中国小种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长。吉林小种的变化更为明显,出现J_4、J_6两个新小种组,J_0组小种(ZD_1J_0、ZE_1J_0、ZF_1J_0、ZG_1J_0等)的出现频率明显下降;J_2组小种(ZD_1J_2,ZE_1J_2、ZF_1J_2、ZG_1J_2等)的出现频率显著上升。本文对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数量的消长变化与水稻品种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