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抗三种杀菌剂灰霉菌株可溶性蛋白和酯酶的电泳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研究了对多菌灵、速克灵、乙霉威表现不同抗性的灰霉病菌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对多菌灵、速克灵、乙霉威产生抗药性的田间突变菌株,其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中谱带数均比敏感菌株明显减少;抗多菌灵、速克灵的灰霉病菌田间突变菌株,其酯酶电泳图谱中酶带数均较敏感菌株减少。而对乙霉威表现抗性的灰霉病菌菌株,其酯酶电泳图谱类型均与其相应的敏感菌株的酯酶电泳图谱类似,两者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个别酶带强弱的变化,酶带种类及酶带数差异很小;在灰霉病菌对多菌灵、速克灵抗性菌株的酯酶电泳图谱中都存在一些抗性菌株特有的酶带,Rf0.83酯酶带为抗多菌灵灰霉病菌菌株所特有,Rf0.45和Rf0.83两条三级酯酶带为抗速克灵灰霉病菌菌株所特有。这些酯酶带的出现与抗性的产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比较研究了对多菌灵、乙霉威表现不同抗性的番茄叶霉病菌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的电泳图谱。4种类型的菌株分别为: 对多菌灵、乙霉威均表现敏感(SS); 对多菌灵产生抗性, 而对乙霉威敏感(RS); 对多菌灵敏感, 而对乙霉威产生抗性(SR); 对二者均表现抗性(RR)。结果表明, 对多菌灵、乙霉威产生抗药性的田间突变菌株, 其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图谱中谱带数均比敏感菌株明显减少; 抗乙霉威的菌株, 其酯酶电泳图谱类型均与其相应的敏感菌株的酯酶电泳图谱类似, 两者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个别酶带强弱的变化, 酶带种类及酶带数差异极小; 对多菌灵抗性菌株酯酶电泳图谱中都存在一些抗性菌株特有的酶带, Rf0 .39、Rf0 .47、Rf0. 61, Rf0. 65、Rf0. 61五条酶带为抗多菌灵叶霉菌株所特有, 这些酯酶带的出现可能与抗性的产生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3.
蔬菜灰霉病菌对速克灵抗药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蔬菜灰霉病的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分生孢子经紫外光灯照射,可获得10-4~10-5频率的速克灵抗药性突变体。获得的8个抗性突变体的抗性水平平均EC50值为11.9776μg/ml,EC90值为226.5361μg/ml。抗性突变体的酯酶同工酶港带比其亲本敏感菌株谱带多2~4条,其中Rf=0.38的谱带是抗性菌株所拥有而敏感菌株所共同缺乏的。抗性菌株对速克灵抗药性能稳定遗传,具有与亲本菌株相同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突变体和抗性菌株苗期抗、感测定结果表明,对速克灵、多菌灵杀菌剂表现双重抗性,但对灰霉克、利得杀菌剂不存在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和PAGE电泳技术分别对安徽不同地区的46个辣椒疫霉进行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分析,从蛋白质和酶学水平上分析辣椒疫霉的生理生化特征。可溶性蛋白电泳表明,每个辣椒疫霉分离出了25~37条谱带,平均31.5条。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条带共有24条,多态性比率达64.9%,可溶性蛋白图谱与地理来源相关,但与致病力不相关。酯酶同工酶PAGE电泳显示辣椒疫霉菌株各有1~8条条带,Rf值为0.05~1.00,不同辣椒疫霉菌株间某些同工酶谱带数和同一迁移率谱带的颜色和宽度差异显著,其中弱致病力菌株的条带数为1~3条,说明菌株的致病力差异可在酯酶同工酶水平上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5.
