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SBE法的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沙市6个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风景质量评价法中的心理物理学派的SBE法对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专业背景的3个评判群体在居住区复层植物景观、色叶类植物景观及水体旁植物景观的审美态度方面具有一致性;色叶类植物景观、水体旁植物景观、建筑小品旁植物景观在运用SBE法评价时应分别根据生态学原则和美学原则进行评判。基于评价结果,对评价高的居住区植物景观实例结合园林植物和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居民对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的景观偏好,为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福建林业科技》2015,(1):166-172
以珠三角18个具代表性的居住区的不同功能分区为研究单位,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和美景度评判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简称SBE法)对其植物景观进行分析评价。结论表明,2种方法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获得的AHP评判模型和SBE最优景观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适应性;并总结珠三角居住区各空间植物配置优化模式,可为居住区景观植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住宅区园林植物景观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广州现代高质量住宅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评分法(SBE法)和评判法(LCJ)法,评价了广州市滨水植物景观、复层植物景观、色叶植物景观、棕榈植物景观、园林建筑植物景观、园林小径植物景观、宅旁植物景观7大类景观的植物配置,对评估较差的植物配置提出了合理的改善意见,并对评判者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总体景观、建筑景观、植物景观、小品与公共设施景观、水体景观等五个方面选择了19个评价指标,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对昆明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昆明医科大学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文景观的提升改造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医科大学校景观综合评价得分为3.432,属于Ⅲ级标准,其中园总体景观、校园建筑景观、植物绿化景观、水体景观、小品景观与公共设施的评分分值分别为3.238、3.176、3.710、3.788、3.169,景观生态特色、建筑与环境协调度、植物四季景观多样性、岸边生态景观适宜度、小品与公共设施外形美观等方面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以太原市绿化达标的40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将居住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配套公建绿地4类,对居住区内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植物空间效果进行调查,总结归纳了植物组成与主要节点植物空间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太原市居住区植物配置适宜性与景观效果评价体系,并对45种植物配置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居住区绿地适用植物共有356种,绿地植物景观节点类型10类,绿地植物配置综合评价总体得分值较高,结合综合评价结果得出10种典型植物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对景洪市棕榈植物造景进行了与5种景观要素搭配类型(植物、建筑、景观小品、山水地形和道路广场)的景观美景度评价,对不同受测评价群体的风景审美特点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受测群体在景洪市棕榈植物景观审美方面存在普遍一致性。对植物种类丰富性、水平结构丰富性、垂直结构丰富性、色彩结构丰富性4个植物景观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棕榈植物与5种搭配类型的回归模型,以此探讨棕榈植物景观要素与搭配类型的相关性,总结出棕榈植物景观配置的最佳搭配方式。提出在未来植物景观配置中可适当多进行道路广场的棕榈植物景观营造。  相似文献   

7.
《福建林业科技》2015,(3):137-141
以贵阳市5个区的36条主干道的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拍照,运用美景度(SBE法)法对其植物景观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36条主干道植物景观的美景度(SBE)总体分值相对较高,良好占70%,中等分值占27%,差分值占3%;从SBE总体平均分值比较来看,金阳新区道路植物景观美景度平均值最高,为81.47,与其他4个区差异显著,而其余4个区差异均不显著;SBE值中,贡献最大的影响因素是绿地断面形式,其次是配置效果。以上表明,SBE法能较好地量化植物景观质量,可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上海市闵行体育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调查,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BE)对公园内植物景观进行评价,选取出最佳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同时为该公园植物景观的提升提出建议,对今后华东地区的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测、绘制草图、拍照、记录等方法,选择杭州市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样地22个,从居住区植物空间景观,居住区的功能与植物习性,植物配置与住宅建筑、地形的关系3个方面入手,对杭州市居住区的植物景观建设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居住区的植物品种多样,22个样地中共有37科60属72种植物,乔、灌、草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但地被植物只用了麦冬;通过微地形的处理、大面积草坪的运用与植物配置增加空间的变化和丰富景观层次;注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配置比例,构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以及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为提高居住区植物造景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安科  刘岩  周泳欣  马国强  张良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5):123-126,130
对昆明市区9条街道绿化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及分析.运用描述因子法选择7个对道路植物景观效果贡献较大的指标建立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模型对指标进行量化,对昆明市道路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道路植物景观整体建设水平一般,其中白龙路的景观建设水平较高.分析昆明市道路绿化景观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增加乡土树种比重,少截干,多整枝,注重养护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住宅小区植物景观营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植物造景要以景观生态功能性、景观文化性、景观动态美学为原则.以杭州·原舍花苑居住小区植物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住宅小区中不同功能绿地的植物配置要求及景观特色,认为住宅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要强调生态效益,注重人性化,体现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陈波  张菲  叶晓刚 《广东园林》2009,31(5):26-29
以杭州十大典型居住小区为例,对居住区环境景观现状以及居民需求倾向性等问题进行调查,提出了居住区景观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国内住宅区景观设计的现状及住宅区景观生态设计的要点和手法,分析了水环境、植物配置、景观建筑材料及景观能源消耗、生态设计在住宅区建设中的应用,并就生态住宅区硬质和软质景观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调查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的植物景观,对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植物的选用和配置方法提出建议。根据呼和浩特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高标准居住小区植物种类、配置各具特色的景观群落等发展对策,使呼和浩特市居住小区的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得到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5.
城区住宅小区园林植物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绵阳市城区20个住宅小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相同性、相异性和关联性上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住宅小区园林植物相同性较小,在20个小区均有分布的植物种没有;15~19个小区共有的植物种有6种,占植物种数的4.23%。②住宅小区园林植物的相异性较大,仅在1个小区分布的植物有42种,占住宅小区植物种数的29.58%。③住宅小区园林植物关联性较小。在190对关联指数中,指数在0.50以下的小区有132对,占69.47%。整体而言,绵阳城区住宅小区的关联性较小,许多小区有自己的特色物种。④小区之间的关联指数与小区间建成时间的差异呈线性相关,而由关联指数与小区间的面积差异2个指标组成的二维图象呈M型。  相似文献   

16.
分析脱贫小区特点及现状,提出脱贫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并以衢州市柯城区农民下山脱贫小区(白云佳苑)为例提出传承文化、体现人性化思想、注重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等6项解决策略,为未来各地区更多的脱贫小区景观设计及节约型园林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居住区植物造景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居住区是居民最直接的生活空间,居住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其环境的建设应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通过分析国外居住区植物造景动态和国内居住区植物造景现状,提出了居住区植物造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广州和深圳两地多个居住小区植物景观的现状,运用各种园林植物的频度值分析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地和配套公建所属绿地的常用植物种类,运用所拍摄的植物景观照片,分析常用的住区植物配置形式,以期为岭南居住小区植物造景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层次模糊分析模型的居住区园林景观评价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化  卓丽环 《森林工程》2010,26(3):14-17
通过对现有居住区景观评价指标的筛选,选择若干对园林景观质量影响较大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其中对于定性指标的判断具有模糊性。采用层次模糊分析模型建立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上海市大华清水湾的植物景观进行评定。证明该体系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