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分布特性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江苏省22个典型茶园表层土样和12个剖面土样的全硒含量,分析了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性、有效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全硒含量在0.10~1.78 mg·kg-1之间,平均为0.50 mg· kg-1,高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宜兴地区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0.88 mg· kg-1,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0.25 mg· kg-1,但前者土壤硒活化率仅为4.94%,明显低于江苏省平均值9.04%.宜兴地区虽然土壤供硒潜力巨大,但要充分利用富硒土壤开发、生产富硒茶必须提高土壤中硒的活化率和可利用度.土壤有效硒与土壤pH值、CEC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实际生产中可通过提高土壤pH值等改善土壤环境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茶叶中硒的含量.研究区内硒在表层土壤中的相对含量趋向增加,生物积累大于淋溶作用.  相似文献   

2.
取样测定连城县文亨镇土壤及红衣花生籽仁硒含量,结果表明:连城县文亨镇各村花生种植基地花生表层土壤硒含量0.172~0.800mg·kg~(-1),平均值为0.368mg·kg~(-1),以福坑村的花生种植基地土壤平均硒含量最高,属富硒土壤;各村种植的红衣花生籽仁全硒含量为8.0~36μg·kg~(-1),平均值22μg·kg~(-1),以福坑村的花生籽仁硒含量最高;土壤硒含量与花生籽仁硒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分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海南主要乡镇面积较大的水田、果园等土壤,对耕作层土壤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进行有效硒含量测定,研究海南省各市(县)区域农田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硒含量在0.9~84.8μg/kg之间,平均值为21.717μg/kg,集中在全国高水平8~20μg/kg内的占全岛土壤总面积的76.38%;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355 mg/kg,73%属于全国中高等水平(0.175 mg/kg);52.03%的土壤样品有机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p H值集中分布在5.0~5.5之间,占全省总面积的69.19%,强酸性(p H4.5~5.0)样点占39.62%;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指呈负相关,与全硒、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高、活性强、分布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酸碱度,有助于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土壤硒含量对小麦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和硒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普冰151’‘西农黑大穗’‘周黑麦1号’为试验材料,紫阳高硒矿粉为硒源,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种不同土壤硒含量,S0(0添加硒矿粉),S1、S2、S3、S4(土壤硒含量分别为4 mg·kg~(-1)、8 mg·kg~(-1)、12 mg·kg~(-1)和16 mg·kg~(-1))。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加高硒矿粉对小麦分蘖数和穗长无显著影响;但在土壤硒含量S2和S3水平下‘西农黑大穗’的株高显著提高。土壤硒含量增加可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随土壤硒含量的增加,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较S0均显著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中施加高硒矿粉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S2、S3和S4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S1水平。在土壤硒含量S1和S2水平下,3个小麦材料籽粒有机硒含量均达到富硒小麦标准(GB13105-1991),S2水平为最适宜种植富硒小麦的土壤硒含量。3个小麦材料的籽粒有机硒含量在S2水平下分别为0.258mg·kg~(-1)、0.288 mg·kg~(-1)和0.273mg·kg~(-1),籽粒硒转化率分别为82.958%、84.457%和82.979%,‘西农黑大穗’在3个材料中表现最高。表明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硒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和硒含量。  相似文献   

5.
