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栗壳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得出栗壳天然色素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频率为40kHz,功率为200W,体积分数为40%的乙醇溶液,料液比为1∶15,在60℃下提取60min。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辅助提取板栗壳色素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提取溶剂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温度对板栗壳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响应曲面法,对超声波提取板栗壳色素进行了工艺优化设计,建立了超声波提取板栗壳色素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探讨了主要因素的影响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确定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54℃,乙醇体积分数39%,料液比1∶34。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声波法对龙眼壳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龙眼壳黄酮超声波提取主要因素为乙醇体积分数,其次为料液比、温度和提取时间。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剂乙醇体积分数为30%,料液比1:30,超声波时间为20 min,温度为70℃。  相似文献   

4.
以酿酒葡萄皮渣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提取方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酿酒葡萄皮渣色素提取的最优条件:料液比1∶10,pH值3.0,超声温度60℃,超声提取时间为40 min。该提取条件下,酿酒葡萄皮渣色素提取液的吸光度值是0.812。  相似文献   

5.
红高粱壳色素的提取工艺及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考察了溶剂种类、浓度、酸度及提取时间、温度等因素对提取红高粱壳色素的影响,利用正交实验(L934)确定了红高粱壳色素最佳提取条件,并对红高粱和紫黑高梁色素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进行分析。正交实验确定的红高粱壳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是加热温度为80℃、浓度为75%pH=2的乙醇溶液、固液比为1﹕100、加热时间为2h。红、紫黑两种高粱壳色素溶液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是494nm和499nm,通过对紫外光谱数据的分析,初步确定红高粱色素含有二氢黄酮或二氢黄酮醇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蚕沙资源,为工业化生产蚕沙叶绿素提供实验数据与理论支持。本研究以蚕沙为原料,丙酮比乙醇为2:1的混合溶液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蚕沙叶绿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料液比、软化时间、超声温度、超声时间等主要工艺参数对提取效率的影响,并优化了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应用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法提取蚕沙叶绿素的工艺路线是正确可行的,其最优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200(g/mL),软化时间为10 min,超声温度为50℃,超声时间为60 min。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蚕沙叶绿素a的浓度可达到13.825 mg/L。该提取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生产成本低廉,产品质量高等优点,可供工业生产蚕沙叶绿素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频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葛根黄酮进行提取和工艺优化。最优工艺条件为:葛根粉与40%乙醇的料液比为1∶20(g/mL),在60℃、频率25 kHz+35 kHz下超声提取20 min。在此条件下,双频超声辅助提取葛根黄酮的提取率为27.12%,明显高于单频超声提取的18.89%,提取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板栗壳色素是一种天然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菌作用。综述了板栗壳色素的理化性质,重点介绍了板栗壳色素的提取方法,展望了板栗色素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超声波辅助提取沙田柚种籽油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优化超声波提取沙田柚种籽油的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时间、液料比、超声波功率比和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溶剂为异丙醇、时间为40 min、超声波功率比为73.77%、液料比为5.9:1(mL/g)、提取温度为47.39℃。在此最佳工艺参数下,沙田柚种籽油的提取率达38.82%。  相似文献   

10.
研究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平菇水溶性多糖的优化工艺。以液固比、超声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平菇多糖浸提率为考察指标,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分别研究液固比、超声时间、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平菇多糖浸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菇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液固比30∶1,超声时间60 min,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水溶性平菇多糖的浸提率为17.12%。  相似文献   

11.
以橙皮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精油。选择料液比、石油醚体积分数、静置时间、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响应面试验对橙皮香精油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g∶mL),石油醚体积分数99.16%,静置时间15 min,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15.77 min,在此条件下橙皮香精油的提取率为2.56%。  相似文献   

12.
以剑麻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剑麻总皂苷进行提取。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含量,以提取温度、超声时间、液料比和乙醇体积分数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总皂苷的提取工艺。优化后总皂苷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5℃,超声时间30 min,液料比60∶1(m L∶g),乙醇体积分数70%,在此工艺条件下剑麻总皂苷的提取量为52.17 mg/g。试验结果表明,优选出的工艺稳定、方便快捷,适合剑麻总皂苷的提取。  相似文献   

13.
以超声波辅助法对大兴安岭金莲花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温度、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为提取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的影响次序为:料液比>超声时间>温度>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波辅助法的最佳工艺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50℃,料液比1:55,乙醇体积分数75%,超声时间40 min,总黄酮的提取率达4.659%。  相似文献   

14.
利用超声波技术提取天然玫瑰茄色素,以浸提液吸光度为评价指标,经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40 min,提取功率70 W,提取温度50℃,浸提液料液比1∶20(g∶m L)。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4个因素对菱角壳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确定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利用SAS 8.1软件中心组合设计法设计响应面试验,通过方差分析回归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菱角壳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0 min,料液比1∶30(g∶m L),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温度60℃,菱角壳总黄酮得率理论值为2.99%。通过验证试验确定,菱角壳总黄酮得率为3.08%,比理论预测值高3.01%。  相似文献   

16.
对向日葵籽壳红色素的提取条件,以及温度、pH值、光照、常用食品添加剂、金属离子对向日葵籽壳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料液比1:20(g/mL)、50℃恒温、30%乙醇(pH值为2.0)、浸提60min、采用3次浸提,提取得率可达96.76%。色素在pH值为2-6、温度65℃以内比较稳定,光照能加快色素降解,K^+和Ca^2+对该色素无不良影响,而Cu^2+、Al^3+、Fe^3+、Sn^2+和Ph^2+对该色素有较大影响,常用食品添加剂对色素稳定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山药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法辅助提取山药总皂苷,以山药总皂苷含量为指标考察了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3个因素对总皂苷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山药总皂苷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60 min,超声功率90%,测得总皂苷质量分数为0.60%。定性反应证明山药皂苷主要为甾体类皂苷。  相似文献   

18.
朱洪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7):296-301
为了优化高粱壳中抗氧化组分黄酮色素提取工艺,提高天然色素产量。以红色高粱壳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研究提取时间、液料比、提取温度对高粱壳提取液中黄酮色素质量浓度及其对Fe3+总还原力的影响,并对高粱壳粗提物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提取高粱壳中黄酮色素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mL/g)84.2:1、提取温度73.5℃、提取时间104.4 min。在此条件下提取液中黄酮色素质量浓度为5.7889 g/100 g,总还原力最大为1.0863;高粱黄酮色素质量浓度和总还原力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同时高粱壳黄酮色素粗提物表现出较强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姜黄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产地四川省的姜黄药材为原料,研究了姜黄色素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姜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5h,pH值4.0,料液比1∶10,色素沉淀时的pH值为7.3。运用该方法提取色素产率高、色质好,姜黄色素的得率为5.78%。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探究溶剂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对苦荞麦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苦荞麦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85%,料液比1∶25(g∶mL),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100 W。在此条件下,苦荞麦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1.4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