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五、世代平均数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当(6)给出的x~2>x~2 0.05,(k-3)时,即可推断该性状的遗传是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的。在此情况下,遗传学上的进一步考虑就是还可能存在着上位性效应,即非等位基因间的交互作用。现以两对基因的最简单情况为例,先说明上位性效应的意义和类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当前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遗传学”中有关问题提出几点讨论意见。主要观点是:基因互作是一种普遍的、重要的遗传现象。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间必然存在某种方式的互作关系,而不能是“无互作”。等位基因互作和非等位基因互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同可异,通常表现为在等位基因互作的基础上发生位点间的互作。根据表型分离比率和基因的形式关系可对互作方式进行归类,有其一定的实际意义,但不能代替对互作机制的探讨。可以把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关系分为积加效应和上位效应两类,把等位基因的互作分为积加效应和显性、超显性三类。显性、超显性和上位效应都是非加性效应。基因互作及其各种互作方式在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方面应有统一的概念和内容,以克服当前这方面教学内容中概念不清,自相矛盾和错误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3.
数量性状的表型变异受到大量效应微小的遗传位点和诸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在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领域,关于不同遗传位点之间加性效应与上位效应相对重要性的认识却存在着分歧。近年来,伴随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人类及家养动物数量性状研究中的发展,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框架内进行上位效应遗传位点的检测越发受到重视。文章以遗传力失踪问题为出发点,首先综述了标记-QTL连锁分析和GWAS框架下传统上位效应遗传位点的检测方法,然后对基于表型方差同质性检验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方法的上位效应统计推断以及混杂因素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与梳理,旨在为数量性状全基因规模上位效应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量遗传学的世代分析和综合方差以及协方差分析方法,对破风茧率的各遗传效应参数,广义和狭义遗传力以及破风茧率与万蚕收茧量等的相关系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6个世代之间,破风茧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遗传生不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而与加性-显性-上位铲应模型相符。在6个遗传效应参数中加入*显性的上位尖不显著。主要是中亲值和基因和性效应,其次为显性效应,上位效应较小。其中,显性效 和加性*加性的上位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6,(7):1050-1054
杂种优势是指杂种F1在某些表现型方面超越其双亲的现象。简要论述了杂种优势形成的有关学说,如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性效应、基因的差异表达、等位基因的特异性表达以及DNA甲基化等,并且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研究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万光  贾晓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59-5660
微卫星标记具有分布广、多态性高、数量丰富、等位基因检测方便等优点,在亲缘关系分析、种质资源鉴定、物种遗传多样性检测等方面被研究者广泛采用。笔者简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水产动物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家养动物种质资源及其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家养动物物种,品种和群体数量资源丰富,包括近缘野生种在内的家养动物物种有54个,初步统计有品种1943个。它们在动物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家养动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不 新的资源被发现,引入,培育出来。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具有优良特性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其数量不断下降,处于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这种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为保持动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家养动物多样怀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保护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用TTC法分析了玉水 G 综合种原始群体及其经过两轮全姊妹轮同选择与四轮混合选择改良的两个衍生群体10个数量性状的遗传组成。结果发明,Co 群体各性状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其遗传组成以加性分量力主;许多性状的显性和上位性分量也具有显著作用。Co 群体经过改良后,在多数性状上基因的累加作用进一步增加,而等位基因及非等位基因的互作效应则减小。所采用的两种改良方法对群体多数性状遗传组成的选择效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以籼粳交组合IR64/Azucena产生的105个DH群体为遗传材料,采用包括加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条件和非条件QTL定位方法,分析了3叶期低温处理下苗期5个阶段与秧苗重量有关的QTLs.结果表明,在苗重发育的不同阶段,控制苗重的QTLs数目,效应大小及作用方式不同.与苗重有关的17个非条件QTLs中,14个检测到具有显著的加性×处理互作效应,这些QTLs决定了苗重性状对环境的特异性变异.条件分析表明,第23~30 d(低温胁迫后第1周)具有各项遗传效应的基因和第16~37 d(低温胁迫开始后的3周内)具有加性×处理互作效应的基因表达较为活跃.另外,检测到25对上位性位点影响苗重,尤以第30 d检测到的上位性位点最多,同时也揭示了上位性的几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个复杂的遗传疾病,其发病率也受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吸烟和人体活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检测到多个风险基因与冠心病相关联。然而报道的遗传变异仅占表现型变异的一小部分。生活方式对冠心病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本研究通过引入非加性效应的遗传分析,揭示非加性遗传的重要性,并用条件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生活方式对种族人群遗传变异的影响。使用多族群研究动脉粥样硬化(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MESA)的数据,应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变异与冠心病的关联。采用包括加性、显性、上位性及族群互作的遗传模型,研究了冠心病的复杂遗传体系。采用6种不同行为(步行,阅读、运输、运动、电视、吸烟)作为条件分析的协变量,探索了人类行为对冠心病的遗传影响。为实现个性化治疗的精准诊断,预测了人类不同行为对基因位点的特异遗传效应。总共检测到61个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SNPs,QTSs)和23对上位性位点,与表现型变异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采用不同模型估算的遗传率达64.58%~74.94%。我们观察到加性效应贡献只占总遗传率的一小部分(3.45%~5.72%)。