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为制订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量。2年试验结果表明,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6~10d和2d。使用15%WP2000倍,施药3次,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期为28d,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29mg/kg~0.187mg/kg和0.526mg/kg~0.0792mg/kg。  相似文献   

2.
扬州市土壤有效钼含量状况与钼肥施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市土壤有效钼含量0.061mg/kg,96%的土壤缺钼,90%的土壤极度缺钼。施用钼肥对棉花、水稻、小麦、油菜、大豆均好的增产效果,增产效果依次是:大豆〉棉花〉油菜〉小麦、水稻钼肥的适宜用法是钼肥浸种或拌种,棉花钼肥的适宜用法是苗期喷施或拌种,钼肥与锌、硼等微量元素配合施用要进一步提高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硫双威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未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  相似文献   

4.
用^14C-氢醌和^15N-尿素为标踪剂,通过棕壤盆栽试验,研究了氢醌在土壤中分布,存在形态及迁移机制。氢醌的残留量随土壤垂直深度的增加而增多,平均土壤残留量为0.041mg/kg土。由于土壤理化和生化作用,约有13%的氢醌分解成CO2和水。残留于土壤的^14C,49%进入土壤主子有机化合物,不能再被溶剂所提取。实验测定了水稻对氢醌的吸收,分配和代射,糙米和茎叶中氢醌的含量分别为0.07mg/kg  相似文献   

5.
高特克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农药高特克及其代谢产物在油菜和土壤中的降解。结果表明,高特克使用后,母体在植株和土壤中降解较快,并通过代谢产物高特克酸,以其母体和代谢产物总量评价其安全性,它在土壤和植株上半衰期分别为17.2和5.2d,按推荐剂量使用,在油菜籽中的最终残留低于0.1mg/kg。  相似文献   

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土壤中的除草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水,土壤中除草醚的方法。该方法对除草醚在水和土壤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9.0%和92.5%,最小检出浓度分别为1.1×10^-2mg/L和0.11mg/kg。  相似文献   

7.
用丙酮提取,经水-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净化,气相色谱FPD检测器的P滤光片测定嘧啶氧磷的水稻土壤,水中的残留量,其回收率为:糙米95.0-97.0%,稻杆86.4-96.7%,稻壳83.2-91.7%,土壤89.5-96.5%,水80.0-80.7%。土壤中半衰期为6.23-7.93天,稻田水中0.85-3.93天。测得终点残留量糙米≤0.08mg/kg,稻壳≤0.5mg/kg,稻杆≤0.24mg/  相似文献   

8.
施用林丹跟踪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丹虽是有机氯类农药,但在作物及土肿丙体六六六的残留量不高,1991年、1992年在河南、河北、山东等三省六县施用林丹地区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的残留量为6-130μg/kg全部符合我国土壤中林丹残留量的送审稿标准(<600μg/kg)。小麦中的残留量为<2-42μg/kg,全部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中林丹残留量标准(<100μg/kg)。  相似文献   

9.
浙中红壤有效硼水平及油菜硼素营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晓男  毛东明 《土壤肥料》2000,(1):30-31,34
18个供试土壤平均有效硼含量为0.53mg/kg。油菜NPKB处理平均产量为1872.3kg/hm^2,NPK区(无硼)相对产量为66.1%,施硼油菜平均增产611.4kg/hm^2,增产率达48.5%,生产百千克油菜籽需硼量为5.07g,土壤供硼率为62.7%。硼肥的当季平均利用率为4.3%,土壤有效硼含量与无硼区油菜籽相对产量呈极显著相关,r=0.5991,n=18;与油菜施硼增产量之间达极显  相似文献   

10.
代森环在黄瓜上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鲁生  邵泽启 《农业环境保护》1995,14(4):172-174,166
本文对代森环及其有毒代谢物乙撑硫脲在黄瓜及土壤中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代森环在黄瓜上的残留半衰期为2-6d,在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为3-10d,黄瓜及土壤样品中均未检测到乙撑硫脲残留,水洗后黄瓜中代森环残留平均去除率达88.46%,结瓜期喷施70%代森环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5次,间隔3d后,黄瓜中代森环残留量不会超过3mg/kg的残留标准。  相似文献   

