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5 ℃、相对湿度72%,光照L∥D=12 h∥12 h条件下,油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历期分别为0.98、3.23、430 d。幼螨发育到成螨共需8.52 d,存活率为83.33%,雌虫不产卵。丝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产卵前期、世代历期分别为2.55、0.97、2.38、2.07、3.20、11.17 d。平均每头雌螨日产卵量1.78粒,总产卵量58.60粒,产卵持续时间33.53 d,无不产卵个体。其日产卵量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回归方程为y=0.155 4t-0.002 80t2(R2=0.951 5,p<0.000 1)。取食丝瓜花粉的巴氏钝绥螨的种群趋势指数I=28.13,净生殖率为R0=26.813,种群平均世代周期T=30.139 d,内禀增长率rm=0.109,周限增长率λ=1.115,种群加倍时问t=6.352 d。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丝瓜花粉比油菜花粉更适合饲养、繁殖巴氏钝绥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花粉饲喂法研究了转cryl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eajaponica生长发育及成虫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混有适量蚜虫的非转基因亲本对照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相比,龟纹瓢虫幼虫取食混有适量蚜虫的转crylAh基因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后,幼虫总发育历期、蛹期和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但l、3和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高于对照,2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低于对照;2龄和4龄幼虫的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增加;幼虫取食Bt花粉对该虫的蛹重、羽化率和雌雄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期取食Bt玉米花粉而成虫期取食蚜虫对成虫的日产卵量无不利影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取食Bt玉米花粉羽化后雄虫和雌虫的步速和翻跃时间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用ELISA法测定了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花粉中Cry1Ab含量.将转Bt基因水稻和其亲本对照秀水11(XS11)花粉加入到草蛉人工干粉饲料中,评价了对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Tjeder成虫产卵和寿命等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转Bt基因水稻"克螟稻"花粉中表达cry1Ab杀虫蛋白,且表达量较高.分别用含5%KMD1、KMD2和XS11花粉的人工饲料饲喂中华草蛉初羽化成虫,发现两类Bt水稻花粉对该虫产卵前期、产卵量、产卵天数和成虫寿命等参数均无显著影响.人工饲料中水稻花粉的比例上升至20%和80%后,KMD1、KMD2和XS11花粉饲料处理中的草蛉均出现产卵前期延长、产卵量减少和产卵天数缩短的趋势,但在同一花粉比例下这些参数在3个花粉饲料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Bt水稻花粉中cry1Ab杀虫蛋白对该草蛉成虫产卵和寿命等参数无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霞  张艳璇  季洁  林坚贞  孙莉 《植物保护》2013,39(5):149-152
为了研究斯氏小盲绥螨[Typhlodromips swirskii (Athias Henriot)]取食3种不同花粉和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 (Troupeau)]的发育和繁殖,为斯氏小盲绥螨人工大量饲养提供理论依据,在光照L∥D=10 h∥14 h、相对湿度85%,温度(25±1) ℃的条件下, 研究斯氏小盲绥螨取食向日葵花粉、丝瓜花粉、玉米花粉和椭圆食粉螨的生物学特性,并组建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斯氏小盲绥螨取食向日葵花粉、丝瓜花粉、玉米花粉和椭圆食粉螨均能从卵发育至成螨并繁殖后代,雌螨发育历期分别为10.42、8.32、9.18、14.43 d;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分别为31.20、65.30、40.17、9.62粒;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34 3、0.150 2、0.144 9、0.089 5;取食丝瓜花粉的净增殖率(R0=45.057 0)、内禀增长率(rm=0.150 2)和周限增长率 (λ=1.162 0)都最大;取食玉米花粉的雌雄性比最大(2.27∶1);取食椭圆食粉螨的雌雄性比(0.91∶1)、净增殖率(4.578 8)和内禀增长率(0.089 5)都最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花粉饲喂法研究了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对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生长发育及成虫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混有适量蚜虫的非转基因亲本对照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相比,龟纹瓢虫幼虫取食混有适量蚜虫的转cry1Ah基因玉米花粉(花粉与蚜虫重量比为2:1)后,幼虫总发育历期、蛹期和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但1、3和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高于对照,2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低于对照;2龄和4龄幼虫的存活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3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增加;幼虫取食Bt花粉对该虫的蛹重、羽化率和雌雄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期取食Bt玉米花粉而成虫期取食蚜虫对成虫的日产卵量无不利影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幼虫取食Bt玉米花粉羽化后雄虫和雌虫的步速和翻跃时间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实践证明 ,传统的蜜蜂繁殖速度慢 ,自身保温能力差易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引起蜂群消减。采用新的蜜蜂春繁方法有群势发展快、抗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强和不拖子等优点。具体技术 :1 抖蜂紧脾早春或倒春寒天气 ,蜜蜂受低温或寒潮的袭击 ,产卵圈往往会受冻而难以休息 ,对蜜蜂产卵十分不利。在春繁期间 ,将每两个蜂箱并列放在一起 ,在无风的傍晚 ,给每群蜂喂糖水 (蔗糖 :水为1∶1)或对水蜂蜜 2 5 0~ 30 0ml。 2h后 ,待蜜蜂兴奋散团 ,箱内温度升高 ,即可进行抖蜂紧脾。紧脾时 ,只选留 1张脾即可 ,多余的脾全部提出 ,这样能促使蜂王快速产卵。一般…  相似文献   

7.
