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是一种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的正义单链RNA病毒,在田间常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复合侵染而造成番茄生产上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明确ToCV与TYLCV的复合侵染对烟粉虱传播ToCV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RT-PCR以及qRT-PCR检测了复合侵染的番茄对烟粉虱获取和传播ToCV的影响。研究表明,烟粉虱取食复合侵染的番茄后对ToCV的传播效率显著提高,仅25头烟粉虱的传毒率即可达到100%,ToCV在烟粉虱以及番茄体内的累积量均显著提高。说明这种复合侵染促进了烟粉虱对ToCV的传播,在田间应当及时防控烟粉虱,警惕病毒与烟粉虱的蔓延。  相似文献   

2.
<正>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可通过直接取食、分泌蜜露和传播植物病毒危害蔬菜和园艺作物。目前,B型和Q型烟粉虱是国内发生的主要生物型,也是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主要媒介。TYLCV不仅影响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行为、生殖和寿命,而且影响其对传毒寄主的选择(卫静等,2015)。烟粉虱对适宜寄主的准确选择有利于其种  相似文献   

3.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是一种由烟粉虱传播的单链环状DNA病毒, 在田间可与多种病毒发生复合侵染, 如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等?本文对比了TYLCV单独侵染和TYLCV与ToCV复合侵染对烟粉虱获取和传播TYLCV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取食TYLCV单独侵染的番茄相比, 取食复合侵染番茄的烟粉虱对TYLCV的传毒率显著提高, 且番茄植株和烟粉虱体内TYLCV的病毒积累量也显著提高?试验结果说明复合侵染会提高烟粉虱的传毒率, 促进TYLCV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Q型烟粉虱的寄生特性及寄主植物携带病毒对其寄生的影响,采用微虫笼饲养法研究了寄生Q型烟粉虱的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丽蚜小蜂寄生Q型烟粉虱3龄若虫时,其生长发育显著优于寄生Q型烟粉虱2龄若虫。丽蚜小蜂在感染黄化曲叶病毒(TYLCV)番茄和健康番茄上寄生Q型烟粉虱(分别为VW和NVW)3龄若虫时,其生长发育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丽蚜小蜂以VW若虫为寄主时的寿命为10.25 d,显著长于寄生NVW的丽蚜小蜂寿命(5.90 d);对VW和NVW后代3龄若虫的寄生率分别为23.81%和17.62%,致死率分别为38.95%和26.52%,差异均显著;而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和发育历期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丽蚜小蜂寄生Q型烟粉虱3龄若虫时更适宜其生长发育,寄主植物番茄携带TYLCV显著提高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在室内对不同寄主密度下的B型和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和取食情况,并比较了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功能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寄生率和致死率可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平均每日最大致死量可达40头烟粉虱若虫。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II型,随寄主密度的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和致死数量均增加直至达到每日最大致死数量,而寄生率和致死率则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寄生性天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其单独以及与丽蚜小蜂E.formosa混合释放对不同密度烟粉虱3龄若虫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浅黄恩蚜小蜂在各试验温度下,无论单独寄生还是与丽蚜小蜂混合释放,对烟粉虱的寄生均受寄主密度制约,其寄生的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型;浅黄恩蚜小蜂的瞬间攻击率(a')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对单头寄主的处置时间(Th)均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此外,在各试验温度下浅黄恩蚜小蜂的瞬间攻击率均表现为混合释放大于其单独寄生时,而对寄主的处置时间均为混合释放短于其单独寄生时。在单独与混合释放中,浅黄恩蚜小蜂对烟粉虱的搜索效应均随寄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同一寄主密度下,其搜索效应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混合释放对烟粉虱的搜索效应比单独寄生时显著增加。由此可知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混合释放对烟粉虱的寄生效率显著增强,具有高更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7.