绥滨县土壤硒含量及水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节土壤硒水平、开发利用富硒土地资源,预测和防止硒环境问题,以绥滨县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插值的分析方法研究绥滨县土壤全硒含量的区域分布特征,流经绥滨县的黑龙江水,松花江水以及地下水质量状况,并对富硒后水稻籽粒和蔬菜硒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绥滨县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0.189mg·kg-1,为足硒土壤。流经绥滨县的江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其微量元素各项指标好于地下水,微量元素总体含量水平为松花江水黑龙江水地下水。当地主栽品种水稻绥粳4号扬花期叶面富硒后水稻籽粒全硒平均含量为0.23mg·kg-1,按国家食品中硒含量标准在0.1~0.3mg·kg-1为安全含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重庆市江津猫山富硒茶叶生产基地112个土壤样品和5家企业15个绿茶产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江津富硒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较高,硒平均含量为0.54 mg·kg-1,是富硒土壤临界值的1.35倍;5家企业生产的针形名优茶茶叶全硒和有机硒含量均最高,A企业加工的茶叶产品全硒和有机硒含量最高,较E企业分别高0.268mg·kg-1、0.398mg·kg-1,且生产的针形名优茶酚氨比最低,表明该企业名优茶的生产加工方式较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研究恩施茶区土壤及茶叶中硒含量,为湖北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了湖北恩施地区93个茶园的土壤和茶叶样品,检测了土壤pH值、土壤和茶叶中的硒含量。【结果】恩施地区的土壤全硒含量总体水平较高,变幅为0.13~43.50mg/kg,平均含量为1.52mg/kg,高于全国土壤元素平均值(0.1 mg/kg),属富硒土壤;茶叶样品的硒含量变幅为0.040~1.03mg/kg,平均硒含量为0.16mg/kg,高于全国平均值(0.08~0.12mg/kg)。土壤中pH值范围在4.5~5.5时,土壤全硒含量与茶叶硒含量呈显著相关(r≥0.90)。【结论】恩施茶园大多为富硒茶园,茶园土壤pH值保持在4.0~5.5区间有利于茶树对土壤中硒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为综合利用富硒资源,提高青海省主要蔬菜产品附加值,通过分析青海富硒区土壤硒含量与5种主要蔬菜的总硒、部分矿质元素及可溶性糖和VC含量,研究土壤不同硒水平对蔬菜硒吸收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海富硒区土壤硒含量为100.00~563.00μg·kg~(-1),其中达到足硒及富硒水平土样分别为76.53%和18.88%;大蒜采样区土壤硒含量相对较高,甜菜采样区土壤硒含量相对较低。蔬菜硒含量范围为11.00~340.94μg·kg~(-1);大蒜中总硒含量最高,平均含量高达170.40μg·kg~(-1),萝卜总硒平均含量最低为73.00μg·kg~(-1)。该区域蔬菜90.63%达到足硒水平,70.31%达到富硒水平。测试样品蔬菜的Ca、Mg平均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及蔬菜硒含量与营养品质间未呈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分析湖南省不同地区的葡萄种植土壤不同土层的养分特征,以期为湖南省葡萄种植的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本研究选择湘北、湘中、湘南、湘西4个有代表性的葡萄种植区取样,测定分析了各地区0~20、20~40、40~60cm 3个土层的养分差异。结果表明:(1)4个地区的土壤pH值在5.0~6.1,均随着土层深入而逐渐增加;(2)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0~20cm土层湘西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27.4g·kg~(-1)),湘北地区最低(16.7g·kg~(-1)),4个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入而降低;(3)随着土层的深入,4个地区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降低趋势,0~20cm土层,湘西地区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68g·kg~(-1)和149.2mg·kg~(-1);(4)随着土层的深入,4个地区的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cm土层,4个地区的土壤全磷差异不显著,土壤有效磷含量湘南地区最高(32.0mg·kg~(-1)),湘中地区最低(8.8 mg·kg~(-1));(5)0~20cm土层,湘西地区的土壤全钾含量最高(19.2g·kg~(-1)),湘北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639.9mg·kg~(-1)),4个地区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通过施用碱性肥料中和偏酸性土壤,对于养分含量低的地区合理的增加肥料的投入,再加上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有助于葡萄提高产量,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10.
典型铅锌矿区水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岩溶地区某铅锌矿厂区下游水田表层土壤及典型剖面中Cu、Zn、Pb、Cd的污染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垂向迁移特性.结果表明,厂区下游水田表层土壤Cu、Zn、Pb、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89 mg·k~(-1)、1 440-11 100mg·kg~(-1)、249-4610mg·kg~(-1)、8.3-61.6mg·kg~(-1).除Cu的污染程度较轻外,Zn、Pb、Cd的污染达到了中度到极重污染的水平,且以Cd的污染最为严重.沿灌溉渠往下,表层土壤受到的污染越来越小,污染指数呈下降趋势.Cu、Zn、Pb、Cd在典型土壤剖面上均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向下迁移趋势.在0~20cm,4种重金属的含量均较大;从20 cm往下至180cm,其变化趋势基本上是先升高后降低,向下迁移的浓度峰值均出现在60-120 cm,但各元素向下迁移的规律略有差异.cd向下迁移浓度峰值出现的深度比Cu、Zn、Pb的要深.  相似文献   

11.
