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明确稻瘟病菌对杂交水稻光系统的毒害机制。【方法】采用ZA10、ZA14、ZA18、ZC11 4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粗毒液浇灌水稻植株,探讨4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素对不同生育时期冈优725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流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初始荧光(Fo)、叶片表观量子效率(α))的影响。【结果】稻瘟病菌毒素处理后,冈优725叶片的光系统受到破坏,Fv/Fm、Fv/Fo、ΦPSⅡ、ETR、qP、qN、α显著降低,而Fo显著升高。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毒素的毒力差异显著,且随着浓度的增高毒素对水稻光系统的影响作用增强,其中ZA10毒力最强。【结论】稻瘟病菌毒素能引起水稻叶片类囊体膜受损和反应中心破坏,光合电子传递效率降低,光保护能力削弱;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水稻生育时期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在孕穗期对毒素最敏感,在拔节期最耐受。  相似文献   

2.
以1月生杉木幼苗为材料,设置对照(CK)和铝胁迫(0.5 mmol·L-1)处理,研究铝胁迫对杉木幼苗生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铝胁迫下杉木幼苗根系伸长、生物量显著受抑,铝胁迫处理还显著降低杉木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②铝胁迫下杉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下降,而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Ci)则显著升高;③铝胁迫下杉木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o/Fv)、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显著下降,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显著增加;④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铝胁迫使杉木叶片叶绿体膨大隆起,叶绿体内基质片层解体,基粒片层数量显著减少,且分布不均,排列松散。可见,铝介导对杉木叶片叶绿体内部结构的破坏,是导致铝胁迫下杉木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降低及光合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从而最终抑制杉木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通过种子萌发和盆栽试验研究了镉(Cd)与UV-B辐射增强单独和复合胁迫对冬小麦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Cd与UV-B单独或复合胁迫对冬小麦种子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明显抑制冬小麦幼苗的生长,复合胁迫的抑制效应明显大于单一胁迫;(2)UV-B辐射增强导致冬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下降,类黄酮含量极显著增加,Cd胁迫没有显著影响,且复合Cd胁迫后不加剧UV-B辐射对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3)Cd与UV-B单独胁迫均导致冬小麦叶片的细胞膜透性极显著增大,Cd胁迫导致冬小麦叶片的MDA含量显著增加,且UV-B辐射加剧Cd胁迫对冬小麦叶片MDA含量的影响;(4)Cd+UV-B复合胁迫冬小麦植株地上部的Cd含量显著高于Cd单独胁迫.可见,Cd和UV-B辐射增强复合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干旱和UV-B辐射对刺梨复合胁迫的影响,采用干旱和UV-B辐射方法研究了刺梨(贵农2号刺梨)光合作用系统和叶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和UV-B增强的条件下刺梨叶片总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下降,而叶绿素a/叶绿素b增大,光合作用效率显著降低;透射电镜结果:干旱和UV-B增强导致刺梨叶片气孔受损、叶绿体嗜锇颗粒增多、基粒类囊体膨大、叶绿体膜系统破坏;干旱和UV-B的交互作用显示,除能提高刺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外,干旱还加剧了UV-B辐射对刺梨叶片的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稻瘟病菌侵染阶段4个致病基因在UV-B辐射处理下表达的研究,探索UV-B辐射影响稻瘟病菌致病力的机理。试验利用紫外灯模拟0、2.5 kJ·m~(-2)和5 kJ·m~(-2)的辐射强度处理稻瘟病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4个致病相关基因Chitinase、MGP1、MAGB、CPKA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MGP1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而Chitinase、MAGB、CPKA表达下调,在去除UV-B后6、24 h,其表达都有所回升。其中Chitinase和CPKA的表达整体受5 kJ·m~(-2)强度影响较大,尤其在辐射120 min时表达分别下调了94%和61%。MAGB的表达变化则在2.5 kJ·m~(-2)时更大,从辐射开始到结束,表达分别下调了57%、17%和40%。从对应侵染阶段的染色实验得知,UV-B能有效抑制病原菌侵染过程中芽管、附着胞、侵染菌丝的萌发和生长,5 kJ·m~(-2)处理下影响程度更大,与对照相比,各阶段生长量分别减少了45.1%、82.2%和75.2%。总体来看,增强的UV-B辐射会使这些致病基因的表达下调,减少和抑制稻瘟病菌侵染阶段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稻瘟病菌致病力,其中在5 kJ·m~(-2)辐射强度时有更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纳米SiO2为硅源,以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农大18号”和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蒙古稻”为材料,测定了纳米SiO2对水稻抗瘟效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处理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病情指数分别比不施硅处理下降了30.98%和51.03%,抗病品种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了54.93%,而感病品种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了73.47%.施硅减轻了病级和病情指数,增强了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在感病品种“蒙古稻”上表现尤为明显.水稻在施用纳米SiO2后,不仅可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大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使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强,而且可以增加新生根系的根数和最长根长,提高根系活力吸收面积,同时水稻叶面接触角增大,叶倾角减小,真菌附着减少,利于水稻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