正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可使花生、番茄、辣椒和曼陀罗等多种植物致病,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其媒介昆虫,而烟粉虱Bemisia tabaci并不能高效传播TSWV,为非媒介昆虫(Pan et al.,2013)。植物病毒不仅可以与媒介昆虫发生相互作用,还可以直接或间接修饰非媒介昆虫的行为,导致非媒介昆虫适合度的改变(Chen et al.,2017)。田间自然条件下,Q型烟粉虱在感染TSWV的寄主上取食,TSWV可能对携毒Q型烟粉虱的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及其优势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 & Dodd)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烟粉虱若虫后6、12、24、48和72 h,寄主体内海藻糖含量、海藻糖酶活性变化以及3种热激蛋白基因的即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自寄生蜂寄生后烟粉虱体内海藻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海藻糖酶活性则先降低后升高,二者的变化拐点均表现在寄生后24 h.此外,寄生能够诱导烟粉虱hsp90过量表达,但同时抑制hsp70的表达.热激蛋白hsp20的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且3种基因均在寄生后12h开始出现表达差异.本研究证明海藻糖和热激蛋白参与了寄生蜂与寄主互作体系,同时探讨了二者在寄生蜂与寄主互作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对于揭示寄生蜂-寄主互作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天津市烟粉虱Bemisia tabaci隐种的类别及其寄主适应性、传毒能力、携带内共生菌情况和抗药性,采用mt COI酶切法对从武清、西青、蓟州和宁河4个区的番茄、黄瓜及辣椒3种寄主上采集的12个烟粉虱种群进行隐种鉴定,采用PCR检测其携带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和内共生菌情况,并采用浸叶法测定其对4种常用药剂的抗性。结果表明,采集的烟粉虱种群以MED隐种为主,占所有检测个体的93.33%,有3个种群为MED和MEAM1隐种混合发生。所有检测个体中有36.25%的个体携带TYLCV,在6个种群中检测到TYLCV,其中5个种群有超过50%的个体携带TYLCV。在12个种群中共检测到Hamiltonella、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Cardinium和杀雄菌属Arsenophnus共4种内共生菌,携带个体比例分别为90.63%、48.96%、43.75%和8.33%,进一步对内共生菌协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有HARC、HRC、HAC、HR、HC和AC共6个协同感染型,感染率分别为4.17%、28.13%、3....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烟粉虱传播的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对不同番茄品种的复合侵染情况,于2015年11月在山东省寿光市温室内采集13个番茄品种共390份疑似发病植株叶片,对不同番茄品种的TYLCV抗性和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以及温室内发病番茄植株上烟粉虱成虫的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集的13个番茄品种经分子标记检测鉴定均为TYLCV杂合抗性;不同番茄品种ToCV与TYLCV的复合侵染率存在明显差异,大果番茄粉宴和贝瑞上复合侵染率最高可达73.3%,而樱桃番茄八喜上未检测到这2种病毒的复合侵染。此外,在发病番茄植株上采集的烟粉虱成虫体内可检测到2种病毒,其中烟粉虱ToCV带毒率为90.7%,TYLCV带毒率为80.0%,同时检测到ToCV与TYLCV的概率为71.3%。表明ToCV和TYLCV的复合侵染在山东省番茄生产中普遍发生,烟粉虱可同时携带这2种病毒并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1.
烟粉虱MEAM 1隐种主要内共生菌的定位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粉虱MEAM 1隐种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共生菌在其种群入侵和扩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明确其携带的初生共生菌(Candidatus Portiera aleyrodidarum)和次生共生菌(Candidatus Hamiltonella defensa和Rickettsia sp.)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中的定位和分布。结果显示,烟粉虱MEAM 1隐种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均携带3种共生菌,Portiera和Hamiltonella菌集中分布于含菌细胞中,其中Hamiltonella呈环形包裹于含菌细胞周边;Rickettsia既在菌胞中呈“集中”分布,也“随机”分布于虫体其他部位或器官。上述结果明确了这3种共生菌在MEAM 1烟粉虱各个发育阶段的分布特征,同时证明3种共生菌均能通过烟粉虱雌虫垂直传播,为进一步揭示内共生菌在烟粉虱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采用培养皿生测法测定了丽蚜小蜂对B型烟粉虱各虫态11种可能利它素信息源的寄主搜索和选择行为。结果显示:烟粉虱3龄若虫、4龄若虫和蜜露诱发丽蚜小蜂产生较强烈的搜索行为,并且在近距离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正趋向性和选择性;丽蚜小蜂对1龄若虫、2龄若虫、翅、蜕、若虫血淋巴、若虫表皮和卵的定向选择和搜索行为较弱或没有反应;丽蚜小蜂只对烟粉虱3龄、4龄若虫具较高刺探率,而对蜜露几乎无刺探行为。综合分析认为,烟粉虱3龄、4龄若虫和蜜露中均存在丽蚜小蜂寄主寻找的寄主利它素,并且这种利它素只在近距离内表现出引诱作用;蜜露中的利它素仅在丽蚜小蜂寄主搜索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而无寄主定位作用;烟粉虱3龄和4龄若虫中的利它素则在丽蚜小蜂寄主搜索和寄主定位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是侵染甘薯的一类重要病毒,通过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我国甘薯上至少存在8种甘薯双生病毒.本研究根据我国已报道的8种甘薯双生病毒基因组保守区设计了一组引物,建立了单头烟粉虱中甘薯双生病毒的半巢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巢式PC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相似文献   

