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修龄先生是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农史学家,尤其以稻作史研究最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今年正值游先生九十岁大寿之际,做为游门第三代弟子,在导师曾雄生研究员和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老师的联系下,我于寒假专门来到游先生居住的  相似文献   

2.
钱露露  叶磊 《农业考古》2022,(3):200-208
古代日本稻作农耕在经历了上古时代的传入、中古时代的本土化发展以及中世时期的精细化发展后,于近世时期进入到以创造性发展为特征的精耕细作的高度成熟期。古代日本稻作技术与农耕具技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吸收与改造并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农学是古代日本稻作农耕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日本稻作农耕在依靠外来技术的...  相似文献   

3.
通常谈论中日文化交流,时间大多集中于汉朝之后,特别是唐朝以后;内容集中在文字、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然而,中日文化交流从农学角度,特别是稻作文化的传播,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日本考古学家原先坚持认为日本的稻作始于弥生时期,距今约2200—2300年。1978年在九州板筑遗址第十层发现了稻作文化成分与余苏型陶器,这些稻作文化成分包括有水闸的灌溉水稻田、石镰、木锄等。按中村(1979)的研究,这个遗址的稻粉出现在深达地表以下290厘米处,地表以下200厘米处水稻花粉占禾本科花粉60%。葛原等利用植物蛋白石分析法,…  相似文献   

4.
试述我国早稻的产生和历史作用──兼论华南是我国稻作栽培制度的起源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彭世奖关于我国早釉的产生问题,至今仍缺乏深入的研究。1947年日本著名专家加藤繁对此曾作过详细的探讨,提出了“中国的稻最初都是早稻,早春莳秧,早秋收获;继而形成...  相似文献   

5.
本校农史室关于浙江农业史的研究内容之一“太湖地区稻作的起源及其传播和发展问题”最近已经游修龄教授完成。该文内容分四方面:一、太湖地区稻作的起源问题。作者根据对河姆渡种稻氏族善于水上活动的考证分析,认为这一带的稻作只能说是最早的分布点而不是起源地。二、太湖地区稻作的传播问题。作者综合大量考古材料指出,不论中日学者都  相似文献   

6.
主编部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 主编及主要撰搞人 农业出版社 1995《中国农业通史·原始农业卷》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出版中)《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农史分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专著部分《稻作史论集》 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中国稻作史》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农史研究文集》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参编部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 梁家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9《中国稻作学》 第一章 《中国稻作的历史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中国考古学史最早提到的稻作遗迹,是1921年瑞典考古学者安特生博士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从事发掘调查发现的。可是当时人们注目于从那里出土的以彩陶为主体的仰韶文化的精华,质朴的稻作问题未引起学者的注意。半个世纪后的1976年,从杭州湾南岸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炭化米、稻壳、稻茎、稻叶等遗物堆积层,才引起研究者对中国先史时代稻作农辨的急切关心。当然这期间不是全然没有稻作遗址发现。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的先秦时代开始,随着稻米民族百越人向东南亚的播迁,中国与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交流便业已展开。唐宋以后,造船和航运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东南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东盟各国在接受从中国传入的稻作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稻作文化输出到了中国。交流使中国和东盟间形成了许多共同而又独特的稻作文化。本文将从稻田、稻作、稻种和民俗等方面展示中国和东南亚的稻作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重要的片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中国的稻作起源》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稻作起源问题,在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农业考古学所要解决的极为重大的课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在日本,也有很多学者关心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少的有关论著。1986年11月我应日本考古界的邀请访问东京、大阪、奈良、福冈、京都等地方,不管是在做完学术报告之后的提问,或是座谈会上的交谈,日本朋友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中国水稻起源和东传日本的路线及时间等问题。看来,中国的稻作起源已成为中日两国考古学界和农史学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了让日本学术界对中国学者研究中国稻作起源的成果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日本东海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渡部武先生建议将中国学  相似文献   

