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水生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提升病害监测与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2011年3-10月我省对主要监测品种继续开展水产养殖病害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我省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年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是当前无公害养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本文概述了2003年辽宁省水产养殖病害流行情况、海淡水养殖部分品种病害发生情况、2004年病害预测及建议采取的对策等内容,该监测报告内容翔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10年来,为开展水产养殖动植物病情测报工作,掌握我国水生动物病害流行规律,全国设立了4000余个测报点。2009年在261333hm2养殖面积上监测了80余个养殖对象的100余种疾病的测报工作。本文主要对大宗淡水养殖鱼类病害的流行情况、发生原因以及流行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综合防控水生动物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期,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交通运输管控、市场关闭等因素影响,河北省淡水养殖虹鳟鱼、鲟鱼、罗非鱼及部分越冬鲤鱼、草鱼等大宗淡水鱼滞销压塘,部分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增加,病害防控难度加大。为做好新冠疫情期间渔业生产管理工作,有效防控病害发生,减少养殖损失,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海洋与渔业》2012,(11):55-55
11月病害发生情况预测 11月份我省气温、水温开始降低,昼夜温差大.预测海、淡水养殖水生动物病害发病率会有所下降。但养殖鱼类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指环虫、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对虾白斑病、红腿病和不明病因病等病害的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提前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山东淡水养殖病害防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省淡水养殖在“三高一优”目标和市场需求的带动和吸引下迅猛发展,常规养殖品种和名特优品种养殖产量成倍增长。由于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养殖品种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病害成为淡水养殖的最大制约因素,养殖鱼、虾、贝、蟹、鳖疾病频繁发生。如何解决病害问题,使养殖生产步人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已成为各级领导、水产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1山东淡水养殖病害的发生状况和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有10%~15%的养殖面积受到病害影响。我省网箱养殖因病害每年损失鱼产量约达 500万kg。池塘养…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鱼》2012,(5):48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省水产养殖主导品种中华鳖、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工作,探明中华鳖、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病害种类、流行特点、危害程度及防控方法,预防和控制主要疾病发生,保障产业健康持续发  相似文献   

8.
为确保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我省不断加大水产养殖病害的测报力度.实现了病害测报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测报范围已覆盖了全省主要养殖区域。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制度始于2001年,截至2005年,参加测报的单位达到15个省辖市、60个县,监测池塘面积达2.7万多亩,网箱面积7000多平方米。今年,监测范围又扩大到全省18个省辖市。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的主要对象为草鱼、鲤鱼、团头鲂、鲫鱼、鲢鱼、鳙鱼、胡子鲶和甲鱼等水产养殖经济动物。  相似文献   

9.
《海洋与渔业》2009,(3):40-40
一、2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我省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2月份监测种类病害发病率与死亡率较低。本月发生的病害主要有鱼类水霉病、出血病、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溃疡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虾类红体病和不明病因病等。其中草鱼、鳗鲡、罗非鱼、鲫鱼、鲈鱼、鲮鱼、鲢鱼、鳙鱼、锦鲤、长吻能、淡水白鲳、斑鳢、鳖等13个品种监测到有水霉病感染情况,但死亡率不高。  相似文献   

10.
<正>为更好总结保定市2015年度淡水产业体系的各项工作,谋划研讨明年的工作思路;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冷水鱼养殖技术水平,提高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控能力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理能力,2015年12月12日-13日保定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  相似文献   

11.
<正>对虾是河北省沿海地区海水及淡水养殖的主要种类,其中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采取池塘单养或池塘鱼虾混养模式,南美白对虾采取海水或淡水池塘单养模式。为掌握河北省2012年对虾养殖病害发生与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现场调查与书面调查相结合、现场诊断与实验室诊断相结合、虾病监测与防治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了全省对虾养殖病害专项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我省渔业经济迅猛发展,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日益突出。为及时、准确掌握我省病害发生、流行情况,减少养殖生产损失,我省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测报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测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体系不断完善,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对提高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渔业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鲫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随着鲫鱼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鲫鱼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由鲤疱疹病毒Ⅱ型感染鲫鱼引起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已成为威胁我国鲫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疾病之一。为做好2016年鲫造血器官坏死病防控工作,农业部特制定了2016鲫鱼重要疫病防控技术方案。一、防控目标控制流行范围扩大的趋势;主要  相似文献   

14.
南美白对虾在海水养殖条件下病害较多,养殖过程中使用药物品种多、剂量大,导致药物残存量较高。而在淡水条件下养殖该品种,能使引起南美白对虾的红体病、白斑病的病毒及引起其它疾病的细菌几乎不能存活,因而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生长快、个体大、病害少。最近几年,我省普遍养殖南美白对虾,亩产量徘徊在100-150kg左右,经济效益较低。笔者在海南多年从事各种对虾的人工工厂化育苗以及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虾苗的淡化和高位池塘精养对虾工作,并对我省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进行了三年调查研究,认为造成低产低效的最主要原因是虾苗淡化方法简单粗糙,淡化成活率极低,甚至入池后1个月内存活率不足10%。  相似文献   

15.
<正>为提高河北省淡水鱼的养殖技术水平和病害防控能力,8月11-13日,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邯郸大宗淡水鱼和冷水鱼养殖综合试验推广站、石家庄中华鳖和冷水鱼养殖综合试验推广站、唐山大宗淡水鱼高效养殖综合试验推广站以及中华鳖和冷水鱼繁育及高效综合养殖岗位联合邀请全国知名鱼病专家-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湖南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12月在全省设置测报站7个.对1.22万hm^2养殖水面的15个养殖种类病害进行为期9个月的监测,一共监测到22种病原.其中细菌性病害和寄生虫病是主要水产养殖病害.分别占病原比例的37%和29.5%。4—10月是我省鱼病综合发病期.根据各主要养殖品种的平均死亡率。估测2004年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亿元。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春季养殖生产病害防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河口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鱼病防控工作。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开展技术指导,截至目前,已派出技术指导人员30人次。二是加强龟病的监测宣传。以优势养殖品种为重点,组织做好危害性较大的养殖鱼类病害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8.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淡水养殖业对于优化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类营养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厘清淡水养殖业发展中的问题,探寻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本文对2013—2022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淡水养殖业的养殖方式和养殖种类进行了梳理统计,并对以池塘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设施渔业及盐碱水体养殖共5类主要养殖模式为代表的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淡水养殖空间拓展、设施现代化、种源自给、病害防控、产品加工转化5个方面,探索性地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方向,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科技进步、人才队伍、技术推广和财政资金5个维度提出中国淡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以期为中国淡水养殖业转变方式结构,实现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水产养殖动物病情测报是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公益性职能,加强病情测报、预警预报和防治工作对于减少养殖病害发生,降低因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我省水产养殖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开展病害测报工作已有十余年,从2016年起使用病害测报系统软件上传数据,2016年我省共上传测报数据1156条,全面较好地反映我省水产养殖疾病的发生情况。一、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现状1.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初步建立按照全国水产推广总站部署和要求,我省已初步建立了"省—市—县—场"四级病害监测及防治网络,并积极开展工作。根据各地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20.
<正>淡水白鲳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高,但市场售价较低,单养效益不理想。近年来,为探索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措施,各地从生态养殖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其中南美白对虾套养部分淡水白鲳养殖模式,利用淡水白鲳偏肉食性的摄食习性,捕食患病个体,控制疫情蔓延,取得较好养殖效果。笔者从中悟到,淡水白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