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芳草×晨·墨 该蚕种是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育成的一对体质强健、耐氟性好和高产的夏秋用蚕品种,1996年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在生产上试繁推广。 该品种为中×(日·日)三元杂交种。中系芳草为斑纹限性品种,日系为晨光和星斗的杂交原种。正交越年卵为灰绿色,卵壳滞白色,反交越年卵为灰紫色,卵壳白色,兼有淡黄绿色。蚁蚕孵化齐一,黑褐色,克蚁头数为2250头左右。稚蚕期有密集性,各龄眠起齐一,食桑  相似文献   

2.
以现行春用、夏秋用蚕品种为材料,进行的原种、杂交原种和各种类型杂交种的同期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优势率的大小顺序为F_1≈交原四元种(中·中×日·日)>交杂四元种(中·日×中·日)>F_2;杂交原种为母体的一蛾产卵数可比单交种提高25%,且交原四元种的产茧量、茧质成绩与F_1无显著差异;交原四元种对原种的杂交优势率,等于杂交原种对原种和四元对杂交原种杂交优势率的某种乘积;杂交种为母体的一蛾产卵数可比杂交原种为母体的提高8%;同时还发现交杂四元种中部分组合的成绩可以接近F_1与交原四元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丰1×富日是湖州蚕研所育成夏秋蚕新品种,已通过省级蚕品种审定,本文简要介绍了原种及其杂交种的性状,供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两广一号”在广东、广西两地区推广使用十多年,对提高夏秋蚕期蚕茧的产量釉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但存在原种产量不高,繁殖系数偏低等缺点,已不适应当前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932·芙蓉×7532·湘晖”(简称“9·芙×7·湘”)是我所从1988年开始选配,1989年起与广西蚕业指导所协作,共同试验攻关的夏秋“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选育目标是体质强健,易养,产量高,繁殖系数  相似文献   

5.
夏秋蚕新品种芳草×晨·星的育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芳草×晨·星是在“七五”期间纯种选育基础上,“八五”期间通过杂交组合选配选拔出来的夏秋用三元杂交种。省级实验室鉴定结果,与对照种薪杭×科明相比,万蚕产茧量高5.43%,万蚕茧层量高5.08%,解舒丝长长11.79%,茧丝长长7.35%,净度92分以上,纤度2.78dtex,出丝率与对照种相仿。农村生产鉴定结果,其成绩和经济指标优于对照或与之相仿,符合浙江省蚕品种审定标准,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已在生产上试繁推广。  相似文献   

6.
蚕的人工饲料全龄饲育在1960年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最初用人工饲育的蚕品种是5·4×2·4;日112·中110×大造。继后杂交种、原种有数个品种都能用人工饲料饲育但杂交种比原种饲养成绩好。原种用人工饲料育在当时还不够理想,再加上人工饲料的饲育技术不成熟,所以成绩差,死蚕多。  相似文献   

7.
黄林生 《蚕桑通报》2000,31(2):54-54
芳草、晨·星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学系90年代中培育成的一对夏秋用新品种,其一代杂交种具有体质强、茧质好、产量高、抗氟性能强等优点,深受我县广大蚕农及丝厂的欢迎。我县1997~1999年三个春期分别饲养了410g、962g、475g,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饲育经过,种茧调查及生产实绩见表1、表2。表1 1999年春芳草、星·晨饲育经过表品种1龄(d∶h)2龄(d∶h)3龄(d∶h)4龄(d∶h)5龄(d∶h)全龄(d∶h)催青期(d)蛹期(d)全蚕期(d∶h)芳草3∶073∶023∶225∶127∶0022∶19101547∶19星·晨3∶082∶203∶145∶007∶0021∶18101748∶18表2 芳草、星…  相似文献   

8.
多丝量新蚕品种“夏协一号”即“花·丰×8B·5A”是中·中×日·日双交四元一代杂交种,其原种好养,交配性能好,产卵量多,产附好,制种性能高于对照种“芙蓉”和“湘晖”。一代杂交种经多点多批试养结果,比同期对照种“芙蓉×湘晖”单张产茧量增19.30%,单张产值增31.20%,壳重增17.30%。据蚕农普遍反映,该种虽抗高温多湿性能较弱,但蚕儿孵化、发育、眠起、熟蚕均齐一,食桑快,好养,抗氟化物污染性能较强,上簇吐丝埋笼较快,是一对很有希望成为我省春秋兼用的多丝量杂交新种。  相似文献   

9.
<正> 一、杂交原种性状及饲育要点陕蚕三号(122·795×226·796)系四元杂交种。其原种:中系122·795(编号5号),795·122(编号7号);日系226·796(编号6号),796·226(编号8号)。杂交方式:5×8正反交,6×7正反交,5×6正反交,7×8正反交。1.杂交原种性状: 5号:中系二化性交杂原种。越年卵灰绿色,卵壳淡黄。春季每蛾产卵500粒。克卵1752粒。孵化齐一,蚁蚕体色黑褐,  相似文献   

10.
“932·芙蓉×7532·湘晖”简称“9·芙×7·湘”,是广东省农科院蚕研所于1988年开始选择组配试验,1989年开始与广西蚕业指导所协作,共同研究攻关的夏秋用“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广东所主攻生命力,广西所主攻丝质,定期交换品系,异地杂交、复壮。1990年开始纳入广东省农科院重点课题,1990年至1992年期间,分别参加广西和广东的省级品审鉴定,参加广东省农科院中试。1992年广西通过品审鉴定在生产上大量推广。目前已发展到邻近几省。至今共发放蚕种约120万张。几年来的  相似文献   

