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甜菜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甜菜生产成效,因此在繁育推广甜菜种子生产过程中,我们抓住以下几个环节,提高了甜菜种子质量。坚持品种区域试验我们先后引进十九个品种,都是经过不同地点的多年鉴定,自育品种也是经过区域鉴定后,扩大繁殖,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2.
拓宽甜菜育种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前我国甜菜育成品种存在变异系谱和遗传基础狭窄的局限性。实践证明,通过引进国外种质资源并导入野生种质、诱变育种、航天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途径方法,能拓宽遗传基础,创造不同类型新品种,使甜菜育种工作上一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甜研七号系采用选择育种法育成的标准偏高糖型多粒二倍体新品种。1991~1994年经黑龙江省第丸届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鉴定,表现抗褐斑病、耐根腐病、根产量稳定,含糖率和产糖士两个目标性状同时接近成达到高糖型和丰产型甜菜新品种标准,明显优于统一对照(甜研301)品种和当地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4.
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甘薯资源的鉴定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年来引进30余份亚蔬甘薯资源,通过对生产力、品质、抗逆性等方面的鉴定,认为它们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可能性不大、而某些品种的优良性状可扩大我国甘薯育种遗传基因源。徐州甘薯中心已利用亚蔬资源育成4个优良品种(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甜菜品种的遗传基础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我国不是甜菜起源地,育种年限至今也仅有40年左右。我国甜菜育种是在引种、鉴定、选择利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了解我国甜菜品种的遗传组成,骨干品系的遗传基础及变化趋势,对我国甜菜育种和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我国甜菜品种选育的回顾从我国应用第一批...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我国“七·五”期间已编入《全国甜菜品种资源目录》中的564份甜菜品种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抗褐斑病性、品质性状的鉴定结果。对甜菜5个主要性状(60份材料)进行了相关和主成分分析,并进行了鉴定评价,提出了在育种和生产中应选择的材料,及协调好主要性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甜菜种质资源性状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平 《中国糖料》2010,(3):46-48
通过20多年对中国甜菜种质资源搜集、整理、繁种、编目及入库保存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研究,弄清了目前我国甜菜中期库保存种质资源的植物学形态特征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根据对已经编目入国家种质长期库的1382份甜菜种质资源材料的主要经济性状鉴定试验结果是:中国甜菜种质资源的块根产量、含糖率和产糖量均以西北生态区最高,华北生态区次之,东北生态区最低,同时其变异幅度也比较大。由此表明我国甜菜不同生态区保存的甜菜种质资源材料具有相当高的异质性和丰富遗传基础。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甜菜科研及育种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品种改良工作是现代化农业科学研究和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含着三个环节:一是品种资源,二是育种工作,三是良种繁育和推广。作物的种质资源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它们不仅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又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因此,作物种质资源历来得到国内外育种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全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会议指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对发展农业生产,逐  相似文献   

9.
麻类所麻类育种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全面回顾了麻类研究所麻类育种工作五十年的历程,较为详尽地阐明了麻类育种工作开展的过程.五十年的麻类育种工作经历了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评价、鉴定与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运用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基本形成了我国麻类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先后收集和整理麻类资源近万余份.选育出新品种30余个,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红麻品种"7804"、苎麻品种"圆叶青"和"中苎1号"及黄麻品种"湘黄麻1号"等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亿元.选育了亚麻品种中亚麻1号,结束了我国南方没有自育亚麻品种的历史.现代的麻类育种向多元化育种目标发展,为麻类的不同用途选育出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九三垦区自1979年引进德国品种进行异地鉴定试验。1980年又与德国KWS公司签定了合作育种协议 ,目的一是选择适于垦区生产需要的优良品种 ,二是通过新品种试验进一步了解国外甜菜育种水平及动向。1979年~1999年共引进鉴定45个品种 ;先后有6个品种在九三地区及其它地区大面积种植 ,经过21年的引种、鉴定、推广 ,德国品种在九三地区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缺点。1优点一是解决当时急需单芽种问题。80年代初 ,由于我国遗传单芽种还没有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九三垦区人少地多 ,种植甜菜间苗为主要问题 ,德国…  相似文献   

