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进行了对比单一用性诱剂防治小木蠹蛾成虫试验,单一使用川硬皮肿腿蜂防治小木蠹蛾幼虫试验,综合性诱剂与川硬皮肿腿蜂协同防治小木蠹蛾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与肿腿蜂协同防治小木蠹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仪,研究羽化初期川硬皮肿腿蜂对花椒挥发物、花椒虎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诱导的学习效应,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不同浓度花椒挥发物的行为反应,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羽化期经历10g·mL-1花椒枝条挥发物诱导的川硬皮肿腿蜂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最高,达到66.67%,与其余9种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次是羽化期经历10g·mL-1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其对味源的行为反应率为64.44%,而经历0.01g·mL-1花椒枝条与虫粪木屑挥发物诱导的肿腿蜂反应率最低,表明经花椒挥发物和花椒虎天牛虫粪学习处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正面影响,且花椒枝条挥发物在同类因素中对川硬皮肿腿蜂防治花椒虎天牛有最突出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肿腿蜂携菌防治天牛,可发挥肿腿蜂主动搜索和病菌致病力强的优势,收到较单纯放蜂或喷施菌剂更好的效果。但需保证携带的病菌不会显著影响肿腿蜂的寄主搜索能力。为了利用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病原菌防治松墨天牛,本文测定了4株松墨天牛致病菌的孢子粉和孢子悬浮剂对川硬皮肿腿蜂的毒力。结果表明:雌成蜂携带粉剂孢子的死亡率高于携带悬浮剂孢子的死亡率;当喷施孢子悬浮剂时,4个菌株的累计死亡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白僵菌对川硬皮肿腿蜂的毒力较绿僵菌高,致死速率也较绿僵菌大。研究结果可为川硬皮肿腿蜂携菌防治松墨天牛的菌种选择和剂型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巨桉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巨桉林中,利用生物防治的手段,通过引进花绒寄甲和川硬皮肿腿蜂对巨桉树干中的云斑天牛进行防治,以期得到最佳的生物防治方案.通过花绒寄甲单独防治,川硬皮肿腿蜂单独防治,以及花绒寄甲和川硬皮肿肿腿蜂综合防治的措施设置3个处理及对照,并定期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防治结果:川硬皮肿腿蜂单独防治,有效防治率为42.8%;花绒寄甲单独有效防治率为71.7%;两者结合防治,有效防治率为87.5%.花绒寄甲和肿腿蜂综合防治防治效果最好,但考虑到花绒寄甲单独防治与其防治率差别不太大,以及人力、物力等经济因素,最终确定单独使用花绒寄甲防治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膜翅目:肿腿蜂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周祖基  曾垂惠 《林业科学》1997,33(5):475-480
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膜翅目:肿腿蜂科)周祖基,杨伟(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曾垂惠,杨德敏,叶伟军(四川省森林病虫防治试验站永川632100)(四川省国营沪县林场沪县646100)关键词川硬皮肿腿蜂,生物学,粗鞘双条杉天牛,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6.
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论述了川硬皮肿腿蜂生物生态学特性,重点阐述了川硬皮肿腿蜂的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川硬皮肿腿蜂进一步的研究及在生物防治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黄粉虫蛹不同温度处理对人工繁育川硬皮肿腿蜂的影响,该研究设置了5个处理温度(-10,-4,0,4,10℃)和3个处理时间(1,4,7d)。通过比较川硬皮肿腿蜂在不同处理蛹上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4个繁育指标,筛选最适于繁蜂的寄主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组,低温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殖效率。其中-4℃处理黄粉虫蛹7d后繁育的川硬皮肿腿蜂的寄生率、繁蜂成功率、单管繁蜂量和出蜂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76.67%,66.67%和8.15,10.89头,可显著提高川硬皮肿腿蜂的繁育效果。因此,推荐以-4℃处理黄粉虫蛹7d为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8.
驯化川硬皮肿腿蜂生物防治松褐天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利用川硬皮肿腿蜂的学习行为,用马尾松枝条对其驯化,以求提高川硬皮肿腿蜂在马尾松上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搜寻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多代的驯化,川硬皮肿腿蜂对马尾松挥发物趋避性明显降低,适应了松褐天牛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了在马尾松上对松褐天牛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川硬皮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试验,发现将川硬皮肿腿蜂接入天牛幼虫试管中后,肿腿蜂约20min以内对天牛幼虫的攻击率达100%。约2~7d后产卵,寄生率94.87%,卵期2~4d,幼虫期4~6d,结茧率89.19%,蛹期11~15d,羽化率75.76%,最终完成生活史。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从取食到产生后代,完成完整生活史,根据气温情况,大概需要30~40d左右。且试验显示川硬皮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的低龄幼虫有较强的寄生致死效果。  相似文献   