以纳米SiO2为硅源,以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农大18号"和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蒙古稻"为材料,测定了纳米SiO2对水稻抗瘟效应及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处理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的病情指数分别比不施硅处理下降了30.98%和51.03%,抗病品种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了54.93%,而感病品种的相对防治效果达到了73.47%。施硅减轻了病级和病情指数,增强了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在感病品种"蒙古稻"上表现尤为明显。水稻在施用纳米SiO2后,不仅可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大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使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强,而且可以增加新生根系的根数和最长根长,提高根系活力吸收面积,同时水稻叶面接触角增大,叶倾角减小,真菌附着减少,利于水稻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以番茄品种东农722为试材,研究弱光[100~150μmol/(m~2·s)]胁迫对番茄幼苗光合特性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下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下降而叶绿素b相对含量上升,有利于番茄叶片有效地捕获光能。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胞间CO_2浓度(Ci)显著上升,其中Pn下降是由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处理5 d,弱光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上升,说明弱光没有使番茄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受抑制,而是增加了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下降而调节性能量耗散Y(NPQ)显著上升,表明弱光胁迫5 d的叶片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通过自身调控未受损伤。弱光下处理10 d,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显著上升,而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下降,说明番茄叶片在弱光胁迫10 d时已受损伤,根系处于长期弱光胁迫中,细胞功能也受到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工紫外灯照射方法,研究了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和UV-B不同剂量作用下,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丝的生长速率、菌落直径、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及产孢量。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可延缓稻瘟病菌的生长,导致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均显著下降(P<0.05)。同一UV-B辐射强度下,不同的辐射时间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直径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5和5.0 kJ.m-2强度下,不同的辐射剂量对病菌产孢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病菌采取与植物类似的形态学变化来抵御UV-B辐射增强的伤害,经UV-B辐射处理后的病菌菌落颜色加深,菌丝分布更加致密。  相似文献   

10.
以黄化番茄和普通番茄幼苗为试材,研究UV-B辐射对番茄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处理对番茄幼苗株高、茎粗、叶片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且对叶绿素破坏严重,导致幼苗光合速率降低,类黄酮含量升高10%以上.UV-B处理后两种番茄生长都受到明显抑制,但以黄化苗的变化更为明显,表明黄化番茄幼苗对UV-B辐射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Gestro)是一种重要的寄生在棕榈科植物上的害虫,2002年入侵海南并暴发成灾,导致椰子、槟榔等严重减产,严重威胁我国椰子、槟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对南方沿海地区的绿色生态安全和热带自然景观构成了巨大威胁。经过10多年的研究,在阐明该虫发生危害规律和入侵成灾机理的基础上,研发和集成创新了应急防控与持续控制关键技术体系,并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南方椰心叶甲入侵发生区域,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孟加拉鲥、美洲鲥和中国鲥形态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解剖107尾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和中国鲥Tenualosa reevesii,详细记叙了孟加拉鲥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运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比较分析了3种鲥鱼的形态差异.三者形态7项可量性状比值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孟加拉鲥和中国鲥先聚为一类,再和美洲鲥聚为一类,这与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外观上,孟加拉鲥臀鳍鳍条短,被1层薄鳞覆盖;美洲鲥的纵列鳞数及体长/体高、体长/头长都大于其他2种鲥鱼.可数性状上,第一外鳃弓鳃耙和脊椎骨数目能明显区分3种鲥鱼.孟加拉鲥、中国鲥和美洲鲥的第一外鳃弓鳃耙数分别为181~219+153~224、95~131+170~175和24~31+47~55;脊椎骨数分别为46~48、37~39和55~57.在内部结构上,根据胃的形状、盲囊部的大小、幽门垂的长短和数量、肠道的弯曲数目及相对长度可以准确鉴定这3种鲥鱼.孟加拉鲥肠道最长,中国鲥次之,美洲鲥肠道最短.3种鲥鱼在消化道结构的差异,预示食性已产生分化.  相似文献   

13.
