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与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关系,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样带、样方法对炎陵县境内不同生境中的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合湖南省"十三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炎陵县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与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较少,为82811只±26279只,主要分布于炎陵县东部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好的天然阔叶林生境中;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差且生境破碎化严重的区域分布较少甚至没有。  相似文献   

2.
棘胸蛙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与越南北部山区的大型蛙类,其对水质、地质、气候等环境因子的要求较高,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物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蛙类。由于栖息地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人工养殖棘胸蛙是缓解其野外生存压力、满足市场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成蛙驯养、种蛙繁殖、孵化与蝌蚪饲养、生态因子、疾病防控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概述,旨在为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养殖标准与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棘胸蛙的生态习性,明确其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人工养殖的方法。提出了棘胸蛙人工养殖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科学建设养殖环境、展开繁殖管理工作,合理展开饲养活动,为棘胸蛙养殖质量与养殖成功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贵州山区在棘胸蛙育苗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共性问题,总结并梳理了在贵州山区棘胸蛙育苗过程中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了环境条件及养殖设施、饲料、亲蛙的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孵化、蝌蚪培育、幼蛙饲养、环境管理与调控、环境敌害控制与病害防治等相关技术环节和要点,以期为贵州山区棘胸蛙规模化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当前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相关问题以及贵州山区产业化过程中难点和重点的剖析,总结了多年养殖试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和体会,提出了养殖场地选择与构建、环境调控、亲蛙来源与管理、产卵与孵化、蝌蚪变态期调控、幼蛙培育等关键技术及其注意事项。旨在为贵州山区棘胸蛙养殖的农户、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1991年至1996年间对聊城地区两栖类、爬行类资源的系统调查,了解到聊城地区有两栖类1目2科5种,爬行类2目5科11种。优势种有中华大蟾蜍、无蹼壁虎、丽斑麻蜥、白条锦蛇、虎斑颈槽蛇;常见种有黑斑蛙、中华鳖、赤链蛇等;黄脊游蛇为稀有种。各种群的数量有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面积的减少、栖息地结构简单化和环境的污染,特别是水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补充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相关数据,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利用样带法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白斑棱皮树蛙成体6只,蝌蚪5尾,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白斑棱皮树蛙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稳定的种群,栖息地位于中高海拔的原始林或次生林中,栖息地植被茂密、郁闭度高,湿度大。该蛙繁殖季节为5月前后,通常在树洞内进行繁殖,产卵量少,约10枚左右。蝌蚪生活在树洞积水内,唇齿式为I:3+3/1+1:II。该蛙种群数量相对稀少,该文也对该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探讨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6年冬季,采用大样方调查法对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的主要猎物资源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东北虎、东北豹在保护区的猎物主要有狍子,群数量为1 996只,种群密度达2.78只/km~2;野猪的种群数量为1 276只,种群密度为1.79只/km~2;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最少,仅67只,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密度为0.094只/km~2。通过对东北虎、东北豹猎物生物量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总的猎物生物量达183 836.70 kg。  相似文献   

