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盐粳68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4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辽宁南部、京津地区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7.1天,比对照金株1号早熟1.5天。株高97.4cm,穗长15.8cm,每穗总粒数121.8粒,结实率90.8%,千粒重24g。抗性:苗瘟5级,叶瘟3级,穗颈瘟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9%,垩白米率10%,垩白度1.2%,胶稠度81mm,直链淀粉含量16.4%,达到国家《冼质稻谷》标准2级。  相似文献   

2.
燕科一号     
审定编号:燕科一号 品种来源:8115-1-2×鉴17 特征特性:燕科一号裸燕麦田间表现整齐一致,长势好,抗倒。穗呈周散型,长25cm,小穗串铃型,植株形态与穗部特征特性明显。田间现场鉴定没有发现病株。株高97.9cm,主穗铃数53.7个,主穗粒数168粒,主穗粒重4.17g,籽粒纺锤形、黄色,千粒重23.4g。  相似文献   

3.
苏秀9号     
《农业信息探索》2010,(5):36-3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9044品种来源:苏9522/秀水63/195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粳型常规水稻。在黄淮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54天,与对照豫粳6号相当。株高100.2cm,穗长16.9cm,每667m2有效穗数19.5万,每穗总粒数155.5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5g。抗性:综合抗性指数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68.1%,垩白米率40%,垩白度3.5%,直链淀粉含量17.3%。胶稠度83mm。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探索》2008,(2):31-3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2.6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6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抗倒性较弱,每667m^2有效穗数17.2万穗,株高123.0cm,穗长25.9cm,每穗总粒数153.9粒,结实率75.1%,千粒重26.1g。  相似文献   

5.
两优8106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7-47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5品种名称:两优8106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1892S×YRl06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5天,比对照Ⅱ优838短3.7天。株高116.0cm。穗长24.7cm,每667m2有效穗数15.6万穗.每穗总粒数164.6粒,结实率83.9%,千粒重30.1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升枯病7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49.1%,长宽比2.7,垩白粒率61.0%,垩白度12.5%.胶稠度83mm,直链淀粉含量13.8%。  相似文献   

6.
C两优9号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6-4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3;品种名称:C两优9号;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C815S×70124;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0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株高116.2cm.穗长24.8cm,每667m。有效穗数17.3万穗,每穗总粒数186.6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4.6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自度1.8%,胶稠度81mrn,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相似文献   

7.
广两优676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6-47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4品种名称:广两优676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广占63-4S×福恢676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40.9天,比对照Ⅱ优838长6.7天。株高136.4cm.穗长27.5em.每667mz有妓穗数15.1万穗.每穗总粒数177.9粒,结实率77.1%,千粒重30.0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中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较差。(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9%,长宽比2.9,垩白粒率19.0%,垩白度2.9%,胶稠度84mm,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探索》2008,(1):38-39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6029品种名称:泸香615(区试代号:泸香91A/泸恢615)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品种来源:泸香91A×泸恢615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4.0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1.0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后期转色好,每667m^2有效穗数17.6万穗,株高112.5cm,穗长25.2cm,每穗总粒数160.7粒,结实率74.2%,千粒重30.1g。  相似文献   