11.
弹尾目昆虫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许杰  柯欣  宋静  骆永明 《土壤学报》2007,44(3):544-549
土壤弹尾目昆虫作为无脊椎动物和中型土壤动物的典型代表,其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巨大的生物量,在重金属污染环境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优势。本文简要概述弹尾目昆虫在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中、生态毒理学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上的一些方法体系及检测主要指标参数(群落结构,种群特征,生存率,生长率,繁殖率,金属硫蛋白和酶活指标)。最后对弹尾目昆虫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应用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ABA对水稻花后剑叶光合产物输配作用的示踪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浩  龚荐  罗时石  葛才林  马飞 《核农学报》1996,10(4):244-250
运用示踪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 ABA 涂稻穗及剑叶后,剑叶中几种光合产物的变化,发现 ABA 涂稻穗后,能抑制剑叶中暂不输配物质的形成,对可输配物质的形成与光合产物的输出速率具促进作用。ABA 涂剑叶后,对暂不输配物质、结构物质与呼吸消耗具抑制作用,对可输配物质的形成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8,他引:47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5%~ 30.0% ,交换态铁、碳酸盐结合态铁、有机态铁、无定形结合态铁分别提高了1.5%~12.7%、2.4%~8.9%、11.6%~19.5%、32.5%~72.5%。锰、锌的各形态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 ,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大了土壤铜的消耗 ,全铜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硼的吸附-解吸对土壤表面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三种不同类型土壤———棕红壤、黄棕壤、灰潮土在特定条件下的电荷零点(PZC) :ck—PZC(无硼 )、ads—PZC(硼吸附 )和des—PZC(硼解吸 )的研究发现 ,棕红壤和黄棕壤的ads—PZC与其ck—PZC相比 ,都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灰潮土 ,由于本身碳酸盐的缓冲作用 ,其ads—PZC与ck—PZC几乎相等。在硼吸附发生后 ,3种供试土壤的des—PZC较之它们的ads—PZC ,改变甚小 ,但这时灰潮土却保持强劲吸附电位离子的趋势 ,其吸附H 离子数量是棕红壤和黄棕壤的 2倍 ,表明在灰潮土上 ,原先被土壤胶体吸附的硼这时才显示利于电位离子的吸附。研究还表明 ,硼在酸性土壤中的吸附会引起 1 0倍量的质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15.
16.
水网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根外施硒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雪林  姚鼎汉 《土壤学报》2000,37(2):242-249
本文通过对嘉善县平原水稻土硒含量特征和该区水稻硒含量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表明:(1)嘉善县平原水稻土,水溶态硒含量低于一般水稻土水溶态硒的临界值(0.010μg/g),这与该区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因素相关;(2)低硒水稻土了水稻对硒的吸收积累,因此该县出产的稻米硒含量亦普遍较低,平均含硒量低于粮食硒的正常含量范围(0.040~0.070μg/g);(3)水稻地上各部分含硒量存在差异,糠、秸杆中的含硒量  相似文献   

17.
辐照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用高能X射线辐照处理34、5、龄光肩星天牛幼虫,结果表明:辐照引起幼虫的生活期延长,发育迟缓;辐照抗性随虫龄的增加而增强,5龄幼虫最耐辐照,阻止其化蛹的剂量为55~60 Gy。γ射线辐照杨树木段中光肩星天牛幼虫的结果也表明,60Gy能够100%阻止老熟幼虫化蛹。因此,可以推荐60 Gy作为光肩星天牛幼虫检疫辐照处理的有效剂量,用于原木和木质包装的检疫除害处理。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广12的父本广12,花时在9~13时,盛花在10~12时,峰值出现在11时,单株花期长达13天。母本珍汕97A花时分散。制种花时相遇在每天9~13时,集中在11~12时。花时全遇时,结实率早造达45.88%,晚造达43.75%。花时相隔48小时授粉,结实率仍可达20%。这一特征,为制种夺高产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株PL7的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线诱变的研究。结果发现,用20W紫外灯(245nm),在垂直距灯管30cm处照射90s,PL7菌株的原生质体致死率达74%。获得再生菌株234株,其中20株与亲本菌株PL7有明显的拮抗反应,6个菌株菌落生长速度提高11.0%~17.8%,液体培...  相似文献   

20.
风化对土壤粒级中磷素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土壤风化程度经常与地带性土壤的磷素存在形态相关,这已为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工作所证实,但对土壤不同粒级中磷形态的影响,迄今仍研究较少.在五十年代,Williams,E.G.和Saunders,W.M.H.曾测定了土壤不同粒级中的全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含量,并指出在所有供试土壤中,无论是无机磷或有机磷,粘粒部分的相对含量都高于砂粒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