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降低肝脏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含量从而对2型糖尿病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健康SD大鼠分为6组:健康组、模型组、TP组、二甲双胍组、FL组和FL+TP组。所有大鼠在实验结束时测量体重、血清甘油三酯、肝脏中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等指标。TP组和二甲双胍组较模型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FL+TP组、TP组较FL组、模型组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下降。茶多酚可显著降低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含量,调节脂代谢紊乱并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亿福林”提高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临床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兆君  杨贤强 《茶叶》1995,21(3):9-12
本文考察了以茶多酚为主要原料研制成的药物亿福林对人血清抗体含量的影响,经临床研究发现用亿福林可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的含量,表明茶多酚可增进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多效唑(PP_(333))和施肥对春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期叶面喷施PP_(333)(150mg/L),在各种施肥处理下均较对照提高籽粒蛋白含量、沉降值及干、湿面筋含量。除个别组合喷PP_(333)产量高于对照外,多数施肥组合喷PP_(333)均较对照减产,高肥尤甚,表现PP_(333)不仅抑制春小麦营养生长而且也不利于其生殖生长。施N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并改善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4.
钙对延缓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以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为衰老的生理指标,研究了不同pH、Ca2+对杂交水稻叶片衰老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pH影响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最适pH为6.0;此条件下的Ca2+浓度为0.01~20.00mmol/l,低浓度的Ca2+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随着Ca2+浓度升高,则作用减弱;最适浓度为0.1mmol/l。Ca2+能延缓杂交水稻叶片的衰老,主要原因是由于Ca2+能提高叶片中活性氧防御酶的活性,降低活性氧的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HSA, Human serum albumin)基因工程水稻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可规模化生产水稻重组人血清白蛋白(OsrHSA)的转基因品系,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缺乏对其进行精准定量检测的方法。微滴数字PCR(ddPCR, droplet digital PCR)是近年来新兴的前沿PCR技术,不依赖标准物质即可实现对DNA分子的绝对定量,在转基因产品定量领域被广泛应用。本研究基于ddPCR平台建立了适用于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工程水稻(114-7-2品系)的二重ddPCR精准定量检测方法。通过对引物探针的特异性进行验证、对引物探针工作浓度和反应退火温度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反应条件。进而对该方法检测限、定量限和结果重复性做了测定。最后通过对不同含量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转基因水稻样品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比较传统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和二重ddPCR的优劣,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转基因水稻HSA/PLD二重ddPCR方法稳定性更好、灵敏度高、成本低廉,精准可靠,适用于不依赖标准物质的精准定量HSA转基因水稻转化体含量分析,可取代qRT-PCR方法进行HSA转基因水稻的绝对定量检测,完善了我国转基因水稻成分精确定量检测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给消费者选择适合品饮的古树茶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以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地区具有代表性的7个古树茶山的古树茶为试验对象,分别检测茶多酚、氨基酸、茶色素和黄酮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云南不同产地的古树茶内含物质有明显差异,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茶黄素的含量在(p <0.05)水平差异达显著,黄酮的含量的(p <0.01)水平差异不显著。结合感官审评结果,临沧地区的古树茶由于茶多酚含量较高(38.89%~44.26%),其滋味比其他两个地区的古树茶苦涩;普洱迷帝的古树茶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75%,滋味苦涩回甘,与其他产地相比鲜爽度更高;西双版纳地区和普洱景迈山的古树茶内含物质组成较协调,滋味苦涩回甘、醇滑。  相似文献   

7.
茶色素酶法工业化生产(简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汪东风  程玉祥 《茶叶》2001,27(4):25-26
利用茶多酚工业化生产设备,经适当改进,运用酶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天然茶色素的工业化生产,茶色素得率为10-12%,茶黄素(TF)及茶红素(TR)含量分别达20%及30%,成本仅为工业化和平茶多酚1.3倍左右。  相似文献   

8.
