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ISSR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珂  陈国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28-28,126
ISSR分子标记方法具有无需知道任何靶标序列的微卫星背景信息、遗传多态性高、检测快速等特点,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就ISSR的技术原理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园艺作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SSR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子标记,具有简便迅速、稳定高效、DNA多态性高等优点。ISSR标记呈孟德尔式遗传,大部分ISSR标记为显性标记。ISSR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SSR的3’或5’端加锚1~4个嘌呤或嘧啶碱基,引起特定位点退火,使引物与匹配SSR的一端结合,从而对基因组中特定片段进行扩增、检测,最后根据谱带的有无及相对位置分析不同样品间ISSR标记的多态性。目前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园艺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品种纯度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但ISSR技术在解决交配系统、计算杂合度与父系分析等问题上效果不佳,今后仍需结合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分子标记进行研究,以提高分子标记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3.
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SR是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简单、稳定、重复性好、DNA多态性高等优点。ISSR标记呈孟德尔式遗传,大部分为显性标记。本文概述了ISSR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园林植物遗传多样性检测、亲缘关系分析、品种分类和鉴定以及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应用和进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ISSR分子标记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SSR标记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十分有效的分子标记,已在植物种质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广泛应用。本文采用ISSR分子标记法对分布于重庆、四川的14份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定,通过构建指纹图谱、特殊标记的存在或缺失和标记组合来可将它们区别开。结果显示ISSR分子标记在鉴定茶树种质资源方面非常快捷和有效。  相似文献   

5.
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中国南方果树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SSR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简便、稳定、DNA多态性高等优点.从ISSR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中国南方果树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作图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可在育种早期对植株进行基因型的鉴定,从而快速有 效地开展育种工作。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茶树育种中运用到的分子标记技 术主要有ISSR、RAPD、AFLP、SSR、SNP、EST 等。其中ISSR 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新的分子标 记,具有简便、稳定、DNA 多态性高等优点。阐述了ISSR 分子标记的原理及程序,介绍了其在茶树育种研究 中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种质鉴定以及种质在遗传过程中的稳定性鉴定、亲缘关系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指 纹图谱构建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内部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原理及特点,综述了ISSR技术在研究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系谱分析、鉴定优良种质资源及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等应用进展,指出了目前ISSR分子标记在蓖麻种质改良和辅助育种等应用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8.
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树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比较ISSR和其它分子标记的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ISSR分子标记在树木遗传多样性研究、亲缘关系及系谱分析、优良种质和品种鉴定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ISSR分子标记在树木遗传改良和辅助育种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微卫星间隔)标记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十分有效的分子标记. 根据ISSR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其它作物上的应用,对收集到的包括3个基因型(AAA、AAB、ABB)在内的共15个香蕉样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类研究,将其分成四大类: 大蕉(ABB)、粉蕉(ABB)、龙牙蕉(AAB)、香牙蕉(AAA),并从分子水平上鉴定了农科1号香蕉的种性: 农科1号香蕉属于香牙蕉AAA群品系,与巴西香蕉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最小.  相似文献   

10.
ISSR标记技术及其在果树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彬彬  杨卓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16-117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是在简单重复序列(SS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以锚定的微卫星DNA为引物,对与锚定引物互补的间隔不太大的重复序列间DNA片断进行PCR扩增.ISSR标记具有较长的引物序列,退火温度高.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且结合位点丰富,可以检测到基因组中多个位点的差异,能够揭示出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RAPD)、SSR更多的多态性信息.对ISSR标记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果树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进化与亲缘关系分析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ISSR 分子标记技术以 其高效、快速、稳定、可靠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介绍了ISSR 分子标记在构建植物DNA 指纹图谱上的应用,综 述了ISSR 分子标记技术在茶树亲缘关系研究、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鉴定、遗传图谱构建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 展,探讨了ISSR 分子标记在茶树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更好地应用ISSR 技术开展构建茶树DNA 指纹图谱等 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14个苦瓜(白苦瓜、绿苦瓜和广西野生苦瓜)高世代自交系,配制出14个杂交组合,进行了苦瓜数量性状、蛋白质和ISSR分子标记3种遗传距离分析以及3种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与蛋白质、I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340和0.4532;蛋白质遗传距离与I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为0.5940;数量性状与蛋白质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之间均呈极显著直线回归关系;而ISSR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之间呈显著直线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3.
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香蕉分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微卫星间隔)标记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十分有效的分子标记.根据ISSR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其它作物上的应用,对收集到的包括3个基因型(AAA、AAB、ABB)在内的共15个香蕉样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分类研究,将其分成四大类:大蕉(ABB)、粉蕉(ABB)、龙牙蕉(AAB)、香牙蕉(AAA),并从分子水平上鉴定了农科1号香蕉的种性:农科1号香蕉属于香牙蕉AAA群品系,与巴西香蕉的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最小.  相似文献   

14.
为深化韭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进行韭菜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筛选15条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对36份韭菜种质资源建立起DNA指纹库,扩增指纹多态性比率达96.3%,是韭菜种质资源研究的一种有效分子标记;应用Nei-li相似系数法估算出36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为0.60~0.82,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可见,ISSR分子标记是进一步开展韭菜种质资源DNA指纹库构建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应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川渝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川渝茶树资源遗传多态性丰富,12条ISSR引物共产生100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0条(占90.0%)。ISSR标记遗传相似系数(GS)变异范围为0.41~0.87。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可将14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第1大类主要为保持了较多原始性状的乔木大叶型,第2大类又可分成4个亚类群,主要为小乔木或灌木中小叶型,多为川渝各地栽培的地方群体品种。由此认为:ISSR标记可以有效地评价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并为其系统学研究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6.
茄子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蔬菜.在茄体细胞变异、体细胞杂交、单倍体育种、遗传转化以及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和重要性标记分析等方面已有研究,本文着重讨论了现代生物技术在茄遗传育种与种质创新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多为1年生爬藤植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植物科之一。卷须是葫芦科植物关键形态学标记。本研究总结分析了葫芦科植物关于卷须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目前,关于葫芦科园艺作物卷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① 卷须的变态来源;② 调控卷须发生的关键基因;③ 卷须组织中特异或高量表达基因;④ 内源激素调控卷须发育;⑤ 外界环境对卷须发生的影响。主要结论为:葫芦科园艺作物卷须被确定为侧分枝的变态器官,调控卷须发生的关键基因为TCP1。卷须组织特异或高量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植物形态建成、趋向性、生长素极性运输、钙离子转运、谷氨酸代谢、木质素代谢等,而这些与卷须发生、发育、卷曲缠绕密切相关。激素(生长素、赤霉素)和外界环境(光、温、水分)均被报道可影响葫芦科园艺作物卷须发育,但具体分子机制均未知。未来葫芦科园艺作物卷须的研究应集中于关键基因TCP1的上下游基因网络解析,完善激素和外界环境对卷须的调控作用。结合日趋成熟的基因编辑技术,探究葫芦科园艺作物卷须的分子调控网络以及开展无卷须育种设计。图2参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