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典型富硒植物中硒形态和生物可给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晓奇  王健  朱元元  刘颖  袁林喜  高礼先  尹雪斌 《土壤》2018,50(6):1229-1234
为了评估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在富硒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生物营养强化所得富硒植物材料中硒的含量、形态和生物可给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生物营养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植物中硒的含量,检测样品中硒的含量达到0.91~110.8 mg/kg。富硒植物中硒的形态主要以硒代氨基酸形式的有机硒为主,其中富硒谷物和大豆中硒主要存在形态为硒代蛋氨酸(SeMet,44.2%~80.4%),富硒西兰花中硒主要存在形态为SeMet(27.8%)、硒代胱氨酸(SeCys2,25.9%)和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37.1%),壶瓶碎米荠中硒主要存在形态为SeMet(73%)和SeCys2(23.8%)。富硒植物中硒具有较高的生物可给性,其中富硒小麦和大豆达到90%,富硒玉米和西兰花达到80%,壶瓶碎米荠为50%。生物营养强化所得富硒植物具有硒含量高、有机硒比例大和较好的生物可给性,可作为人体补充硒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2.
硒是人和其他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护和修复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力、解除重金属毒害、预防癌变等功能,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广西北海市拥有富硒土壤面积达20000 hm~2以上,开发富硒农产品,发展富硒产业,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事关人类健康幸福,意义特别重大,前景十分广阔。文章对北海市大力发展富硒产业进行了规划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促进济源市富硒西瓜产业的发展,在研究文献、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济源市富硒西瓜产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源市富硒西瓜产业的发展在具备资源优势、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科技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缺乏、品种单一、品牌弱小等劣势;虽然有政府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旅游以及互联网融合等机遇,但也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结合SWOT矩阵,应在SO战略基础上以WO战略和ST战略为核心,兼顾WT战略,来促进济源市富硒西瓜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无公害富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生长健壮、优质且高产的水稻品种,将高效性、安全性与生态性作为基础,培育出无公害富硒水稻作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树立正确观念,积极采用无公害富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升富硒水稻的产量与质量,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富硒水稻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2月18日,重庆市江津区时代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为期2天的江津富硒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在这里举行,各种富硒农产品让广大市民体验了一次"一站式"选购的乐趣。本次展示展销会的背后,是该区1.73万hm2富硒产业基地的有力支撑。展示展销会设置有30个大型展位,吸引了29家企业单位参加。不仅有江津本地的企业单位,还吸引了被誉为"中国硒谷"的陕西省安康市前来参展。现场特色富硒菜、富硒点心以及茶叶、花椒、土猪肉、生态鱼等数十个富硒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数千市民前来"抢购",市民纷纷满载而归。"此次富硒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是江津富硒产业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江津区农委有关负责人说,从去年开始,江津依托富硒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粮油、花椒、茶叶、蔬菜、畜禽、水产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物炭调理措施对红壤区富硒土壤硒形态及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为富硒土壤硒活化及硒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盆栽试验,连续开展三批玉米苗期研究,设置3个生物炭添加水平:土壤质量0.5%(T1)、1.0%(T2)和1.5%(T3),以不添加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生物炭添加对土壤硒形态及玉米硒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后,T1、T2和T3的可溶态硒分别平均提高0.46、0.42和0.43个百分点;可交换态硒分别平均提高0.61、1.66和1.50个百分点;降低了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的比例;有机结合态硒比例先降低后逐渐提高,残渣态硒比例则先提高后逐渐降低。玉米根系硒含量与土壤可溶态、可交换态及有效硒含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玉米茎叶硒含量与土壤各硒形态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施用生物炭能提高玉米植株体内的硒累积量,T1、T2和T3处理玉米植株平均硒累积量分别比CK提高9.46%、31.00%和21.22%。