沅陵县地处湖南西部,是湖南产茶大县,产茶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茶树资源。为了探明沅陵县地方茶树资源的特性及其直接利用价值,分别对其区域内官庄(GZ)、麻溪铺(WJ)和清浪(QL)等3个乡镇的茶树资源进行挂牌调查及鲜叶内主要代谢物检测分析。结果发现,WJ茶树资源的水浸出物含量最高,QL的茶多酚含量最高,GZ的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最高;茶多酚和咖啡碱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可碱和茶碱区域间无明显差异(p> 0.05),儿茶素组分中仅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含量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p <0.05),其他儿茶素组分区域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聚类分析和单一生化成分分析,所取样品可聚为三类,Ⅰ类为茶多酚较低、氨基酸较低及简单儿茶素较高的资源,Ⅱ类为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茶多酚含量较低和酚氨比值较低的资源,Ⅲ类为高茶多酚、高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EGCG含量高的资源。其中较...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氨基酸、含水率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且过程复杂。本研究利用机器视觉对微波杀青过程中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实时监测,在线检测含水率,同时检测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色泽、纹理特征与含水率、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呈规律性变化且显著相关。对色泽和纹理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前3个主成分为输入建立极限学习机(ELM)、遗传神经网络(GA-BP)、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品质成分含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ELM、GA-BP、CNN模型分别适用于含水率、茶多酚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预测,精度均在0.99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实时监测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来预测其在杀青过程中含水率、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黄河下游地区野生大豆“7583”和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01—32”的发育胚根(Seedlings)在40℃下热击分别为2、4、6、8、10hr,比较其热击反应(HSR)及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的种类、累积动态。研究结果指出黄河下游地区野生大豆对2hr热击反应较松花江下游地区野生大豆反应迟钝,热击4hr前者HSP种类倍增,且小分子量HSP(LMWHSP)显著多于后者。HSP累积高峰有别,松花江下游野生大豆早于黄河下游野生大豆4个小时,且HSP累积量始终高于后者。研究还发现野生大豆存在干热击蛋白(HeatShockCognateProteins,HSCP)。  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浓度对绿茶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不同茶多酚浓度下绿茶饮料灭菌、贮藏过程中的感官与理化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茶多酚浓度绿茶饮料稳定性差异较大,灭菌、贮藏过程中,绿茶饮料外观颜色变深、变红,茶多酚、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黄酮化合物、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上升,咖啡碱、氨基酸含量略有下降,感官风味品质明显下降,熟汤味明显;随着茶多酚浓度升高,绿茶饮料的感官理化品质变化趋势加剧,高温贮藏(37℃)变化程度明显高于低温贮藏(4℃)。当茶多酚质量浓度为400~600mg/L时,绿茶饮料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微区模拟试验,以中苎1号、湘苎2号和湘苎3号为材料,研究苎麻对镉(Cd)胁迫的响应及其吸收铅(Pb)、铜(Cu)、锌(Zn)和镍(Ni)的能力。结果表明:供试3个品种均有较强的Cd耐受能力(耐受Cd的阈值为11.7mg·kg^-1),其中湘苎3号耐受Cd的能力最强,在Cd添加量为0~100mg·kg^-1时,其有效株为15.7—29.0株/m^2、生物量为0.67~1.01kg·m^-2、原麻产量为55.4—76.8g·m^-2,显著高于其它2个品种;随着土壤Cd添加量的增大,3个品种地上部的Cd含量及其累积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可迭61.5mg·kg^-1与49.6mg·m^-2,表明苎麻对cd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但并未达到Cd的超富集植物的水平;Cd胁迫条件下,3个品种对Pb、Cu、Zn、Ni等重金属的吸收因元素种类的不同而异,中苎1号对Pb、Ni吸收呈现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大而增加的趋势,湘苎3号对Zn、Ni吸收则呈现出随土壤Cd添加量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但土壤Cd添加量对3个品种吸收Cu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苎麻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不进入食物链,是一种理想的修复与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备选植物,但镉胁迫对苎麻吸收Pb、Cu、Zn、Ni等重金属的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几个早籼新品种(组合)的饲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5个不同生态点的品比试验,分析了5个早籼新品种(组合)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生育期,结合田间抗性以及室内测定的出糙率、糙米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提出近期内适于作饲料稻开发的早籼良种为威优56。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发低咖啡碱茶叶新产品,以滇红集团种植资源圃经单株选育的‘可可茶’为研究对象,采摘3个品种(系)茶树鲜叶分别制成红茶和绿茶。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茶样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可可碱、茶色素等生化成分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6个茶样进行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茶样感官品质符合普通的红茶、绿茶国家标准;内含成分含量方面,所有茶样的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均低于0.5%,可作为低咖啡碱茶树资源;3个绿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5.8%~17.8%,3个红茶样的茶多酚含量为10.2%~13.2%。茶色素含量方面,3个红茶样以茶褐素(5.4%~7.9%)和茶红素(6.2%~6.4%)为主;儿茶素含量方面,6个茶样的儿茶素均以EGCG、EGC为主。1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红茶,2号茶树最适合加工绿茶,3号茶树加工红茶和绿茶均可。  相似文献   

15.
