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阳宗海流域地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南方丘陵山地带西缘,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基于1990—2018年的阳宗海流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GIS空间统计方法,计算该时间段阳宗海流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结合当量因子法,分析阳宗海流域28年间的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的响应。结果表明,28年间,阳宗海流域景观类型以耕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湖泊为主。景观结构转移最频繁的是灌木林地,共转出5 562.08 hm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990年最高(19.65亿元),2018年最低(18.91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区域的分布与湖泊、人工湿地和沼泽湿地的分布一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各景观指数存在较高相关性,其中斑块个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和蔓延度指数与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关性均较高。近28年来,阳宗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的扩张、土地利用类型向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转变及人类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影响降低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调整研究区土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时,应充分重视水...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省文山州清水河水库为例,对其环境影响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全面预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清水河水库实施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发生显著变化,旱地依旧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改变;研究期间虽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上升趋势,但工程建设对多数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生产建设和管理中,要加强林地保护,尽量降低生态系统的损失;清水河水库下闸蓄水后,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将会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将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的生态功能,其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是改善宏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的不断向外扩展,大量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有重要影响的林地和湿地等被开发,导致了城市景观的空间分布的不断改变,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无疑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宏观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都市城市扩张对景观生态格局驱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城市的扩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城市扩张安全格局在不断地进行着博弈,人为干扰对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土地利用面积的变化,城镇用地面积的不断增加,非农村人口比重的不断攀升以及城市化发展的模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三明市主城区景观格局演变进行分析,并初步阐明研究区内林地景观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基质为林地景观,面积约占90%,城市景观类型变化情况显著,林地、耕地和水域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建筑用地和裸地的面积在持续增长,并且在2014—2019年建设用地的总体面积超过了总体耕地面积;2009—2019年建设用地具有最大动态度,景观类型转化过程中以耕地、林地和裸地转化为建筑用地为主要特征;在研究时段内,三明市主城区的总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景观异质性在持续增加,各景观斑块间的连接度有所降低,斑块形状也越来越复杂;林地景观作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其格局较为丰富,景观多样性较高,以常绿针叶林斑块与竹林斑块为主;林地景观的面积在减少,林地景观斑块个数在不断增加,林地景观的团聚程度被打破,这将进一步对城市生态服务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城郊林地作为效益显著的生态系统,既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又可以净化空气、优化居住环境,近些年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背景下,北京平原地区的林地的面积增速显著。为了探讨不断增长的林地在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空间生态效益,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借助ArcGIS、FRAGSTATS等软件,对2010年和2018年的景观类型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大兴区林地、城市绿地的优势度随着时间变化大幅增加,景观斑块的破碎程度较之前也有变高的趋势。但林地和城市绿地斑块有向集中发展的趋势,这为下一步提高景观的连续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为此,提出了未来林地建设应兼顾景观连通性,加强绿色廊道的建设力度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而进一步提升景观生态格局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湛江市区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湛江市区1991年、2000年和2007年3个时期土地景观格局的总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湛江市区具有景观破碎化程度先提高后降低,景观结构组成复杂化趋势先快后慢,城市发展影响了景观格局变化等特点。在类型水平上选择了景观类型面积(CA)、斑块数目(NP)、类型百分比(PLAND)、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AREA-MN)共5个景观指数;在景观水平上选择了景观类型总面积(TA)、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LPI)、平均斑块面积(AREA-MN)、香农多样性指数(即SHDI,为各斑块类别丰富度总和的负值)共6个景观指数。这些景观指数表明:近20 a来,湛江市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幅度大,人类活动对城市景观要素和整个景观格局的影响很深远。并进一步讨论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省大清河水系阜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服务功能价值量评价法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5—2015年该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分析了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生态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0年城市、林业、农业、水域景观呈增加趋势,荒漠、草地景观呈减少趋势。总体上表现为斑块数量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大,各景观类型连通性增强,景观结构愈加稳定。2)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在2000年最高(58.08亿元),2000年之前呈增加趋势,2000年之后呈减少趋势。林地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其次为农田和草地;单项服务价值中维持生物多样性与保持土壤服务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气体调节和气候调节。3)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与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标、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平均斑块面积、聚集度均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北京2012年实施的百万亩造林工程项目为背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平原造林对北京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原造林显著增加了北京市市域森林生态资源,提高了平原区整体景观的均匀度,使平原区生态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和覆盖度范围增加,促进了平原区生产和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分布;平原造林同时也促进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的形状更加趋于自然化的形状发展,有利于增加林地、湿地的边缘效应,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海口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及服务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口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在GIS平台下,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和可达性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和社会服务功能及两者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公园绿地结构不尽合理,空间分布不均衡;各行政区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差异显著;公园绿地景观格局是影响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景观变化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域环境间相互干扰、相互作用的复杂动态过程,分析和评价成都市景观格局的时空特征,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性、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0年成都市历史遥感数据,运用遥感、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定量研究成都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20年间成都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农业用地占主导的土地利用格局逐渐转变为耕地、林地和人造地表占优势的局面,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4.71%,成为成都市的主导土地利用/地表覆被类型。20年间增速最快的是人造地表,单一动态度达44.58%,其次为水体和林地;增速最慢的为草地和湿地。(2)20年间成都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面积达237 303.17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56%,表现出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大量转出和人造地表、林地大量转入的特征。(3)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人造地表景观类型是20年间变化最大的景观类型,形成了较大的集聚斑块且逐年扩大。整体景观格局受人...  相似文献   

11.
