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青海省海北地区牦牛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及虫种基因型,对青海省祁连县、海晏县和刚察县的297份牦牛粪样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之后用免疫荧光方法对贾第虫进行鉴定,对阳性及疑似阳性样品采用基于18SrRNA和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的套式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贾第虫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结果显示,共检出24份贾第虫阳性粪样,总阴性率为8.1%。套式PCR扩增结果显示,24份阳性样品中18SrRNA基因扩增阳性22份,gdh基因扩增阳性18份,产物大小分别为292bp和432bp。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虫种均为牦牛源肠贾第虫,基因型为集聚体E,未发现人畜共患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安徽省规模化猪场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分子特性,从安徽省多地共采集500份新鲜猪粪样,提取基因组DNA,首先采用基于蓝氏贾第虫SSUrRNA基因套式PCR对所有粪便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分别基于贾第虫TPI和GDH基因的PCR扩增,然后对获得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确定贾第虫的聚集体。结果显示,500份猪粪便样品中,SSUrRNA基因套式PCR仅在利辛猪场检测出1例贾第虫阳性样本,猪贾第虫阳性率为0.20%。TPI和GDH基因的测序分析显示该贾第虫基因型为聚集体E。  相似文献   

3.
旨在调查青海省大通县部分地区世居牦牛犊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虫种类型。在大通县宝库乡和良教乡采集了200份3~5月龄世居牦牛犊粪样进行隐孢子虫检测。所有样品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处理,采用免疫荧光试验(IFT)方法进行检测,阳性样品再用套式PCR扩增18S rDNA,并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以供虫种鉴定。结果表明:免疫荧光试验(IFT)方法镜检出3份隐孢子虫阳性样品,阳性率为1.5%(3/200);阳性样品经套式PCR扩增18S rDNA后,有2份隐孢子虫样品呈阳性,扩增产物长度为500 bp,测序后将序列命名为QHDTC201901和QHDTC201902;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种类鉴定发现2种隐孢子虫,分别为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和牛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ovis),总感染率为1.0%(2/200)。综上提示,大通县部分地区牦牛犊存在隐孢子虫感染,感染虫种为安氏隐孢子虫和牛隐孢子虫。该调查研究为该地区牛隐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了临床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4.
从青海省海晏县采集10只牧羊犬粪样用于贾第鞭毛虫检测.所有样品经饱和盐水浓缩法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处理后采用光学显微镜、免疫荧光试验(IF)和套式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其中1个样品为阳性(10%),PCR扩增片段长度为274 bp,命名为QHGC201101株.测序结果与肠贾第鞭毛虫3VR株(HQ616609)核糖体小亚基RNA的同源性为100%,表明分离的虫种为肠贾第鞭毛虫,属于人兽共患型病原.  相似文献   

5.
采用巢式PCR方法鉴定东北部分地区牛源贾第虫的基因型。提取DNA后经巢式PCR扩增TPI基因,扩增产物测序后用BLAST和MEGA4.0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吉林市和长春分离株属于蓝氏贾第虫的AssemblageE型;大庆分离株中蓝氏贾第虫的AssemblageE和AssemblageA型均存在。  相似文献   

6.
为了鉴定犬源贾第虫佛山分离株的基因型,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贾第虫β-贾第素(bg)基因序列(X85958),设计2对引物GF1/GR、GF2/GR,采用套式PCR方法从贾第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将扩增产物纯化并连接到质粒载体pMD18-T,克隆转入感受态细胞JM109,挑选阳性克隆测序,然后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犬源贾第虫bg序列长为384 bp,与预期目的片段一致;分子进化树表明该犬源贾第虫分离株为蓝氏贾第虫D型。该基因型在我国为首次报道,为贾第虫的分子鉴定以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9,(7):1330-1335
从安徽省及周边的7个规模化绵羊场和10个规模化山羊场分别采集832和781份新鲜粪样,采用基于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的巢式PCR扩增,随后对获得的tpi基因阳性的样本进行了谷氨酸脱氢酶(gdh)基因的扩增,并对获得的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绵羊贾第虫感染率为0.36%,山羊贾第虫感染率为0.00%。tpi基因序列分析显示3个阳性样品基因型分别为E1(2)和E6(1),gdh基因序列分析显示2个阳性样品均属聚集体E。本研究中,安徽及周边地区绵羊和山羊贾第虫感染率较低,且存在的基因型均为反刍动物常见的聚集体E,未发现具有人兽共患潜力的A或B型。  相似文献   

8.
牛泰勒虫病是严重危害养牛业可持续发展的血液原虫病,本试验采用血涂片镜检和特异性PCR检测技术,对中国某种牛场的18份血样进行了泰勒虫检测,然后分别用ITS基因通用引物和4种MPSP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自阳性样品中扩增出对应的基因,克隆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确定泰勒虫基因型。结果显示,自18份牛血样中检出3份阳性样品,且全为瑟氏泰勒虫感染;3个阳性样品的瑟氏泰勒虫MPSP等位基因扩增结果显示,1个阳性样品为I (Ikeda) 和C (Chitose)型的混合感染,另2个样品为I型单一感染,而均无B (Buffeli)和Thai型;用扩增的MPSP基因测序,构建进化树,确认其感染的瑟氏泰勒虫存在MPSP 1型和2型。这些结果表明,该种牛场存在瑟氏泰勒虫感染,且同时存在2种MPSP等位基因型;MPSP等位基因的复杂性可能使该病的免疫防控更加困难。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瑟氏泰勒虫感染情况及免疫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养防一体做好监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进口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情况及其集聚体和基因亚型分布特征,作者基于SSU rRNA、tpi、gdh和bg基因位点对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进行PCR检测。结果如下:基于SSU rRNA基因位点进行PCR检测,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为9.5%(48/507),48份阳性样品均为十二指肠贾第虫集聚体E;断奶后犊牛感染率最高(20.70%),不同年龄段奶牛十二指肠贾第虫感染率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基于tpi、gdh和bg基因位点分别扩增出48份阳性样品中19、28和34个,1份在tpi基因位点呈集聚体A和E混合感染。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和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场进口奶牛应为引进后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研究表明进口成年奶牛不易携带人兽共患十二指肠贾第虫,引种场奶牛传播人兽共患十二指肠贾第虫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安徽省不同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等孢球虫感染情况,采用镜检法和套式PCR法对500份分离的猪粪便样品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确定猪等孢球虫的流行情况。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显示有66份阳性产物为猪等孢球虫。安徽省猪等孢球虫阳性率分别为4.20%(镜检法)和13.20%(套式PCR法)。猪场阳性率分别为71.43%(镜检法)和100.00%(套式PCR法)。断奶仔猪阳性率(29.76%)极显著高于保育猪(9.90%)和育肥猪(2.60%)(p0.01),保育猪阳性率也显著高于育肥猪(p0.05)。该调查结果显示猪等孢球虫在安徽省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