以76份有代表性的小种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行国标方法测定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作为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化学值,对应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值,分别建立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最佳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模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茶多酚含量模型校正集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97.59%,校正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566%,验证集R2为95.06%,预测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855%;咖啡碱含量模型校正集R2为96.98%,RESEC为0.110%,验证集R2为95.67%,RESEP为0.148%。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定量分析模型效果均较好,可实现对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为给小麦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藁优8901和中筋小麦品种泰农18为材料,研究了高(HD,24×105·hm-2)、中(MD,18×105·hm-2)、低(LD,12×105·hm-2)3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 GS)含量和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藁优8901的GMP含量表现为MD>HD>LD,而泰农18则表现为MD>LD>HD,均以MD的最高。不同密度条件下藁优8901籽粒的总HMW GS含量均高于泰农18,表明强筋小麦具有较强的谷蛋白积累能力。2个品种籽粒的单个HMW GS含量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不同,但都以MD的最高,种植密度过高、过低均不利于小麦籽粒HMW GS含量的提高。GMP的粒度分析表明,MD处理提高了2个品种籽粒GMP大颗粒(粒径>100 μm)体积百分比,说明中等种植密度有利于大粒径GMP颗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一、从“β-儿茶索”说起日本蓝天食品(SkyFood)公司新近推出了一个抗氧化茶饮料──“β-儿茶素”。“β-儿茶索”得名于其中二个重要的抗氧化物质β-carotene(β-胡罗卜素)和Carotene(儿茶素)。该产品主要成分是茶叶抽援物(茶多酚为主),再配以果糖、葡萄糖、果汁、还原麦芽糖、环状多糖、大豆蛋白(Lecitin)、香料、维生素C、维生素E、香麻(Saseme)抽援物(具抗氧化作用)、胡罗卜素以及“乳化剂以防止成分沉淀。其中茶多酚之含量是一般喝茶时的10倍左右。显而易见,此产品是以茶多酚配以其它不同性能的抗氧化剂,旨在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泡茶器具对茶汤滋味物质的影响,试验选用紫砂西施壶、白陶倒钟形杯(盖碗)、玻璃壶等三种主流泡茶器具冲泡坦洋工夫红茶,采用荧光光纤测温仪监测三种茶器的保温性,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材料的微观结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茶汤中的滋味物质(氨基酸、7种儿茶素类茶多酚、咖啡碱及3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结果显示,以紫砂壶冲泡的茶汤中鲜甜物质茶氨酸和可溶性低聚糖含量最高,而苦涩味物质儿茶素类茶多酚以及咖啡碱含量最低,表明紫砂壶最适宜用于冲泡红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2008,(5):42-42
研究了离子沉淀法和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结合制备茶多酚的工艺。结果表明,沉淀剂AlCl,用量0.83mmol/g(茶叶),pH5.5-6.0,HCl转溶,提取分离效果较为理想;HZ-806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多酚效果较佳,吸附率为97.3%,解吸率为99.3%,茶多酚含量达到94.1%;HPLC和LC-MS检出儿茶素组分EGCG含量为91.9%。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定量分析主要生化成分在白茶感官品质决定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以新选801、新选807、福鼎大毫和金牡丹4个茶树品种分别在3个不同萎凋条件下制得的12个白茶茶样为材料,测定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还原性糖和咖啡碱含量及感官审评得分,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对主要化学成分与白茶品质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白茶的感官审评得分与氨基酸含量(R=0.855)成极显著正相关,与还原性糖含量(R=0.680)成显著正相关,与水浸出物含量(R=-0.873)和酚氨比(R=-0.841)成极显著负相关;对感官品质直接正面影响较大的化学成分为还原性糖和氨基酸;而茶多酚和咖啡碱则对感官品质产生直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