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非洲斑节对虾又叫金刚斑节对虾、斑节王、草虾王等,该虾的亲本是来源于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相对于国内目前养殖的斑节对虾而言,其体色较深,头胸甲较为厚实,体长而侧扁,略呈梭形,体色鲜亮;最适合水温为25~32℃,20℃以下摄食明显减少,13℃以下即冻死;广盐性,适应盐度范围在5~30‰,以15~25‰最适,低盐度生长相对较快;杂食性,对饵料中蛋白质要求不高;其耐干和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四种含不同脂肪酸的脂肪源组成四种试验饲料,对斑节对虾幼虾进行45天的喂养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能促进幼虾的生长和提高幼虾的成活率。幼虾摄食含有不同脂肪酸的饲料,虽然虾体内脂肪含量接近,但虾体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斑节对虾幼虾对18碳以下的脂肪酸转化能力有限。在斑节对虾幼虾的养殖饲料中直接添加含有HUFA的脂肪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使用不同品牌的斑节对虾饲料与养虾池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关系.选用两种品牌的对虾饲料。在4个虾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粤海脾斑节对虾饲料三个斑节虾池中,水质正常,有利斑节对虾生长的浮游生物种类占优势。浮游生物数量多、且稳定。对虾生长正常.中途没有虾瘸发生。按计划收虾。养虾产量较高,另一品牌对虾饲料.喂养斑节对虾。在养殖的中后期出现严重的虾病.产量低。  相似文献   

4.
<正>斑节对虾俗称草虾、黑虎虾、花虾、竹节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虾。它们外壳较厚,体表光滑,通常体色为墨绿色、深棕色和土黄色环状色带相间排列,步足、腹肢外侧呈桃红色或浅黄色,是对虾属中体型最大的种。近十年来,斑节对虾养殖技术难度较高,白斑  相似文献   

5.
正南非斑节对虾俗称金刚虾、斑节王、草虾王,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游泳亚目(Natantia),对虾科(Penaeidae),对虾属(Penaeus),是对虾属中大型种。该虾的亲本是来源于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相对于国内目前养殖的斑节对虾而言,其体色较深,头胸甲较为厚实,体长而侧扁,略呈梭形,体色鲜亮;最适合水温25~32℃,20℃以下  相似文献   

6.
<正>斑节王又名南非斑节对虾,其亲虾为来源于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斑节王具有抗病力强、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相对于国内原先养殖的斑节对虾而言,其体色较深,头胸甲较为厚实,但对水温、盐度、pH值等要求基本相同。斑节王被引入中国养殖已经有好几年,但因产量低、成活率不高、不耐低温、不能多茬连养等劣势,养殖表现一直不温  相似文献   

7.
<正> 各种不同品种的对虾,由于分布的地理位置、栖息环境条件及生物饵料品种构成的不同,形成了它们对饵料中主要营养成份要求的不同。作为对虾饵料中主要组成成份的蛋白质各种对虾要求上存在着差异。过去,人们对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龙虾及中国对虾等饵料中各种主要营养成份研究得  相似文献   

8.
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 Fabricus)因其幼虾多附着于河口海藻或海草上,体色呈绿色,台湾省渔民称之为草虾。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成为世界重要的养殖对象。最近几年,北方沿海地区利用小型池塘进行斑节对虾养殖取得成功,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但由于斑节对虾属于高温品种,苗种对北方低温环境适应能力差,成活率低,因此,在北方开展养殖,养殖户在选购苗种时更加青睐体长2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多年的对虾育苗经验,重点从水质调控和生物饵料投喂方面着手,于2007年在我站进行了大规格斑节对虾育苗技术研究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这几年随着南美白对虾越来越难养,部分虾农尝试转养其他品种。斑节对虾由于市场价格好且稳定,不少养殖户开始试养斑节对虾。当前,广东是斑节对虾养殖的主产区,占全国斑节对虾养殖产量的一半以上。"南海1号"应运而生广东省阳江市东泰水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东泰水产")今年开始养殖斑节对虾"南海1号"(以下称"南海1号")。该公司副总经理、技术总监范敬峰介绍说,斑节对虾属于高档水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与渔业》2010,(7):29-29
“黑金刚”,即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相对于国内目前养殖的斑节对虾而言,其体色较深,头胸甲较为厚实。台湾商人为了推广,形象的将它称为黑金刚。  相似文献   