可见,在红壤上施用生物炭能有效提高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并促进硒在植物体内的累积,其中以添加土壤质量1.0%的生物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南京市溧水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南京市溧水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为发展该区特色富硒农产品产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对溧水全区土壤采样并测试土壤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采用ArcGIS对土壤硒含量进行地统计和插值分析,选取最合适的拟合模型和插值方法,根据样点数据预测整个研究区土壤含硒情况,综合文献资料和溧水实际情况将富硒土地分级,明确富硒土地空间分布,结合土壤酸碱度划分出适宜种植富硒农产品的区域及种类。[结果]溧水区约有4.25%的富硒土地资源,呈块状或点状分布于各个乡镇,可以综合土壤酸碱度等因素开发作为富硒农产品的种植地。[结论]普通克里金方法中高斯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出溧水区土壤富硒情况,并且研究区的富硒土地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和利用价值,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为开发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硒营养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马铃薯是世界上第4大主粮作物,施用硒肥是生产富硒马铃薯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马铃薯硒营养强化技术研究进展,阐述了硒在马铃薯植株内的一般累积分布规律,硒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介绍了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硒营养强化的生理遗传机制等内容;总结了近年来马铃薯富硒栽培技术和新型肥料研发情况;指出绿色环保、低廉高效的生物有机硒肥、缓释硒肥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桑肠杆菌菌株的富硒特性及其喷施对玉米籽粒的硒素强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对新陈代谢过程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生物强化措施可以增加人体对硒素的补充。该研究利用从植物内生菌中筛选出的一株具有将无机硒转化成生物利用率更高的有机硒的菌株IX+2 2,测定其16S r R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为桑肠杆菌(Enterobacter mori)。该文研究不同的硒含量、加硒时间与不同培养收集时间对菌株IX+2 2硒素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硒含量越高,菌株IX+2 2胞内有机硒含量越高,硒素转化率越高,但达到某一个峰值后又开始下降;在对数生长期加硒有利于菌株IX+2 2的生长和对无机硒的转化;菌株培养24 h时收集硒素转化效果最好,继续培养菌体生长减弱。同时针对菌株对玉米籽粒富硒的强化效应做了进一步验证。该菌株对玉米籽粒富硒的强化作用表明:同等亚硒酸钠用量条件下,亚硒酸钠喷施处理后玉米籽粒中硒含量达到228.58μg/kg,而富硒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籽粒中硒含量达到378.89μg/kg,是前者的1.66倍,富硒IX+2 2菌剂的富硒效果优于喷施亚硒酸钠溶液。该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籽粒的硒素强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开阳县属于我国少有的富硒区,气候温凉湿润,利用当地丰富的农林果业剩余料,能栽培出硒含量在0.03 mg/kg左右的纯天然无公害富硒香菇,结合该县特殊有利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和香菇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应该积极申报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选育适合的香菇优良品种、建立富硒香菇无公害栽培基地,做大做强开阳无公害香菇品牌以占领市场先机。  相似文献   

11.
浔郁平原不同作物的硒富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中的硒含量是影响食物链硒水平的关键因素。以浔郁平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中的农作物调查结果和多年定位试验结果为基础,探究不同作物对土壤硒的富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浔郁平原的覃塘、港南、桂平市和平南县等4个县(市、区)的水稻富硒率均高于86%。花生、黄豆、玉米和水稻的天然富硒率最高,富硒率依次为100%、100%、100%和89%。水稻根、茎、籽粒的生物富集系数依次下降,分别为0.663、0.130和0.108,水稻籽粒的生物富集系数远高于龙眼、荔枝和甘蔗。根系土与水稻籽粒硒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660,远高于龙眼和荔枝。港南区作物硒与土壤pH相关系数为0.342,在碱性土壤中甘蔗茎的硒含量(0.012 1 mg/kg)最高,在酸性土壤中水稻的硒含量(0.0653mg/kg)最高。本研究中,以种子为可食部分的作物其天然富硒率较高,土壤硒含量和土壤酸碱性对水稻籽粒硒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富硒农产品与土壤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硒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影响人体健康并导致诸多疾病。通过富硒农产品补硒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本文从硒对人体的健康功效、居民硒的摄入量状况、土壤硒分布与作物硒吸收特征、富硒土壤研究现状、富硒农产品标准、富硒农产品中硒摄入量安全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研制富硒土壤分类标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贺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有粤港澳"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之称,全市均处于富硒地带,富硒资源较多,且地理位置优越。