旨在明确引起陕西省榆林市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为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以受害山药块茎和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结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ITS区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比对的方法,明确山药根腐病的致病菌。结果表明,引起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棕黑腐质霉、燕麦镰孢和尖孢镰孢。陕西榆林山药根腐病由腐质霉属和镰孢属两个属的3种病原菌引起,棕黑腐质霉是首次报道危害山药,镰孢属真菌是该地区山药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引起阳山水蜜桃果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以阳山镇桃园采集的40个具有典型腐烂症状的‘晚湖景’水蜜桃果实为病样,对分离得到的51株真菌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分析了4种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结合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病原菌的回接试验结果,确定48株菌株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异名Galactomyces candidus),3株菌株为桃吉尔霉(Gilbertella persicaria);2)药剂筛选结果表明,喹啉铜及代森锰锌对白地霉菌丝的生长抑制效果最好,其中33.5%喹啉铜悬浮剂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1 000倍液均完全抑制了白地霉菌丝的生长,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和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 000倍液的抑制效果则均低于65.0%;此外,33.5%喹啉铜悬浮剂对桃吉尔霉的抑制效果最好,其1 000倍液的药剂抑制率达86.4%,而其他3种药剂的抑制效果则均低于65.0%。综上,施用1 000倍液的喹啉铜悬浮剂能同时有效抑制白地霉和桃吉尔霉的生长,可用于预防阳山水蜜桃成熟期的腐烂。该研究结果可为阳山地区水蜜桃果腐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是植物中特有的基因家族.前期研究发现灰霉菌处理小立碗藓导致配子体中的PpLBD20上调表达,但PpLBD20的功能尚不明确.因此提取小立碗藓DNA,PCR扩增PpLBD20基因的上下游片段,依次插入PTN182载体,利用同源重组原理构建敲除表达载体,酶切和测序验证插入序列的正确性.通过工作浓度为20%的PGE 6000介导小立碗藓原生质体转化,筛选鉴定得到敲除PpLBD20后的突变体植株,观察到敲除后小立碗藓不形成茎叶体结构且配子体成丝状.结果为深入探究PpLBD20在小立碗藓的形态建成调控病原菌侵染的抗性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黄黝鱼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是广布于中国长江及北方各水系的一种小型淡水虾虎鱼类。本研究采集了来自松花江(哈尔滨)、辽河(沈阳)、海河(北京)、黄河下游(濮阳)、高邮湖、长江水系(邵阳资水、洪湖、荆州、靖江市、巢湖、太湖、郎溪、洞庭湖)和云南腾冲的88个样品。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的变异研究小黄黝鱼不同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物种分化。Cyt b和D-loop的序列串联共得到63个单倍型,133个变异位点。AMOVA、SAMOVA、网络图以及贝叶斯建树分析结果都支持将其分为邵阳资水种群(A种群)、太湖种群(B种群)、其他地区种群(C种群)3个差异较大的分支,其中C种群又大致可以分3个子种群。错配分布分析表明靖江(Fu’s FS:-4.119,P=0.009)和洪湖(Fu’s FS:-2.814,P=0.016)两地的种群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世界粮农组织、汤森路透公司Web of Science等公开数据库,系统分析了2000年以来全球茶(Camellia sinensis)与咖啡(Coffea arabica L)的生产和研究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3年,累计产茶与咖啡最多的国家分别是中国(总量的29.1%)和巴西(总量的30.6%)。2011年至2015年茶与咖啡的研究论文数量年增长率分别是4.3%与5.6%。美国茶与咖啡的研究论文无论总量还是质量上为最高,自2011年起中国的年产论文量已超过美国;茶与咖啡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性;热点研究领域是生物化学、营养学以及与医学交叉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1例皮肤病患犬进行诊断和有效治疗。结合患犬临床症状,采用寄生虫学、血液学和微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检查,并进行对因和对症治疗。结果显示,经皮肤刮片和皮肤细胞学镜检,观察到犬蠕形螨;血常规和生化指标检查显示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升高、总蛋白含量升高,表明患犬有严重慢性感染和炎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1株呈金黄色菌落的革兰氏阳性菌和1株呈乳白色菌落的革兰氏阴性菌,利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种细菌均对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而对其他8种药物存在耐药差异;经选用多拉菌素抗犬蠕形螨治疗、丁胺卡那霉素抗菌治疗,结合对症治疗和提高犬体免疫力等综合治疗方法,连续治疗4周后,患犬病症消失,生理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治疗效果明显。本治疗方法可为犬蠕形螨混合细菌感染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大量存在的优势真菌F3和F8是否具有致病性和化感活性;筛选针对该优势真菌及魔芋软腐病原细菌的高效广谱生防放线菌。【方法】从魔芋健株和病株中分离F3和F8菌株,根据菌落形态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2株真菌进行鉴定;离体侵染法测定菌株对魔芋球茎及胡萝卜离体组织的致病性;测定真菌粗毒素溶液对甜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活性;采用琼脂块和发酵滤液法筛选能拮抗优势病原真菌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的生防放线菌。【结果】1在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中存在大量的F3和F8,经鉴定,2株真菌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发酵粗滤液对魔芋离体球茎及胡萝卜有致病性,其粗毒素溶液能抑制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筛选得到6株对优势病原真菌镰刀菌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均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放线菌。【结论】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大量存在的优势真菌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具有致病性和化感抑制活性,是魔芋软腐病发生时的复合侵染有害菌之一;以2株镰刀菌为靶标菌筛选到的6株生防放线菌对魔芋软腐病株根域大量存在的优势有害真菌及软腐病原细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