11.
今年9月初,厦门水产学院海渔系斑节对虾科研课题组,用人工饲养成熟的斑节对虾做为亲虾,培育出虾苗(仔二代).获得全人工育苗成功. 这个课题的研究工作是从1983年开始的.当时他们将从海区捕来的20尾体长10-15厘米的斑节对虾成虾,放在海水试验场的水泥池内饲养,对其进行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饵料需求、防病、诱导性腺成熟产卵及人工育苗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至1984年8月有1尾成熟亲虾  相似文献   

12.
其它     
971642 科学家发现虾黄质给鱼虾提供好色素以外的效果=Astaxanthin—Scientists arefinding evidences it has benefits more thanjust providing a mice pigment to shrimp orfish[刊,英]//Aquac.Asian.—1997,2(2).—45业已发现虾黄质不仅能使日本对虾体色鲜艳,而且可治愈养殖对虾的“蓝体病”,提高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以茂名市的渔业资源为基础,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广东茂名重要海虾品种斑节对虾进行无水低温长途运输初步探究,实验结果可为斑节对虾无水保活长途运输的进一步探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用虾斑节对虾从市场购买,购买时挑选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的个体(避免购买软壳虾或正蜕壳的对虾)作为实验用虾。斑节对虾平均体长(13.5±0.5)厘米,平均体重(31.5±1.5)克。  相似文献   

14.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人工育苗在广东已进入集约化、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阶段,为对虾养殖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苗种基础。现从亲虾的选择和催熟、育苗水质、加温和充气、饵料、病害防治等几个技术环节进行探讨,以祈抛砖引玉达到虾苗质优价廉,使斑节对虾养殖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曾嘉 《水产科技情报》1991,18(5):143-144
对虾养成后如何做到收大虾、卖活虾,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市场销售。因此,养虾场除了须解决好投苗、喂养、管理等养殖技术问题之外,怎样最大限度地收捕大虾和活虾,也是养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989年,我们在深圳西乡平洲水产有限公司试养了160亩斑节对虾。在饲养过程中发现,斑节对虾生长快,但个体生长速度不一致,大小不均匀。饲养100天,大虾体长可  相似文献   

16.
“半封闭”低盐度防病养殖法养殖斑节对虾效果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通过借鉴国内外虾病防治的成果,结合深圳地区当前斑节对虾养殖的具体情况,设计了斑节对虾“半封闭”低盐度防病养殖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技术要点是:“半封闭”即一改以往大排大灌的传统方法,60天左右以后每天也只在大潮水期添加水质好的海水,加入海水后即用1-2ppm的强力消毒灵进行全池水体消毒。整个养殖过程基本不排水,这就切断危害斑节对虾的病原体随海水传入虾池的途径。“低盐度”即在放苗初期海水盐度达30%。左右,随后每天添加少量淡水而逐渐降低盐度,一直到收虾前降至ic%。左右。由于盐度低,即可抑制那些在高盐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用额外添加必需氨基酸的实验饲料投喂斑节对虾虾苗,研究斑节对虾的精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需求量。添加精氨酸,对虾的增重明显,并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大,对虾的增重率也变大,但不影响成活率,当精氨酸占饲料中蛋白质含量10.38%时,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都最高,这时饲料的必需氨基酸比率(A/E)与对虾肌肉必需氨基酸比率相似。添加蛋氨酸后,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明显升高,烂尾率明显下降至消失,但三个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花虾,在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广泛公布。斑节对虾耐高温,具广盐性,适宜于我省沿海尤其珠江口海区高温、低盐且盐度变化大的特殊环境,是对虾养殖的优良品种。斑节对虾个体大、食性杂、生长快、耐干性强能销售活虾,故养殖斑节对虾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铜及其蛋氨酸螯合物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饵料中添加硫酸铜和蛋氨酸铜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结果:1kg饵料中铜添加量以20mg为宜,随铜添加量增加;对虾生长率和成活率明显下降。随着蛋氨酸铜含量的增加,对虾体内铜的沉积量直线上升;而硫酸铜的添加量在80mg/kg以下时,虾体内铜的沉积量直线上升;在120mg/kg以上时,虾体内铜的沉积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20.
自90年代以来,台湾、大陆及东南亚的对虾养殖业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相继爆发毁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致使以上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严重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我国广大水产科学工作者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渐对引起对虾传染性疾病的病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以下就作一简单叙述: 1.白斑病 (1)病原:杆状病毒(HHNBV)。 (2)症状:病虾头胸甲和尾部有明显白斑,有时也可见病虾体色发红,内部解剖可见肝、胰脏糜烂。 (3)感染对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及斑节对虾等。 (4)预防及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