相比之下,非加性效应占总遗传率的主要部分。基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条件分析揭示,不同生活方式对冠心病遗传结构会产生较大影响。4个族群基于7个不同模型的遗传分析揭示,不同种群的冠心病具有显著的遗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水稻穗长上位性效应和QE互作效应的QTL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基于混合模型的QTL定位方法研究了由籼稻品种IR64和粳稻品种Azucena杂交衍生的DH群体在四个环境中穗长的QTL上位性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上位性可能是数量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并揭示了上位性的几个重要特点。在本研究中,所有的QTL中只有两个没有参与上位性效应的形成,在参与上位性效应的QTL中,64.7%的QTL还具有本身的加性效应。因此传统方法对QTL加性效应的估算会由于上位性的影响而有偏。其它35.3%的QTL没有本身的加性效应,却参与了上位性互作,这些位点可能通过诱发和修饰其它位点而起作用。上位性的特点还包括,经常发现一个QTL与多个QTL发生互作;大效应的QTL也参与上位性互作;上位性互作易受环境影响。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比QTL的主效应更多次地被检测到,表明数量性状基因的表达显著地受到环境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玉米八个产量相关性状的QTL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优良自交系‘农系531’和‘SIL8’为亲本构建200个F2:3家系,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8个产量性状进行QTL鉴定。8个性状共检测到34个QTL,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5.21%~26.62%不等,累计解释各个性状的表型变异为21.33%~74.10%。分布于第1、3、4、5、6染色体上16个QTL形成6个QTL富集区,且表型贡献率最大的QTL均位于富集区内。共检测到26对上位性互作,其中QTL间互作1对,QTL与背景间互作8对,背景间互作17对,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98%~15.93%不等,累计解释各性状的表型变异为15.93%~61.64%。多数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基础非常复杂,上位性在产量相关性状形成的遗传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QTL富集区对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与作物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Main-effect QTL, epistatic effect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genetic components of quantitative trait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QTL, epistatic effects and QTL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QE) underlying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using a doubled-haploid (DH)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190 lines from the cross between an indica parent Zhenshan 97 and a japonica parent Wuyujing 2, and tested in two-year replicated field trials. A genetic linkage map with 179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 loci was constructed. A mixed linear model approach was applied to detect QTL, digenic interactions and QEs for the two traits. In total, 20 main-effect QTLs, 9 digenic interactions involving 18 loci, and 5 QTL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were foun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wo traits. No interactions were detected between the digenic interaction and environment. The amounts of variations explained by QTLs of main effect were 53.9% for plant height and 57.8% for heading date, larger than that explained by epistasis and QEs. However,the epistasis and QE interactions sometimes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 part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and should not be disregard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玉米穗部性状是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解析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的位点,为功能基因克隆和高产玉米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选用115份来源于陕A群和陕B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和4份国内骨干作为亲本,以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获得的442份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构建关联群体,调查2个环境中群体材料的穗长、穗粗、穗行数等8个穗部性状;利用tGBS技术检测亲本基因型,推测出F1杂交种的19 461个高质量SNP,结合杂交种表型和基因型开展基于加性、显性及上位性模型的穗部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玉米穗发育相关组织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的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群体的8个穗部性状均符合正态分布,表型变异为3.78%—45.25%。方差分析表明,8个穗部性状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效应均呈现极显著水平(P<0.001),广义遗传力为54.15%—68.89%。同时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间呈现显著正相关或显著负相关。利用加性和显性模型分别检测到16个和3个显著SNP,上位性模型检测到79个上位性位点。3种模型检测的显著位点累积解释各性状38.21%—60.69%的表型变异,其中,加性模型检测到的显著SNP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0.00—41.26%,上位性模型检测到的位点累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5.18%—45.36%。基于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显著SNP的效应分析发现多数位点呈现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仅2个为超显性。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单SNP和5个上位性位点能够解释5%以上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位置以及基因的表达信息预测了17个候选基因。【结论】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主要受加性、上位性效应影响,显性效应影响较小;加性和显性模型检测的SNP主要表现为加性和部分显性效应,可通过聚合有利等位基因改良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15.