10.
由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樋口隆康为团长、历史学家福永光司为副团长、内藤大典为秘书长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学术调查团”一行10人于1990年10月2日——18日再次访问中国(该团在1989年10月曾来华访问)。先后访问上海、厦门、泉州、福州、南京、常州、无锡、湖州、杭州、绍兴、余姚等地,考察中国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及其他文物古迹,并与当地的中国考古家进行座谈。本刊主编陈文华研究员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讲师苏哲应邀全程陪同。  相似文献   

11.
据考古资料,日本从绳文时代晚期出现稻作农业,到了弥生时代稻作农业已是日本弥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至中世,稻作农耕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日本从中国学到了许多东西,农业耕作技术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要深入研究日本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就必须首先研究中国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这是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江上波夫先生在国家文物局为日本“中国农耕史学术代表团”访华举行的欢迎招待会上讲的话。日本“中国农耕史学术代表团”应国家文物局的邀请,于今年3月27日至4月10日来华进行了学术性考察访问。该团此行,是日本的中国农耕史研究者首次组团访华,日方极为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地区,农业生产都以水稻种植为主。日本在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了其独特的稻作文化,并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集团意识以及民族性格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考察日本稻作文化的内涵入手,继而研究现代日本稻作文化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对策。启示我国现代稻作文化的发展应确定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立法辅助、保持文化本真性和促进城乡交流。  相似文献   

1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仙人洞遗址外景。省市县有关领导、专家现场讨论仙人洞遗址保护规划问题万年县盘岭村现在还在使用的圆形谷仓保存着汉唐仓的古制 ,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图为本刊正副主编陈文华 (右 )、孙家骅先生在考察时合影。本刊主编陈文华研究员 (左 )为筹办“第四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等事宜专门向著名农史学家、《中国稻作史》作者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汇报、请教“中国万年稻作文化节”筹备工作剪影  相似文献   

15.
日本根据目前国内稻作所面临的问题,在降低稻作成本、实行优质优价和保证环保安全等3个方面,提出了技术开发的方向与内容,明确了研究探讨的课题,以促进日本稻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稻作文化东传日本的方式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米的历史是与日本的历史共同开始的。稻作与米可以看作日本历史的象征,至少是 日本历史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日本民族固有的生死观 、世界观乃至宇宙观,都可在这成为日本人生存根基的稻作文化中得到解释(2)。这 种使日本列岛的社会历史发生了最深刻变化的稻作文化,一般都承认是中国稻作文化的东传 。然而,中国的稻作文化到底在什么时候从哪条路线传入日本?对此则众说纷纭。有的主张 “陆路说”,有的主张“海路说”,有的主张“北路说”,有的主张“南路说”,也有的干 脆提出“多路说”…  相似文献   

17.
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乃至亚洲稻作起源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农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迄今仅在我国大陆召开的以稻作起源传播为主题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达三次。作为一位农史和林业史研究的爱好者,有幸参加过两届分别于南昌和株洲召开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亲耳聆听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关于稻作起源传播的精辟见解,仔细拜读了他们有关此一论题的诸多匠心之作,再把中、日两国学者多年倡导的有关亚洲“照叶树林文化”作为理论观照,不揣冒味,试图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稻作起源传播的历史问题及其研究方法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以此就教于农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江南稻作文化与日本──稻的收获、干燥、保存形态的变化及景日本神奈川大学河野通明关于日本稻作之起源,自柳田国男以稻作文化作为日本文化中心以来,各种论述相继问世。柳田(1952)(1)设想了经由台湾、西南诸岛以迄九州的“海上之路”。安藤广太郎(1951)...  相似文献   

19.
徐旺生 《古今农业》2005,(4):102-10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管彦波副研究员的博士论文<云南稻作源流史>于2005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系统介绍云南的稻作源流史的专著,全书洋洋30多万字,给我们展现了高原稻作历史的宏大画卷.承蒙作者见示,看到作者基于云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在整合稻作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成果的基础上,从多维的视角展示了云南作为稻作起源地之一的有力证据,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和深化了10余年来停止不前的云南稻作起源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地区稻作种植与传播(摘要)黑龙江商学院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赵荣光吉林省人文研究院筹备组张志立东北地区的稻作始于青铜时代,早於朝鲜半岛二千余年。是稻作传往日本路线的中间环节。即从长江下游──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九洲再到本洲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