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螟是为害水稻生产的最重要的害虫类群之一,严重时常造成巨大损失。有人曾报导,亚洲一些国家在严重发生的年份,有时损失可达50—60%。对稻螟的研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我国已描述记载的为害水稻的螟虫约有20余种。由于稻螟常可以幼虫或蛹期随寄主植物(主要是稻草包装材料、稻草  相似文献   

2.
台湾稻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广东省化州市病虫测报站(525100)陈观浩台湾稻螟ChiloauriciliusDudgeon是我市晚稻1种主要害虫。1993年~1994一年,在晚稻蜡熟期、第4代台湾稻螟幼虫3、4龄盛期,选择典型田6块,每块田划...  相似文献   

3.
本项工作的目的在于探求水稻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初孵幼虫在稻株上的定向特性,为鉴定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品种植株间的抗螟性能做一些基本工作。其次,以人工合成的“稻酮”进行蚁螟趋化反应试验。工作系于1961—1964年进行。所得结果初步表明:1.在稻株上的定向部位:蚁螟侵入孔距稻株基部的相对高度为,分蘖期<10厘米;圆秆期10—20厘米,孕穗期后>30厘米。在生长期相同的植株上,籼稻>粳稻。入侵途径以叶鞘侧部的脉间蛀入为主,部分咬脉而入。2.蚁螟在分蘖期至圆秆期稻株上主动选择叶鞘部位入侵,并非由“向地性”所支配。3.蚁螟对各生育期水稻叶鞘组织的趋化反应与成虫的产卵选择性相吻合,即偏选分蘖期与孕穗期的稻株(或叶鞘)。4.在稻株叶鞘及孕穗穗苞内含有诱致蚁螟的物质,而在稻叶叶片组织内可能含有拒食作用的物质。5.蚁螟着生数量,在秧苗上为,17天秧>44天秧;在分蘖与圆秆期稻株上,籼稻>梗稻。6.一定浓度的人工合成“稻酮”能明显地引起蚁螟的嗅觉反应。  相似文献   

4.
霍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 Olliff是一种重要的蛹寄生蜂。作者于2013年9月,首次在广州地区台湾稻螟蛹上发现该蜂。文章记述了霍氏啮小蜂的自然寄生率、形态特征和部分生物学特性。对该蜂在水稻钻蛀性螟虫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污水灌溉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了干旱区有代表性的污水灌溉地区—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结合GIS,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污水灌溉区域土壤中的pH、有机质、CEC、总盐、全N、全P、全K7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性,并采用普通克立格法绘制了各种土壤肥力要素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图。结果表明:有机质、总盐、全N、全K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CEC、全P的理论模型为高斯模型;pH的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pH、有机质、总盐、全N、全K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都在25%以下,说明空间自相关作用强,其含量分布受结构性因素控制;CEC、全P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在25%~75%之间,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其分布是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土壤肥力的相关距变化范围为246.0~2100.0m。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我省水稻的主要害虫。每年发生五代,常年第二代幼虫于七月上中旬在早稻穗期、第三代于八月上中旬在中稻圆杆至拨节期与双晚分蘖期、第四代于九月上旬在双晚孕穗抽穗期造成为害,鄂东同双季稻区还有第五代发生。目前药剂防治是控制稻纵卷螟的一个有效措施,为了减少稻田中的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自1981~1982年在我省江陵县纪南区混栽稻区,选在控制用药的稻田,结合稻纵卷叶螟生命表的研究,对自然天敌种类(主要对寄生性天敌)及其控制作用进行了初步观察,其观察的方法是: 1.将稻纵卷叶螟各世代划分为卵期、1~2龄、3~4龄、5龄幼虫期、蛹期及成虫期六个年龄阶段,用人工接虫、卵与在大田直接采虫、卵的方法观察各阶段的寄生  相似文献   

7.
为制订行之有效的大螟Sesamia inferens区域综合防治策略,2018—2022年对广东省珠三角稻区、粤东稻区、粤西稻区和粤北稻区9个市的越冬代大螟进行调查和采样,于室内对样品进行DNA提取、扩增和序列分析,采用线粒体COI、COII等分子标记技术对越冬代大螟进行单倍型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2年广东省稻区越冬代大螟虫量很高,粤东稻区和珠三角稻区平均虫量均大于大发生量。在越冬代大螟幼虫线粒体COI基因样本中共检测出20个单倍型,89个多态位点,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840,固定系数为0.473,基因流为0.56,总群体的Tajima’s D值为-1.965,Fu’s Fs值为-2.454。在越冬代大螟幼虫线粒体COII基因样本中共检测出19个单倍型,372个多态位点,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790,固定系数为0.816,基因流为0.11,总群体的Tajima’s D值为3.224,Fu’s Fs值为54.260。表明广东省不同稻区越冬代大螟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较高,亲缘关系近,但存在着遗传分化现象,种群间遗传分化现象主要原因为遗传漂变,种...  相似文献   