10.
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ichuanensis Xiao)对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幼虫进行室内及林间寄生试验,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可以对云斑天牛一龄幼虫寄生。其室内攻击天牛幼虫致死率为100%。林间防治有效率为61.11%,室内寄生生产卵率为62.5%,子代蜂的出蜂率为20.83%,对云斑天牛具有一定的持续防治效果。而对个体较大的接近老熟的幼虫则无法寄生。寄生成功后,川硬皮肿腿蜂母代蜂寿命会延长至子代蜂幼虫化蛹。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川硬皮肿腿蜂携带白僵菌主动传染松墨天牛的室内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松墨天牛个体大小对川蜂能否成功寄生影响很大,在4龄天牛幼虫上,川蜂不能寄生;3龄幼虫中,以每头10蜂处理的寄生率达到70%,以每头5蜂处理的寄生率为40%,寄生成功后川蜂能在寄主上完成生活史。Bxs菌株对川蜂的毒力不强,可以忽略白僵菌对川蜂的毒力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韶山市、南岳区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2种天敌昆虫,开展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结果表明:2种天敌昆虫对松褐天牛有良好的控制作用,4个试验区的平均虫口减退率为92.65%,校正虫口减退率为91.41%;混合释放2种天敌昆虫的寄生率为92.42%,高于单独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和花绒寄甲的寄生率62.00%和87.34%。  相似文献   

13.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  相似文献   

14.
以花鸟市场购买的普通黄粉甲幼虫和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培养的川硬皮肿腿蜂为试材,就黄粉甲的饲养方式对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24、28℃3种温度条件下培养的黄粉甲的老、熟、幼虫体长、初化蛹时间及蛹个体大小均有差异,随着饲养温度的降低,黄粉甲老、熟、幼虫体形变长、蛹的个体变大、初化蛹时间延长;3种温度下所化黄粉甲蛹按蜂蛹比1∶1接入川硬皮肿腿蜂后,其寄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子代出蜂量无显著差异,20℃条件下所化蛹的寄生率和出蜂量分别较其它处理组提高了12%~22%和3~5头;在相同温度下饲喂葡萄糖的黄粉甲组与没有饲喂葡萄糖组相比,其肿腿蜂寄生率和子代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川硬皮肿腿蜂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川硬皮肿腿蜂是近年研究中发现的一个新种,为尽地应用于生产,对其人工敏育技术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初步解决了肿腿蜂人工繁育的持 生产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6.
李霞 《防护林科技》2020,(1):48-49,52
根据川硬皮肿腿蜂(Scleroderma scichuanensis Xiao)和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的作用特点和优势,主要以协同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为例,进行野外释放及防效研究。结果表明:川硬皮肿腿蜂和中华甲虫蒲螨对天牛均有控制作用,两者的交互作用,平均寄生率为52.8%,虫口减退率为54.62%,防治效果均优于农药;二者作用时期不同,蒲螨对低龄幼虫寄生率高,肿腿蜂对中高龄幼虫寄生率高。在防治时,应根据两者的作用特点和优势,在不同时间(龄期)进行2种天敌的先后释放可达到较高的寄生率和虫口减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