11.
我所自育成和推广夏蚕品种“桂夏二号”(932×7532)十多年来,它一直是广西夏秋蚕当家品种.对提高我区夏秋高温季节的蚕茧产量和蚕丝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原种932和7532存在产卵量少、繁殖系数低的缺点.为保持其体质强健,茧丝质较好的优良特性,提高其原蚕的生命力和蚕种的繁殖系数,我所于1989年选择932、7532与芙蓉、湘晖两对体质较强、茧丝质优、配合力好的夏秋蚕品种配成932·芙蓉×7532·湘晖四元杂交种,简称9·芙×7·湘与广东省蚕研所协作进行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鉴定结果(见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杂交原种性状及饲育要点秋试2号(东_(13)·新杭×7824·32052)系四原杂交种。其原种是中·中和日·日二原杂交种:中系东_(13)·新杭(编号5号)、新杭·东_(13)(编号7号),日系7824·32052(编号6号)、32052·7824(编号8号)。杂交方式;5×6正反交,7×8正反交。  相似文献   

13.
用杂交育种系统选择法育成了中系品种芳山和日系品种星光.并应用杂种优势的原理,先将星光与科明(本所1980年育成)组成日系杂交原种星·明,再与芳山组配成三元杂交种芳山×星·明.本品种具有抗性强、稳产、茧丝质优良、原蚕好养、繁育系数高等优点,根据浙江5个基点的试繁,芳山×垦·明的万蚕茧层量、解舒丝长,分别比对照品种浙农1号×苏12高16.18%、17.06%.该品种净度为93.36分.适于长江流域夏秋期饲养.  相似文献   

14.
“两广二号”(932,芙蓉×7532.湘晖)是广西蚕业指导所和广东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合作选配的夏秋用四元杂交种.该品种杂交原种好养、易繁、产卵多、产附好,繁殖系数提高20%~25%;杂交种好养、稳产、丝质优、全茧量、茧层率、单产、单茧丝长、净度、出丝率等均超对照种,生命率与对照相仿,是适应于两广及兄弟省夏秋高温饲养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5.
<正> 为适应蚕桑生产的飞速发展,1990年秋季我场从陕西省蚕桑研究所首次引进陕蚕三号杂交原种试繁普种,并获得成功。陕蚕三号原种是中·中和日·日四元杂交组合。中系由122、795正反交组成,正交为陕三5(122×795),反交为陕三7(795×122);日系由226、796正反交组成,正交为陕三6(226×796),反交为陕三8(796×226)。其中陕三7为限性品种,即壮蚕雌蚕为普斑,雄蚕为姬蚕。今秋我场引进试繁的是陕蚕三号的陕三7和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省蚕茧生产推广应用的家蚕品种是二元一代杂交种,原种场繁殖的是纯种,随着生产的发展,我省1992年5月开始繁殖双交原种,制造多元一代杂交种(东43×7·湘,9·芙×7·湘)。多元一代杂交种在我省大量推广应用后,繁殖双交原种就成为原种场的主要任务。目前,我所繁殖的双交原种有“932×芙蓉”和“7532×湘晖”。最初,由于繁殖双交原种在操作上及  相似文献   

17.
家蚕新品种粤枫一号是广东省丝绸集团蚕种繁殖试验所育成的适用于华南蚕区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高温造饲养的夏用四元杂交种,其杂交型式为“东43C·芙蓉×7532·2065”(即“C·芙×7·2”),于1997~1998年参加我省新蚕品种共同鉴定,1999年4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桑专业组组织的审定,并可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解放后经过三次大规模的蚕品种更换,把蚕茧出丝率由8%提高到13%左右,近年推广的菁松×皓月等品种更提高了一步。我省的家蚕品种亦经三次换代,每一次的品种更换,均取得了产茧量、茧质,丝质上的提高,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国外,日本历来就很重视蚕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目前一代杂交种普及率最高的是朝·日×东·海、芙·蓉×东·海、春岭×钟月等,其中,朝·日×东·海的中系原种“东”和“海”是限性斑纹品种,其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杂交、系统选育和添食氟化物等方法,育成耐氟新蚕品种R21、654,并组配双交原种(R21×伦荣、654×苏学5)及其一代杂交种21·伦×65·苏。经多批次室内试验、省品比鉴定、农村试养结果表明,该品种耐氟性强、茧丝质良好,虫蛹生命力和万蚕产茧量比对照种提高12.24%和10.03%,茧丝长和解舒丝长分别增加88.01米和204.27米,净度91.8分,小蚕能耐桑叶含氟量80ppm以上。  相似文献   

20.
<正> 1984年春季我场第一次繁育新品种陕蚕二号一代杂交种,饲养蚁量400克,共制一代杂交种4376.5张,平均克蚁制种10.94张。随着蚕品种的更新换代,这对品种在我场生产中已占一定比例。这里想就我们饲养这对品种的情况谈点体会。一、饲养情况: 1.原种催青:本品种是二化性中·中×日·日四元杂交种。正反交孵化率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