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应用免疫SPA菌体花环法和间接ELISE法对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发现:IBD疫苗免疫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B细胞数量和IgG、IgM、IgA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未免疫的相应对照雏鸡,表明IBD疫苗免疫母鸡后,其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体液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而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株攻击子代雏鸡后,未免疫子代雏鸡外周血液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的子代雏鸡,这与IBDV感染雏鸡后,其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严重损害,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等有关,也是导致感染雏鸡免疫抑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用盐酸左旋咪唑-维生素E可溶性粉对疫苗免疫后的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盐酸左旋咪唑-维生素E可溶性粉具有促进机体细胞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明显作用,且200mg/kg体重剂量效果最为优良,鸡口服盐酸左旋咪唑-维生素E可溶性粉后7d即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鸡对IBD疫苗及ND疫苗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明显增强,血清ND抗体及IBD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液中ANAE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米糠多糖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50只健康京白939公雏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50只。Ⅰ、Ⅱ、Ⅲ组为米糠多糖处理组,Ⅳ组为攻毒对照组,Ⅴ组为空白对照组。10日龄时,Ⅰ、Ⅱ、Ⅲ组分别灌服米糠多糖50 mg/kg.d、100 mg/kg.d、200 mg/kg.d,Ⅳ、Ⅴ组灌服生理盐水1 ml/只,连续用药5 d。15日龄时,Ⅰ、Ⅱ、Ⅲ、Ⅳ组分别肌肉注射鸡法氏囊病毒悬液0.1 ml/只,Ⅴ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 ml/只。后观察鸡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且分别于攻毒前和攻毒后7、14、21 d制取鸡脾淋巴细胞悬液,进行NK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攻毒后14 d,200 mg/kg.d米糠多糖剂量组的鸡只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攻毒对照组,且NK细胞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米糠多糖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100只10日龄京白939蛋雏鸡,随机平均分为4组。Ⅱ、Ⅲ、Ⅳ组从10日龄起分别灌服低、中、高3个剂量米糠多糖(50、100和200mg/(kg.d)),每天一次性灌服规定剂量,连续5d;Ⅰ组同时灌服生理盐水作为对照,1mL/只。在灌服米糠多糖前1d和灌服后7、14和21d,分别测定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和血清IgG、IgA和IgM含量。在雏鸡14日龄时,对照组和米糠多糖处理组均实施新城疫(ND)疫苗免疫,间隔1周后进行禽流感(AI)疫苗免疫。分别在ND疫苗和AI疫苗免疫前1d和免疫后7、14和21d测定ND抗体和AI抗体效价。结果显示:(1)雏鸡灌服3个不同剂量米糠多糖后的7、14和21d,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以100mg/(kg.d)剂量组效果最好。(2)雏鸡服用3个剂量组米糠多糖后7、14和21d,血清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中IgA含量,在14d时,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中、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IgM含量在灌服米糠多糖后7d时,Ⅳ组高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14d时,Ⅲ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米糠多糖其他剂量组在7和14d,血清IgM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1d时,米糠多糖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雏鸡服用米糠多糖可以提高ND疫苗和AI疫苗免疫后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且免疫效果与米糠多糖剂量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米糠多糖能够从促进蛋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及提高疫苗免疫特异性抗体效价等方面调节健康雏鸡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用盐酸左旋咪唑-维生素E可溶性粉(商品名:禽福)对疫苗免疫后的鸡进行免疫功能增强试验.结果表明,盐酸左旋咪唑-维生素E可溶性粉具有促进机体细胞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明显作用,且200mg/kg体重剂量效果最佳,鸡口服盐酸左旋咪唑-维生素E可溶性粉后7d即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对IBD疫苗及ND疫苗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明显增强,血清ND抗体及IBD抗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液中ANAE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幼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法氏囊病毒主要破坏鸡体的体液免疫中枢,影响淋巴细胞的成熟、分化以及使淋巴细胞大量流失,从而导致免疫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进而使正常疫苗免疫效果降低或无效。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BD)活疫苗是一种中等毒力的疫苗。这种疫苗具有毒力强、对家禽的侵害程度较大以及安全性差等缺点,在临床免疫时常常诱发家禽多种不良反应,如:呼吸道症状、肠炎、新城疫等,有的还直接引起家禽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于多数养殖户兽医知识基础较差,对疫苗诱发疾病的机理不清楚,导致临床中对各种疫苗反应的预防和治疗都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就鸡IBD活疫苗免疫后常引起的几种反应原因进行逐一分析,并结合临床经验对各种疫苗反应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最早在美国特拉华州的甘保罗镇发现,又称甘保罗病。我国于1979年发现该病。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侵害雏鸡和成年鸡的法氏囊等免疫器官,破坏法氏囊产生B淋巴细胞,导致鸡体液免疫能力下降,使鸡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对ND、IB等疫苗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黄芪多糖注射液非法添加成分检测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黄芪多糖注射液中的非法添加成分现状现行的黄芪多糖注射液标准收载于《国家兽药标准》2003年版,标准标示的作用与用途为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用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等病毒性疾病。兽药生产企业受商业利益驱使,在中药制剂中添加西药,利用黄芪多糖抗病毒概念炒作,延伸扩大到能快速刺激免疫活性细胞产生抗体、提高整齐度、提高疫苗免疫应答,减少细菌和病毒对体内免疫过程的干扰,降低或消除疫苗的毒副作用,与疫苗联合使用可以增  相似文献   

12.
