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这种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各种传统行业为支撑的新兴业态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不断加强自身教育教学改革,使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适应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2.
尽管“创新”已经是个被用得很滥的词,但是我觉得,现在要在互联网领域创业的话.一定要创新,而且要做颠覆式创新,而不是改良式创新。在中国互联网已经出现几家巨头的情况下,一定要干别人今天还想不到的事情。如果你只是把跟别人类似的产品做得更好一点,或者更便宜一点,这些都是渐进式的改良,这种模式很难成功了。  相似文献   

3.
在创新2.0推动下,现代社会步入"互联网+"的新形态、新业态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愈加多元化,同时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可充分搭载"互联网+"的基础优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拓创新,紧抓创业机遇,着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这也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形势,指出"互联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发展契机,开创性的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生业态。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如何在"互联网+"新时代下,使互联网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方面面相融合,从而更加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崭新而且热门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互联网+"时代对人才新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着手,探索出适应"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方法,从而早日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也得到了高度普及,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这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研究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我国高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最后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细化,而在教育领域,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教学模式对各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提升知识与创新结合效果的重要路径。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并对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进行了探讨,进而研究了发展与改进对策,以期为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各专业教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载体和商业模式,在各行各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通过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自我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社会环境,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开展互联网创业实践等策略的实施,达到提升"互联网+"时代园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225-226
"互联网+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即在当前互联网大背景下,充分结合互联网开放化、信息化、便捷化的特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工具,将"互联网+"与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形成高效的、有感染力的管理模式。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构建"互联网+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实践意义,探索如何通过这个工作模式及时洞悉学生动态,掌控网络舆情,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改革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从而,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探索,提升整体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院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深化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队伍。本文总结了国内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经验,阐述了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后以河北农业大学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为案例,探索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现今"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在此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不得不打破原有的旧格局,将重点放在探求符合"互联网+"这个时代的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的方式上。就目前我们对现今工商管理专业的了解,它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来临给工商管理专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之后,指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创立了专业的用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创新创业课程的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创业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影响,并以《基于HTML的商业网站开发》课程为例,探索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教学课程改革,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让学生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教育学生的重要抓手,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作用的过程中,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提出了把企业管理融入学生社团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建立了"企业式"的学生社团——创新工坊,较好的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自2015年起积极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打开了素质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渠道;吸引社会各界及高校对双创教育的思考与重视。实践表明,竞赛过程能够直观窥察到学生素质具备和教育培养现状,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方向性和实操性认知。文章对河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概况和影响作用进行解读分析,从育人角度探讨了现行高校创新创业竞赛运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构建科学规范的竞赛育人协同体系的思路和创新创业竞赛管理运行的育人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54-156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广泛应用与普及,现在的人们开始逐渐享受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它既提高了生产与生活效率,也为创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农业作为古老的产业,看似离互联网最远,但"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却潜力巨大,不仅能快速推进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而且对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帮助。从"互联网+农业"的创新模式入手,深入探讨其对个人农业创业的影响与作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互联网+"下的创新创业方案"上下乐"是设计一款公交类手机APP,其创新创意点是沿途推荐、实时信息、个性化需求,围绕着"简单、有用、好玩、畅快"目标进行交互式设计,本创业方案实现了公益性与商业性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农庄式农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农庄式农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提出农庄式农业发展对策:更新观念,有效引导、合理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建品牌产品;建立多样化经营模式,提升农庄式农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强化农庄式农业经营管理;培养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组建专业的农庄式农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199-200
信息技术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新技术和新科学应用于教育、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的全新要求。自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等新时代高新技术概念提出、发展和应用,各个领域借助于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力量不断创新,探索新的发展建设路径。大学教育机构作为学生走出社会的最终关卡,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路径,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重点环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渗透和融合,有效推动了专业和理论教育的转型升级,让高校的教育改革更深入地进行。本文简要阐述"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和发展,简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最后结合"互联网+"的优势,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背景和目的,展示了典型涉农高职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成绩,分析了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脱贫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国家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从政策机制、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及学生7个层面提出涉农高职院校提升双创水平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功能定位、体系结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运行管理五个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方案,最后对"互联网+双创"背景下如何建设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提出了合理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以来,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近些年流行起来的"翻转课堂"其新颖的教学模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翻转课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借鉴作用,主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提升"双创"教育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