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2006年6月~2007年10月对北黄海海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状况进行的四季现场调查,探讨了该海区的石油烃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黄海石油烃的年平均浓度为0.050mg/L,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夏季石油烃平均浓度最高(0.099mg/L),符合国家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春季(0.022mg/L)和秋季(0.027mg/L)较低,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冬季居中(0.051mg/L),略超过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从调查海区石油烃平面分布来看,高值区主要在渤海海峡附近、港口附近及北黄海东部靠近朝鲜的海区(包括鸭绿江口附近),长山群岛附近海域为相对低值区。  相似文献   

2.
对沧州近岸海域水产品中石油烃含量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以养殖区、捕捞区、保护区为主要功能区的歧口至前徐家堡海域采集的鱼、虾、贝类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总体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值的要求,其中鱼类平均含量最低,为2.94mg·kg~(-1);贝类的最高,为12.16mg·kg~(-1),已经接近一类标准值的上限,应该引起重视以及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泉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油类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光茂 《福建水产》2012,34(1):43-47
本文以2008年泉州湾海域表层海水、沉积物油类含量调查数据为依据,对泉州湾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油类的分布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泉州湾水体油类含量范围为0.006~0.216 mg/L,平均值为0.068mg/L,含量分布呈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以晋江入海口海域含量最高,夏季含量最高,冬季含量最低。泉州湾表层沉积物油类含量范围为42.4~1290mg/kg,平均含量为615mg/kg,蚶江海域含量最高,表层沉积物油类含量与底质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陈凯 《福建水产》2009,(3):27-29
通过2008年5月对湄洲湾的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的调查,对石油类在湄洲湾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石油类含量范围为20×10^-6~87×10^-6,平均值为40×10^-6,其含量分布从湾内到湾外呈下降趋势,水平方向也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主要受陆源输入,水文动力因素和沉积物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6年8月开展的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调查,分析了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石油类的含量水平与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厦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范围在(6.6~1 762.5)×10~(-6)之间,平均值为350.5×10~(-6);石油类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布特点:五缘湾海域至五通湾口区域的石油类含量最高,其次为九龙江口中部海域、鼓浪屿东南侧至招银港区、厦门东部水道小部分区域和五通湾口北侧海域,其余海域的沉积物质量较好,这与厦门近年来航运发展、西海域整治和五缘湾海域周边的开发建设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强  张晴 《水产养殖》2015,(4):49-52
初步调查了研究区域水质、沉积物中石油类及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水质中石油类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第一类;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类含量除24号站位符合《沉积物质量标准》第二类外,均符合《沉积物质量标准》第一类,且呈南高北低、湾内至湾外下降的趋势;生物体中石油烃含量处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海陵湾口海水水质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2016年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海陵湾口海水温度、盐度、p 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叶绿素a(Chl-a)、石油类、硫化物和重金属质量浓度等16项水质指标进行分析,并通过综合污染评价指数(P)、富营养状态(E)和质量评价指数(NQI)对该区域渔业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海陵湾海域污染贡献率最高的因子依次是石油类、DIN、COD和DO,不同季节海水受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春季海水中DIN污染贡献率最高(0.27~0.69 mg·L~(–1)),仅达到国家四类海水标准;夏季水质清洁,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标准,但DO质量浓度(4.69~5.93 mg·L~(–1))显著低于其他三季;秋冬两季海水均受到一定程度的石油污染,海水中石油类质量浓度分别达0.069 mg·L~(–1)和0.143 mg·L~(–1),均超过国家二类海水标准限量值,综合评价结果为轻度污染;冬季海水中COD值(3.67 mg·L~(–1))和Chl-a质量浓度(13.07 mg·m–3)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11个调查站位(90%以上)NQI值大于3,水质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8.