11.
国家甜菜品种区试年会于2003年12月28~29日在哈尔滨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省(或自治区)级种子管理部门的领导,中国糖业协会和中国甜菜协会的负责人,主要甜菜科研单位的育种和栽培专家,种子公司经理、总经理,制糖企业原料经理、总经理以及各试验点负责人等共41人。会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2003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对所有参试品种的试验数据做了逐年、逐点分析和讨论,推荐了参加生产试验品种和鉴定推广品种。会议对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甜菜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包括在主要或特殊种植区适当增加试验点次;委托独立科研单…  相似文献   

12.
大豆育种工作的进展与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吉林省四平市农业科学院重建于1972年,从事大豆育种工作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97年育成了我院第一个大豆新品种,1998年被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四农一号,填补了我院在大豆育种史上的空白。一、大豆育种工作的进展1 引种鉴定,确定本地区主推品种1974-1976年进行引种鉴定试验,确定在四平地区推广九农9号大豆新品种。1979年播种面积达到12106万亩,占四平地区大豆播种总面积69%,为四平地区大豆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 创造基础材料,丰富育种种质资源1973-1998年共配制有性杂交组合1000多个,从中选育出一批基础材料,如具有抗…  相似文献   

13.
区域试验是鉴定新品种产质量、抗逆性与适应性、稳定性的重要手段,是新品种审定和品种区域化的主要依据;也是育种成果迅速转变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我国甜菜品种区域化鉴定的回顾我国自5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组织主要农作物的区域试验鉴定工作。甜菜品种的区域化试验,也是这一时期在收集整理农家品种的同时,引进国外品种,在我国的不同甜菜栽培产区进行联合鉴定试验。如在东北地区选用了苏联的拉蒙1537(P1537)品种,波  相似文献   

14.
浅议甜菜品种抗褐斑病研究进展及随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beticolaSacc.)是甜菜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和含糖率。本文从甜菜褐斑病菌的致病力、甜菜褐斑病抗性资源、抗性机理、鉴定指标与技术及甜菜抗褐斑病品种的选育出发,对我国甜菜品种抗褐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概述了未来甜菜抗褐斑病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甜菜种植20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甜菜经济性状的提高、品质性状的改善以及抗逆性的增强等,无疑育种选择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以往甜菜的选育工作,尽管对选育指标做过较多的探索和研究,但品种类型的划分和入选与否,仍然主要根据甜莱收获后的根重和含糖率的差异。所以,开辟新的选育途径、通过新的选择标准,特别是生理指标,来进行系统程序的选择、组合、鉴定,从而培育出丰产、高糖、抗逆性较强的新品种,是目前甜菜育种工作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加快育种进程、进一步较大幅度地提高甜菜生产性能,促进甜菜制糖业生产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省茶树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十分丰富。茶树品种资源蕴藏着各种性状的遗传基因,它们既是茶叶生产上极其宝贵的自然财富,又是育种工作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挖掘地方  相似文献   

17.
吉甜系列甜菜多胚品神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过程,在过去50年中育成17个多胚品种。通过回顾吉甜系列甜菜多胚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历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协作二号是采用生理育种方法,通过系统的生理选择、组合、鉴定、品比、区试和生产示范育成的丰产、高糖、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的多倍体新品种。该品种在块根产量、含糖率以及光合性能、物质代谢、呼吸代谢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超亲优势,是一个特殊配合力强的杂交组合;在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含量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上具有平均优势。其生产性能优于当地推广种,具有较强的超标优势。并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根重与含糖率的负相关矛盾,为甜菜生理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甜菜是重要的制糖原料.其产质量直接影响着食糖的生产。培育出高产高糖且耐病的品种.一直是甜菜育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多年来.全国各育种单位的科研人员运用三系配套在甜菜育种工作中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育出了不少优良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糖业的发展。据石河子甜菜研究所查证.我国甜菜育种的基础材料多来自前苏联和波兰等国.在经过我国育种工作者不断地驯化和改良后.  相似文献   

20.
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九云  李军虎 《玉米科学》1996,4(2):018-022
本研究在对玉米种质资源广泛搜集,深入鉴定的基础上,采用组建基因库和群体改良的方法,开展了玉米种质资源创新及应用的探讨,研究结果,(1)通过大量的鉴定和测配工作,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特点的优异种质,编入中国玉米品种志和国家玉米资源目录;(2)通过资源创新研究,总结出了一些资源创新成功的方法,选育出了一些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抗病性强的优良自交系,在育种和生产上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