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氏啮小蜂是防治美国白蛾重要的生物防治方法。文章研究了人工培育周氏啮小蜂的雌雄比例、对鳞翅目昆虫的寄生率,以及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十分有利于人工繁殖的高寄生率天敌物种,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益。  相似文献   

2.
周氏啮小蜂是防治美国白蛾重要的生物防治方法。文章研究了人工培育周氏啮小蜂的雌雄比例、对鳞翅目昆虫的寄生率,以及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防治效果。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十分有利于人工繁殖的高寄生率天敌物种,有助于提高生物防治效益。  相似文献   

3.
选取6种目前国内防治美国白蛾常用药剂,模拟林间施药方式对美国白蛾的重要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施药处理;对美国白蛾5龄幼虫进行叶片带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饲养直至化蛹,以这些蛹为宿主繁育该小蜂.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寿命有很大影响,能显著降低成虫存活时间.杀铃脲、灭幼脲Ⅲ号、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显著影响,完全可以利用该病毒配合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  相似文献   

4.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优势天敌。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成功研发出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为中间寄主的工厂化生产技术。笔者介绍白蛾周氏啮小蜂工厂化生产及林间应用涉及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释放技术及应用现状,提出研究天敌复合体、测试常用农药对白蛾周氏啮小蜂安全性和优化林间释放技术等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优化白蛾周氏啮小蜂生产工艺,为提高繁育效率和防治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释放周氏啮小蜂对桑园内美国白蛾进行防治试验。一是放蜂数量与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地投放3万头小蜂,美国白蛾的寄生率最优达到68%。二是周氏啮小蜂扩散距离所需时间,在越冬代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释放周氏啮小蜂,周氏啮小蜂扩散到50m、100m、150m、200m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0天、25天、30天、35天。在第一代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释放周氏啮小蜂,花角蚜小蜂扩散到100m只需要20天,三是是周氏啮小蜂扩散距离与寄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离放蜂点越近处,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相似文献   

6.
用2年时间,在通辽市美国白蛾发生区研究了释放寄生性天敌昆虫周氏啮小蜂和赤眼蜂防治该害虫的效果和种群数量调控情况.结果表明:林间释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为69%、天敌总寄生率为92%、防治效果为87.4%,林间释放赤眼蜂对美国白蛾卵的防治效果为78.7%.利用天敌防治美国白蛾方法有利于其他天敌种群自然繁育,无抗...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连续做了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6个世代的扩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试验温度处理间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柞蚕蛹为寄主的寄生率有显著的差异;而连续扩繁继代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即没有出现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率退化的现象;此外,繁蜂温度为24~26℃时,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蜂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白蛾周氏啮小蜂繁殖技术及其在防治美国白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重要寄生蜂,具有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容易、寄生率高等特点。在辽宁省大连市、丹东成功进行了大规模人工繁殖,并连续两年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大面积防治美国白蛾,防治效果明显,有效地控制了美国白蛾的危害,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自然界自控能力,持续控制效果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有效天敌,具有不污染环境的特点。为了调查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的林间生物防治效果,该文以美国白蛾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作为生防材料,在沈阳市美国白蛾发生区进行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试验,对放蜂后有虫株率、网幕密度及不同寄主树种受危害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各试验区7月份和9月份的有虫株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32.1%和40.0%,平均网幕密度分别比对照每株降低3.5网和5.4网;9月份有虫株率和网目密度均比7月份有所减少,说明人工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能够有效地防治美国白蛾,且连续2次放蜂效果更好;对于蒙古栎、刺槐、黄波罗等树种较多的林地,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进行生物防治美国白蛾虫害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园林绿化研究所主持的“美国白蛾生活史观察及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通过验收鉴定。 科研人员在对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调查中,共发现白蛾周氏啮小蜂、白蛾黑棒啮小蜂、白蛾聚集绒茧蜂等8种。白蛾周氏啮小蜂为美国白蛾的优势蜂种。他们还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该蜂  相似文献   