选择沈抚灌区东部13个自然村庄的农业种植区,以1500 m间距网格化布点29处,调查研究区历史耕作情况,选取18个停灌时间不同的耕地样点,每个样点按0~20、20~40、40~60 cm采集3层土壤样品,分析测定重金属Cd、Pb的全量及化学形态,并测定了地上作物的茎叶、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探究研究区不同停灌时间及利用类型耕地土壤中Cd、Pb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20、20~40、40~60 cm土壤中Cd含量分别为0.65~1.57、0.66~1.18、0.61~1.18 mg·kg-1,停灌20~25年的土壤0~20 cm土层Cd含量最高,为1.57 mg·kg-1;各土层Pb变化范围分别为21.07~38.59、14.97~30.59、15.71~25.66 mg·kg-1,未随停灌时间发生明显变化;Cd在20~40、40~60 cm土层迁移率分别为0.42~0.50、0.46~0.52,而Pb仅为0~0.34、0~0.68;玉米茎叶、籽粒中Cd含量分别为0.33~0.47、0.02~0.07 mg·kg-1,水稻茎叶、籽粒中Cd含量分别为0.33~0.89、0.02~0.09 mg·kg-1,Pb含量分别为1.51~2.32、0.47~0.62mg·kg-1,Cd、Pb在作物茎叶、籽粒中未随不同耕作方式及停灌时间表现出明显差异;水田土壤可交换态Cd含量占总量的37.33%,旱田可交换态Cd含量占总量的7.82%~13.95%;水田土壤可交换态Pb含量占总量的9.03%,旱田占总量的0.87%~4.18%。研究结果可为重金属污染耕地的利用管理及污染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亚硒酸盐在不同理化性质土壤中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亚硒酸盐在江西丰城稻田表层0~10 cm土壤(FC1)、次表层10~20 cm土壤(FC2)、江西德兴菜地表层土壤(DC)、河北保定旱地表层土壤(BD)等几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土柱运移实验,研究了亚硒酸盐在土壤中的运移行为,探讨了亚硒酸盐在不同理化性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具有较高含量活性Fe及有机质(OM)和较低p H值的FC1和FC2土壤对亚硒酸盐的吸附能力较强,其次为DC土壤和BD土壤,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21.50、592.20、219.29、163.51 mg·kg-1,且吸附能力最弱的BD土壤具有较高的亚硒酸盐解吸率和解吸量;亚硒酸盐在BD土壤填装土柱中运移速度最快,且在其他研究土壤中运移速度较慢,表明土壤对亚硒酸盐的吸附解吸能力控制着其在填装土柱中的运移速率。此外,江西丰城原状土柱中亚硒酸盐运移实验表明,原状土柱中亚硒酸盐的运移速度明显较填装土柱快,且其穿透曲线用HYDRUS-1D软件中双孔-两点吸附模型拟合结果较好,表明真实土壤环境中由于大孔径和优势流的存在,硒(Se)可能运移更快,进而污染地下水。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对土壤重金属积累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以红壤稻田和红壤旱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材料,对长期施肥后土壤Cu、Zn、Pb和Cd的含量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常规农业管理条件下农田重金属污染提供更多可靠及有用信息。结果表明:红壤稻田土壤Cu、Zn、Pb含量分别为27.2~34.4、83.8~96.1、41.0~62.0 mg·kg~(-1),不同施肥处理土壤Cu、Zn、Pb含量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Cd含量为0.49~1.04mg·kg~(-1),Cd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二级标准。红壤旱地土壤Cu、Zn、Pb全量范围分别为34.6~88.3、79.4~173.7、56.7~81.1 mg·kg~(-1),其中施加有机肥处理的土壤Cu超过土壤环境二级标准,Cd为0.14~1.35 mg·kg~(-1),超标率为42.9%。通过红壤稻田和旱地各处理土壤Cd有效性比较,施用猪粪旱地(33.8%)高于稻田(23.9%),而施用化肥旱地土壤Cd有效性最高处理(NP 14.8%)低于稻田最低处理(NPK 31.2%)。从红壤稻田和红壤旱地长期施肥试验结果看出:长期施用化肥和稻草还田未见明显的重金属积累,但施用猪粪处理的土壤中Cd有显著积累。红壤稻田施用Ca肥可明显降低土壤Cd的有效性;施用猪粪在增加土壤Cd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旱地红壤Cd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活性铁铝矿物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定的贡献,量化了重庆西部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与耕作制度下61个典型农田土壤的表层(0~30 cm)、中层(30~60 cm)、底层(60~100 cm) 3层的活性铁铝矿物所固定的有机碳量(OCFe-Al)。结果表明:OCFe-Al表现为表层(均值2.02 g·kg-1) > 中层(均值1.37 g·kg-1) > 底层(均值1.19 g·kg-1);OCFe-Al占土壤总有机碳的范围为12.8%~83.6%。