8.
两种育秧方式下稻水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稻水象甲幼虫在贵州高原山地环境下空间分布结构,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研究了旱育秧和两段式育秧方式对其空间分布型的影响.2种育秧方式稻田中稻水象甲幼虫均呈密度依赖性负二项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旱育秧稻田稻水象甲幼虫聚集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所致,而两段式育秧稻田幼虫聚集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与昆虫本身聚集习性共同引发.当防治阈值为12头/丛、置信水平为1.96时,旱育秧稻田幼虫序贯抽样公式为:T1(n),T0(n)=12n±15.2943√n;两段式育秧稻田为T1(n),T0(n)=12n±17.7580√n,两类稻田中百丛虫量分别达到1 353头和1 378头以上时需要进行防治.旱育秧稻田稻水象甲幼虫最适宜的抽样方法为平行线取样法,而两段式育秧稻田则为棋盘式取样法.  相似文献   

9.
江西稻螟的历史演变及今后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西稻螟种群经历了三个明显的演变阶段,即:(1)由以二化螟为主演变成以三比螟为主;(2)由三化螟为主演变成南部稻区以三化螟为主,中、北部稻区以二化螟为主;(3)二化螟基本稳定,三化螟明显回升。第一次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和矮秆品种的推广,第二次演变主要是水稻品种的更替所致,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1990年以来三化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有效虫源田面积扩大,桥梁田面积增加,杂交早稻的推广以及防治因素。今后水稻螟虫的防治对策:(1)抓住螟虫越冬薄弱环节,搞好冬季治虫;(2)全面推行秧田打送嫁药;(3)调整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各代防治对象田的防治;(4)搞好田间调查,准确预报防治适期;(5)改进防治技术。一是要选择药效期较长、有内吸传导作用的药剂,并不断试验筛选和推广新型药剂。二是要提高施药质量。三是根据螟虫发生轻重和农药药效期的长短,确定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10.
1963年在湖南沅江及南县选择隣近的种植制不同的五个生产大队,調查对比、分析耕作栽培措施及其他生态因素,与三化螟种羣数量消长及为害程度的关系,探索最經济有效的稻螟防治策略和综合措施。各对比点結果一致証明,在同一地区相距不远的大队間,三化螟发生基数大小的悬殊差別,是决定当年发生数量及为害程度輕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适当的面积(大队)上結合耕作栽培措施相当彻底地消灭三化螟越冬幼虫,不仅可控制第一、二代的为害,且对压低第三、四代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也有明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如能进一步结合夏收灭茬連續压低虫源,更可加強对后期螟害的控制。螟害程度决定于水稻最易受害生育期与稻螟盛发期配合的程度和螟虫发生数量的綜合影响。因此,在农业防治方面,結合耕作栽培措施压低虫源及調节水稻生育期并恶化螟虫的生活条件,均应尽可能的利用。扩种双季稻对三化螟的发生为害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在湘北滨湖稻区的情况下,可以結合双季稻的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作为控制螟害的一項措施。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中稻早栽既可避免第三代三化螟的为害,且可促使第二、三代三化螟更多地集中在小面积的迟中稻或单季晚稻上,有利于集中施药歼灭。稻螟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結合重点药治。在种植制复杂的稻区建議采取結合耕作栽培連續压低虫源、調节水稻生育期及恶化螟虫生活条件的各項措施并药治二代桥梁田,对三、四代进行重点药治。  相似文献   

11.
选择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林地开垦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林地开垦后土壤中有效态Fe、Cu、Zn和M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林地开垦后有效态Mn显著缺乏(P0.05),平均值为4.24 mg·kg~(-1),低于临界值的土壤占土壤总数的32.25%,有效态Fe和Ze次之,分别有21.82%和29.36%的样品低于临界值,4种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强度均25%,呈较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函数分析中,有效态Fe块金值最大,有效态Mn变程最小,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均25%,表明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依赖性均较强;在空间结构中,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呈明显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有效态Cu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有效态Zn和Fe主要分布于中部,有效态Mn呈东西方向对称分布且东部含量大于西部;在有效性评价中,单项指数(Ei)以有效态Mn最高,达2.83,综合指数(Ec)以有效态Fe最高,达1.27,有效态Cu的Ei值和Ec值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在田间调查基础上,研究了竹笋基夜蛾[Kumasia kumaso(Sugi)]幼虫在早竹林和红哺鸡竹林中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竹笋基夜蛾幼虫在两种竹林中种群消长曲线均呈倒V形变化.种群密度高峰期出现在4月下旬,在红哺鸡竹林中种群密度高峰较在早竹林中推迟约6d.通过频次分析法和9种聚集度指标对竹笋基夜蛾幼虫在早竹和红哺鸡竹林内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竹笋基夜蛾幼虫在两种寄主竹林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均符合Neyman分布和P-E核心分布2种分布模型.各聚集度指标也均表明竹笋基夜蛾在早竹和红哺鸡竹林中呈现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陈常铭 《植物保护》1964,2(4):160-161
一、分布 台湾稻螟的学名是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属鳞翅目螟蛾科草螟亚科。由于它的幼虫形态与二化螟极相近似,许多地区以往都将它们混同起来,影响了稻螟测报数据的科学性。 台湾稻螟在东南亚(印度、缅甸、泰国、爪哇、菲律宾等地)早有记载。我国最先记载于台湾(饭岛鼎,1936),台南、新化一带有发生(新化约位于北纬23.1°)。赵善欢等(1956)报导广东粤中、海南、粤西、粤东和粤北有发生(最北在南雄,约位于  相似文献   

