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干涂抹法防治枣龟蜡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0%吡虫啉微乳剂、10%乙酰甲胺磷涂干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原液3种高效农药,树干涂抹防治枣龟蜡蚧。结果显示:药剂稀释1倍效果最好,树干涂抹吡虫啉药后20d虫口减退率达到100%,乙酰甲胺磷药后13d虫口减退率达到100%,阿维菌素在药后20d虫口减退率为86.3%,表明乙酰甲胺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吡虫啉在金丝小枣树体内的传导机理,在树干滴注林果注干杀虫剂后,测定其不同方位叶片、枝条木质部及韧皮部中的吡虫啉含量。结果表明,经树干滴注杀虫剂后,吡虫啉在枣树叶片、枝条木质部及韧皮部组织中均具有良好的传导、分布性能,随着时间的延长,枣树叶片、枝条木质部及韧皮部中的吡虫啉含量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注药后21 d、15 d、15 d枣树叶片、枝条木质部及韧皮部中的吡虫啉含量分别达到最高值0.90 mg/kg、1.03 mg/kg、0.83 mg/kg。然后逐渐降低,均于用药70 d后变化趋于平缓,而注药后85 d时,枣树叶片、枝条木质部及韧皮部中的吡虫啉含量分别为0.79 mg/kg、0.54 mg/kg、0.64 mg/kg,仍处于较高水平;枣树不同部位吡虫啉平均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枝条木质部、枝条韧皮部,叶片中的吡虫啉平均含量为0.70 mg/kg,比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分别增加25.00%和45.83%,木质部平均含量为0.56 mg/kg,比韧皮部含量增加16.67%;树冠上层叶片、上层枝条木质部及上层枝条韧皮部中的吡虫啉平均含量分别达到0.78 mg/kg、0.58 mg/kg、0.49 mg/kg,均高于下层的含量,说明吡虫啉在树体内传输时纵向传导能力较强。枣树经树干滴注吡虫啉后,药效持续时间长,可有效防治枣树生长期内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林果害虫涂抹剂1次用药达到防治枣树虫害的效果,采用林果涂抹剂、20%吡虫啉微乳剂、30%乙酰甲胺磷喷施进行了枣树主要食叶害虫枣尺蠖、龟蜡蚧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枣尺蠖涂抹林果涂抹剂10d后虫口减退率为96.9%,叶面喷施乙酰甲胺磷涂干剂、吡虫啉微乳剂其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8.6%和97.8%;防治枣龟蜡蚧涂抹林果涂抹剂20d后虫口减退率为98.8%,喷施吡虫啉、乙酰甲胺磷其虫口减退率仅为12.3%和3.4%。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树干滴注林果注干杀虫剂后阿维菌素在枣树体内的分布动态,以金丝小枣Ziziphus jujube树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高度不同方位叶片、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及枣果中的阿维菌素含量。结果表明:树干注药后,阿维菌素在枣树体内具有良好的吸收、传导性能,其总残留量在树体不同部位的含量随时间推移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至注药70 d后各部位总含量分布趋于稳定。各个取样时期,阿维菌素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枝条木质部,枝条韧皮部;用药2 d时,三者间差异达到最大值,后期三者间差异逐渐减小;树冠上层叶片、枝条木质部和韧皮部中阿维菌素含量较树冠下层高,以上层南部最高。注药后105 d时枣果中的阿维菌素含量为0. 008 mg/kg,显著低于0. 01 mg/kg的标准,建议用阿维菌素注干药剂防治枣树害虫时,注药时间距枣果采收期一般应大于105 d。  相似文献   

5.
为精准有效防控额济纳旗胡杨林区蔡氏胡杨个木虱的发生,通过田间树干注药试验,研究了15%的乙酰甲胺磷注剂和12%的阿维菌素注剂2种药剂对胡杨林区蔡氏胡杨个木虱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2种注干药剂对蔡氏胡杨个木虱均有一定的防控作用,并且持续时间长。施药后的10、20、30、40 d,通过观察危害的叶片得出15%的乙酰甲胺磷注剂对于蔡氏胡杨个木虱的防治效果均较12%的阿维菌素注剂防治效果好;2种注干药剂在施药30d后防治效果达到最好。同时由于胡杨林区木虱与网蝽混合发生,在胡杨林区防效调查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树干注药对胡杨林区的网蝽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树干注药技术防治红松球果害虫的无公害农药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树干注药防治红松球果害虫的农药种类和用药剂量进行筛选,对注药方法、注药时机、药剂在树体内的传导速率以及对树体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做了探讨.结果表明:20%吡虫啉可溶液剂防效最佳,在树干胸径0.6 mL/cm和0.9 mL/cm剂量条件下,强力注药方法防治15d后效果分别为66.35%和69.19%,蒸腾作用加快,有利于药剂的快速传导和富集.7月防治效果明显高于6月,防治10 d后树冠的药剂富集就可以达到较高的杀虫效果.内吸性药剂对树体的生理指标影响较小,同对照氧化乐果相比,吡虫啉和噻虫啉均提高了针叶的蛋白和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注药30 d后,树体生理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打孔注药防治球果害虫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产上常用的3种药剂(30%乙酰甲胺磷、10%吡虫啉微乳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采取5倍、10倍、15倍3种浓度分别进行树干滴注防治枣瘿蚊、绿盲蝽蟓、桃小食心虫。结果表明:适宜浓度以10倍用药为宜。  相似文献   

8.
根施杀虫剂对梧桐木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吡虫啉、氧化乐果、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4种杀虫剂不同剂量根际或根冠施药。树干直径8~12cm的梧桐树,用10%吡虫啉WP4、6、8g/株根际或根冠施药,对梧桐木虱的防治效果良好,药后5d相对防效均达90%以上,且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9.
采用树干注孔法防治分月扇舟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0%久效磷乳油和50%甲胺磷乳油稀释不同倍数后,用树干注射机注入树干基部,进行室外林间嫩枝接虫和采集叶片饲养室内幼虫试验结果表明:2种药剂对分月扇舟蛾均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甲胺磷的防治效果优于久效磷,同一药剂,注入的浓度越高,杀虫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0.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吡虫啉含量的分析方法,并测定经竹腔注射后其在雷竹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竹腔注药后,吡虫啉在雷竹体内向上具体有较好的传导、分布性能,但向下不传导;竹腔注药后第8 d竹叶中吡虫啉含量达到最大值;吡虫啉在竹子体内残留期较长,注药后65 d,竹叶中吡虫啉含量为0.237μg·g-1,注药后89 d时,竹叶中依然可检测到吡虫啉存在,但含量小于0.05 μg·g-1.吡虫啉在竹子体内不向下传导特性证明该农药竹腔注射不会对竹笋的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