9.
2009年9月至2020年9月,采用定点监测法、直接计数法、同步调查法、远红外相机监测等方法对三门峡湿地青头潜鸭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对青头潜鸭分布及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门峡湿地监测到青头潜鸭栖息地3处;有不连续分布的记录和变动较大的种群,最大监测种群数量为16只、最小记录为1只;居...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对野外鳄蜥种群数量的调查主要使用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更好地估算鳄蜥的种群数量,本研究在2016年7月25日至31日使用去除取样法对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保护区内鱼散冲的1.9 km的样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鱼散冲的鳄蜥种群数量为101只,种群密度为53只/km。鳄蜥由于其特殊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适合于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北京首次开展了科学调查城区九个鸳鸯栖息地的鸳鸯种群数量。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长史洋的带领下,由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宣武青少年科技馆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交流开发中心等60多名志愿者组成了调查团队,于2019年1月27日下午3点至4点开启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城区(五环内)九个鸳鸯栖息地共发现鸳鸯总数为547只,其中雄鸟326只,雌鸟221只。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0月和2013年5月,采用分层—样地—样带抽样统计法分别对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所设置的15条样带进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资源调查,结合样带法、红外相机技术法以及分子标记法对九龙山保护区黑麂的种群密度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的黑麂种群平均密度为7.93±0.75只/km2,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黑麂种群密度分别为10.27±1.17、7.58±0.26、4.89±1.28只/km2;通过方差分析,不同样地间黑麂种群密度差异极显著(F=10.45F3,26=4.64,P0.01)。这表时,黑麂在九龙山保护区内广泛分布,而主要集中分布在上寮坑、岩坪一带,黄基坪等周边地带为黑麂的次要分布区,其余地区为一般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棘胸蛙不同阶段蝌蚪机体性能与外形上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养殖过程中必须按照不同阶段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养殖,确保蝌蚪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够安全快速地生长发育。对此展开探究,概述了蝌蚪生物学特性,叙述了养殖池的建设条件,并围绕棘胸蛙特性对养殖技术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养殖技术要点与关键,以期为棘胸蛙蝌蚪期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i Milne-Edwards)在河南灵宝地区主要危害苹果、梨、樱桃等多种林果树木.2008-2010年3年时间,对灵宝川口林场燕子山林区苹果园内中华鼢鼠的危害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园内中华鼢鼠种群密度为3~4只/hm2,略高于中华鼢鼠的种群密度经济阈...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野外观测和访问调查,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水獭资源、栖息地食物状况和致危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水獭种群不足10头,近30年来种群数量下降了97%;水獭栖息地由于过渡捕捞、农药污染、筑坝等人类活动,许多水生动物种类已减少或消失,水獭的食物严重不足,导致水獭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6.
利用森林资源调查的成果数据,结合大型草食性野生动物适宜生境条件的森林环境因子,确定3种大型草食性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栖息地和适宜生境面积及种群数量。与2000年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数据比较,种群呈增长趋势。可以实现对大型草食性野生动物资源的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型草食性野生动物资源变化情况,缩短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间隔期。  相似文献   

17.
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三株细菌,将分离株制备的菌液分别采用口服、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4种方式回归感染棘胸蛙,结果显示,除口服方式外,其他各种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序列等方法鉴定该致病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同时,通过抑菌圈法研究了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奈替米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吡哌酸、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红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桓仁林蛙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桓仁林蛙的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桓仁林蛙在辽宁省分布于抚顺市顺城区、清原县、新宾县、抚顺县,本溪市南芬区、桓仁县、本溪县;宽甸县和风城市;辽阳市辽阳县和灯塔市,分布区涉及4市11县(市、区).全省桓仁林蛙种群数量为1631500多只,平均分布密度为47.6只/km2.由于桓仁林蛙自身的原因和人类的破坏,桓仁林蛙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好栖息环境,大力开展人工驯养繁殖,积极开展监测和科学研究等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笔者于2004年至2006年对庞泉沟自然保护区5种生态环境中雉鸡(Phasianus colchus)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带雉鸡密度为0.067只/hm2,针叶落叶林带雉鸡密度为0.112只/hm2,针叶林带雉鸡密度为0.217只/hm2,针阔混交林带雉鸡密度为0.398只/hm2,林缘、灌丛、河滩、农耕田带雉鸡密度为0.338只/hm2.种群密度的高低与植被类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灰孔雀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曼稿子保护区外,勐养、勐仑、勐腊、尚勇4个子保护区均有灰孔雀雉分布,潜在分布面积约222 825hm~2。春季种群密度为0. 004 60只/hm~2,种群数量为1 009只,冬季种群密度为0. 003 76只/hm~2,种群数量为858只,全年平均种群密度0. 004 18只/hm~2,种群数量平均值为931只,按照±5%的误差率来估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灰孔雀雉种群数量理论值为884-978只。灰孔雀雉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3种生境有选择偏好,分布在海拔624-1 750m的区域。针对灰孔雀雉种群保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