对小麦抗感白粉病品种苗期、成株期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测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苗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数多于抗病品种;酯酶同工酶抗感品种无明显差异。成株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数抗感品种无明显差异,但个别酶带有所加强或减弱;感病品种的酯酶同工酶酶带数多于抗病品种。两种同工酶在苗期和成株期测定的酶谱类型均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核盘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测定了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不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EC50,观察了其中一个菌株的抗药性发展变化情况,以了解药剂本身对抗药性的发展是否具有诱导作用。结果表明:所测不同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相似,同属于敏感型;经多代的多菌灵处理以后,其抗药性有所提高,表现为EC50的提高和在含多菌灵培养基上生长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以6个对玉米粗缩病(MRDV)表现不同抗性的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抽雄期健株和病株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其同工酶酶谱的差异。结果表明,品种间比较,POD活性表现为感病品种中抗品种抗病品种;感病后,POD活性显著增加,且增加幅度表现为抗性品种中抗品种感病品种。说明品种抗性越强,POD活性越低,感病后POD活性增加幅度越大。不同抗性玉米品种POD同工酶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Rf0.93酶带的表达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关,感病后Rf 0.28酶带表达强度的增强与品种诱导抗病性有关。因此,品种抗性越强,Rf 0.93酶带的表达越强,感病后Rf 0.28酶带表达的增强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木霉菌的野生菌株T21及其4株REMI转化子T31、T34、T47、T55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转化子之间、转化子与野生菌株之间的谱带均有差异。野生菌株T21及转化子T31、T34、T47、T55的蛋白谱带为22,21,19,17,24条;酯酶谱带为6,8,4,5,3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工酶技术在黄伞分类鉴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来源于不同地区的12个黄伞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比较和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软件对各菌株间的遗传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电泳染色共检测出23条酶带,绝大多数菌株间同工酶图谱类型表现出差异。各菌株的酶带数目不同,分别为3—14条,其中相对迁移率(Rf)值为0.70的酶带为12个菌株所共有,Rf值为0.66的酶带为11个菌株共有,可以认为是黄伞的基础酶谱带;Pa1、Pa2、Pa3、Pa4、Pa5、Pa10、Pa11菌株之间酶谱差异非常大,多态性较强;Pa6、Pa7菌株酶带基本相同,亲缘关系非常近,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可能为同种异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黄伞菌株间隶属度在(0.49,1.00),在0.64水平上可将12个菌株划分为3大类。[结论]酯酶同工酶可作为黄伞菌种质资源研究最有效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生长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少花桂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淀粉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谱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境不同光照条件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过氧化氢酶同工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影响较大;淀粉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种类较为稳定,其谱带数没有变化;随生境光照的减弱少花桂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谱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选择了5株具有代表性的向日葵菌核病菌,初步测定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药性。结果表明,向日葵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菌丝生长最适环境为中性和偏酸性;越冬条件下不同菌核及病残体埋入土壤中,病残体上菌丝不能越冬,而菌核能够越冬,且埋入土层越深菌丝生长速度越慢,产生菌核的重量也降低;向日葵菌核病菌对茄子、向日葵、油菜、向日葵的致病力存在差异;多菌灵对不同地理区域菌株的EC50为0.4977~0.2456μg.mL-1,其中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EC50的比值为2.03,都为敏感菌株;腐霉利对不同地理区域菌株的EC50为1.2715~0.3333μg.mL-1,其中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EC50的比值为3.81,都为敏感菌株,目前所采集的地点尚未出现抗药性菌株。研究为深入研究黑龙江省寒地向日葵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科学防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邹勇  牛永春  邓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85-9588
[目的]了解瓜类植物内生真菌对瓜类植物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方法]对分自不同瓜类植物及不同部位的461株内生真菌分别与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3种土传病菌进行对峙培养试验,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情况,记载抑菌带的有无和宽度,计算供试病原真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分析内生真菌对3种土传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内生真菌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表现为3种类型:抗生作用、基质竞争作用和寄生作用.在461株内生真菌中,共有13株对黄瓜枯萎病菌产生拮抗作用,25株对立枯病菌产生拮抗作用,64株对菌核病菌产生拮抗作用,分别占供试内生真菌菌株的2.8%、5.4%和13.9%.其中,菌株F30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9.0 mm.菌株JCL24对立枯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1.3 mm.菌株F94对菌核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4.3 mm.对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3株,分别属于Nigrospora、Penicillium和Rhizoctonia属.对立枯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11株,分别属于Alternaria、Apiospora、Bipolaris、Colletotrichum、Exserohilum和Fusarium 6个属.对菌核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17株,均为Fusarium属.[结论]部分瓜类植物内生真菌对土传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主要通过抗生作用,少部分通过基质竞争和寄生作用抑制病菌生长.一些菌株对供试病菌抑制作用很强,可能具有用于瓜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棉花不同抗、感蚜虫品种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不同抗、感蚜性品种的幼嫩花蕾多酚氧化酶(PPO)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感蚜品种酶带多,但弱带比例大。相反,抗蚜品种酶带少,且多为强带。a带(Rf0.01)、b带(Rf0.08)和d(Rf0.96)是各品种共有带,其带的峰值大小与抗蚜性呈正相关。UVP扫描分析结果显示,c带(Rf0.55)只存在于感蚜品种。本文结果可应用于棉花抗蚜性鉴定及其育种上。  相似文献   

14.