马继臻  袁骐  蒋玫  沈新强 《海洋渔业》2007,29(3):251-256
根据2006年春夏季对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的海水和沉积物中的油污染物的监测结果,分析该海域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的油分布特征,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估该海域的油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水域表层水体中油含量分布范围为0.018~0.111 mg/L,平均含量为0.055 mg/L,其中春季平均含量为0.060 mg/L,夏季平均含量为0.050 mg/L。表层沉积物的油含量分布范围为(61.2~1062.4)×10-6,平均含量为246.1×10-6,其中春季平均含量为176.9×10-6,夏季平均含量为272.8×10-6。以《海水水质标准》II类和《海洋沉积物质量》Ⅰ类标准计算,表层水体春夏季超标率分别为60.0%和35.0%,表层沉积物均未超标。无论是水体还是沉积物,均以长江口水域的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乳山湾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养殖贝类对重金属富集情况,按春、夏、秋、冬四个航次采集湾内和湾外的表层海水,并于秋季采集湾内养殖的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分析海水及牡蛎体内Cu、Pb、Zn、Cr、Cd、As、Hg等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海水质量与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结果表明:乳山湾湾内湾外海域水质较好,除冬季Zn以及春、秋两季的Hg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余点位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为"清洁"。乳山湾湾内和湾外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均低于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没有受到明显的污染。乳山湾内养殖牡蛎体内Cd和Zn的浓度远远高于湾内水体中重金属的浓度,表明太平洋牡蛎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但仍符合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4年5月、8月和10月3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对五垒岛湾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经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石油烃浓度三个季度介于0.012~0.030mg/L,平均值为0.021mg/L,均达到了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石油烃浓度表现出逐季增加的趋势,平面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调查海域石油烃浓度低于比较海域,受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长沙湾牡蛎塭池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分布及其对养殖牡蛎质量安全的潜在风险。结果显示,牡蛎塭池水体、悬浮物、养殖牡蛎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质量浓度分别为6.62~21.2 ng·L~(-1)(均值9.87 ng·L~(-1))、92.9~355μg·kg~(-1)(均值198μg·kg~(-1))、12.7~17.4μg·kg~(-1)(均值15.5μg·kg~(-1))和247~615μg·kg~(-1)(均值322μg·kg~(-1))。塭养区悬浮物平均含量高于塭养区外,但是差异不显著。塭养区水中多环芳烃平均含量与塭养区外相近,悬浮物中多环芳烃含量高于塭养区外,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均值低于塭养区外。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组成以3环为主,其次是4环。来源解析表明该区域多环芳烃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受养殖区周边燃煤发电工业的影响。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塭养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低于效应区间低值,对养殖牡蛎安全潜在风险小,但是芴和蒽等同系物的含量介于效应区间低值和中值之间,可能会对塭养牡蛎养殖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的平面分布特征,并对采集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垂直分层分析,以探讨Cu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Cu的含量(范围20.63~78.53mg.kg-1,均值55.08mg.kg-1)明显高于对照区表层沉积物中Cu的含量(范围20.68~23.68mg.kg-1,均值21.87mg.kg-1);(2)垂直方向上,网箱养殖区0~15cm段沉积物中Cu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大,15cm后Cu的含量变化则相对平缓,而对照区从表层往下Cu的含量变化一直都很平缓,说明网箱区新沉积层的Cu含量受环境扰动的影响较大;(3)与相关水域比较,Cu的含量高于大亚湾的而与具有类似养殖背景的日本Ka-sumigaura湖养殖区的相吻合;(4)污染评价的结果显示网箱养殖区沉积物Cu的含量劣于我国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污染有增加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推测网箱养殖可能输入Cu元素,造成Cu污染。  相似文献   

13.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实验对象,基于双箱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菲律宾蛤仔肌肉和内脏组织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生物富集特征。采用OgirinPro 8.5软件对富集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了2种油品的吸收速率常数(k_1)、释放速率常数(k_2)、生物富集系数(BCF)、理论平衡时石油烃质量分数(CAmax)和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k_1分别为0.921~9.74和3.43~64.2,k_2分别为0.092 8~0.134和0.100~0.189,BCF分别为6.87~94.56和34.30~379.88,CAmax分别为17.18~67.62 mg·kg~(-1)和30.38~595.24 mg·kg~(-1),B_(1/2)分别为5.17~7.47 d和3.67~6.93 d。菲律宾蛤仔对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的k_1和BCF均随着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大而减小,k_2和B1/2与水体中石油烃浓度无明显相关性,CAmax随着水体中石油烃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比较菲律宾蛤仔2种组织对2种油品的生物富集过程,发现菲律宾蛤仔对南海流花原油的生物富集能力强于对0~#柴油的富集能力,而内脏对石油烃的生物富集能力高于肌肉。  相似文献   

14.
