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分析盐碱地油葵在不同脱硫渣处理下其根际与非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氨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固氮菌、硝化细菌生理类群的区系动态变化,研究盐碱地油葵对不同脱硫渣处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脱硫渣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及4类生理细菌类群的数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脱硫渣为1.5 t/hm2时,每克干土中细菌数量为1.81×106个,放线菌的数量为3.62×105个,氨化细菌为9.37×105个,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为95.01×104个,固氮菌为15.71×103个。真菌呈现出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适宜的脱硫渣施用量有利于油葵根际细菌、放线菌及4类细菌生理类群数量的提高,过高则微生物数量下降;施用脱硫渣前后,各微生物类群都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  相似文献   

2.
冶力关森林公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研究,试图阐明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分布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冶力关森林公园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学过程,制订退化林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冶力关森林公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很大,天然林土壤:细菌(2.535×109)>放线菌(1.701×105)>真菌(1.507×106);人工林土壤:细菌(2.260×109)>放线菌(1.433×105)>真菌(4.018×106).土壤微生物特殊生理类群数量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中的分布组合有相同趋势,即:好气性固氮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氨化细菌>硝酸菌>亚硝酸菌.其中,在所研究的林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剖面上具有相似的垂直分布特征.各类微生物的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呈现的规律为A层>B层>C层>D层>E层.  相似文献   

3.
鱼池中不同生物体表面水生细菌区系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渔场鱼池中的细菌数量、组成、种类进行定期采样测定 ,结果表明 :鱼池中水体好氧异养细菌波动区域为 (0 2 6~ 9 2 0 )× 10 5CFU/mL ,在各种鱼类体表上异养细菌的波动区域 ,鲢体表粘液上为 (0 0 2~ 1 70 )× 10 4CFU/cm2 ,鳙体表粘液上为 (0 15~ 9 40 )× 10 3CFU/cm2 ,鲤体表粘液上为 (0 45~ 6 70 )×10 3CFU/cm2 ,罗非鱼体表粘液上为 (0 0 2~ 1 0 0 )× 10 4 CFU/cm2 ,鲫体表粘液上为 (0 0 1~1 30 )× 10 4 CFU/cm2 ,大型浮游生物上异养细菌波动区域在 (0 53~ 9 90 )× 10 4 CFU/L ,小型浮游生物上异养细菌波动区域在 (0 13~ 6 10 )× 10 4 CFU/L。同时经统计分析表明鱼池中各生物体表面分布的细菌种类及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优势菌分离纯化 ,共鉴定得到 7个属的优势菌属 ,其中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微球菌属为池塘中最主要的优势菌  相似文献   

4.
对贵州花江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大,固氮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次之,硝化细菌数量最小,分别占微生物总数的59.13%~66.32%,29.00%~35.69%,3.71%~4.03%和0.42%~1.22%。4种植被类型不同空间层次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均较大,表土层(A层)的数量为下土层(B层)的1.21~1.68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及其总数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达最大,冬季最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点(P0.05);不同植被类型同一时间土壤4大微生物生理类群总数差异较大,为3.19×105~7.64×105CFU/(g干土),表现出森林灌木林草地裸荒地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不同轮作方式下牡丹江地区烟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3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99%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烟田土壤微生物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多,氨化细菌次之,好气性固氮菌最少。各土层土壤微生物类群间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不同轮作方式对烟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产生很大影响,微生物总数量上,轮作样地(I1、I2、I3)及迎茬样地(I5)显著高于连作样地(I4、I6),连作4a地块(I4)微生物数量少于连作1a地块(I6),说明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会随着连作年数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6.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明四川省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情况,本文研究了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类群数量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地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巨大,最多时达到6·996×106个/g,组成合理,类群丰富,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总体上以好气性固氮菌、根瘤菌、氨化细菌和有机磷分解菌为细菌优势种群;同农耕地和青冈次生林地相比,有明显的数量和种类组成的优势。巨桉人工林地放线菌90%以上是链霉菌属,链霉菌属各组成类群特点为数量大,种类全,且有一定的土壤层次变化。巨桉人工林地真菌的种类不多,青霉属和曲霉属在所有样地和土层中都有出现,且为所有样地和土层的优势种群。巨桉作为优良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和脆弱生态系统恢复树种,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樟子松纯林及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大兴安岭落叶松(Larix gmelini)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纯林以及樟落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根际土壤的3大类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10cm层数量达到高峰,总菌落数最高达915.7×106CFU·g-1干土,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3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91.76%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11.48%;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2.06%。3种林型的主要生理类群的结构和优势种群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樟落混交林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理类群的优势类群最多。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栽培措施及3种施氮量水平对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覆膜条件下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高于常规条件(即10.7×106个/g·土覆膜根区>7.0×106个/g·土常规根区和7.5×106个/g·土覆膜根外>6.1×106个/g·土常规根外),而且覆膜和常规2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细菌的平均数量均高于根外细菌的平均数量.②5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真菌数量(×103个/g·土)按覆膜(4.0)>常规(3.0)>覆草(1.0)>补灌、垄沟(0.6)排列,而根外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只有覆膜时表现为根区真菌数量高于根外(4.0×103个/g·土>3.1×103个/g·土),其余4种栽培模式均为根外真菌数量高于根区.⑧覆膜、覆草、补灌和垄沟4种模式下根区放线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均高于常规条件(31.1×105~33.2×105个/g·土>20.7×105个/g·土),而根外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常规条件根区放线菌数量低于根外,其余4种模式均为根区高于根外放线菌数量.④小麦根外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根区真菌和放线菌在N16时数量最高(分别为2.1×103和32.8×105个/g·土),根区细菌则在N8时较N0和N16的数量高,即随施氮量的增加,根区微生物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摘要:该文通过水质理化因子监测、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检测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系统解析过硫酸氢钾(PMS)干预下对虾养殖池塘水体环境指标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用0.2 g/L PMS对对虾养殖水体中低含量氨氮也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泼洒PMS 24h和72h后的水温、溶解氧、pH、盐度、亚硝酸盐无显著差异。PMS泼洒后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3.13×106 CFU/g和1.98×106 CFU/g降低至4.30×105 CFU/g和1.09×105 CFU/g,弧菌占比由63.36%降低至25.35%;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2.70×104 CFU/mL和6.00×103 CFU/m降低至8.50×103 CFU/mL和1.20×103 CFU/mL,弧菌占比由22.22%降低至14.11%,PMS可显著降低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弧菌占比。对水体菌群结构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和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泼洒PMS前后(PB1/PA1),腈基降解菌科、PeM15、DS001、Llumatobacteraceae、微杆菌科、红细菌科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巴纽尔斯菌科、腐螺菌科、Stappiaceae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对比泼洒PMS前后3天的变化趋势表明,泼洒PMS后池塘优势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且菌群结构PCoA指数偏离度较低。相关研究结果为评判PMS在水产养殖中的防控作用及其科学使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主要生理类群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土壤微生物主要集中在0~20 cm处的土层,10 cm处数量达到高峰,总菌数最高达432.1×106CFUg-1,且随土层加深,微生物数量逐渐减少。在水平分布上,根际微生物的数量大于非根际。三大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总菌数的89%以上;放线菌次之,占总菌数的7%;真菌最少,占总菌数的4%。原始阔叶红松林各主要生理类群中,固氮菌数量最多,纤维素分解菌其次,解磷细菌最少。  相似文献   