转cry1F基因玉米花粉对腰带长体茧蜂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的主要寄生蜂,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玉米花粉可以作为腰带长体茧蜂的补充营养。本研究利用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花粉作为补充食物饲喂腰带长体茧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幼虫,研究其对腰带长体茧蜂存活和繁殖的影响,为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环境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饲喂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后腰带长体茧蜂的寄生率、茧块重量、每茧块茧数、羽化率与饲喂对照玉米花粉相比无显著差异;在蜂蜜水+ Bt玉米花粉处理中虽然与对照玉米花粉处理相比雌蜂的寿命并没有显著差异,但雄蜂的寿命差异显著;在取食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腰带长体茧蜂体内未检测到Bt蛋白成分。说明转cry1F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对腰带长体茧蜂的存活和繁殖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抗生素处理去除丽蚜小蜂体内共生的沃尔巴克氏体,研究了沃尔巴克氏体对丽蚜小蜂产卵量、发育历期和成虫前(卵-成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和去除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产卵量(t=0.331,df=37,P=0.743)和发育历期(卵-蛹t=0.527,df=44,P=0.601;蛹-羽化t=0.640,af=42,P=0.526)不存在差异;而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成虫前死亡率显著高于去除沃尔巴克氏体后的丽蚜小蜂(X2=17.934>X0.05,1=3.84).表明沃尔巴克氏体感染不影响丽蚜小蜂的产卵量和发育速度,感染和未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丽蚜小蜂生殖力的差别主要是由成虫前死亡率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食物对兹沃尔新小绥螨Neoseiulus zwoelferi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测定兹沃尔新小绥螨取食卢氏叶螨Tetranychus ludeni、甜果螨Carpoglyphus lactis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花粉后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寿命及繁殖情况。结果显示,3种食物均能满足兹沃尔新小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求。卢氏叶螨处理组的净增殖率和总繁殖率分别是28.99和36.99,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组;以甜果螨、卢氏叶螨和香蒲花粉为食的兹沃尔新小绥螨从卵发育至成螨所需时间分别为5.28、7.34和6.87 d,种群倍增时间分别3.35、4.22和11.77 d,前者显著短于其他2个处理;甜果螨处理组和卢氏叶螨处理组的雌成螨平均寿命分别比香蒲花粉处理组长2.75 d和4.92 d,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卢氏叶螨处理组雌成螨产卵天数最长,为17.84 d,产卵前期时间最短,为2.75 d,产卵量最大,为38.15粒/雌;香蒲花粉处理组雌成螨产卵天数最短,仅1.82 d,产卵前期时间最长,为5.89 d,产卵量最少,为3.36粒/雌。甜果螨处理组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21 d-1和1.23 d-1,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但平均世代周期为14.65 d,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表明3种食物均可使兹沃尔新小绥螨完成整个世代,其中甜果螨是室内饲养兹沃尔新小绥螨的最佳食物,香蒲花粉可以作为短期饲养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天然臭柏种群的风媒传粉特点,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种群花粉飞散及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臭柏群落的散粉期约为13d,花粉飞散密度变化规律、分布特点受立地条件和气象因子的综合影响。散粉期内花粉密度出现双峰型,散粉期花粉密度时变化与气象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花粉散发与温度、相对湿度有关,与风速作用不显著;不同方位的花粉密度受主风频率影响,主风方向花粉密度占58.07%。花粉密度与座果率密切相关,雌球花周围的花粉密度为81.59粒/cm2.d~436.94粒/cm2.d,座果率为0~31.25%。方差分析表明,日间花粉密度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昼夜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花粉密度时变化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臭柏花粉垂直高度间、不同地类花粉密度差异不显著,方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高效人工饲料是规模化生产捕食性瓢虫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大多数非昆虫源人工饲料的饲养效果较差。