11.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几种昆虫蛹的寄生率以及林间释放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为主的13种昆虫寄主蛹的寄生率和林间释放效果。结果表明,用柞蚕、油松毛虫、美国白蛾、赤松毛虫和野蚕等5种昆虫蛹可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较适繁殖寄主,蛹寄生率和单蛹寄生数量均较高,其中柞蚕蛹寄生率和寄生量最高,考虑用柞蚕蛹扩繁周氏啮小蜂材料易得且成本较低,继而用柞蚕蛹做最适寄主进行了生产性扩繁和林间防治美国白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柞蚕蛹与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按1∶50的比例室内接种扩繁,柞蚕蛹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达97%,而林间防治美国白蛾试验按老熟美国白蛾幼虫与白蛾周氏啮小蜂1∶10的比例林间挂茧放蜂,美国白蛾蛹寄生率可达32%~41%,而对照美国白蛾蛹自然寄生率7.3%~8.7%,处理区放蜂寄生试验效果是未放蜂对照区的4.3~4.7倍。  相似文献   

12.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工艺流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重要寄生蜂,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雄性比大等特点。在滨州市进行了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工艺流程研究,成功进行了大规模人工繁殖,并连续4年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大面积防治美国白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2018—2019年在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于美国白蛾各代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开展生物防治示范,系统调查了释放天敌不同种类、不同释放量和美国白蛾不同世代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与白蛾黑基啮小蜂2种天敌混合释放,对美国白蛾第2代蛹的寄生率和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49.10%和54.12%,均显著高于释放1种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表明释放2种天敌可显著提高寄生效果.释放45枚/hm2柞蚕蛹所繁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第1代蛹的寄生率和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55.23%,65.79%,与75枚/hm2释放量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增加天敌释放量未能提高寄生效果.放蜂后,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越冬蛹的寄生率高达61.04%,极显著高于第1代蛹(46.75%),第1代蛹又极显著高于第2代蛹(28.75%),表明该蜂对第1代蛹和越冬蛹的寄生效果显著优于第2代蛹;第1代蛹、第2代蛹、越冬蛹的天敌总寄生率分别为66.99%,38.18%,70.18%,总寄生率均极显著高于相应世代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表明其他寄生性天敌对害虫具有较好的自然寄生作用.因此,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时期为第1代蛹期,经济释放量为45枚/hm2.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发生世代、历期及种群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丹东凤城地区,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一年可发生六个世代和一个不完整的越冬代。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有三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8月上旬和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5.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体内的天敌昆虫。为探索该小蜂的林间释放最佳效果,我们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出蜂时间、出蜂孔数、出蜂蚕蛹的数量、出蜂后的存活时间、林间释放等内容进行了观察,总结出了在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6.
柞蚕病害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影响及其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寄生于美国白蛾蛹内的天敌昆虫.利用柞蚕蛹人工繁殖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技术在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辽宁省10多年来的人工大规模繁蜂的实践,系统地分析了利用柞蚕蛹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失败的原因,阐述了柞蚕病害对繁蜂和小蜂个体发育的影响,提出了防控柞蚕蛹期病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释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释放技术,确定日间段适宜的放蜂时间和树体挂蜂较好的方位,作了日间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挂蜂方位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寄生率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与挂蜂日间不同时段的时间有关,与树体上挂蜂的不同方位无关,最佳放蜂时间为每日傍晚17:00~18:00时,或清晨4:00~6:00时。  相似文献   

18.
批量人工繁殖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子代雌雄比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寄生柞蚕蛹的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头数,研究了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子代雌雄比例,并在林间观测了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命力.试验结果表明,柞蚕蛹与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接种比例以1:30和1:50效果较好,繁蜂雌雄比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为了增加雌蜂的繁殖数量,采取1:30的接蜂比较为合适.林间挂蜂试验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寿命在8~11 d.  相似文献   

19.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许多种农林害虫的天敌,尤其是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ary)这种世界性检疫害虫效果更为显著。本实验利用三刀法和接种法通过柞蚕蛹人工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结果显示,三刀法对于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是非常有效的,达到95%的寄生率。我们观察和描述了白蛾啮小蜂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活史,并且发现了更多的寄主。三刀法作为饲养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一种新技术已经被推广和应用。图4表1参5。  相似文献   

20.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从卵产入美国白蛾蛹后至成虫咬破寄生蛹壳出来为止,研究这一时期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在设定的20、25、27℃的生化培养箱内用3个精密自动控温控湿仪器,完成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有效积温及发育起点温度的控制试验,试验结果看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26℃,有效积温354.05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