毛色是家畜驯化过程中最早被选择的性状之一,对该性状的偏好性选择导致家畜毛色丰富多样。家畜的毛色表型是由黑素细胞中真黑色素(产生黑色 / 棕色)和褐黑色素(产生黄色 / 红色)的相对含量决定,当真黑色素或褐黑色素的合成被稀释,或者两种色素的合成均被稀释时,就会形成不同的稀释毛色表型。为深入理解家畜毛色变异的遗传机制,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毛色遗传学研究,以确定家畜的毛色相关基因和因果突变。目前,已鉴定出超过 300 个基因座和 150 个与毛色相关的基因。稀释毛色表型作为动物毛色遗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遗传学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已发现多个因果基因可以引起哺乳动物的毛色稀释和禽类的羽色稀释,这些基因通过影响潜在的色素形成途径来影响黑素细胞的发育和分化、黑色素的合成以及黑素小体的运输。相似的毛色稀释表型通常在不同物种间被发现,可能由保守的或不同的毛色稀释基因引起。在同一物种中,可能有多个基因导致相同或相似的稀释毛色表型。该文对农业经济动物(主要是猪、马、牛、羊、鸡)稀释毛色(羽色)表型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因果基因和突变,以及遗传机理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动物稀释毛色(羽色)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荚粒是大豆主要的收获器官,直接影响鲜食大豆品种审定和产品出口。然而,荚粒性状由多基因控制,目前主要集中在加性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发掘方面,对上位性QTL及其互作效应报道甚少。鉴于此,通过鉴定大豆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2年4种环境条件下鲜荚和籽粒的长度、宽度、重量等相关性状,发掘控制其上位性QTLs,并研究其互作效应,结果发现,8种测试性状共检测到321对“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涉及所有染色体,构成复杂的上位性QTLs互作网络,其中包括144对正向效应和177对负向效应QTLs,并以13号染色体分布数量最多;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4对“一因多效”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且加性×加性上位性QTLs间的互作贡献率为1.89%~4.85%,高于其与环境互作贡献率,说明遗传因素为主;上述34对QTLs涉及18条染色体,其中包含定位区间一致的23对“一因多效”QTLs,并有6组上位性QTLs以“一对多”方式发挥功能,16组以“一对一”方式发挥作用。上述结果不仅为实现大豆荚粒性状精准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了选择标记,并为进一步揭示大豆荚粒性状分子遗传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物杂种优势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种优势已经在许多作物上广泛应用,但对杂种遗传基础的认识仍显不足。显性和超显性假说是传播最广的两种学术观点,也得到一些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的支持。现在已经明确杂种优势是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的,基因位点间的上位性互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存在控制杂种优势的遗传网络。这些研究将为有效预测杂种优势和利用分子设计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背景】开花期是大豆重要的生育期性状,不仅决定了大豆品种的适种范围,而且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江淮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大豆产区,目前对该地区夏大豆开花期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相对较少。【目的】利用2个夏大豆材料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开花期进行QTL定位,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克隆提供依据。【方法】以科丰35(KF35)和南农1138-2(NN1138-2)为亲本,构建了含91个家系(F2:8)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K3N-RIL),在6个环境下调查开花期性状数据。利用限制位点相关DNA测序(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技术对群体亲本及家系材料进行SNP标记分型,并利用窗口滑动法进行bin标记划分。利用bin标记构建该群体的遗传图谱,结合多年多点的表型数据,使用QTL Network 2.2软件中的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model 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和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_011软件中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开花期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在大豆全基因组范围内共获得36 778个高质量SNP标记,被划分为1 733个bin标记。利用1 733个bin标记构建了一张覆盖大豆20条染色体遗传图谱,图谱长度为2 362.4 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4 cM。利用MCIM法共检测到9个控制开花期的加性QTL、2对上位性QTL和1个环境互作QTL,3种效应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3.9%、4.6%和2.1%。利用CIM法共检测到10个控制开花期的QTL,其中qFT-8-1qFT-11-1qFT-15-1qFT-16-1能在3个及以上环境检测到。综合2种分析方法,共检测到12个开花期QTL,其中qFT-8-1qFT-11-1qFT-15-1qFT-16-1qFT-16-2qFT-20-1qFT-20-2等能够被2种方法检测到。同时qFT-5-1qFT-8-1qFT-8-2qFT-13-1qFT-15-1qFT-20-2等是本研究新检测到的开花期QTL。【结论】夏大豆开花期遗传构成复杂,但加性QTL效应占绝对优势,上位性互作及环境互作效应对开花期影响较小。qFT-8-1qFT-11-1qFT-15-1qFT-16-1能够被2种方法在多个环境中检测到,是NJK3N-RIL群体中控制开花期的重要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