植物花粉富含丰富的营养与非营养成分,是捕食性瓢虫在自然条件下的重要替代猎物。但目前鲜有将其作为人工饲料成分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异色瓢虫基础人工饲料(对照)中补充添加三个不同浓度的玉米花粉与玫瑰花粉,以上述饲料饲喂幼虫,旨在评价花粉在改进人工饲料品质中的应用潜力及花粉类型与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幼虫取食花粉添加饲料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68.33%~83.33%)显著高于取食对照饲料(36.67%),但发育时间与新羽化成虫体质量无明显差异。花粉种类及添加浓度对幼虫生长具有明显影响,以高浓度玫瑰花粉(RS-H)与中浓度玉米花粉(MZ-M)添加饲料的饲养效果最好,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分别高达83.33%与80.00%。本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花粉可明显提升人工饲料品质,RS-H与MZ-M在异色瓢虫幼虫室内规模化饲养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乔木希拜区域野放普氏野马天敌狼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月份狼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和昼行性指数β均存在极显著差异(α指数:t=8.009,df=7,P<0.01;β指数:t=13.526,df=7,P<0.01),且β=0.45<13/24,表明在研究区狼为夜行性动物。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季节活动峰型存在显著差异(2011年: χ2=13.087,df=2,P=0.041 1;2012年: χ2=12.452,df=2,P=0.023 4;2013年: χ2=18.998,df=2,P=0.032 6),因此,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狼的活动节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是云南石榴上最为重要的蛀果害虫,为明确不同性比对该虫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在温度(25±1)℃、光周期L∥D=15h∥9h,RH 70%±10%条件下,分别设置1∶4、1∶3、1∶2、1∶1、2∶1、3∶1和4∶1(♀∶♂)共7种雌雄性比处理,研究了性比对井上蛀果斑螟雌雄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子代卵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性比为2∶1时的产卵期、雌雄成虫寿命均显著长于其余性比,产卵前期短于除3∶1外的其余性比;性比为1∶2时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大于其余性比;性比为1∶3时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大于其余性比,卵的孵化率显著大于除1∶2外的其余性比。无论在偏雄或偏雌性比条件下,随着雄虫或雌虫比例的增大,产卵前期均先减小后逐渐增大,产卵期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平均单雌产卵量均先逐渐增大后减小。偏雄性比条件下子代卵的孵化率高于偏雌条件下。性比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及生殖力有显著影响,性比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井上蛀果斑螟种群的生殖。  相似文献   

14.
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对盘羊蒙古亚种(Ovis ammon darwini)的行为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雌雄盘羊有着相似的行为模式,但某些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中,各季节采食行为都占有较高比例(约50%),雌雄盘羊在采食行为时间分配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不同季节卧息行为也占有相对较高的比例,但春季和秋季雌雄盘羊的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在昼间,雌雄盘羊均花费较多的时间采食和卧息;且雄性盘羊卧息使用的时间明显高于雌性。单性盘羊群体的行为一致性高于混合群体,雌、雄单性群体的行为一致性指数与混合群体相反。盘羊单性群体与混合群体的行为一致性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雌性群体与混合群体:χ~2=14.976,df=1,P0.01;雄性群体与混合群体:χ~2=10.472,df=1,P0.01)。盘羊蒙古亚种雌雄性行为之间的差异性验证了性别分离的活动预算假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暗黑鳃金龟生殖力和卵巢发育的观察发现,食物对暗黑鳃金龟产卵量影响显著,取食榆树叶的暗黑鳃金龟产卵量最高,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9.30粒;取食桃树叶的暗黑鳃金龟产卵量最低,平均单雌为4.72粒;两者相差8倍。食物对暗黑鳃金龟的卵巢发育也存在明显影响,取食榆树叶的暗黑鳃金龟卵巢最长,平均为9.34mm;取食桃树叶的暗黑鳃金龟卵巢最短,平均为6.12mm,与取食榆树叶的卵巢长度差异显著。产卵量(Y)与其产卵前期(X1)和卵巢长度(X2)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群体产卵量的计算公式:Y=-713.82-9.23 X1+160.53 X2(P0.01)(R2=0.79)。  相似文献   

16.