11.
2009-2010年采用定点观察法、直数法、Shannon -Wiener指数和对数正态分布对兴凯湖保护区迁徙季节水禽多样性和种多度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兴凯湖保护区,共记录水禽6目12科48种,包括涉禽和游禽两大生态类群,以雁形目和鸻形目为主(66.66%),古北种最多(64.58%),夏候鸟(70...  相似文献   

12.
兴凯湖拥有独特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在对旅游者结构特征、消费行为特征及开发期望调查分析基础上,指出兴凯湖生态旅游开发应具有的生态旅游(如沙滩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观鸟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及旅游纪念品(兴凯湖特产及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工艺品)类型,提出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可行性开发思路。最后,基于该地区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突出的劣势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3.
Ammonia oxidizing (AOB) and denitrifying bacteria (DNB)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il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natural and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Effects of long-term fertilization on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AOB and DNB were studied with targeting ammonia monooxygenase (amoA) and nitrite reductase (nirK) genes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and real-time PCR, respectively. A field trial with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in a rice paddy from Tai Lake region, centre East China wa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no fertilizer application (NF), balanced chemical fertilizers (CF), combined organic/inorganic fertilizer of balanced chemical fertilizers plus pig manure (CFM), and plus rice straw return (CFS). The abundances and riehnesses of amoA and nirK were increased in CF, CFM and CFS compared to NF.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of DGGE profil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irK and amoA genes composition between organic amended (CFS and CFM) and the non-organic amended (CF and NF) plots. Number of amoA copies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ormalized soil nutrient richness (NSNR)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and that of nirK copies was with NSNR of SOC, T-N plus total phosphorus. Moreover, nitrification potential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OC content, while a significantly lower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was found under CFM compared to under CFS. Therefore, SOC accumulation accompanied with soil nutrient richness under long-term balanced and organic/inorganic combined fertilization promoted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AOB and DNB in the rice paddy.  相似文献   

14.
磷钾细菌解磷解钾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筛选解磷解钾能力强的磷钾细菌新菌株用于有机菌肥的研制,分别以磷矿粉和钾长石为底物进行磷钾细菌的摇瓶发酵试验,并测定发酵液中有效磷钾的含量,选择解磷解钾能力强的磷钾细菌进行米高粱盆栽试验,当植株生长至拔节时切取地上部分测定其生物产量和植株内磷钾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大部分喷施菌液的植株磷钾元素含量及其生物产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混合菌株发酵液的处理生物产量最高,由此确定S-2,S-6,S-12和ACCC10010为新菌肥生产用菌株组合.  相似文献   