2013年至2016年针对辽宁省河蟹主产区中养殖水质、底质及河蟹产品中石油烃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养殖环境和河蟹中石油烃污染程度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水质中石油烃含量总体平均值为0.056 mg/L,平均污染指数为1.11;底质中石油烃含量较小,平均污染指数为0.039;河蟹中石油烃含量总体均值为7.27 mg/kg,平均污染指数为0.48。河蟹养殖水质已经受到石油烃污染,底质未受到石油烃污染,河蟹产品总体未受到石油烃污染,食用安全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析了2013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12月(冬季)渤海中部海域表、中、底层海水中汞(Hg)、砷(As)两种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Hg 的含量范围为0.0029–0.3926μg/L,平均含量为0.0676μg/L。从垂直分布来看,水体中Hg的含量呈现底层>中层>表层的变化特点;从四季的变化特点看,水体中Hg的含量呈现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其中,仅有夏季表层水体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其余水体中 Hg 的含量均有超标现象发生。As的含量范围为0.65–10.83μg/L,平均含量为1.50μg/L,除夏季表层水体中的As含量较高外,水体中的As均呈现均匀的分布模式。从垂直分布来看,As在四季的平均含量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且均未超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研究表明,渤海中部海域水体中,As 的含量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20μg/L),而Hg含量却频频超出Ⅰ类水质标准(0.05μg/L)或Ⅱ类水质标准(0.20μg/L)。渤海中部海域水质已经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推测该现象主要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青岛崂山近岸海域石油烃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5~2006年青岛崂山近岸海域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石油烃含量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年度变化,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了该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崂山近岸海域石油烃含量,除在2006年9月仅有1个监测点超出<海水水质标准>一类标准限值(≦0.05rag/L)外,其他测点石油烃含量均未超出一类标准限值.从垂直变化看,2005年和2006年的9月石油烃平均含量为袁层大于底层,而11月为底层大于表层.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可认为,青岛崂山沿岸海域还未明显受到石油烃污染.但石油烃含量2006年比2005年有上升的趋势,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的污染动力学和阈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食用菲律宾蛤仔为研究对象,采用半静态动力学富集实验方法,探讨双壳贝类对石油烃的污染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经过4d石油烃在贝体和水环境之间达到稳态平衡;生物富集系数(BCF)为545;浓度为0.068 mg/L的石油烃水体组,富集平衡后贝体内的石油烃含量高于贝体内的石油烃异味阈值(25~30mg/kg)。参考USEPA、GB18421-2001等关于双壳贝类中石油烃限量的规定,根据石油多环芳烃的毒力机理,把菲律宾蛤仔对石油烃污染的安全阈值定为0.03~0.05mg/L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辽东湾水体中石油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3-2014年春、夏、秋、冬季对辽东湾海域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水体中石油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趋势,分析了其污染状况,探讨了其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东湾海域海水石油类含量范围为(0.003-0.239) mg/L,平均为0.027 mg/L,随着季节周期性变化波动,整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春、秋、冬季各航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水水质超标准现象,表底层石油类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具有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趋势,石油类含量呈沿岸高于远岸,开放海域大于海洋保护区的平面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发现,石油类含量范围为0.030-0.032 mg/L,分布区域面积最广,为6960 km2,占调查海域的27.0%;集中分布在辽东湾北部沿岸和西部近岸海域.石油类含量低于0.024 mg/L的区域分布面积为2806 km2,占辽东湾调查面积的10.9%,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石油类含量高于0.032 mg/L,区域分布面积为1170 km2,仅占辽东湾调查面积的4.5%,集中分布在辽东湾西部沿岸港口区海域.季节变化主要受机动渔船海上作业污染影响;陆源输入和人类海上活动的输入为辽东湾海域石油类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7年5月和8月2次调查的结果,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水中的石油烃、化学耗氧量和金属铬的分布和污染现状,并与1980年前后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岛新建大型输油码头基本不引起其邻近海域的石油烃污染,并且胶州湾水体中的石油烃污染较以前有所改善,而金属铬污染却有所增加,但其分布形式都基本未变,石油烃和金属铬污染均无季节变化。而该湾化学耗氧量的分布和量值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除少数河口区外,胶州湾绝大多数海域的石油烃、化学耗氧量和金属铬含量均满足渔业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2013年5月从渤海采集到的表层沉积物及水样为研究对象,对渤海中部海域汞(Hg)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Hg的含量为(1.058–9.256)×10-3 mg/kg,平均值为4.781×10-3 mg/kg;水体中,Hg的含量为0.005–0.240μg/L,平均值为0.090μg/L。由于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影响重金属元素沉积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故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法对Hg的“粒度效应”进行校正,并以水体中的Hg作为参照与校正结果进行对比,来分析沉积物中的Hg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校正后沉积物与水体中的Hg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相关性显著(R=0.634, P<0.001, n=29)。推测,水体中的Hg主要来自于沉积物中Hg的释放。由此可见,这种“二次污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