3层土壤的活性铁铝矿物平均固碳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石灰岩土最高(1.83 g·kg-1),紫色土最低(1.40 g·kg-1);在不同耕作制度中,水旱轮作用地最高(1.65 g·kg-1),旱作用地最低(1.50 g·kg-1);在不同地形中,陡坡地最低(0.97 g·kg-1),平地(1.53 g·kg-1)与缓坡地(1.54 g·kg-1)较高;OCFe-Al与土壤Fe、Al及T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P<0.01)。总体而言,活性铁铝矿物固碳是土壤固碳的重要机制且对底层土壤碳库的贡献率更大;而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土壤pH等均会影响活性铁铝矿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贵州遵义松林Ni-Mo多金属矿区采矿活动对周围土壤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小竹流水和团山堡矿点为研究区域,采集矿点周围表层土壤(旱地土和水稻土)和农作物样品共51个,分析其Ni含量特征,并分别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危险商法对土壤Ni污染程度和农作物Ni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矿区旱地土和水稻土Ni平均含量分别为157.1 mg·kg~(-1)和197.0 mg·kg~(-1),两种类型土壤均具有高Ni含量特征;6种农作物(水稻、玉米、甘薯、白菜、辣椒和萝卜)样品Ni含量范围为0.36~59.97 mg·kg~(-1),除玉米外其余农作物平均含量均超过《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标准手册》收入的Ni标准限量。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矿区旱地土和水稻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Ni污染,污染程度主要为轻度污染至中度污染-重度污染,部分土壤达到重污染。农作物Ni健康风险指数表明,各农作物的Ni摄入量均小于暴露参考计量,对应的健康风险指数均小于1,表明单独食用其中一种农作物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Ni健康风险较小。如果同时食用这6种农作物,成人和儿童的Ni健康风险指数均大于1,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本研究的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Ni受到牛蹄塘组底部黑色页岩风化及Ni-Mo矿开采的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Ni污染,并对周围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江西井冈蜜柚种植区果园土壤肥力现状及区域分布特征,在江西省井冈蜜柚110个主产果园采集表土层(0~20cm)、亚表土层(20~40 cm)和底土层(40~60 cm)土壤,运用ArcGIS技术、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土壤pH、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等12项土壤肥力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果园表层土壤pH值为4.00~7.38,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7.85~32.71 g·kg-1和45.50~318.50、1.99~146.11、26.96~306.08、0.36~16.47、15.00~219.63 mg·kg-1;有效铜和交换性钙含量分别低于7.91 mg·kg-1和658.88 mg·kg-1;果园土壤肥力指标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总体上,种植区表层土壤pH分布呈中部高四周低的格局,有效磷含量与之相反,有机质含量西部高东部低,微量元素含量南部低北部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层土壤pH与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交换性镁含量与交换性钙、有效锌、全磷、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碱解氮和有效锌含量是种植区土壤肥力变异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江西井冈蜜柚种植区果园土壤各土层间肥力和区域分布均存在较大差异,改良土壤以及补充养分含量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纳米银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毒性,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探究纳米银(0、10、50、100 mg·kg~(-1))对4种不同性质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呼吸作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剂量(10 mg·kg~(-1))纳米银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小,中高剂量(50、100 mg·kg~(-1))纳米银处理下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显著降低。