9.
气候生态因子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统计学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较系统地分析了冬小麦主要发育阶段气象因子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穗粒数的气候生态模型。拔节—抽穗期降水少、空气干燥是影响穗粒数的不利因素;抽穗后气温偏低、空气相对湿度为58%、降水量为107.3mm时对增加穗粒数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夏玉米机械粒收适宜品种筛选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筛选适宜四川机械粒收夏玉米品种,明确玉米机械粒收质量影响因素,2017—2019年在四川省中江县开展了夏玉米机械粒收品种筛选试验研究,对参试28个玉米品种、98个品次机械粒收质量、籽粒含水率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破碎率和落穗损失率高是四川夏玉米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夏玉米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平均为5.63%,杂质率平均为2.39%,落穗损失率平均为4.12%,籽粒总损失率平均为4.76%,其中落穗损失占籽粒总损失的86.55%。籽粒含水率与籽粒破碎率、杂质率、落粒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落穗损失率、籽粒总损失率相关不显著。收获时较高的籽粒含水率是导致籽粒破碎率高的主要原因,适当推迟收获时间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率,进而降低机械粒收籽粒破碎率。种植行距与收获机械行距不匹配导致错行收获是落穗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保证收获机对行收获可显著降低落穗损失率,进而降低籽粒总损失率。本研究以玉米产量和机收时籽粒含水率为指标,筛选出产量高、籽粒含水率低的‘仲玉3号’‘渝单30’‘正红6号’‘延科288’ 4个玉米品种,可作为四川省夏玉米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孕穗期气象条件对水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气象条件变化对超级稻协优9308及常规稻绍糯119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是影响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主要气象因子,在抽穗前25—21d,每穗总粒数与气温呈“倒抛物线”关系,结实率与气温呈“抛物线”关系,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随气温变化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是二者形成过程中对外界气象条件要求不同造成的。幼穗分化期处在气温为28.5~32℃的晴好天气下,可获得大穗和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机器视觉的玉米果穗产量组分性状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玉米果穗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性状是制约玉米产量的重要组分性状,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测量方式,或通过截取果穗横断面图像自动计算穗行数等参数,操作复杂、测量效率低、主观误差大,且无法保留完整的原始考种材料。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基于机器视觉技术,通过可见光二维成像获取果穗三维表型性状参数,结合果穗颜色特征及果穗的生物学规律,分别建立投影修正模型、穗行数快速估算模型、行粒数计算模型等,精确计算穗长、穗粗、穗行数以及行粒数等性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粘连果穗处理,秃尖的识别率高,且对光照环境要求低,穗行数及行粒数的零误差率在93%以上,测量速度可达30穗/min以上,能够满足高通量考种的需求,特别是保留了原始果穗考种材料实现无损测量,对于实现高通量考种及精细化育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大同盆地轻度盐化土壤上采用小区试验方法,试验研究了P玉米施用锌肥对营养生长,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增产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其中锌肥基施效果最好,可提早抽雄4d,早成熟5d,株高增加4cm,穗粒数增加63.2粒,干牲重增加2g,增产12.5%;锌肥拌种和苗期喷施提早抽雄2d,提甲成熟3d,株高增加2cm,穗粒数增加29.1粒和19.2粒,千粒重分别增加0.5g和1.0g,增产7.6%和4.8%;锌肥浸种提早抽雄2d,提早成熟4d,株高增加1.0cm,穗粒数增加11.8粒,千粒重增加1.0g,增产4.4%。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玉米施氮量-光合产物-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最终产量与吐丝期穗的发育密切相关,而玉米穗发育受到土壤水分、氮素和其他养分营养调控。但是,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幼穗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如何变化,怎样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至今还缺乏综合分析。该研究通过2 a的田间试验,比较了3个施氮处理下(0,150和300 kg/hm2,以N计),玉米吐丝期幼穗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差异,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它们与2个重要的产量构成因子穗粒数和穗粒质量,以及最终产量的关系。结果发现,施氮显著增加了籽粒产量、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在吐丝期,氮肥施用提高了幼穗干质量和穗轴上的小花原基数。同时,玉米幼穗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蔗糖和淀粉含量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在不同氮水平处理下,穗粒数和百粒质量能够解释产量变异的91%,其中,穗粒数对最终产量的影响较大,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6,而百粒质量对产量的路径系数只有0.34。同时,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显著影响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分别解释二者变异的82%和59%。其中,单糖(葡萄糖和果糖之和)对二者的影响大致相同,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7和0.52;而淀粉主要影响了穗粒数,路径系数为-0.51;相对而言,对百粒质量的影响较小,路径系数为-0.31。蔗糖含量对穗粒数和百粒质量都没有显著影响。综上,玉米吐丝期幼穗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受到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并对玉米最终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该研究对揭示玉米产量形成对施氮的响应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施用不同缓释肥料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Triabon和Field两种缓释肥料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缓释肥料具有良好的养分缓释效果,肥效期均可达到100d,但Triabon缓释效果优于国产的Field。施用缓释肥料Triabon 00 g/hm^2,春小麦单产7083 kg/hm^2,比对照增产42.5%,且穗粒数、千粒重均较对照增加明显,Field次之。施用缓释肥料的籽实、茎叶N、P、K携出量分别比等NPK养分混配肥料S提高了2.4%~14.8%,5.6%~21.2%,8.0%~11.3%。缓释肥料的N利用率达到37.2%~60.9%,P利用率24.7%~40.3%,K利用率71.3%~81.9%,减少了肥料损失。  相似文献   

16.
审定编号:国审蒙健谷10号(蒙谷10号) 品种来源:系统选育+混合选择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种幼苗叶、鞘绿色,生育期127天,株高144.5cm,穗长26.2cm,穗重20.8g,穗呈长纺缍型,松紧适中,刺毛较长,可防鸟害,穗粒重16g,出谷率77%,千粒重3.18g,米粒较大,白谷黄米。  相似文献   

17.
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冬小麦穗粒数主要受返青后 5日滑动平均气温首次≥ 4℃之日~雌雄蕊原基分化时 (即拔节开始天数 )的影响 ,并受其至挑旗期平均最低气温和至抽穗期日照时数的制约。各因素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天数 >日照时数 >平均最低气温。冬小麦高产栽培还应协调好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京科968     
《农业信息探索》2013,(10):34-34
审定编号:国审玉2011007 品种名称:京科968 选育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京724×京92 特征特性:在东华北地区出苗至成熟128天。与郑单958相当。幼苗叶鞘淡紫色,叶片绿色,叶缘淡紫色,花药淡紫色,颖壳淡紫色。株型半紧凑。株高296cm。穗位高120cm,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8.6cm,穗行数16。18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9.5g。  相似文献   

19.
金玉糯856是以自育自交系糯玉米919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彩甜玉米5105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种。从出苗到鲜穗采收102 d。株高240 cm,穗位高120 cm,穗长19.2 cm,穗粗4.9 cm,穗轴白色,穗行数13.5行,行粒数36.6粒。籽粒含支链淀粉达100%。经人工接种鉴定,表现高感大斑病,感丝黑穗病、瘤黑粉病,中抗茎基腐病、矮花叶病,抗红叶病。平均鲜果穗产量(带苞叶)15 982.5 kg/hm2,比对照品种垦粘1号增产4.2%。适宜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和兰州周边及相似生态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20.
喷施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对地膜旱作水稻防衰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在始穗期叶面喷施6-苄基腺嘌呤(6-BA)、6-糠胺基嘌呤、玉米素等3种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对地膜早作水稻防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BA能较好的防止地膜早作水稻早衰,增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和粒重,增产极显著,增产达15.94%,6-糠胺基嘌呤、玉米素则防衰及增产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