14.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是严重危害世界经济作物的一种病毒,寄主范围广泛。田间调查发现黄瓜Cucumis sativus表现出叶片黄化、脉间褪绿的疑似番茄褪绿病毒感病症状,同时叶片背面聚集了大量烟粉虱。采用RT-PCR方法对样品叶片和烟粉虱进行检测,ToCV感染率为65%,且发病叶片上烟粉虱携带ToCV。为进一步确定黄瓜是否为番茄褪绿病毒的新寄主,室内利用农杆菌侵染性克隆接种健康黄瓜,结果显示:接种30 d的黄瓜新生叶片出现褪绿症状。采用ToCV HSP70基因的引物对田间黄瓜叶片、烟粉虱和室内黄瓜新生叶片进行RT-PCR,扩增出约450 bp的条带,在NCBI上BLAST显示与KC887999.1的同源性最高,为99%。这些数据表明黄瓜是番茄褪绿病毒的寄主。这是ToCV感染黄瓜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列举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蜂种类,共计74种,其中恩蚜小蜂属Encarsia 47种,桨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24种,埃宓细蜂属Amitus 2种及新姬小蜂属Neochrysocharis 1种;从生殖方式、寄生行为及寄主发育阶段喜好程度等方面论述了烟粉虱寄生蜂种类及繁殖方式的多样性;介绍了目前烟粉虱寄生蜂的引种工作;最后提出了今后有关烟粉虱寄生蜂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日光温室条件下,分别以温室粉虱和烟粉虱作为扩繁寄主,建立起稳定的2种丽蚜小蜂种群(分别以E1和E2表示)。对这2种不同寄主来源的丽蚜小蜂在番茄、黄瓜、菜豆、茄子上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寄生率进行了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E1和E2对4种寄主植物上温室粉虱的控制作用均显著大于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E1对茄子和黄瓜上的粉虱类害虫的控制作用较好,E2对4种植物间粉虱类害虫的控制作用无显著差异。2种小蜂在4种植物上烟粉虱的寄生率,除番茄上E1(27.84%)低于E2(42.22%),差异显著,其余3种植物上,均是E1高于E2,差异显著;2种小蜂在4种植物上对温室粉虱的寄生率,均是E1高于E2,差异显著,即对于4种植物上的粉虱类害虫的控害效果E1要相对优于E2。  相似文献   

17.
柑橘衰退病毒含量对其蚜传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毒源植株和蚜虫中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的发生情况与蚜虫传播CTV能力的关系,将褐色橘蚜、棉蚜、橘二叉蚜和绣线菊蚜置于分别感染了4个CTV分离株的锦橙上取食24 h后,运用巢式RT-PCR和实时RT-PCR检测蚜虫和锦橙的带毒情况,并分析蚜虫的传毒能力。结果显示,蚜虫中CTV的平均带毒率为0.76~0.84,其中棉蚜的最高,其次为绣线菊蚜、褐色橘蚜和橘二叉蚜。锦橙中各CTV分离株的含量差异不大,与蚜虫传毒效率间无显著相关性;也未发现蚜虫带毒率与其传播CTV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蚜虫体内CTV的含量为5.36×103±2.33×103~2.01×106±3.67×105拷贝,褐色橘蚜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棉蚜、橘二叉蚜和绣线菊蚜;且高蚜传能力CTV分离株在褐色橘蚜体内的含量远高于低蚜传能力分离株。表明蚜虫体内CTV的含量可能与蚜虫传毒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许多粉虱寄生蜂雌蜂对粉虱若虫的攻击方式不仅是寄生,而且还能取食。本文以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作为测试寄生蜂,Q隐种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作为寄主,在非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调查了寄生蜂对寄主的取食和寄生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非选择试验条件下,海氏桨角蚜小蜂48 h内取食1~4龄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10.7、6.4、6.7、5.0头和4.4、3.7、2.8、2.3头,寄生1~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22.1、27.5、25.4、16.5头,但不能寄生各龄期温室白粉虱若虫;而在选择试验条件下,寄生蜂取食1~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同龄期温室白粉虱若虫数量的1.8、2.6、2.5、1.5倍。说明寄生蜂的取食寄主能力明显受寄主种类和龄期的影响。海氏桨角蚜小蜂更适合用来防治烟粉虱,但不适于防治温室白粉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寄主范旧,蚜传特性、病毒颗粒形态、免疫电镜等方面对嫁接获得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廊坊分离物(SPFMV-LF)进行了鉴定,并和SPFMV-RC(美国株)进行了实验比较。SPFMV-LF易汁液摩擦传播和嫁接传播,并以蚜虫非持久性传播,SPFMV-LF系统侵染巴西牵牛(Ipomoea setosa)、牵牛(I.nil);不侵染Chenopodium quinoa、C.ama-ranticolor、Nicotiana benthamiana及其它烟草。尚未发现其局部斑寄主。SPFMV-LF及SPFMV-RC感染I.setosa后引起相似的症状,但感染I.nil后症状差别较大。病毒颗粒长860-830nm,经两次蔗糖垫超速离心从SPFMV-LF感染的I.setosa叶片提取病毒并在BALB/C小鼠中制备抗SPFMV-LF的腹水多克隆抗体,免疫电镜表明,SPFMV-LF的抗体和SPFMV-RC株系有反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SPFMV-LE是SPFMV的一个株系,但不同于SPFMV-RC。  相似文献   

20.
暗孢耳霉对甘蓝蚜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暗孢耳霉侵染甘蓝蚜的致病机理。暗孢耳霉侵染寄主过程是其与寄主甘蓝蚜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寄主组织病理变化伴随着体色及其他外部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接种后暗孢耳霉分生孢子在甘蓝蚜体壁上萌发出芽管侵入其体内,以原生质体形式利用寄主体内营养进行繁殖。当原生质体充满寄主血腔时,原生质体分化生出细胞壁成为菌丝段,寄主死亡。接种36h,甘蓝蚜死亡率仅为5%;48h后死亡率为10%,144h后43%蚜虫死亡。刚死亡的蚜虫体色为灰白色,随着时间的增加,体色转为白色,并在体壁上长满灰白色的绒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