克隆了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Sch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炭疽病菌(Ca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ies)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4种病原菌的9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而与典型模式菌粗糙麦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4种病原真菌β-微管蛋白序列与粗糙表孢霉具高度同源性;油菜菌核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Glu突变为Ala,是导致上述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MBC)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且与乙霉威(NPC)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但小麦赤霉病MBC^S和MBC^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序列完全一样,且与NPC之间不存在负交互抗性,有关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病机制,以2个抗病品种中油821、德油5号和2个感病品种皖油14、杂优1号为材料,采用草酸浸叶以及不同致病力的核盘菌菌株NG4、WW2接种不同抗性的油菜品种后,对其叶片中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接种时4个油菜品种MDA含量差异很小,接种发病后抗、感材料MDA含量均增加,但感病材料MDA含量明显高于抗病材料,且上升的幅度大。未接种时抗病材料Pro的含量高于感病材料,接种发病后Pro含量都上升,但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都是先升高后降低,感病品种上升幅度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性品种接种后24 h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达到最低值,48 h达最大值,后下降但高于对照。感病品种的含量24 h达到最大值,后降低。  相似文献   

16.
芸芥(Eruca sativa Mill.)对菌核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芸芥和甘蓝型油菜进行苗期菌丝块接种鉴定和花期带菌牙签鉴定表明,芸芥品种总体抗性水平高于甘蓝型油菜。所鉴定的32个芸芥品种中,抗病品种22个,占供试品种68.8%,感病品种10个,占供试品种31.2%,没有中感和高感品种。所鉴定的3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抗病品种10个,占供试品种的31.3%,感病品种22个,占供试品种的68.8%。在芸芥中有毛类型与无毛类型有一定差异,有毛类型抗性较强。当接种菌核菌后,芸芥体内酚类物质含量迅速增加,36h后达较高水平,以后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7.
白头翁菌核病是近年辽宁省白头翁种植中新发现的病害。为探究白头翁菌核病的流行成因,试验对该病原菌与7种不同来源的寄主核盘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株供试菌株在MEA和MEA-peptone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在MEA、OA和OA-YE上菌核形成最多;在5~25℃均可生长,其中人参菌核病菌(PSn S-R)、苍术菌核病菌(SN110812)、垂盆草菌核病菌(Ss Sn-24)、莴苣菌核病菌(Let-19)、白头翁菌核病菌(PSn F-0)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大豆菌核病菌(Gm-S)、油菜菌核病菌(Bc-S)、向日葵菌核病菌(Ha-S)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8株供试菌株在p H 4~10条件下均可生长,且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p H为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接种Gm-S和Bc-S病情发生发展最快,3 d病情指数(DSI)分别为3.3和3.7,5 d病情指数最高,达6.0;刺伤接种PSn SR、SN110812、Ss Sn-24、Let-19和PSn F-0较未刺伤接种先发病,且病斑扩展更快,而刺伤接种Gm-S、Bc-S和Ha-S,与未刺伤接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5个木霉菌株的抑菌谱及部分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5个木霉菌株在对峙培养中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等1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7株土壤习居镰刀菌都有明显抑制效果。哈茨木霉菌株Th-B的抑菌效果显著高于绿色木霉菌株LTR-2和其他3个菌株,哈茨木霉菌株Th-A和Th-B的产孢能力高于其他菌株,Th-B对辣椒灰霉病的预防效果达65.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