15.
兴凯湖翘嘴红鮊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凯湖翘嘴红鮊属淡水生产中的珍品,也是黑龙江省特有的品种资源,兴凯湖独特的地理水域环境,使兴凯湖翘嘴红鮊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活习性。本文着重介绍及评述近年来对兴凯湖翘嘴鮊生长、发育及繁殖研究的现状及成果,以促进对兴凯湖翘嘴红鮊的资源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6.
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生态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4—1990年的考察结果,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数量为59—62只,其中繁殖的有14—15对;没繁殖的有9—10对;一年龄幼鹤13—14只。1987—1990年间,共调查了20个巢,产卵40枚,出雏36只。而同期的秋季考察中共记录了本区繁殖家族14对,共存活13只幼雏。每个家族平均0.93只幼鹤。本区适宜生存的面积仅150平方公里,经7年调查最大容纳量(K值)稳定在60只左右,平均每只占区2.4—2.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7.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2004和2007年3期的兴凯湖自然保护区TM影像、1∶5万地形图及2007年的50个外业实测点数据,采用景观指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07年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及驱动因素。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该地区2007—2016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得到的2007年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001—2007年间,兴凯湖地区林地和未利用地受人为干扰逐渐增加;草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开始变大;沼泽景观变得更加简单、规则;水域景观完整、异质性低,在兴凯湖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从预测结果看,兴凯湖地区天然湿地和林地面积在未来7年内(2010—2016年)将逐渐减少,耕地面积将逐渐增加,居民地、未利用地和水域趋于平稳。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湿地的开发、经济驱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兴凯湖翘嘴鲌胚胎和仔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活体连续观察法描述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早期发育(从受精卵至4日龄仔鱼)的形态特征。将其与部分同属的鱼类胚胎发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受精卵的形态、孵化有效积温、初孵仔鱼大小及群体差异等方面进行初步的讨论。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符合鲌属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兴凯湖翘嘴鲌的成熟卵呈淡黄绿色或青灰色,无粘性,为半浮性卵,卵径为(1.13±0.21)mm,吸水膨胀后卵径达(4.75±0.32)mm。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4个主要阶段,22个发育时期。当水温为(26.8±0.5)℃时,从受精到完全孵出需22.5 h,积温为603.00℃.h。初孵仔鱼全长(3.98±0.37)mm。开口摄食时全长达(5.47±0.26)mm,此时鳔出现黑色素,卵黄囊几乎消失,消化道发育完整,鳍分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对柳桉、邓恩桉和尾巨桉3种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解磷细菌进行分离和筛选,并对其解磷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种林分根际土壤中均存在大量的解磷细菌,其中的解有机磷细菌数量为(2.23~4.17)×104cfu·g-1,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为(2.05~4.00)×104cfu·g-1,解有机磷细菌数量多于溶无机磷细菌数量.不同林分根际土壤解磷细菌数量分布有差异,其数量大小为:柳桉尾巨桉邓恩桉.(2)筛选到12株溶无机磷细菌和14株解有机磷细菌,且不同解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12株溶无机磷细菌在无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55.854~367.169μg·m L-1,最大为P7菌株;14株解有机磷细菌在有机磷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为11.374~30.330μg·m L-1,最大为YP菌株.溶无机磷细菌溶解的无机磷含量与蒙金娜无机磷培养基的p H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解有机磷细菌分解的有机磷含量与卵黄培养基的p H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26株解磷细菌中,P7菌株溶解无机磷的能力最强,YP8菌株分解有机磷的能力最强,这两个菌株可作为下一步研制桉树微生物肥料的重点菌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解磷菌PSBHY-3的培养参数,为水产养殖专用解磷菌的工业化发酵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适合解磷菌菌株PSBHY-3生长的发酵培养基碳氮源及其含量;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获得对菌量影响最显著的3个因子;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确定显著因子的最佳水平,建立主要培养参数的回归方程,得出优化后显著因子的最佳值及预测菌量;通过摇瓶试验验证,检验模型方程的准确性。【结果】菌株PSBHY-3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酵母膏(1∶1)。以温度(A)、蛋白胨—酵母膏(B)和转速(C)为因素变量,菌株PSBHY-3的菌量为响应值,拟合得到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17.10-0.88A+0.55B+1.27C+0.24AB+0.34AC-0.24BC-3.57A2-2.78B2-6.13C2。优化得到的解磷菌菌株PSBHY-3最佳发酵培养参数为:可溶性淀粉10.0 g/L,蛋白胨10.18 g/L,酵母膏10.18 g/L,氯化钠3.0 g/L,硫酸镁1.0 g/L,pH 7,培养温度35.54℃,转速164 r/min,接种量1%,装液量60%(V/V)。在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下,菌量实际值为1.81×109 CFU/mL,与理论菌量(1.72×109 CFU/mL)间无显著差异(P> 0.05),但显著高于优化前采用营养肉汤培养的菌量(1.90×108 CFU/mL)(P< 0.05)。【结论】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等优化了菌株PSBHY-3的发酵参数,显著提高了目的菌量,回归方程预测准确,优化后的发酵参数可用于水产养殖专用解磷菌的工业化发酵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