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其寿命和产卵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25±1℃、RH70%~75%、光照L∶D=14h∶10h、光照强度3500lx条件下,观察了以烟粉虱为寄主时,浅黄恩蚜小蜂雌蜂的个体发育及羽化雌蜂的产卵量和寿命,并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发现,根据蜕皮现象及形态特征,雌蜂羽化前的发育可分为6个阶段:卵期、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预蛹期和蛹期。一龄和二龄的发育历期均为1d左右,卵和三龄的发育历期约需2d,预蛹期0.8d,蛹期5d。在每天更换寄主的情况下,雌蜂平均寿命21.9d,最长29d,最短8d;产卵量为79.1粒,最多124粒,最少51粒。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加州新小绥螨国内种群的最佳贮藏方法,在4、7、10℃下,以叶片+叶螨和花粉2种冷藏基质及不同冷藏时间为参试因子,研究了低温贮藏对其雌成螨存活、产卵和捕食的影响,并测试了其卵冷藏后的存活及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温度、基质和时间3个因子均显著影响冷藏处理后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的存活率、产卵量和捕食率。在4、7、10℃下,以花粉为基质冷藏超过10 d后雌成螨存活率均低于50%,不适宜长期贮藏;以叶片+叶螨为基质冷藏分别超过20、25、30 d后雌成螨存活率显著降低,超过30 d后产卵前期较对照的1.05 d显著延长,分别达到3.07、3.14、2.29 d。在2种基质中,所有冷藏处理的单雌1周日均产卵量为1.55~2.96粒,均低于对照的2.97粒,且随冷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冷藏后雌成螨产卵期捕食率为每12 h 11.60~15.84头,均高于对照的11.60头。冷藏温度和时间显著影响卵的孵化率和发育历期,短期冷藏后孵化的雌螨比例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表明加州新小绥螨雌成螨适宜以叶片+叶螨为冷藏基质,短期冷藏的最适温度为4~7℃,长期冷藏最适温度为10℃;卵以4℃冷藏7 d最佳,在10℃下冷藏不宜超过2周。  相似文献   

18.
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是重要的迁飞性害虫。本文对浙江省桐乡市1979—1990年与2010—2017年的草把诱卵量及大小麦田幼虫发生量等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1990年浙北地区黏虫迁入产卵的始盛期一般在3月中旬,高峰期在3月下旬,卵块孵化高峰期在4月中旬,3龄幼虫高峰期在4月下旬,年度间有差异;2010—2017年黏虫迁入产卵期均与1979—1990年一致,但大田黏虫发生期(3龄幼虫)略有提前。浙北地区2010—2017年的黏虫平均每草把诱卵量为1.29块,显著地少于1979—1990年的10.83块,同时2010—2017年大小麦上黏虫发生量也明显较1979—1990年减少。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田、小麦田黏虫发生量与草把诱卵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1=0.047 5x+0.216 2(R=0.719 5,P0.01)和y_2=0.071 2x+0.049 8(R=0.842 6,P0.01)。说明浙北地区黏虫迁入产卵量是影响幼虫发生量大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以及减少籽粒中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积累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于2015年和2016年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进行了小麦花期前后不同时间喷施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减少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效果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2015年‘豫保1号'和2016年‘周麦18'上,齐穗期(Ⅰ-3,DAA=-1,Zadoks=59)、始花期(Ⅱ-1,DAA=0,Zadoks=61~64)、盛花末期(Ⅱ-2,DAA=1,Zadoks=69)、灌浆初期(Ⅲ-1,DAA=4,Zadoks=71)施药小麦赤霉病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粒率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都显著减少(P0.05),以始花期或盛花末期施药防治效果最好;抽穗盛期(Ⅰ-1,DAA=-6,Zadoks=55)和齐穗期(Ⅰ、Ⅰ-2,DAA=-2、-4,Zadoks=59)施药在病穗率上都没有防治效果,而在病粒率上显著减少(P0.05);乳熟期(Ⅲ-2,DAA=10,Zadoks=73)施药在病穗率、病情指数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都没有防治效果。此外,齐穗期(Ⅰ、Ⅰ-2,DAA=-2或-3、-4,Zadoks=59)防治效果不稳定。2015年‘豫保1号'不施农药对照的病穗率高(85%)的条件下,齐穗期(Ⅰ,DAA=-2,Zadoks=59)喷药能显著降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并显著提高产量(P0.05),2016年‘豫保1号'不施农药对照的病穗率低(14.5%)的条件下齐穗期(Ⅰ,DAA=-3,Zadoks=59)喷药能显著降低病粒率(P0.05),但在籽粒中DON毒素积累和产量上没有防治效果,2016年‘周麦18'上齐穗期(Ⅰ-2,DAA=-4,Zadoks=59)喷药能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和病粒率,但在籽粒中DON毒素积累和产量上没有防治效果。药剂不同时期施用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受到年份和发病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室内选育出的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哒螨灵品系的杂交和回交试验表明:所测得的截形叶螨正交F1SR(SS♀×RR♂)和反交F1RS(RR♀×SS♂)代的显性度DSR和DRS分别为0.40和0.60,表明抗性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两个D值(DRS和DSR)95%置信限有重叠,并且经t检验,两个D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证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控制;回交F2代(BC1RS和BC1SR)的实际死亡率和期望值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9.72,df=9,P0.05),表明抗性遗传由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