福州市林地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州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地形图,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福州市林地景观的地形分布格局进行了空间分析和统计,然后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别从景观格局的总体特征、斑块规模特征、斑块破碎化特征以及斑块形状特征等4个方面,分析了福州市林地景观类型的斑块特征和景观破碎化程度,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 ecosystem, a forest landscape was selected as a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landscape ecology,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ner structure in an eco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certain procedures to regulat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forest landscape and construct a landscape pattern of forest ecosystem functions. Considering the functions of biologic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support in forest ecosystems, forest landscape zones should consist of areas of forest production, research, experimentation, recreation, and conservation to add value to the forest ecosystem, enhance its functions, and then identify th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 featured in the research area.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planning, this paper develops a zoning project of ecosystem functions suitable for various environments. For this research, the Hui-Sun forest station in Taiwan Province, China was selected to be the experimental area for studying the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a zoning project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 suitability of optimiz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services. Translated fro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4, 24(9)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市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从景观水平和景观要素类型两个层次上,对比分析了武夷山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变化,得出该区域在研究时段内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增强,同时森林景观面积减少、优势度下降的结论。这种景观空间变化将会降低区域景观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以及固碳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4.
马立辉  方文  刘杨  何平  王海洋 《林业调查规划》2012,37(1):108-111,118
阐述山地型城市森林的内涵及生态网络的特点,综述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的系统特征体现了山地型城市森林的自然生态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山地型城市森林局部主要功能的针对性和整体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空间格局的优化及同其他景观的和谐统一性.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构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山地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以及群落组成与梯度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退耕坡地系统属于退化土地生态系统,大部分是毁林(草)开荒形成的,是人为加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逆行演替而形成的低产脆弱的生态系统。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整治与恢复,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和人为设计理论。退耕还林(草)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定向加速景观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评价退耕地的生态经济效益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评定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项目的产出、效果和影响。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景观尺度与等级理论、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理论、景观演化与干扰理论探讨了退耕地生态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s the result of centuries of changes produced both by natural processes and human driving forces. For centuries many mountain and hillside area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deforestation to create space for agriculture and grazing, although the abandonment of traditional mountain agriculture has produced a natural forest recovery in many regions of the world. The physical changes imposed on the landscape by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woodland have brough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depending on the geograph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and on the scale of the sites. Among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natural reforestation, one of great interest is the reduction of open spaces resulting in a loss of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mosaic features. This review paper focused its attention on landscape metrics or indices that are frequently used to asses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cape and to monitor changes in land use: mean patch size (MPS), connectivity (CONN), boundary length (BL) and the patch number (NP).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52 selected papers and 53 case studies, we identified the main gaps in current knowledge, providing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Most of the reviewed studies focused only on a portion of the spatial attributes that we were interested in and only 32 case studies reported accurate data both on forest expansion rate and time range analyzed in the study area. We conclude that the study of changes in all the spatial attributes considered within the same case study is a key to explain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in mosaic cycles or in stochastic dynamic landscapes that emerged from the interplay of several processes, and to predict and explain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how changing spatial attributes affect biodiversity, habitats,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is limited by the scarcity of studies that explicitly consider the shifting in time of the four spatial attributes together.  相似文献   

17.
同传统植物景观相比,现代植物景观具有总体规划性、功能多样性和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因地制宜,依据不同的公共空间选择合适的植物景观形式是增强公共空间标识性和归属感,提升其魅力的有效处理方式。无锡惠山惠智广场景观设计体现了在城市公共空间创造现代植物景观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开展科学合理的生态服务功能区划,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步骤之一。笔者根据斧头湖库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对斧头湖区进行生态系统功能服务区的划分,系统地阐述了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为指导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决策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利用昆明市1990年和2000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昆明市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0年昆明市各景观要素之间变化显著,景观要素面积增加的有建设用地、城镇居住用地、草地和旱地,增加最大的是城镇居住用地,增加了10.92 km2,比1990年增加了5.5%;面积减少的有水田、林地和湿地;各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其主要特征:①城区外水田、旱地等生产用地向城市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转移,其中水田在10年间向城镇居住用地转化了1 134.25 hm2,占1990年水田的5.81%;②林地、旱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化,林地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最大,为1 694.19 hm2.对昆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用地景观破碎度减少,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林地、草地和旱地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总体格局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20.
黄金锋 《广东园林》2006,28(Z2):21-24
在对惠州市道路园林绿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惠州市如何打造生态景观路及塑造有惠州地方特色的生态景观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