随着纳米银剂量的增加,黄褐土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菌门(Cya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群落丰度显著下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群落丰度显著增加。纳米银处理土壤呼吸作用减弱,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显著抑制,而荧光素二乙酸酯酶(FDA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受纳米银剂量影响没有显著变化。同剂量纳米银处理下黄褐土、砖红壤中微生物性状因子对纳米银的响应强于水稻土和黄棕壤。多变量主成分分析显示,纳米银对真菌、FDA酶、过氧化氢酶的抑制与土壤有机质、砂粒含量正相关,对脲酶、蔗糖酶、呼吸作用的抑制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正相关。综上分析,纳米银进入土壤后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性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同门类微生物对纳米银的敏感程度不同,且纳米银的毒性受土壤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养猪模式对土壤As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不同深度层次的发酵床垫料、垫料下土壤、发酵床外土壤和传统猪场外的土壤样品进行连续分析测定,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As的累积状况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发酵床垫料使用近1年后,As在0~20、20~40 cm垫料层中存在明显的累积,累积量分别达7.5、6.7 mg·kg-1,存在向垫料下层土壤迁移的风险,且As在垫料下土壤中浓度的增加量高于发酵床外同深度的土壤(P0.05);废弃垫料中As的浓度在11.5~12.0 mg·kg-1之间,符合我国有机肥料农业行业标准,可以适当处理后进行农用;发酵床养殖模式对周边土壤中As累积的影响低于传统养猪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江苏省宜兴市这一典型天然富硒区土壤硒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采集表层土壤(0~20 cm)4 461件,利用统计学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6~1.74 mg·kg-1,均值为0.42 mg·kg-1,是全国土壤硒元素背景值(0.29 mg·kg-1)的1.45倍,是江苏表层土壤硒含量均值(0.20 mg·kg-1)的2.1倍。土壤硒含量的变异系数为43.47%,表明土壤硒元素呈中等程度变异。半方差函数分析显示,土壤硒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为球状模型,块金效应值为0.568,具有较强空间相关性,变程为30 250 m,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研究区土壤硒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低山丘陵显著高于北部太湖堆积平原,碎屑岩类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硒含量高,同时土地利用方式为园林地、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大的丘陵山区的土壤硒含量也相对较高。土壤理化性质、人类活动对土壤硒的分布也有影响,pH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硒含量高,距离金属矿点近、距离湖泊河流越远...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坡位与利用方式对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的影响差异,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坡耕地红壤磷的流失风险,本研究以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不同坡位(坡顶、坡上、坡中、坡底)及不同利用方式(稻田、花生旱地、橘园)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SPSC的变化规律与差异,探讨了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有效磷、铁铝氧化物含量等因子对SPS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稻田、花生旱地与橘园的SPSC变化范围分别为-410.9~-137.8、-283.8~-128.0 mg·kg-1及-280.6~-36.3 mg·kg-1;且随坡位的降低,稻田(坡底除外)与橘园SPSC显著降低,而花生旱地SPSC则增加。与稻田土壤相比,同一坡位花生旱地与橘园SPSC相对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坡位的稻田、花生旱地及橘园SPSC与土壤非晶质铁铝氧化物、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极显著正相关,且游离态氧化铝的影响相对最大,而与有效磷、总碳、总氮则显著负相关。江西鹰潭孙家小流域内红壤坡耕地SPSC均为负值,意味着此时的土壤均为磷源,土壤磷均具有流失风险;坡底的稻田及橘园、坡顶花生旱地土壤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