基于此,结合贺州市富硒农业的实际情况,介绍了富硒农产品开发情况、富硒农业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分析了贺州市富硒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富硒农产品开发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富硒黑木耳中硒及其伴生重金属含量情况,2019年在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共15家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富硒木耳种植者处采集116份样品,检测了其中硒、铬、镉、汞、铅、砷等元素含量。结果显示,黑威伴金和长白1号两个黑木耳品种富集硒的能力较强,且不富集其他重金属,比较适合进行富硒栽培。富硒木耳伴生重金属铬现象较普遍,富硒木耳中硒和铬、铅具有伴生关系,生产中要在富硒的同时控制铬和铅含量。建议尽快制定富硒木耳国家或行业标准,设定硒及其他伴生重金属的限量指标。本研究探明了我国东北地区富硒黑木耳中伴生重金属具体情况,为今后合理降低富硒黑木耳伴生重金属铬等含量水平,保障富硒黑木耳质量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赤子爱胜蚓为生物载体,在蚯蚓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进行富硒蚯蚓培养试验,利用蚯蚓的生物富集作用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以存活率、硒含量为优化指标,研究5种硒浓度(20、40、60、80、100 mg·kg-1)和4种培养时间(第15、30、45、60 d)对蚯蚓生长和硒含量的影响规律,筛选存活率高、硒含量高、培养时间短的富硒蚯蚓培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蚯蚓饲料中亚硒酸钠含量越高、培养时间越长,蚯蚓的存活率越低,硒含量越高,且当硒添加量为80 mg·kg-1,培养时间为45 d时,培养条件最优,此时蚯蚓体内硒含量可达33.25 mg·kg-1。  相似文献   

16.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农产品是补充硒元素的重要途径。广西贵港市富硒土壤面积占贵港市总国土面积的77%,近3年,贵港市大力进行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力争打造"中国硒港"。水稻是贵港市的主要经济作物,建设富硒水稻生产基地,开发出一批优质的富硒农产品,提升贵港市富硒品牌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综述贵港市富硒农产品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贵港市富硒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及富硒农产品开发进行浅析,提出贵港市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7.
浔郁平原富硒土壤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富硒土壤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前提条件。以浔郁平原1∶50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和多年定位试验结果为基础,分析了浔郁平原富硒土壤比例,并初步探讨了富硒土壤成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浔郁平原的覃塘、桂平、平南和港南等4个县(市、区)的土壤硒含量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9 mg/kg),最高的覃塘区达到0.77 mg/kg。覃塘、桂平、平南3区县硒含量≥0.4 mg/kg的土壤均超过50%,其中覃塘区高达88.5%。桂平市的土壤对成土母质硒元素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土壤pH与土壤硒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H5的土壤硒含量高达0.58mg/kg。林地、草地、果园和水田的土壤硒含量依次降低,水田土壤硒含量只有林地的65.45%。因此,浔郁平原土壤硒资源丰富,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pH是影响土壤硒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间吸收和转运硒特性差异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鑫斌  于淑惠  赖凡 《土壤学报》2014,51(3):594-599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比较了富硒水稻与非富硒水稻对硒的吸收和运输特征,期望揭示富硒水稻秀水48和非富硒水稻丙9652籽粒硒累积差异部分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两品种水稻根部对硒吸收的Km值差异不大,但富硒水稻秀水48的Vmax是非富硒水稻的1.57倍,两品种水稻根系对硒的共质体吸收皆受载体调控。硒吸收时间动力学试验证实秀水48茎中硒的浓度和含量在各个处理时间段均要高于丙9652,富硒水稻秀水48的木质部汁液中硒的浓度大约是非富硒水稻丙9652的2倍,在相等蒸腾速率的条件下,秀水48地上部硒含量显著高于丙9652,说明两品种水稻向地上部转运硒的能力差异显著,秀水48更易将根中的硒转运到地上部,高效的转运体系是富硒品种地上部硒含量高的关键所在。富硒水稻具备很强的向地上部转运硒的能力,部分原因在于其根部木质部对硒的装载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9.
富硒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富硒农业发展较乱,技术水平低,难以满足现阶段消费需求。本文从我国富硒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分析了富硒农产品在硒检测方法、风险评估、标准制修订、质量管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天然与人工富硒、标准认证、政策措施、市场品牌等产业化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期推进富硒农产品科学、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20.
富硒肥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富硒肥的开发和应用,是提高农作物中可食部分的硒含量,进而改善人类硒营养的重要途径。综述了外源硒的种类与形式、施用硒肥对农作物硒含量及其化学形态和农作物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富硒肥和富硒农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