将100只20日龄海兰褐蛋雏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肌肉注射IBDB87疫苗0.5mL/只,同时给试验组雏鸡投服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l粒/只.对照组鸡不投服.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0、20、30d,每组随机采血.测定鸡IBD抗体阳性率、T淋巴细胞ERFC形成率、脾脏和法氏囊指数。结果表明.免疫后不同时期鸡IBD抗体阳性率、T淋巴细胞ERFC形成率、睥脏和法氏囊指数试验组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缓释复方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鸡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免疫器官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雏鸡局部体液的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免疫雏鸡4种局部体液(泪液、气管液、胆汁、肠液)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免疫雏鸡局部体液3种免疫球蛋白含量较未免疫对照雏鸡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IBD超强毒株攻击后,对照雏鸡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疫苗免疫雏鸡,发生典型IBD,并全部死亡,而疫苗免疫雏鸡免疫保护率达60%,表明疫苗免疫后,可增强雏鸡的局部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对TGEV S基因核酸疫苗免疫后体液免疫功能变化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两种核酸疫苗单独免疫小鼠后体液免疫应答的变化,证明重组核酸疫苗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刘文利  高崧 《中国家禽》2004,26(13):9-12
本试验选用在山东省普遍使用的两种中等毒力IBD疫苗,分别在12和19日龄两次免疫SPF鸡,二免后13开人工接种vvIBDV,连续观察14天。结果表明,这两种疫苗均能有效地保护vvIBDV对SPF鸡的感染,而且也进一步证明,这两种疫苗免疫SPF鸡后,均能对SPF鸡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伤并且这种损伤是可逆性的。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幼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其特征是突然发病。呈尖峰式发病和死亡曲线。病鸡表现腹泻、发抖,运动失调,法氏囊显著肿大并出血,胸肌和腿肌呈斑块状出血。由于本病传播快、流行广。虽然有疫苗或血清可用于防疫,但由于法氏囊病毒血清型的不同。交叉保护力很差。免疫效果有时很不理想,再加上有的养殖户免疫程序不合理。操作不当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免疫失败的现象也时常发生,给养鸡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鸡白细胞介素2(IL-2)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研究鸡IL-2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3个方面的试验。①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鸡IL-2能明显提高鸡新城疫疫苗免疫后HI水平、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ANAE^+细胞百分数;②对雏鸡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IL-2与否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⑧人工感染法氏囊病的防治试验。在攻毒前后注射IL-2,均可明显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结果表明,鸡IL-2可明显提高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与疫苗共同注射可作为佐剂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对法氏囊等病毒性疾病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危害幼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体内起体液免疫作用的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由于免疫抑制,引起继发和并发其它疾病(主要是鸡新城疫、鸡马立克等),致使死亡率明显升高,是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双股RNA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侵蚀的靶器官是法氏囊,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苗(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免疫应答失败,增加鸡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等病原菌的易感性,给养禽业带来严重危害和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中雏到青年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是养鸡业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以疫苗免疫来预防,但由于免疫程序不当或其他原因,常常发生免疫失败,或者一些强毒、超强毒等病毒感染,从而造成本病时有发生。临床上常使用卵黄抗体和抗生素等药物治疗,虽然对减少发病和死亡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目前卵黄抗体质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