14.
选用20亿PIB/m 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验证该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安全性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别于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盛发高峰日以50 m L/667m~2的用量进行叶面常量喷施,第2次药后7 d稻纵卷叶螟虫口减退率88.24%,防治效果90.08%,药后14d卷叶率1.11%,保叶效果89.88%;对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隐翅虫、黑肩绿盲蝽的种群数量无不利影响。药剂处理区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8.83%、4.26%,实收单产463.3 kg/667m~2,增产119.6 kg/667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自然寄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和安徽几个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调查表明 ,稻螟赤眼蜂为优势种。在一代二化螟中 ,以二化螟特大发生的常熟地区稻螟赤眼蜂寄生率最高达 1 0 0 % ,每卵块羽化寄生蜂数也高达 82 3头 ;三化螟和二化螟发生均较重的安徽省和县稻螟赤眼蜂寄生率为 1 7 1 % ,每一卵块羽化的蜂仅 3 5头。由于地区间卵块大小有差别 ,寄生蜂对二化螟实际控制效果以金坛西部最高。一代三化螟中 ,常熟及金坛西部的寄生率均高达 1 0 0 % ,其它地区寄生率为 46 7%~ 79 1 % ,每一卵块羽化的蜂数则较少。赤眼蜂在不同代次螟虫间变动较大 ,金坛东部地区 ,一代二化螟到二代二化螟 ,每卵块寄生蜂数量由 3 8 3头下降为 0头 ,这主要是由于化学农药影响。在和县 ,寄生蜂随三化螟代次增加而增加 ,但在高淳 ,寄生蜂却在二代出现最低峰 ,三代最高。寄生蜂性比也因地区、螟虫种类和代次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民勤绿洲耕作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参照1980年土壤普查样点布设图,利用GPS定位,2006年采集民勤绿洲耕地土样209个,应用传统统计学、地统计学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对民勤绿洲25年来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1980年土壤普查结果比较,2006年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平均分别增加了12%,4%和230%,而速效钾均值下降了26%;除有机质变异系数增加4%外,其余养分均表现为下降,且速效磷变异程度高于其他养分;1980-2006年各土壤养分块金值/基台值增加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空间相关性减弱,表明由随机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逐渐高于由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速效氮、速效磷在北偏东-南偏西方向均呈现出较强的向异性,前者主要受土壤类型影响,后者主要受石灰性土壤固磷作用的影响。土壤养分含量西南(昌宁、环河灌区)-东北(泉山、湖区)呈降低趋势,绿洲中部(坝区)呈增加趋势,表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从西南-东北方向向中心递增,不同灌区化肥投入、种植结构的差异是引起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空间分布格局是昆虫种群的重要属性。沙冬青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豆荚螟是为害沙冬青种子的主要害虫,研究种子害虫及其天敌的区域性空间分布格局是害虫宏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地统计学是深入研究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有效方法。2018年5月-6月,选择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沙冬青分布片区,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沙冬青种子害虫豆荚螟幼虫及其天敌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沙冬青有虫株率为100%,豆荚受害率为23.02%,豆粒受害率为14.11%;沙冬青豆荚螟幼虫的密度为(0.296 9±0.002 0)头/荚,寄生性天敌密度为(0.012 0±0.000 2)头/荚。分别采用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拟合豆荚螟幼虫及其天敌的空间半变异函数曲线,其全方向半变异函数曲线最优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和球面模型,空间格局均呈聚集分布;害虫和天敌存在一定空间相关性,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88.61~434.05 m和159.05~426.88 m。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害虫和天敌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结果呈斑块状分布,二者存在空间依赖性和互补性。天敌对害虫有一定的空间跟随效应和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了把水稻品种抗虫性作为一个参量应用在稻纵卷叶螟系统分析中,根据水稻品种对纵卷叶螟的抗性鉴定结果,将幼虫危害的卷叶率作为品种的抗性指标,把某一品种和标准品种的卷叶率比值“V”作为该品种抗性的参量,再将这一参量作为一个系数放入稻纵卷叶螟系统模型中,即可计算出该品种上稻纵卷叶虫螟在某一年的种群数量及危害程度。使品种成为制订防治决策的重要依据,提高测报准确度。但此参量仅考虑到品种的选择性和抗生性,对于耐害性还有待进一步试验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稻筒巢螟Ancylolomia japonica Kollar,根据目前报道,只危害水稻和部分禾本科杂草,1981年我们发现,该虫对玉米苗期的危害远较水稻为重,有的年份大于地老虎。危害严重的(土丘)块,被害株率高达28.3%,一般堰块在3%至20%之间。因此,已成为我地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我们从1981年至1985年在大庸市沅古坪等地进行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20.
对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项聚集度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聚集的原因是由其自身的行为习性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出孪斑唇瓢虫成虫、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型是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同时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